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都是有問題的,本質上他們是一種人

2020-12-15 心理相先生

太自私的人會沒有朋友,因為他的自私,會剝削周圍的人,所以別人會遠離他,太無私的人,別人和他在一起,會總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壞人」,自己在道德上遠不如他,即使正常的使用他,也會覺得自己在「剝削」眼前這個太無私的人,所以時間長了,別人會內疚,會不敢靠近他。

所以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都會沒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都是有問題的,本質上他們是一種人。

1、太自私的人是有問題的,這與他的成長過程有關

正常情形下,一個人優先考慮自己,在我看來那不叫自私,那是正常的人性需求,但是超出一定程度,完全失衡,即太自私,這一定是有問題的。

一般來說這樣的人缺乏同理心,缺乏共情他人的能力,他不能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緒和需求,這樣的問題,其實與他的成長過程是相關的。

綜合各種心理學案例,我們可以推斷,一般太自私的人,心理發展水平是滯留在嬰兒期,他覺得外界就應該像媽媽一樣不斷的供給他,而他只管吸吮就可以,他認為他的需求是合情合理的,別人就應該滿足他,甚至被他剝削。

如果在嬰兒期,比如三歲之前,母親沒有及時餵養、照料嬰兒,或者過度地滿足嬰兒的各種需求,都可能會使得嬰兒的心理發展滯留在這個階段,發展不出來對於外界和他人的感知,由此變得自私。

當然三歲之後的教育觀念,成長環境,也會影響到一個人自私與否,比如父母的過度滿足,或者父母經常不滿足孩子,經常給孩子留下內心的匱乏。

過度滿足之後,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侵佔別人的利益是合情合理的,自私是正常的;小時候經常不被滿足,會給孩子的內心留下一個不被滿足的「黑洞」,長大後他會經不住誘惑,變得貪婪和自私。

由此我們可以大致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太自私是有問題的,自私與否這與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有關,到底是與嬰兒時期的撫養有關,還是與孩子稍微大一些時的教育觀念,成長環境有關,這個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太無私的人也是有問題的,這與他的道德感太強有關

太無私的人,往往有很強的道德感,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認為人的性格是由「三個我」組成的。

分別是代表本能欲望的「本我」,代表道德、品德的「超我」,以及根據現實環境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關係的「自我」。

太無私的人,一般情況下道德感太強,因此他的「本我」就會太弱,這種情況下「三個我」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失衡的,這明顯是有問題的。

並且「本我」是一個人生命能量的來源,「本我」太弱,這個人就會缺乏熱情,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激情和活力。

比如下面這個心理諮詢中的例子:

來訪者張明(化名),今年三十二歲,長得很瘦弱,常年身體不好, 對生活和工作總是沒有熱情,不喜歡和別人打交道,但是道德感特別強,經常為別人考慮。

張明很無私,從來不會拒絕別人,也不會拿自己的事情去麻煩別人,他會主動去幫助公司裡的保安或者保潔做一些事情,哪怕是佔用自己的休息時間。

但是從他卻沒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同事們都認為他是一個好人,但並不會在吃飯或者遊玩的時候喊上他。

在這個例子中,張明做事情沒有熱情,不喜歡和別人打交道,其實這就是他的「超我」太強大,壓抑到了「本我」之後的結果,他太無私,經常為別人考慮,完全不顧自己。

這樣的做法使得他的「自我」經常處在匱乏的狀態中,所以他就感覺自己做事情沒有熱情,也不想進入關係,因為關係對於他的自我而言,就是一種損耗和壓抑

當然別人和他在一起,也會覺得這個人道德這麼高尚,相比之下,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顯得不道德,會很有壓力,所以別人也會不願意和他在一起。

3、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本質上他們是一種人

太自私的人是在追求現實層面的好處,但是太無私人也是在追求好處,他在追求道德方面的好處,所以本質上他們是一種人。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做反向形成,說的是一個人如果特別不想要某一種感受,他就會用相反的方式來表達,即太自私的人,不想要這種感受,於是就用太無私的方式表達這種感受。

這個理論換一種說法就是一種心理和行為如果太過,往往就會走向它的反面,太無私的人和太自私的人會走到一起,因為它們背後的心理訴求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追求好處。

