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充分滿足幼兒的「自私」需要,孩子長大後才能更無私

2020-09-04 琚老師心理課堂

家庭

網上看到一個貼子:「丫丫今年馬上就要4歲了,別看孩子的年紀小,可是特別自私。她就不允許任何人動她的玩具,全家人去飯店吃飯,他點的一盤茄子豆角,別人誰也不許動,哪怕吃不了扔了,他說那是他的。家裡要是買了好吃零食什麼的,她在吃的時候你問她要,她就睜著大大的眼睛,委屈的望著你不說話,好半天才從裡面挑出自己不太喜歡的種類給我,如果你再繼續問她要,她就說什麼都不肯了。而且還會嚷嚷著:『這是我的,給我!'我覺得特別難過,孩子怎麼會這樣自私呢?」

案例分析

1.兒童為什麼需要「自私」

從生命進程的角度,可以說沒有兒童不「自私」,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也需要這份「自私」。如果孩子表現得特別乖,非常體貼照顧成人的感受,家長倒是要考慮自己的養育是不是出了問題。因為孩子的出生是一個「早出生」,即他還沒有發育完全,他要是不自私的話,他活都活不下來。生命早年,在嬰幼兒的體驗裡,母親不是一個人,她是一個環境。當這個母親作為一個環境為孩子而存在的時候,孩子他就是要殘酷無情地去使用母親,比如說貪婪地吃奶,渴了,尿了,疼了,拼命地哭喊,讓媽媽來為她(他)服務。「無情地」利用環境資源讓自己活下來,成為一個獨特的生命體,這是本能所在。

2.正確理解4歲孩子的「自私」

心理學家皮亞傑研究兒童認知發展規律,把將2-7 歲稱為「認知發展的前運算階段」。孩子2歲前,還沒有「我」與「非我」的概念的。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認知能力的增強,三歲左右的孩子逐漸懂得區分出「我的」和「你的」,開始出現了佔有欲,這個年齡段兒童思維發展的典型特點是「自我中心」。即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等問題和思考問題,沒有能力意識到他人的觀點。在他們看來一切東西都是「我的」,不允許別人碰自己的東西。所以,案例中的丫丫有「不捨得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別人的東西卻要據為己有」等表現,媽媽給他貼上「自私自利」的標籤,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媽媽如果沒有充分滿足孩子這種「自我中心」的需要,會影響孩子自主性的發展,延遲孩子同理他人感受的時間。

3.正確理解4歲孩子的「委屈」

我們如何做母親,經驗往往來源於我們對自己母親的模仿。媽媽不能把自己沒有的東西給予孩子。我們兒時怎麼被對待,我們可能會這樣對待我們的孩子。有一個極端的個案,一個母親是集中營的倖存者,她兒時在集中營,經常是飢餓狀態,倖存下來,迎來了和平年代,結婚生子。等她後來當了媽媽,並沒有物質上的匱乏,她卻不管孩子如何哭鬧,她就是不讓孩子吃飽。丫丫媽媽可能在自己作為一個孩子時,一些正常的需要是沒有被成人看見,沒有被成人滿足,她自己內在是有很多委屈的。她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尊重到孩子「自我中心」的需要,強行要自己的孩子去分享,給孩子貼「自私」的標籤,也帶給自己孩子一份委屈感。這就是養育方式的「代際傳遞」。

孩子為了不失去媽媽的愛,可能壓抑自己的情感需要去迎合媽媽,如果經常處於這樣一種迎合狀態,孩子的內在就會形成一個情感空洞,產生深深的匱乏感。這種精神上的匱乏感會深深地影響孩子的未來,它是一個人成年人貪婪自私的原始的心理動因。

有的爸爸媽媽擔心兒童太寵著孩子,會慣壞孩子。「研究者認為,隨著兒童了解的東西越來越多(特別是有關他人和他人行為原因方面的知識),他們逐漸會減少自我中心,並且能夠很好地理解他人觀點。「①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認為:「父母小時候被孩子無情地使用得越充分,孩子長大後才能越有情」。也就是說,我們在孩子生命早年,父母要讓孩子有一種特別富足的感覺,並不是你給他多少的奢侈品,孩子對物質上的貴賤是沒有概念的,你給孩子的這種愛和尊重,他能夠感覺到,如果你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尊重,包括你不隨便去定義孩子:你是個小氣的,你是自私的,你給他提供一個特別寬鬆自由的、豐富恰當的刺激環境的,他的內心就特別強大,你很難去收買它。我們看到很多獨生子女啊,他們很願意跟別人分享,內心很善良,與他們早年得到很多的愛,內心比較富足密切相關。

