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管教孩子,不是教育有方,而是太自私

2020-10-22 小白杜拉拉

家長,都是無私的,這一點,永遠不需要質疑。

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健康成長,長成我們希冀的樣子。

但是,有時候,因為方式方法問題,家長的自私,自己並沒有意識到。

早上在餐館吃飯,遇到這樣一件事:

一個顧客,拿現金付款,20塊錢——由於餐館比較忙,老闆娘帶著孩子一起幫忙,當孩子把面端給顧客的時候,顧客就把錢直接給了孩子。

顧客吃完飯準備走,老闆娘大喊:那個穿黑衣服的,怎麼不給錢就走!

顧客解釋,給孩子了。

老闆娘非但不信,還說顧客不誠實,吃飯不給錢還想賴小孩。

顧客說,把孩子叫來問問不就得了。

老闆娘沒好氣喊來孩子,一問,確實。

於是,這位媽媽當眾把孩子揍得大哭,然後自己也趴在桌子上,不管不顧,大哭起來。

我不知道,她遇到了什麼事,想必,這只是個引子。壓倒駱駝的,不是多麼沉重的稻草,叫人崩潰的,往往是最後一棵。

但是有一點,無論遇到了什麼,都不應該把這種不快,發洩到孩子身上。

教育孩子本無過,但方式方法有待商榷。

孩子,有他們自己的世界,我們不是他,不能感同身受。

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文章,一個成年人寫的自己小時候的事。

說自己小的時候,父母一不高興就揍他。作者感慨,大人真的好自私,不高興就打孩子,孩子不高興找誰去?

捫心自問,是呵!

真的不能不顧孩子的感受,雖然是孩子,但要平等以待。

前段時間網上有新聞報導:一個中學生,在教室玩撲克,被老師找家長。

結果,媽媽一到,劈手就是一耳光,在學校走廊裡,當著所有同學的面。

結果,那個男孩片刻猶豫後,直接從窗口跳下去,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被老師找過的經歷。優秀的,老師希望更卓越,不優秀的,老師希望向優秀看齊。偶爾有搗蛋的,家長被找,則更是家常便飯。

激動點的家長,會當老師面把孩子揍一頓,內斂點的也是當面訓斥。

當然,有時候就是為了做個姿態,給老師看。不配合點老師,怕老師以後不管了。往往這個時候,很少有家長會考慮孩子的感受。

也許你會說,要強點就不會這樣了。可仔細想想,沒有哪一個成長是一蹴而就的。誰沒打那時候過,為什麼到了孩子,我們就把標準變了?

成年人的壓力,真的,很理解。

但對於孩子來說,我們總歸是抗壓能力強一些。成長,也需要持久的耐心呵護。

相信,對於所有家長來說,孩子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這其中,不僅僅是體魄,還有心理健康。

同事有天說了這樣一件事:他老公,挺大一爺們,就害怕聽到夫妻吵架聲。即便是鄰居家吵架,他也會嚇得鑽到被窩裡不敢露頭。

究其原因,是因為,小時候父母成天吵架,陰影,從那時候就開始了,時至今日長大當了父親,依然如此。

有時候,父母不經意的舉動,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卻是一輩子的。諸如,性格缺憾。