下面我們再舉一個例子,看看一個太無私的人是如何利用反向形成的:

來訪者張雪,她在生活中就很無私,凡事都是優先考慮別人,甚至會把自己的東西都給別人,小時候母親經常忽略她,更偏愛弟弟,她的父親經常給她說要讓著弟弟,不能太自私,無私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張雪從小就習慣了把屬於自己的玩具,好吃的都讓給弟弟,或者遞給家裡的其他人,表現得無欲無求,表現得很無私。

但其實她內心也想要屬於自己的那一份,但是那樣的話,她就得不到父母的愛,她就會覺得自己在家裡沒有價值,沒有存在感,最重要的是,父親對自己的教誨不能自私也時常在她的耳邊響起。

所以她就反向形成,表現的特別無私,因為她認為如果自己優先滿足自己,不給別人,這就是自私的,這是不道德的,她不想有這樣的感覺。

既然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都是有問題的,那他們該怎麼改變呢?

改變的方式可以有下面兩種:

第一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就是在意識層面做認知改變的工作,因為認知是先於行為的,認知產生鬆動,行為就會逐漸發生改變,太自私的人要意識到自己的自私是會影響到自我發展和人際關係的。

同樣的,太無私的人,也要意識到太無私可能只是一種防禦方式,是在表達自己的壓抑心理,並且太無私短期內會讓別人覺得很受用,長期下來就會讓別人遠離自己,不敢靠近自己。

第二種方法:

進入關係,在關係中實踐,在關係中既不太自私,也不太無私,就是做真實的自己,也允許別人這樣做。

這樣你自己也不壓抑,別人也會覺得舒服,所以你不僅會喜歡上這樣的關係,別人也會喜歡上這樣的關係,那長期以往,你的自我發展和人際關係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文章最後,我們對今天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都是有問題的,本質上他們是一種人,我們分三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這三個方面分別是:

1、太自私的人是有問題的,這與他的成長過程有關,這樣的人往往是在嬰兒時期沒有得到細心、及時的照料,當然也有可能是在三歲之後的成長過程有過太多不被滿足,或者過度滿足;

2、太無私的人,也是有問題的,這樣的人往往道德感很強,太強的道德感壓抑了本我,使得自己做事情沒有精力,不想進入關係;

3、太自私和太無私的人,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在追求好處,前者是追求實際的利益好處,後者是追求道德方面的好處。