給家長的建議

1.心理成長

媽媽因為孩子沒有與他人分享而感到「難過」,這是媽媽的心理需要成長的地方。媽媽可能想: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吃的、穿的、喝的、玩的哪一樣不是我給你的,你卻不能回饋一點給我?我們的文化強調母慈子孝,都希望孩子能夠善待他人,尊重長輩,孝順父母的,往往是先有母慈,後有子孝。在生命早年,我們對孩子的養育是單方向的付出。4歲孩子,孩子需要媽媽給孩子情感支持,蓄滿孩子內在的情感罐,媽媽反而讓孩子來照顧自己,心理學把這種情況叫「角色錯位」、「情感的剝奪」。家庭是個系統,如果夫妻關係不好,媽媽可能會把一些情感需要放到孩子身上,對孩子有一些不合理的期待,障礙孩子正常生長。爸爸能看見媽媽的付出,多給媽媽一些關愛,分擔媽媽的負擔,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有價值的。

2.尊重需要

一個為了活下來,需要不斷迎合的孩子會慢慢遠離內心真實的好惡,艱難地活在別人的目光裡,活在別人的評價裡。父母要小心呵護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既然孩子這個年齡是「自我中心」的,我們就讓孩子充分地展現自我,發現自我。比如說,她把喜歡的自己留著,把自己不喜歡的給別人。可以和她討論:這個你為什麼喜歡呀,是顏色好看,還是味道更甜美,或是形態有特色,有特殊氣味,還是觸感好?你可以從眼、耳、鼻、舌、身等各方面的感官角度去詢問孩子的情緒、情感,他的感覺、感受,他的心理、認知,這個時候,孩子感受到的是,我們關注她的內在精神。兒童感受到父母尊重他的這個精神胚胎,他就感受到了愛,他在創造一個獨特的自我過程中,就有機會模仿學習:如何去愛。

3.提供養料

2-7歲,前運算階段的標誌是符號功能的出現。符號功能指用某一種事物代替或表徵其它事物的能力,如詞彙或物體。這個階段,象徵性遊戲的大量湧現,嬰幼兒經常扮演成另外的人物(如媽媽、超人)②。他們經常表現出泛靈論,即將無生命物體賦予生命(如以為他們具有動機和意圖)。養育2-7歲的兒童,爸爸媽媽想讓孩子學會分享,要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需要做到三點: 第一,從語言開始;第二,跟孩子一起玩假裝遊戲;第三,讓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

以案例中零食分享為例,通過詢問孩子,喜歡的是什麼特質(假設是紅色),他不喜歡的是什麼特質(假設是黑色)。這是你的紅寶寶,這是媽媽的黑寶寶,他們一起去上幼兒園,你的紅寶寶有仙術,媽媽的黑寶寶會變魔法。路上,他們遇到一隻飢餓的狗狗母女(可以由孩子來扮演這個小狗狗,你扮演狗媽媽),……你和她一起往下編故事,你假裝變魔法,把你自己的零食拆了,餵到狗狗嘴巴裡。遊戲過程會提升孩子的認知層次,培養孩子的心理能力。

參考文獻:

①(美)David R.Shaffer ,Katherine Kipp《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P246

②(美)David R.Shaffer ,Katherine Kipp《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P239