做家長,並不僅僅是拿出全部的力氣照顧孩子生活,給出全部的財產讓孩子過得舒適,最重要的是,真的不能太自私,把自己的不快轉嫁到孩子頭上。

只願,給他們的愛,會陪伴一生。自私,也是因為愛,那就,轉化為愛好了。

相關焦點

  • 孩子自私如何管教?硬核父母巧用這些方法,連老師都拍手叫好
    Hello,我是Matt,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堅持科學育兒、理性育兒。這次和大家聊的話題是:孩子自私該怎麼管談起自私,很多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是,「現在甭說孩子,哪個人不自私。」自私,從人的本性來講這是很正常的一種表現,讓每一個人都能大公無私這隻存在理想狀態下,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現實生活中,由於利益、生存、環境等多方面原因,人不得不去為自己去著想,尤其是現在自由意志的流行,更會讓人變得更加自私。在家庭教育裡,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中,不能忽略對孩子的自私的教育,也不能以大家都自私所以我的孩子也要這樣為教育依據,更不能一味的教孩子去分享。
  • 教育孩子的底線:永遠不要當眾打孩子!留給孩子尊嚴留給孩子活路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不能打孩子?有些人覺得不打不罵也能教育好孩子,而有些人認為因人而異,孩子頻繁犯錯一定要打一次才能長進。 其實父母教育孩子過程中難免會打罵,父母偶爾的脾氣失控,或因為怒其不爭,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有一點是絕對的,那就是絕對不要當眾打孩子。
  • 管教並非懲罰,而是培養孩子良好品質,兩者教育孩子天差地別
    管教並非懲罰,而是培養孩子良好品質,兩者教育孩子天差地別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如何去好好的管教一下自己家的寶寶,成為了家長和老師共同的心病,孩子這麼小,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偶爾對孩子發起火吧,可能自己心裡還愧疚的不行,有的教育孩子的父母可能行為過於極端了一點,被發到了網上就說打罵體罰以及家庭暴力。
  • 家庭教育避坑指南:管教孩子的核心不是管,而是教
    管教,顧名思義就是要有管有教。因為"管"這個動作,太簡單了。當孩子出現了不符合要求的行為,我們只需要站在監護人的制高點,指出他們的錯誤。但是否能實現有效管教,就要看你在指出問題後,能不能教會孩子解決問題。就拿收納玩具來說吧,我大概花了1個月時間來教會孩子。
  • 摧毀孩子一生的不是別人,而是原生家庭的教育觀,棍棒教育太傷人
    罰站、挨打、禁閉,應該是很多孩子都經歷過的事情。小時候,做錯了事情惹得父母不高興、或是考試成績不理想,那少不了的就是一頓臭罵,嚴重的甚至是巴掌和藤條的雙重夾擊。無憂無慮的童年並不是每個小朋友的專利,而是幸福家庭的特權。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有的人卻在用一生治癒童年。
  • 孩子太自私怎麼辦?未察覺的被引導教育,才是最高境界的以身作則
    ,讓他們一出場就有著與生俱來的修養派,但是修養派的養成並非只是成績優異或穿金戴銀,而是眼中有人、心中有愛,但是這種孩子還不是臨時抱佛腳練出來的,而是長期薰陶下的素養沉澱。,男孩非常熟練地說「知道知道,我爺爺最喜歡吃香蕉、奶奶最喜歡吃蘋果」,這樣清晰的愛好出口就是,一看就不是一次兩次的囑咐,而是來自生活細微的洞察和眼中有人、心中有愛。後來,雖然我沒有跟上去聽他們繼續談話,但是相信在這樣的教育環境影響下,這個男孩的素養一定不會太差,從小就知道體貼、關懷別人的孩子,長大之後也知道多方位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只活在自己的視覺、和想法裡,自私地去做看某人某物。
  • 不分享就是自私?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你不懂孩子
    別說,在孩子眼裡,他的玩具、好吃的可能比你的奢侈包包更貴重。有的時候其實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家長不懂孩子。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構建的過程,在這個構建的過程中,孩子最初就是通過佔有屬於自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孩子從2歲開始,甚至不到2歲的時候,自我意識就已經萌芽了。在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後,孩子也就有了「物權觀」。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自己的東西不願意分享給同伴,看別人的東西好就想佔為己有。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無關係的,家長一定要搞清楚自私和自我的區別。
  • 初三男生在教室玩撲克,被家長當眾扇耳光管教,從五樓跳下身亡
    9月17日,武漢江夏區14歲男生張某與兩同學在教室玩撲克,班主任請三位學生家長到校配合管教,而張某的母親直接在走廊扇了張某幾耳光,然後憤怒離開,而張某在走廊獨自呆了幾分鐘後,從五樓一躍而下,當晚因傷勢嚴重,男生不治身亡,目前當地教育、司法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 14歲男孩被媽媽當眾掌摑後墜亡:沒尊嚴的孩子,內心該有多痛苦
    一名14歲的男生,因在學校玩撲克牌被老師請家長管教。匆忙趕來之後,男孩的媽媽二話不說,憤怒地當眾扇了男孩兩耳光之後,還狠狠地戳他腦門、掐脖子以洩憤。……可大家有沒有想過,當你以教育之名,張牙舞爪去挫傷孩子自尊心的時候,孩子心裡會是怎樣的傷痕累累?
  • 男孩太不好管教?NO!多半是家長踩中了這3個「教育誤區」
