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章然 通訊員 陳娥 周敏潔/攝
「陳店長,我帶了50個菸蒂來,30個小塑料瓶。能換什麼呀?」
「蔣大姐,你的這些垃圾都標價啦,它們可以換一個打火機,一袋老酒。」
這是一段發生在桐廬舊縣街道的鄰裡對話。在桐廬舊縣的「雞毛換糖」門店內,生活垃圾被明碼標價,可以兌換成居民所需要的生活日用品。
6月10日,舊縣街道「雞毛換糖」垃圾分類2.0版本正式上線,街道共五家門店全員上線服務村民。2.0版本不止可以兌換生活用品,還能兌換童書等等文化用品。
舊縣街道「雞毛換糖」模式從西武山村起源。
村委主任王良忠說,因為村裡外來人口多,環保意識比較淡薄,垃圾問題比較嚴重。「我們就想出一個辦法,菸蒂、易拉罐、塑膠袋 等這些垃圾分門別類標價,兌換出生活用品。」村委實地走訪了實施「雞毛換糖」的其他地方後,2016年西武山村「雞毛換糖」門店開張。
生活用品由當地商會出資捐贈。
王良忠說,「雞毛換糖」實施前後差別很大。「那些愛抽菸的人,現在都把菸蒂留著兌換打火機,街上亂丟垃圾的情況少了許多。」
數據說明一切,兩年多來,西武山村垃圾分類兌換的菸蒂有83200多個,廢棄的水瓶9260多個,易拉罐1000多個,垃圾袋有35000個。
舊縣街道「雞毛換糖」先後5次登上了中央電視臺,並被《人民日報》、光明網、網易搜狐等20多家媒體宣傳報導,每周都有大小考察團隊前來學習取經。
2.0版本具體有哪些進展?
舊縣街道黨工委書書記徐雯解釋:第一個是轉變是1.0版本兌換的是柴米油鹽等生活用品,為了符合村民的文化需要,2.0版本可以兌換的東西變多了。「比如說,外來打工人員的子女暑期需要人管,只要家長的垃圾分類兌換情況良好,可以申請兌換對小孩子有利的文化產品。」
第二個轉變在商品來源上,1.0版本是商會出資捐贈兌換商品,2.0版本改成商會出資和全民村民參與無償捐贈,「有些村民會捐舊衣物 孩子不用的書等。」
「最後一個轉變是政府在垃圾末端處理上會更加精細化操作,期望舊縣街道能在「雞毛換糖」引領下,以「雞毛換糖」垃圾分類小載體來撬動村級自治、全民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大模式,未來可期。」徐雯說。
目前,舊縣街道在每個村各設一個兌換店,另增設一個流動點。在每月10日、20日、30日上午均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