本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本人刪除。

相關焦點

  • 自私才能無私,尊重孩子的物權敏感期
    ,孩子這個時候會在地上撿一些「垃圾」或者小零件,當寶貝一樣護著,作為父母的我們不需要大驚小怪,也不用阻止孩子。 先學會自私,才能去無私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性格好,為人處事好的孩子,但是這樣的孩子並不是天生的。我記得孩子小時候還他去朋友家,朋友家的孩子和兒子差不多大,兒子去了很喜歡對方的玩具,朋友直接就把玩具給我兒子玩,他兒子不開心了哭起來,朋友卻說:你要分享你的玩具,不然以後別人都不跟你玩了。
  • 孩子兩菜一湯,媽媽開水泡麵,太無私的愛孩子,只會養出自私的娃
    首先,家長的溺愛會讓孩子逐漸覺得這是理所當然。「沒有人會永遠一直把你當小孩永遠愛你,但是爸爸媽媽永遠會,只因為他們是你的爸爸媽媽。」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對親人暴露的永遠都是最不耐煩的一面。他們總覺得爸爸媽媽愛自己是應該的,所以根本不需要照顧到他們的感受。只管索取就好了。
  • 「自私」的父母,孩子將會更優秀?
    他們為了子女,幾乎可以奉獻自己的所有,愛孩子勝過愛自己。然而,太無私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有時候,父母帶點「自私」,孩子反而走得越遠越好。貳「自私」點,別把家庭當成中心很多家長一直奉行對孩子要無私的付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需求,去無條件支持孩子的成長,但是這種超量的餵養
  • 為什麼我的孩子自私?教育家李玫瑾:因為你剝奪了他無私的能力
    「我的孩子越來越自私了怎麼辦?」「我的孩子連一件小玩具都不願意分享怎麼辦?」「我的孩子看見東西不論是誰的就要搶在手裡怎麼辦?」越來越多的家長,面對孩子的自私一無所措!對此李玫瑾教授表示:自私與否 完全在於父母如何教育!有沒有讓孩子為家裡分憂!
  • 當孩子變得自私時,背後的原因父母必須要了解
    不要讓自己的無私使孩子變得自私。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不但爸爸媽媽疼愛,爺爺奶奶更疼。如果孩子是家裡的獨生子,那孩子在家裡更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家裡所有人都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想要什麼家長都會盡力去滿足,家裡所有人都會讓著他、寵著他、家裡有好吃的東西,家長都會把最大的那份讓給孩子,自己吃小的那一份。
  • 孩子變得自私,家長不要「一棒子打死」,掌握好「度」很重要
    父母不應該譴責,而是應該滿足孩子的需求,並且對孩子進行正確地引導,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構建自我。三、孩子變得自私,家長不要「一棒子打死」霍思燕帶著兒子嗯哼參加了《媽媽是超人》,霍思燕給嗯哼買了很多的玩具,有一些玩具對於嗯哼來說已經沒有新鮮感了,霍思燕想把這些玩具捐出去,但是嗯哼卻強烈反對。
  • 無私的父母,為什麼容易養出自私的孩子?
    當孩子到了七八歲,甚至十幾歲了,還是「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那麼作為家長,就需要審視孩子的成長環境,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無私的家長過度溺愛。育兒群裡,一位媽媽吐槽自家娃「自私」:上午,我在廚房洗菜,4歲的女兒突然跑過來:「媽媽,媽媽,香蕉!」我低頭一看,孩子手裡正拿著一根剝開的香蕉,「不是已經剝好了嗎?吃吧!」「媽媽給你吃!」聽女兒這麼說,我心裡一暖,正要說「謝謝寶貝」,女兒用另一隻手指著香蕉說:「媽媽,這個壞了,給你吃。」
  • 自私正在毀掉孩子的人生格局,長大後差距立現,家長為孩子看看
    自私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覺得什麼都應該是自己的,我就是世界的主角,所有的人都要為我服務。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某種程度上說自私是人的本性,但孩子在後天的培養中,由於父母的疏忽,長大後變成了自私的人,肯定是沒有出息的,一定做不了大事,這世界上,沒有人願意與自私的人交往。
  • 清華博士一封信打臉千萬父母:為什麼父母越無私,孩子越自私?
    中國家長,或許是世界上最無私的家長。他們常把這句話掛嘴邊:「你只管好好學習,其他交給我們。」越是「無私」的父母,越容易養出「自私」的孩子。孩子2歲,把愛吃的糖果留給你,你卻擺擺手,說寶寶愛吃,都給寶寶吃。
  • 讓孩子活得自私些,多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長大後才更易得到幸福
    文|蕾媽育兒經(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對於家長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了,畢竟孩子是未來,是希望,是家長們傾注了無盡的愛的小生命。而除此之外,家長們還在乎什麼呢?估計有百分之九十的家長都會說,孩子的幸福!