    在管教的過程中,有時還會陷入一些誤區,從而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所以,要想教育和培養出優秀的男孩,有的誤區必須避開。有次星期天,菲菲帶著9歲的兒子到圖書館,兒子想看課外書,菲菲想著他的作文不好,就希望他看作文輔導之類的書籍。
  • 管教孩子不是懲罰,就是嬌縱?為孩子長遠計,請學會正面管教
    我們帶的挖沙工具比較多,總有小朋友過來借玩具。哥哥和弟弟都很大方,毫不吝嗇地分享給大家一起玩。眼瞅著快到晚飯時間,他倆也玩累了,說要回家。當哥哥去要回挖沙工具的時候,卻出現了不小的爭執。有個小朋友還沒玩夠,死活不願意還玩具。
  • 《父母管教孩子的最高境界,不是控制,而是正確解讀Ta的行為》
    朋友相聚,聊的最多的話題就是孩子。時常有朋友愁眉苦臉地吐槽自家孩子。有的吐槽孩子學習習慣不好,作業經常漏題,錯題,成績下滑,學習興趣不高;有的吐槽孩子非常喜歡的鋼琴,遭遇「滑鐵盧」。開始抗拒每天練琴,總找各種藉口不練,無論怎麼恩威並施,可孩子依舊軟硬不吃,為此時常鬧得兩敗俱傷。…為人父母,和孩子一樣,也是邊做邊成長!
  • 還在暴力教育?趕緊試試正面管教吧,這樣才能養出真正的好孩子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嚴是為他好,古代不是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名言嗎?其實,家長在教育子女時最需要傳達的不是情緒而是規則和底線,即使面對特別淘氣的孩子,也切勿隨意的非打即罵,而應耐心指出孩子的不足,給予他修正的機會,邁向更高級的人格。教育家陶行知說,體罰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的,它會將兒童推向黑暗的深淵。
  • 管教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不管」,有多少父母做錯了
    看到這條朋友圈,我挺吃驚的,都什麼年代了,管教孩子竟然還用得著體罰這種手段,而且還是用戒尺這種古時私塾老師懲罰學生用的專用工具。我很想告訴她,管教孩子不能如此簡單粗暴,這樣做不僅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不利,而且也達不到她管教孩子的初衷和目的。或者,乾脆推薦她看幾本科學育兒的書,但又想著,我一個未婚未育的人,主動給別人提這方面的意見,又有點不太合適。
  • 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用正面管教消除教育煩惱
    《正面管教》一書,結合了簡·尼爾森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也綜合了在正面管教協會,對於成千上萬的家庭調研所得到的諸多反饋,讓更多的家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被人們稱為正面教育的經典之作。下面,分享書中三個內容: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將犯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用正面管教消除教育煩惱。
  • 自私的男人,往往不是斤斤計較,而是這些特徵
    其實,這位讀者的男朋友是一個特別自私的人,心理學家發現,那些極度自私的男人往往不是斤斤計較,而是擁有這2個特徵。 這些人是不道德的,非常自私的。 這些人本身就有某種自卑情結,當他們滿足自己的控制欲望時,他們就會滿足,但這種滿足是基於他人的痛苦。 想要控制的欲望越強烈,他對這段關係的依賴性就越大,但他仍然認為自己是一個驕傲的人,並希望盡最大努力來控制這段關係。
  • 讓孩子學會「自私」,才是父母成功的教育體現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太自私了,因為他們的父母本身就很自私。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年輕一代的父母,本身就是獨生子女,自私被他們刻進了骨子裡,然後又傳承給了下一代。也有人認為,孩子不該被「狼性」教育,應該從小就讓他們知道無私奉獻與分享的快樂。可是,讓一個年幼的孩子,從小就去克服人性的弱點,活得自抑且高尚,才是最好的麼?
  • 自私的孩子怎麼管,實用妙招配硬核管教,幼兒園老師都拍手叫好
    Hello,我是Matt,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堅持科學育兒、理性育兒。這次和大家聊的話題是:孩子自私該怎麼管談起自私,很多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是,「現在甭說孩子,哪個人不自私。」在家庭教育裡,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中,不能忽略對孩子的自私的教育,也不能以大家都自私所以我的孩子也要這樣為教育依據,更不能一味的教孩子去分享。matt老師講案例——自私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不止是性格的扭曲。
  • 為什麼孔融一樣的孩子再難出現,怎樣改變孩子自私的性格
    許多家長都反映,自己的孩子特別的自私。尤其是偏小一點的時候,家長逗孩子玩的時候,小孩子手裡拿的東西是絕對不會給其他人的。那麼這是小孩子太自私了嗎?其實這是要看情況去決定的。3歲以上兒童的自私,和家長有關那麼過了這個時期的兒童,仍然不懂得分享呢?那就和家長的教育有關係了。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甚至還有很大一部分父母都是獨生子。孩子自然成了兩邊家庭,集寵愛於一身的小寶貝。在這樣家庭教育的大前提下,許多孩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 管教不聽話、無理取鬧孩子的幾點建議!
    至於「教」則是一種啟發,幫助孩子思考和解決問題,從經驗的累積和情緒的陶冶中,發展他們的創意。所以,父母不能規避管教孩子,而是要用創意來規範和啟發他們。時下有許多人,一談到管教,就以為這是落伍的觀念,而一味執著於啟發。事實上,缺乏一定程度的管理,就難以產生啟發的效果。現在,我們看到青少年偏差行為逐年增加,飆車、偷竊和暴行屢見不鮮,他們顯然在童年時代缺乏接受創意的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