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規模學校缺乏教師、鄉村老師老齡化日趨嚴重……民盟通過調研找出對症「藥方」,省教育廳答覆———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薛江華 通訊員 羅雪豔 邵啟文
近年來,廣東進一步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鄉村教師在物質待遇與職業尊嚴方面有了較大改善,鄉村教師隊伍不斷穩定,但不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尤其在粵東粵西粵北等欠發達地區農村,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仍存在較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因此,民盟廣東省委會(以下簡稱「民盟」)在今年省兩會期間提案指出,當前廣東存在鄉村教師編制不合理、缺編問題凸顯等問題,並建議把鄉村中小學教師編制管理納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探索在省級層面加大對教師編制的統籌配置和跨區域調整力度,要更多向粵東粵西粵北鄉村傾斜。
日前,廣東省教育廳答覆表示,將進一步加強鄉村教師編制保障,儘快出臺《關於進一步挖潛創新加強中小學教職工管理的實施辦法》並督促各地抓好落實,加大事業編制挖潛力度,推動編制資源向鄉村小學傾斜。
調研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存在四大問題
民盟調研發現,雖然現在教師編制基本都足額核定,但農村小規模學校、分教點仍缺乏教師。調研結果顯示,當前編制管理與鄉村學校實際不太相符。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鄉村學校的生源和辦學規模逐漸萎縮,目前廣東不足100人的鄉村學校達6300多所,佔比很大。按現行標準,100名學生的學校最多核定5個編制,不夠1班1名教師,一人多崗、教非所學的現象就變得很普遍。同時,生源減少造成縣域教師編制總額逐年減少,多年沒有編制招收新教師,教職工編制統籌配置和調整難度較大,班師比標準難以落實到位。以粵西某縣為例,2013年以來,教師編制總額由近12000個變為現在的8000多個,減少了近4000個。
此外,還存在鄉村教師老齡化傾向、結構性失衡等問題。一方面,縣域教師編制總額減少,舊的未退、新的進不來;另一方面,隨著收入提高,沒有家庭負擔的老教師更願意到鄉村教學。而不方便照顧家庭、不利孩子教育、專業發展困難、生活單調貧乏等原因,讓年輕教師不願待在鄉村,鄉村教師隊伍老齡化和斷層現象趨於明顯,有的學校甚至在未來3年-5年內教師全部到退休年齡。而課程教師更是存在結構失衡問題。體育、音樂、美術、英語、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普遍不足。廣東雖然於2018年開始實施公費定向培養教師計劃,但培養數量還不多,尚未能滿足需求。
近年來,鄉村教師隊伍流動減少,但「不發展」問題突出,相當部分教師職業倦怠、專業發展動力不足。有的學校近十年沒有發放班主任津貼,有的津貼偏低,老師缺乏動力。2002年「民轉公」和2010年「代轉公」教師中,許多因學歷起點低等原因無法跟上新時代要求,加之職稱上沒有上升通道,缺乏努力動力。
建議
給予各地教育系統招聘自主權
為了破解教師編制難題,民盟建議,教育部門要指導和推動各地方政府對村級小學、教學點,按照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同時考慮學科特點的方式核定編制,按照「縣管校聘」原則將編制指標統一集中到縣教育局,並增設10%的機動編制以便於統籌調配,解決因教師培訓、產假及其他特殊情況造成的教師空缺。
把鄉村中小學教師編制管理納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探索在省級層面加大對教師編制的統籌配置和跨區域調整力度,要更多向粵東粵西粵北鄉村傾斜,採取多種形式增加當地教師總量,切實解決鄉村教師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短缺問題。
為了應對鄉村教師隊伍老齡化等問題,民盟建議,一是持續與擴大「五年一貫制」鄉村教師定向培養規模,加強培養的精準性;二是改革現有的教師招聘辦法,給予各地教育系統招聘自主權,允許以縣市教育系統為單位到相關院校進行自主招聘,可根據各地需求改一年一次招聘為一年兩次;三是持續增強鄉村教師職業榮譽感與吸引力。在職稱晉升、評優評先、培訓發展、子女讀書、住房就醫等方面給予更多政策支持。同時,推進教師輪崗交流,豐富培訓形式,拓寬鄉村教師職業發展前景,讓優秀青年願意加入這個團體,並看到發展希望,安心鄉村教學。
破題
加強縣域內教師的統籌管理
省教育廳答覆表示,下一步,廣東將創新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有效補充和穩定鄉村教師,不斷優化鄉村教師隊伍結構,提升鄉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鄉村教師待遇保障水平,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建立健全鄉村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提高鄉村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加強鄉村教師隊伍黨建工作,推動基層黨組織進一步關心教育及鄉村教師。加強鄉村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嚴格落實教育部頒布的教師職業行為準則。
進一步加強鄉村教師編制保障。按照挖潛創新加強中小學教職工管理要求,儘快出臺《關於進一步挖潛創新加強中小學教職工管理的實施辦法》並督促各地抓好落實,加大事業編制挖潛力度,推動編制資源向鄉村小學傾斜;結合「縣管校聘」等既定改革措施,創新編制配備管理機制,切實提升編制資源配置使用效益。
此外,省教育廳答覆表示,將進一步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持續深入推進實施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縣域內中小學教師的統籌管理,促進校長教師合理流動、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深入推進廣東「新師範」建設,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質量。
探索
鼓勵地方提高教師補助標準
省教育廳還表示,將進一步加大鄉村學校教師補充力度。推進實施公費定向培養粵東粵西粵北中小學教師政策,加大力度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鄉村教師。繼續開展轉崗或全科培訓,將基礎較好的富餘學科教師充實到緊缺學科教學一線,確保鄉村學校開齊開足課程。
加大鄉村教師培訓力度,省級培訓名額進一步向鄉村學校傾斜。省在「強師工程」中繼續實施鄉村教師、校長專項培訓,加大培訓投入、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根據省政府關於加大粵東西北地區教師培訓力度的工作部署,2020-2022年計劃先行推動「三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教師全員輪訓,逐步擴大和帶動粵東西北地區教師全員輪訓,促使鄉村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優化知識結構,提升教學技能。
此外,將進一步提高鄉村教師地位待遇。確保縣域內鄉村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城鎮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全面落實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提高補助標準。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