  • 父母拼盡全力,孩子卻充滿空虛,看似無私的父母,實則最自私
    ,也不需要為達成一個目標而努力奮鬥,慢慢的孩子就被迫的生活在父母的盤旋圈內,喪失了對生活本身的渴望。,實則最自私洛杉磯家庭心理師傑夫·布魯姆表示:一個孩子一定要體驗正常的憂慮,才能夠有足夠的適應性。「我們已經將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混淆了,並且認為這就是最佳的育兒之道」布魯姆表示,現在的這種育兒現象十分的令人傷感,因為之前看似無私的父母,吃著自私地將孩子困在身邊。很多的父母因為自身的心理問題,而在孩子身上投入過多的關注,當孩子有一絲想要離開的念頭時,父母就會因此而感到抓狂,他們認為這是孩子本身出現的問題,卻絲毫沒有意識到是自己出現了問題,並且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了。
  • 以下方面孩子越自私,長大越不容易被欺負,家長別糾正
    起碼現在的我,從不逼迫樂樂去分享任何東西,在有些方面,我甚至還會教他要自私一點。現代社會弱肉強食,太熱愛分享的孩子很容易被欺負,因此,不如從小就教會孩子試著自私點,以免長大後錯過真正重要的東西。今天就來跟大家總結一下,哪些方面孩子越自私越好,家長要心中有數,孩子將來才能不被欺負,更不會被壞人利用,一起來看下吧
  • 和媽媽關係不好的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
    我有一個男同學W,常年就是一個超級奶爸的形象,媳婦個性略彪悍,平時幾乎不怎麼管孩子,現在孩子上幼兒園了,和媽媽關係很一般,有一次打玩具槍,有人提醒孩子別打到對面的媽媽了,孩子居然張口就來了句:「我把媽媽打死了算了!」不僅語言粗魯,其它行為習慣也不是很好。都說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
  • 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都是有問題的,本質上他們是一種人
    如果在嬰兒期,比如三歲之前,母親沒有及時餵養、照料嬰兒,或者過度地滿足嬰兒的各種需求,都可能會使得嬰兒的心理發展滯留在這個階段,發展不出來對於外界和他人的感知,由此變得自私。當然三歲之後的教育觀念,成長環境,也會影響到一個人自私與否,比如父母的過度滿足,或者父母經常不滿足孩子,經常給孩子留下內心的匱乏。
  • 滿足孩子的口欲期需要
    01什麼是口欲期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把0-1.5歲這個階段稱為「口欲期」,他認為這個階段的嬰兒獲得各種欲望滿足的主要途徑是口部:吸吮、吃喝、吃手、撕咬等。寶寶在「口欲期」得到充分的口唇刺激,才能滿足內在需求,順利過渡到下一個階段,1歲半左右,幼兒的發育快速,活動範圍加大,興趣就不再局限於口唇了。
  • 孩子自私有原因,爸媽如何糾正孩子的自私心理
    其實孩子幼年時的自私,這並不是孩子的錯,這和家長對孩子從小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如果一個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家人就教他罵人,或者在他的耳邊充斥的粗言粗語,那他長大以後一定是個滿口髒話的孩子;如果從小家人就教他禮儀,那他長大以後一定是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
  • 「自私」教育:父母「使絆子」,孩子越磨礪越優秀
    孩子終將成長,父母總要放手。然縱觀現實,在中國式親子家庭裡,愛過滿,成為束縛,反羈絆了孩子前行的路。父母以為自己用「無私奉獻」成就了孩子,卻其實,家長自以為轟烈烈的犧牲,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障礙與負擔。事實上,「自私」的父母,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很自私
    其實,最後的真相往往會告訴你,溺愛孩子,只會讓你的孩子自私,不懂得感恩。在前些天,武漢地鐵站,出現了這樣的一幕。現場的人看後,紛紛寒心,有的明眼人一看,便知道問題出在了誰的身上。歸其原因,在於她的母親。一昧地為孩子包辦一切,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不惜犧牲自己,只會讓孩子心安理得去接受,時間長了,但凡你做了一點不順她意的,你就是她眼裡的壞人。
  • 家長過於無私,可能會給孩子造成負擔,這3點務必了解一下
    而這種現象在長大之後就會演變成自己想要為父母買一件衣服或者他們期待已久的東西,買回家之後父母非但表現得不喜歡,有時候更會埋怨孩子為什麼花錢買這些沒用的東西。除此之外,還經常會振振有詞地說到「把錢都給你留著讓你花」「我們湊乎一點就可以」。我們通常在受到父母這種看似無私的愛時並不會很感動,反而會有點不安和沉重。
  • 偷懶、自私的媽媽,有時候更利於孩子成長,社會適應能力會很強!
    24小時圍著孩子、老公、家庭轉,什麼事情都替他們處理的妥妥噹噹,孩子和老公只需要坐下休息即可,時間長了,女人會心生抱怨,男人會覺得女人事兒多,孩子會逃離這個家,到了社會上卻又無法自立。這樣勤快無私的媽媽,在家庭中卻是個讓人厭煩的存在。相比較而言,一個會偷懶、自私的媽媽,真的要比太勤快、無私的媽媽好很多,老公好、孩子也更好。那媽媽該如何偷懶、如何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