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教育部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表示將加強與中編辦、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社部等部委的溝通協調,推動優先謀劃教師工作、優先保障教師工作投入、優先滿足教師隊伍建設需要。
任友群表示凝聚地方黨政合力,爭取地方黨委和政府在投入上更多向教師優先傾斜。基本工資調標向義務教育教師傾斜、生均撥款向師範專業傾斜;在編制上優先保障教師需要。盤活事業編制存量,向教師隊伍傾斜。安徽、江西、山西、內蒙古都推出「中小學教職工的編制周轉池」制度,山東、福建實行了「教師編制周轉專戶」政策等等。
另據任友群介紹,全國現有高等師範院校199所,舉辦師範教育的非師範院校406所,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初步形成。
將擴大師範生公費教育規模為打好教師教育振興戰,任友群表示將擴大師範生公費教育規模。2019年,6所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招收公費師範生8441人,比2018年增加了2015名。近90%的2019屆應屆公費師範生畢業生直接回到中西部中小學任教。
推進師範類專業認證。全國共有60個師範專業通過第二級專業認證,2個師範專業通過第三級專業認證,認證結論有效期6年。
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引導廣大教師主動適應人工智慧、5G等新技術變革,開展寧夏、北京外國語大學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活動。第五,加強職業教育教師建設。研製《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意見》,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和院校深度融合的教師隊伍建設機制。
此外今年教育部還將遴選首批122個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立項建設單位。實施「國培計劃」。其中單設「幼師國培」項目,有針對性地提升幼兒園教師素質能力;單設了「國培計劃-中西部項目」,優先支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國家級貧困縣、「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我們也單設了「中西部高校新入職教師國培項目」,每年對2000名高校新入職教師開展專項培訓,幫助中西部新入職教師提升教育教學能力。2019年,「特崗計劃」、萬名教師支教計劃等,就為新疆補充了超過3萬名的高質量教師。組織了14家名校長領航工程培養基地、143位名領航校長和320多名骨幹教師精準幫扶四川涼山州14個縣(區)。協調北京師範大學等13所高校「組團式」幫扶西昌民族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另外教育部還將著力提「地位待遇」,完善教師榮譽制度。任友群表示:「雲南省每年遴選500名突出貢獻鄉村教師,每人獎勵10萬元。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增長機制,比如,河南從發放中小學班主任津貼、增設地方教齡津貼和提標擴面農村教師生活補助著手,形成了「三項津貼補助」,提高教師待遇。還有,拓「發展空間」。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研製《關於深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暢通教師職業發展通道。各地結合實際,創新舉措,比如說,內蒙古、黑龍江、福建、山東、湖北等地均出臺文件,提高了中小學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中央編辦相關負責人:收回部分空編 優先滿足中小學教育發展需要發布會上,中央編辦四局巡視員、副局長田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編辦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編制資源,創新管理體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現了編制標準、編制總量雙增長,較好地保障了中小學教育發展的需要。
一是編制標準不斷提高。2001年,中央編辦會同教育部、財政部制定全國統一的中小學編制標準,分別明確了農村、縣鎮和城市中小學核編比例,2009年將農村標準提高到縣鎮標準。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我們於2014年進一步將鄉鎮和農村小學、初中、高中師生比標準提高至1:19、1:13.5、1:12.5的城市標準,分別提高了10.5%、18.5%和4%。目前,這個統一的標準我們也做過測算,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6個國家和歐盟國家相比,除小學階段略有差距外,初中、高中階段基本持平或略高。
二是傾斜力度持續加大。近幾年,各級機構編制部門在嚴控機構編制總量的背景下,通過盤活存量、統籌調劑、周轉使用等方式,將其他行業和領域核減下來的編制,優先用在保障中小學教育發展上。例如山東利用統一精簡下來的編制,為全省中小學核增9000餘名編制。江西通過大力撤兵小微機構,調劑3萬多名編制全力保障中小學教育需要。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各省、區、市公辦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基本都達到或超過全國統一的編制標準,所有省份在事業編制總量只減不增的同時,均保持了教職工編制的基本穩定和逐步增長,總體滿足了教育和教學需要。
三是著力破解難點問題,第一,不折不扣落實標準。統一後的標準作為全國的標準必須不折不扣的落實,現有標準尚未達標的個別地方,下一步要加強督導力度,要求儘快落實標準,核編到位;對已經達到標準的,鼓勵和支持地方可根據需要採取調高標準、核定周轉編制等措施進一步增加編制供給。
第二,及時動態調整編制。加大教職工編制統籌配置和跨市縣調整力度,原則上鼓勵以省為單位,每兩年左右調整一次,市和縣可以根據生源變化情況隨時調整。同時,深化縣管校聘改革,加強教師交流輪崗,推動人員編制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及學段之間及時調整,合理配置,提高使用效益。
第三是統籌調劑存量資源。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精簡壓縮重複設置、職能弱化、規模較小、任務不飽滿事業單位,適當收回分散在各事業單位的部分空編,通過跨行業跨層級調劑、周轉使用、合理配置,優先滿足中小學教育發展的需要。
對於音體美這種小學科老師編制特別缺乏的情況,田中表示音體美小學科素質教育這一塊,可能有幾種情況,從機構編制的角度來說,核定的編制是指全部教職工的編制,這裡面不分語文老師、數學老師,還是音體美老師,它是總量的。在這個編制總量內,具體怎麼調配各科教師,是由教育部門,特別是學校統籌考慮。另外田中還表示:在一些邊遠地區、一些貧困地區,如果學校規模比較小,開啟各種課程相對來說可能有一定難度,包括吸引特定人才可能有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好多地方採取「走教制」、幾個學校建立教育共同體,推動音體美教師、專業技術教師等共享共用,這是個很好的辦法,我們也積極鼓勵地方採取這種方法。下一步要推進縣管校聘的制度,一定程度上就是解決這個問題,變教師從學校人為教育系統的人,打通學校之間的教師「固化」,從而加強一個區域內,比如縣域區域內各種類型教師的統籌配置,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來源:未來網 趙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