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自私的人會沒有朋友,因為他的自私,會剝削周圍的人,所以別人會遠離他,太無私的人,別人和他在一起,會總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壞人」,自己在道德上遠不如他,即使正常的使用他,也會覺得自己在「剝削」眼前這個太無私的人,所以時間長了,別人會內疚,會不敢靠近他。
所以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都會沒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都是有問題的,本質上他們是一種人。
1、太自私的人是有問題的,這與他的成長過程有關
正常情形下,一個人優先考慮自己,在我看來那不叫自私,那是正常的人性需求,但是超出一定程度,完全失衡,即太自私,這一定是有問題的。
一般來說這樣的人缺乏同理心,缺乏共情他人的能力,他不能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緒和需求,這樣的問題,其實與他的成長過程是相關的。
綜合各種心理學案例,我們可以推斷,一般太自私的人,心理發展水平是滯留在嬰兒期,他覺得外界就應該像媽媽一樣不斷的供給他,而他只管吸吮就可以,他認為他的需求是合情合理的,別人就應該滿足他,甚至被他剝削。
如果在嬰兒期,比如三歲之前,母親沒有及時餵養、照料嬰兒,或者過度地滿足嬰兒的各種需求,都可能會使得嬰兒的心理發展滯留在這個階段,發展不出來對於外界和他人的感知,由此變得自私。
當然三歲之後的教育觀念,成長環境,也會影響到一個人自私與否,比如父母的過度滿足,或者父母經常不滿足孩子,經常給孩子留下內心的匱乏。
過度滿足之後,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侵佔別人的利益是合情合理的,自私是正常的;小時候經常不被滿足,會給孩子的內心留下一個不被滿足的「黑洞」,長大後他會經不住誘惑,變得貪婪和自私。
由此我們可以大致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太自私是有問題的,自私與否這與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有關,到底是與嬰兒時期的撫養有關,還是與孩子稍微大一些時的教育觀念,成長環境有關,這個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太無私的人也是有問題的,這與他的道德感太強有關
太無私的人,往往有很強的道德感,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認為人的性格是由「三個我」組成的。
分別是代表本能欲望的「本我」,代表道德、品德的「超我」,以及根據現實環境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關係的「自我」。
太無私的人,一般情況下道德感太強,因此他的「本我」就會太弱,這種情況下「三個我」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失衡的,這明顯是有問題的。
並且「本我」是一個人生命能量的來源,「本我」太弱,這個人就會缺乏熱情,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激情和活力。
比如下面這個心理諮詢中的例子:
來訪者張明(化名),今年三十二歲,長得很瘦弱,常年身體不好, 對生活和工作總是沒有熱情,不喜歡和別人打交道,但是道德感特別強,經常為別人考慮。
張明很無私,從來不會拒絕別人,也不會拿自己的事情去麻煩別人,他會主動去幫助公司裡的保安或者保潔做一些事情,哪怕是佔用自己的休息時間。
但是從他卻沒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同事們都認為他是一個好人,但並不會在吃飯或者遊玩的時候喊上他。
在這個例子中,張明做事情沒有熱情,不喜歡和別人打交道,其實這就是他的「超我」太強大,壓抑到了「本我」之後的結果,他太無私,經常為別人考慮,完全不顧自己。
這樣的做法使得他的「自我」經常處在匱乏的狀態中,所以他就感覺自己做事情沒有熱情,也不想進入關係,因為關係對於他的自我而言,就是一種損耗和壓抑
當然別人和他在一起,也會覺得這個人道德這麼高尚,相比之下,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顯得不道德,會很有壓力,所以別人也會不願意和他在一起。
3、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本質上他們是一種人
太自私的人是在追求現實層面的好處,但是太無私人也是在追求好處,他在追求道德方面的好處,所以本質上他們是一種人。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做反向形成,說的是一個人如果特別不想要某一種感受,他就會用相反的方式來表達,即太自私的人,不想要這種感受,於是就用太無私的方式表達這種感受。
這個理論換一種說法就是一種心理和行為如果太過,往往就會走向它的反面,太無私的人和太自私的人會走到一起,因為它們背後的心理訴求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追求好處。
下面我們再舉一個例子,看看一個太無私的人是如何利用反向形成的:
來訪者張雪,她在生活中就很無私,凡事都是優先考慮別人,甚至會把自己的東西都給別人,小時候母親經常忽略她,更偏愛弟弟,她的父親經常給她說要讓著弟弟,不能太自私,無私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張雪從小就習慣了把屬於自己的玩具,好吃的都讓給弟弟,或者遞給家裡的其他人,表現得無欲無求,表現得很無私。
但其實她內心也想要屬於自己的那一份,但是那樣的話,她就得不到父母的愛,她就會覺得自己在家裡沒有價值,沒有存在感,最重要的是,父親對自己的教誨不能自私也時常在她的耳邊響起。
所以她就反向形成,表現的特別無私,因為她認為如果自己優先滿足自己,不給別人,這就是自私的,這是不道德的,她不想有這樣的感覺。
既然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都是有問題的,那他們該怎麼改變呢?
改變的方式可以有下面兩種:
第一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就是在意識層面做認知改變的工作,因為認知是先於行為的,認知產生鬆動,行為就會逐漸發生改變,太自私的人要意識到自己的自私是會影響到自我發展和人際關係的。
同樣的,太無私的人,也要意識到太無私可能只是一種防禦方式,是在表達自己的壓抑心理,並且太無私短期內會讓別人覺得很受用,長期下來就會讓別人遠離自己,不敢靠近自己。
第二種方法:
進入關係,在關係中實踐,在關係中既不太自私,也不太無私,就是做真實的自己,也允許別人這樣做。
這樣你自己也不壓抑,別人也會覺得舒服,所以你不僅會喜歡上這樣的關係,別人也會喜歡上這樣的關係,那長期以往,你的自我發展和人際關係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文章最後,我們對今天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都是有問題的,本質上他們是一種人,我們分三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這三個方面分別是:
1、太自私的人是有問題的,這與他的成長過程有關,這樣的人往往是在嬰兒時期沒有得到細心、及時的照料,當然也有可能是在三歲之後的成長過程有過太多不被滿足,或者過度滿足;
2、太無私的人,也是有問題的,這樣的人往往道德感很強,太強的道德感壓抑了本我,使得自己做事情沒有精力,不想進入關係;
3、太自私和太無私的人,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在追求好處,前者是追求實際的利益好處,後者是追求道德方面的好處。
根據這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也給大家改變這個問題,提出了兩種改變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