根據這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也給大家改變這個問題,提出了兩種改變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孩子兩菜一湯,媽媽開水泡麵,太無私的愛孩子,只會養出自私的娃
    近期,在網絡上有一組照片走紅了,照片其實記錄的就是一對母女簡單的一頓飯,但是其中母女倆用餐的差別,讓大家都唏噓不已。無私的愛孩子真的能夠養出無私的娃嗎?前有《歡樂頌》中樊勝美「吸血鬼」般的父母,但是樊勝美的性格雖懦弱但是還是敢於反抗,同時也很體諒父母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就算父母想要的東西太過分,但是樊勝美還是對自己的父母給予付出。
  • 「父母太自私,我還要孝順他們嗎?」
    網上有個問答:有很自私的父母,要孝順他們嗎?我們既是父母的孩子,又是孩子的父母。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即代表了我們的家庭教育。那麼育兒的終極三問來了:我想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什麼是自私?自私,是一種普遍的正常的心理現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
  • 心理學:有本事的人和沒本事的人有這三大本質區別,你是哪一種?
    有本事的人和沒本事的人有這三大本質區別,你是哪一種?心理學:有本事的人和沒本事d2、有本事的人有自己高質量圈子VS沒本事的人喜歡自我封閉第二個有本事的人通常都會廣結善緣,一般都有自己高質量的圈子心理學:有本事的人和沒本事的人3、有本事的人做事有技巧VS沒本事的人莽撞有本事的人做事是講究技巧的,這種技巧來源他們對生活洞察力
  • 人都是自私的嗎?——關於「心理利己主義」的倫理批判
    按照一般人的直覺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標準答案也容易得出:人都是有兩面性的嘛,有自私的一面,也有無私的一面,但是在道德原則上,我們肯定不應該成為利己主義者,而是要發揚人性之中的善良稟賦,摒除無私和狹隘,做一個心底無私、坦坦蕩蕩的人。但這樣一種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 人的本質,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什麼,此文說的明白
    導讀:人的本質,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什麼,此文可以參考。這個問題很深奧,歷來人類試圖回答。比如中國古代對於人,有善惡之分。但這顯然不具有說服力。以下是馬克思哲學關於人本質的思考。如果你沒有讀過,應該好好讀讀。如果你度過,再讀讀,我問你一個問題:「人和機器人的區別是什麼?」
  • 是情感缺失還是太自私? ?
    我們五個住在一起,有什麼好吃好用的都是以我為先,他們唯一關心的就是我的學習或者是成績。吃好吃的就說,你要好好學習啊扒拉扒拉,用好用的也如此。餐桌上就是我的教育大會,所以我養成很少說話的習慣。從小我就特別怕人,不敢說話,對人冷漠。家裡人或者陌生人對我太過誇讚或熱情我都會無所適從 ,想趕緊逃開。
  • 你不能自私到,認為別人都不自私
    」 人與人的交往中,情商高者,必然掌握的一項本領就是設身處地、能夠為他人著想。而自私者的自私程度往往也有大小之分,最嚴重的一種,就是: 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他人的一切做法都應符合自己的預期,或者認為他人答應自己的要求是理所應當,一旦有不合自己意,就認為是他人虧欠了自己。
  • 此文太有意義!過了60,自私的父母最偉大!值得老朋友們收藏
    全世界沒有誰會比中國父母更辛苦、更無私、更偉大。他們為了子女,可以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奉獻一切。然而,孩子們似乎並不是都理解父母。所以,又沒有誰比中國父母更悲情。而問題又恰恰在於父母們太無私。中國父母們應該學得自私一點,特別是在孩子長大以後。
  • 當眾管教孩子,不是教育有方,而是太自私
    家長,都是無私的,這一點,永遠不需要質疑。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健康成長,長成我們希冀的樣子。但是,有時候,因為方式方法問題,家長的自私,自己並沒有意識到。早上在餐館吃飯,遇到這樣一件事:一個顧客,拿現金付款,20塊錢——由於餐館比較忙,老闆娘帶著孩子一起幫忙,當孩子把面端給顧客的時候,顧客就把錢直接給了孩子。
  • 父母寒心:你們太自私了
    這段時間有許多人在討論這件事,但只有一個話題:「他們兩個太自私了,一點都不為父母著想讀者跟司機師傅聊起這件事,司機師傅說:「他們太自私了,有什麼問題不能跟父母去商量解決」我相信很多人心裏面都是這個答案,拿著這個答案去指責這些「傻孩子」,以展示自己的「好心態」。
