師有道,生有夢。新洲高三學生自信、樂觀走進高考考場。
在讀書聯盟的帶動下,邾城街中心小學全校形成「愛讀書,讀好書」的氛圍。
陽邏一中年輕教師觀摩「兵教兵」培訓課堂。
2019年暑期教師集訓動員會現場。每年的暑期教師全員集訓是新洲教師培訓重頭戲,也是堅持了幾十年的傳統。
為民辦幼兒園培訓專業師資,倉埠街靠山幼兒園辦園水平積極向公立優質園看齊。
每到高考放榜時,作為偏遠城區的新洲都會「猛刷」存在感,近十年一本上線人數每年保持在千人以上,近7年被北大、清華錄取學生達46人,今年一本上線1420人,600分以上460人,670分以上20人,新洲一中九成學生過一本。
基礎條件先天不足,優質生源僅限一區之內,新洲教育的背後,是什麼支撐著他們穩居高位?讓每一所學校都成為激情燃燒的精神特區,讓每一名教師都爭當精益求精的事業楷模,這是新洲教育人的共同價值追求。輝煌成績要有強大戰略支撐,而將教師專業素養提升作為教育發展第一戰略,正是這強大戰略的重要組成。
長期以來,全區凝心聚力推動教師發展工程,在「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路上,一步一個腳印,紮實推進,為全區優化營商環境、助推區域經濟發展貢獻著教育力量。
依法治訓,
教師繼續教育制度過得硬
新洲教師隊伍有自己的現實特點,全區教師結構性缺編,並呈現年齡老化、學科結構不合理、地域分布不均衡等局面。教師是一切教育行為的起點,教師質量直接決定教育質量,在這樣的形勢下,新洲區教師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沒有可參考的經驗,他們自力更生,克難攻堅。經過不斷探索,建立起完備體系。
培訓有地位。新洲區將教師培訓列入每年工作的重要日程,每年暑期教師全員集訓不動搖。工作有機構。培訓工作有專門機構負責,師訓科、培訓中心都是單設,人員配備也較為充足。經費有保障。教師培訓列入財政預算,專項經費不斷增長,實現了教師培訓從收費到部分項目免費最後到全免費的轉變。
如今,教師培訓已發展成為新洲教育的別樣風景。每當新學年開啟,教師培訓中心都會根據當年的教育重點工作和教育教學需求,制定培訓計劃,設置培訓項目和課程表。一年至少召開春季、暑期、秋季3次全區培訓工作專題會進行研究部署。區級培訓常年不間斷,每學期開學學校工作進入正軌後,全區培訓即拉開序幕,幾乎周周開班。為緩解工學矛盾,培訓兼顧工作日和休息日,一般安排在星期五和星期六進行。
全區始終將培訓作為教師最大的福利保障,讓教師學有所成,教有所依,成為帶動全區教育發展,實現「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堅實基礎。
上什麼課?
豐富課程清單助教師「終身學習」
為打造終身學習的課程體系,他們縱向形成新教師培訓、成熟教師、骨幹教師、資深教師等跨越整個教師生涯的培訓課程體系,實現教師終身學習,層層遞進。橫向開發出「口味多樣」的課程菜單,既有師德培訓、新課程培訓、教師崗位培訓、信息技術培訓等全員培訓,又有班主任培訓、備課組長培訓、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實驗員培訓、圖書管理員培訓等專項培訓。
老師們無論身處哪個學段、哪個學科、哪個職級崗位,都能在教師培訓體系裡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
每年的暑期教師全員集訓是重頭戲,也是堅持了幾十年的傳統。他們每年的集訓一周時間、一個主題,堅持以集訓方案為指向,以動員報告為開端,以全員參與為要求,以專業發展為重點,以校本研修為載體,紮實開展,既武裝了頭腦,提振了精神,提升了素質,又奠定了新學期工作的堅實基礎。近幾年,還連續6年在全區選樹先進典型,組建先模教師報告團,於集訓期間到全區巡迴演講,在市內外產生良好反響。
今年,即使受疫情影響,教師培訓也沒有中斷,而是將課堂搬到網上。為辦好線上培訓,區培訓中心開展網絡問卷,向老師們徵集最想聽的課程主題,再根據需求制定課程表。
自5月22日第一期線上培訓班開班以來,共實施培訓管理者、自主生長課堂、心理健康、幼兒教師、信息技術、書法、語言文字基本功、師德師風與法治安全、新洲區教育系統「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預備黨員」等各級各類培訓14期,滿足了疫情期間基層教師的培訓需求。
誰來上?
他們組建「專兼職結合」師資培訓隊伍
與依賴「外包」的培訓不同,新洲區教師培訓有自己的專家庫,常年堅持自己開班培訓。一方面,由中心專職教師和區內一線「名優特」教師作為常規培訓力量。另一方面,邀請包括北師大、華東師大、華中師大在內的多所高校知名學者,以及省市名師作為客座專家。每學期都要組織區內授課教師圍繞培訓項目,精選培訓內容,研討培訓專題,開展磨課活動。
新洲地域廣博,部分農村學校離教師培訓中心較遠,他們將教師培訓服務工作向基層延伸,送教下鄉,送課上門,「只要想學,我們就把課送到學校」。
此外,他們還樹起自己的標杆名師,每年評選「最美教師」,組成巡迴演講團,到學校進行宣講培訓,讓身邊的榜樣成為最有說服力的素材。
反響如何?
老師們將培訓機會當榮譽去爭取
新洲區早在2005年就為每位教師建立培訓檔案,記錄參與培訓的過程以及考核成績。5年之內,教師均要完成規定的集中培訓、非集中培訓學時學分任務,教師繼續教育完成情況直接與教師績效考評、評先評優、職稱評聘等工作掛鈎。之後又建立了教師專業成長檔案,專門記載教師專業發展情況,不斷健全相關的管理和運用機制。「逢培必考」的不成文規定,也讓教師在參加培訓時不懈怠。
每一次集中培訓完成後,培訓單位都會出具培訓考核表,由考試和考勤組成,考試成績佔60%,考勤成績佔40%。每次培訓結束,老師們認真「趕考」的架勢,不亞於孩子們面對期末考試。全區教師參與培訓率達到100%,不少老師會超額完成任務。
教師培訓極易走上「形式化」的歧途,讓教師培訓變成專家「走馬燈」式上課。而新洲區力圖打破常規培訓手段,從實際出發,科學安排培訓內容,努力追求以人為本,按需培訓,不斷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全區培訓工作連續多年榮獲省市繼教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在市繼教中心組織的區級特色項目評比活動中,連續3年榮獲一等獎。智慧教學與翻轉課堂培訓、農村一線資深教師研修也是獨具一格,取得良好成效。
「教師培訓好不好,不是某個人說了算,老師們對培訓的支持和熱情,孩子們對課堂的喜愛和年年進步的成績,就是最好的答案。」
撰文:宋文清 徐玉林 林貴明 吳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