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已經將音樂劇《RENT》(中文版譯名《吉屋出租》)中的7件小事告訴了各位小夥伴,那在了解到這部音樂劇是基於普契尼經典歌劇《La Bohème》(波西米亞人)改編而來的後,這次就來說說:《RENT》裡這群邊緣藝術家唱的波西米亞究竟是什麼?
No.1 什麼是Bohemianism(波西米亞精神)?
Bohemianism(波西米亞精神)作為音樂劇《RENT》所展現的重要元素,其指的是那些以非傳統生活方式活著的藝術家、作家以及任何對傳統價值觀不抱有幻想的人,在志趣相投的人的陪伴下所擁有的關於藝術、音樂或者文學的精神追求。
內核:反傳統世俗生活;不受社會習俗約束;追求精神自由;志同道合的精神狂歡
No.2 擁有波西米亞精神的這群Bohemian並非都來自波西米亞?
音樂劇《RENT》這群邊緣化藝術家正是擁有著波西米亞精神的Bohemian(波西米亞人)。
△百老匯原版音樂劇《RENT》2018年中國巡演劇照
這類Bohemian的說法源於19世紀初期的法國,起初法國人是用這個詞來定義流浪在法國的吉普賽人,後來才用來稱呼擁有波西米亞精神的藝術家們。
法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本土波西米亞人實則是巴黎的一群具有獨立自主意識的資產階級青年,他們為了給漫長的青春期找尋意義,會刻意去過那種貧苦、追求藝術的非傳統生活,但之後仍會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軌跡之中。
所以擁有波西米亞精神的這群Bohemian,一般分為兩類↓
Bohemian
真窮型:堅定追求藝術的窮苦藝術家,大多也是死於貧困;
樂趣型:本身家底不錯,但為了找尋精神樂趣,體驗貧苦生活,精神得到滿足後繼續回去過正常生活。
拒絕誤區:不一定是真窮、真流浪者!
No.3 普契尼歌劇《La Bohème》(波西米亞人)靈感來源?
如果說音樂劇《RENT》是Jonathan Larson受普契尼歌劇《La Bohème》啟發,那普契尼創作的《La Bohème》又是受到誰的啟發?是1845年亨利·穆傑出版了短篇故事集《波希米亞人的生活情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也是這本書讓「波西米亞人」的概念普及到整個法國。
No.4 波西米亞精神何時傳到的美國?
在19世紀50、60年代,波希米亞精神開始傳到美國。一群年輕有文化的記者在1861年美國內戰開始之前一直以波西米亞人自稱,聚集在百老匯的一家名為Pfaff Beer的德國酒吧。隨後通過報社與新聞不斷使用「波西米亞」這一概念,致使波西米亞精神逐漸普及。
No.5 音樂劇《RENT》創作者Jonathan Larson也體驗過波西米亞生活?
Jonathan Larson大學畢業後,他在紐約曼哈頓區格林威治街道租了間公寓,但那是個和音樂劇《RENT》中場景相似的居住條件不佳的地方。當時Jonathan Larson和一些電影製作人朋友為了追求夢想在這裡生活了好幾年,他們也曾像《RENT》中Mark和Rogger一樣,冬天因為沒有暖氣採取了一些非法取暖的方式來過冬。Jonathan Larson在創作音樂劇《RENT》時的很多靈感都來自那段生活。
No.6 音樂劇《RENT》一曲《La Vie Bohème》背後的波西米亞文化?
《La Vie Bohème》這一曲在音樂劇《RENT》中分為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由Benny臺詞「Bohemia is dead」引出,這一段一方面嘲諷了Benny,一方面以一種狂歡的方式宣揚著波西米亞精神,第二部分則列出了更多的波西米亞精神的象徵。
這首歌曲背後飽含著20世紀後期紐約的後現代波西米亞文化,歌曲中所列舉的Ginsberg、Dylan、Cunningham 、Cage等都是擁有波西米亞氣質的美國文學家、藝術家。
△百老匯原版音樂劇《RENT》2018年中國巡演劇照
No.7 《La Vie Bohème》中有一段歌劇《La Bohème》的彩蛋?
在《La Vie Bohème》第一部分中,有一段Rogger的吉他solo,這段旋律實際上出自普契尼歌劇《La Bohème》中的《Musetta's Waltz》(穆塞塔的華爾茲)。
△2008年百老匯《RENT》演出視頻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