  • 註定是「窮命」的人,往往都有這幾個特質,很真實
    但是,生活中也常常有這樣一種人,覺得奮鬥和努力都只是人的一廂情願,有時候,並不能得到相匹配的回報。有很多人,都希望通過不勞而獲或是捷徑想獲得更輕鬆的人生和更容易得到的財富。但是殊不知,這樣的心理,會讓多少人的人生走入歧途,一事無成。註定是「窮命」的人,往往都有這幾個特質,很真實。
  • 有一種男人,明明自己毀了愛情,還理直氣壯說分手,太自私!
    分手也是愛情的一部分,每個人在愛情中都要做到有始有終,這才是尊重愛情的表現。戀愛時你把對方捧上天,說要一直對她好,但是分手時卻把她說得一文不值,那這一場戀愛下來,對方從你這裡得到的就只有傷害。每個戀愛的人都不能不把這件事當回事,不然你就太不尊重愛情了。下面這個讀者的愛情就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下。
  • 兩人交往時,自私的男人都有這些表現,看看你的伴侶中招了嗎
    兩人交往時,自私的男人都有這些表現,看看你的伴侶中招了嗎每個人都想擁有浪漫的婚姻和美麗的愛情,但在交流過程中並不是特別容易找到,因為他們在交流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問題,這些問題會導致兩人之間的爭吵,但也會使女性的愛情觀發生巨大的變化
  • 天性涼薄之人,是情感缺失,還是太自私?其實這都是誤解
    天性涼薄的人,給人第一種感覺就是冷淡,對任何事情都很冷漠。涼薄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調。他們奉行那種冷眼看世界的方式,當然了,涼薄的人並不是真的冷血,更不是情商弱智之輩。很多時候,涼薄的人屬於那種外冷內熱的人,涼薄只是表面,只不過他們表達的方式與他人不同而已。甚至,他們比那些看起來熱情似火的人心更暖、情更熱。因為涼薄的人遵循客觀的、理性的、審時度勢地分析社會這一法則。在現實生活中,就有一位很典型的朋友就是這樣,他一直到現在都是一個人。
  • 愛上一個自私的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儘管我們都希望愛情是甜蜜多姿的,可現實總是無比的殘酷,愛上一個自私的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小編帶你來看一看悲傷的世界。愛上了一個自私的人,大概就是做什麼他(她)都覺得是應該應分的。可能會對你說他(她)有多感動,但感動再多,不愛依舊不愛。
  • 人都是自私的?極度自私的人會有這五種表現
    我們身邊充斥許多類型的人,總存在著那一些讓我們感到極度不適的人。他們的「快人快語」讓氣氛尷尬,或是仗著「好為人師」的性格對人指指點點,總之他們的出現總是讓人很不自在。這種人,要我們含蓄點說就是「情商低」,說開了就是自私,而且是極度自私的程度。
  • 無私透明的力量
    只有當個人無私地將自己呈現給他人時,他們才有機會接受他人的真誠。相反,如果一個人不能慷慨地展示自己,那麼當別人想嘗試了解他時,他就會生活在一種煩惱和不快的氣氛中。此外,當人類對彼此都是無私透明的時候,他們更加可以清楚地看到彼此的優缺點,甚至是壞事情發生的真正原因,這使得人們相互更加寬容,因為他們知道每個人,包括自己,都有弱點。也許,無處不在的指證照片和令人髮指的揭秘將促使我們對彼此的罪行變得寬容。
  • 【請遠離過度敏感且自私的人】
    因為性格敏感為人自私導致了後來的漸行漸遠。聽朋友們聊起過這麼一位女同志,其實我也很熟一位很敏感而且也很自私的人,在生活中如果別人跟她說話聲音稍微大了一丁點兒,語氣裡夾雜著一點兒不耐煩做事不如她意,為此她都可以幾個晚上輾轉反側,反反覆覆琢磨無數遍,實在找不出理由就直接把她們罵的狗血噴頭,圖自己心裡的舒暢平衡絕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哪怕是跟她最親近的人,她都如此。
  • 「全部都是我的!」無私的父母,為什麼容易養出自私的孩子?
    「你喜歡的東西,就都是你的嗎?你這是自私的行為,你知道嗎?」媽媽把裝蝦的盤子端起來,對大壯說,「這麼多人在一起吃飯,你一個人吃獨食,多不禮貌啊。分享,懂不懂?」很多家長都反映,現在的孩子太自私。無私的家長過度溺愛。育兒群裡,一位媽媽吐槽自家娃「自私」:上午,我在廚房洗菜,4歲的女兒突然跑過來:「媽媽,媽媽,香蕉!」我低頭一看,孩子手裡正拿著一根剝開的香蕉,「不是已經剝好了嗎?吃吧!」「媽媽給你吃!」聽女兒這麼說,我心裡一暖,正要說「謝謝寶貝」,女兒用另一隻手指著香蕉說:「媽媽,這個壞了,給你吃。」
  • 「媽媽請自私點」,有些時候,自私的媽媽才會生活的靈活、坦蕩
    文/原創天下的媽媽都是無私的,但太無私的媽媽,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對媽媽本身而言,更不是一件好事。無私的媽媽們,其實你們可以自私點,這樣孩子們才會生活得更加靈活,坦蕩。絲漫是一位全職媽媽,有了女兒以後,女兒成為了她生活的重心。在她看來,女兒的感受是最重要的,而自己的感受可以完全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