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危難時求劉伯溫指點,被問要官還是要人?子孫從此與仕途無緣

2020-12-13 趣觀歷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明初名臣劉伯溫素來以神算之名流傳後世,關於他的事跡更是可謂家喻戶曉,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今天子淵要給大家說的就是劉伯溫曾隨手指點好友楊憲之子,結果保全楊氏一族的故事。比較遺憾的是,由於先祖的選擇,楊氏後裔從此徹底與仕途絕緣。

▲楊憲劇照

楊憲本為太原陽曲人,元末加入紅巾軍反抗蒙元統治,後來又投奔朱元璋,因其口才極佳且善於刺探情報,所以朱元璋對楊憲非常器重。在攻打張士誠之時,朱元璋命楊憲前往主帥李文忠處擔任屬官。雖然李文忠是朱元璋的親外甥,但生性謹慎的朱元璋還是對外甥不放心,所以才派楊憲監督。楊憲到任後,便將李文忠近期所交友人與所做之事逐一稟明。楊憲行事如此乾淨利落,自然獲得朱元璋的青睞,朱元璋在得到楊憲的情報後,果斷下命將李文忠身邊所有可疑人員盡數逮捕,並將其中一部分當眾誅殺,以此警示李文忠。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漸漸對開國功臣們起了疑心,便想監視開國功臣的動向,他想起了深諳此道的楊憲,便將楊憲調入中書省以刺探大臣情報。誰知楊憲此次行事不力,不僅不如之前那麼沉著冷靜,反而還多次無中生有,甚至藉故詆毀李善長,使朱元璋對他大為失望,在將他提拔為中書左丞後,便找機會將其誅殺。楊憲長子楊德清聽聞父親被殺後,心中極為慌亂,恐楊家上下都被牽連問罪。

▲明朝大臣上朝場景復原

於是他立馬趁夜溜出楊府,找到父親生前好友劉伯溫,請他出個主意,以拯救楊家眾人性命。劉伯溫念及昔日好友之情,便指點楊德清道:「要官還是要人?」在這性命攸關之際,楊德清哪裡還顧得上官職,立馬回答:「要人」。劉伯溫聽後面不改色地說道:「出城後向北走,腿上沾夠七斤泥時,方可落腳。」楊德清還想追問,但劉伯溫卻進入內室,命人送客了。

▲劉伯溫劇照

楊德清回到家後,急忙遵照劉伯溫所言,命家中族人收拾行李,全家老小數十人一同出城向北而行,行至茌平東南的吳官屯之時,因前幾日所下大雨衝刷,道路變得泥濘不堪,雙腿深陷泥中,不可動彈,見雙腳沾滿泥濘,楊德清恍然大悟,立馬明白這就是劉基所指保命之地。收拾一番後,楊德清便帶領全家在此定居安家。

▲茌平楊氏家族墓群先祖碑

由於此地名為吳官屯,「吳官」與「無官」諧音,世居於此之人,家中再難出官吏,楊家人當年受劉伯溫指點才來此定居,此舉雖保全家族不被先人牽連,但卻連累子孫後代們仕途不順,難以中舉。或許這就是楊德清選擇要人的結果吧,要人要官,二者只能取其一,從這來看,劉基的神算並未虛言。

參考文獻:

《茌平楊氏家譜敘》《明史紀事本末》

相關焦點

  • 明朝誠意伯世系表:「神機妙算」劉伯溫知進退,其子孫世襲誠意伯
    劉伯溫是南宋名將劉光世的後人,劉光世與韓世忠、嶽飛、張俊合稱為南宋中興四將。劉伯溫精通天文、兵法、數理,他運籌帷幄,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劉伯溫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之說。讓人稱奇的是,明朝建立後,別人都在爭功論賞,而劉伯溫卻辭官歸鄉、隱居田園。
  • 劉伯溫給此人算命,竟能活180歲?但遇此人必死!
    大家都了解過,劉伯溫一直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此人是輔佐皇帝創業之人,但是他輔佐的皇帝,曾是一個貧民,就這樣的人,他都能給輔佐起來,可見此人的能力是非常強的。家裡有這樣的老人,當然要在他這個無人能比的歲數上做文章了,所以家裡人就給這個老人辦了一個壽宴,當時大家好多人都去了,大家都想知道老壽星長什麼樣子,也想知道老壽星平時都怎麼生活,所以只要是能擠進去,大家就擠破了腦袋往裡進。當時的好多的地方官也去湊了這個熱鬧。
  • 前有諸葛亮,後有劉伯溫,燒餅歌預言揭秘,神機妙算劉伯溫之死
    據說,朱元璋率軍南下,攻佔金華、處州後,得知當地有一位奇人劉伯溫,便親自拜訪,並再三邀請劉伯溫出山,協助自己奪取天下。史書記載,當年朱元璋見到劉伯溫時,覺得此人神採飛逸,性格剛毅,抱負不凡,便大喜過望,立刻拜劉伯溫為軍師 。
  • 劉伯溫獻《天文書》: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何沒傳授給子嗣?
    真實的劉伯溫劉伯溫自幼天資過人,讀書黙誦兩遍即可背誦如流。23歲時,劉伯溫就已經進士及第,三年後,劉伯溫被任命為高安縣丞。生性耿直又嫉惡如仇的劉伯溫在高安的五年中,屢次得罪地方豪紳列強,所幸江蘇行省大臣素知劉伯溫的為人,他才免於被害。
  • 清朝大將要拆劉伯溫廟,廟牆露出兩樣東西,嚇得大將慌忙離開
    劉伯溫去世後,很多人都讀過這兩句話,都想參透其中的奧秘,好獲得黃金髮家致富,但是沒有一個人能猜透劉伯溫這兩句話的真實用意,有些人認為也許是大聖廟裡供奉的大聖像的腦袋,是黃金做的,於是就將大聖像的腦袋砍掉,結果發現還是石頭,根本不是黃金頭。人們非常失望,慢慢地也就淡忘了此事。
  • 劉伯溫一句話,朱元璋義子當了雲南王,300多年後,成明朝救命符
    劉伯溫一句話,朱元璋義子當了雲南王,300多年後,成明朝救命符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雖然在歷史上,朱元璋毀譽參半,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此人相當會籠絡人心,在打天下的過程之中,率領了大批的開國朝臣,每一個都相當有能力,而劉伯溫,是其中最特殊的一個
  • 朱元璋把餅往碗裡一扣,讓劉伯溫來猜,結果劉伯溫一語驚人
    軍師,是古代的一種官稱職位,是為皇帝出謀劃策一統江山的人,基本上皇帝能不能成大業就看他把誰當軍師,古代著名軍師有諸葛亮,張良,劉伯溫等,他們都盡了畢生的精力為皇帝作謀劃。能當上軍師的,肯定是要有過人的智慧,過硬的實力,服人的品行,都是能指點江山之人,劉伯溫亦如此。
  •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看透世清的劉伯溫,5年任滿後,便辭官歸鄉,過起自由自在的耕讀日子。至正三年(1343年),元朝又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劉伯溫在元朝的仕途,就此中止。
  • 我的價值觀攪得一塌糊塗:人無品德求官易 家有詩書致富難
    ,便問了個究竟:「文化人是罵人的!」從此以後,誰要再說我是「文化人」,我就火冒三丈……一個美女詩人,也是如此:他們嘴裡說我是詩人,其實就是罵我是神經病。所以,那個敢說我是詩人,我就奮力還擊:你才是詩人,你們全家都是詩人!
  • 劉伯溫臨死前略施一計,朱元璋子孫百年無人解,最終被一農民識破
    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明朝成立以後,劉伯溫將自己的軍事思想和排兵布陣總結寫成《百戰奇謀》的兵書。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18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 朱元璋刁難劉伯溫,明朝國運多少年,劉伯溫回答萬曆
    比起歷史上的其他皇帝,崇禎皇帝的一生不算是個暴君,反而是因為他太軟弱了,加上時運不濟,這才造成了大明朝的氣數已盡。不過開國的時候,朱元璋可是認為自己的朝代千秋萬世,還特地找人去砍掉天底下所有龍脈杜絕了一切可能的因素。這個皇帝的一生中雖然評價並非完美,可是他卻是一個出色的祖宗,出色的父親和出色的祖父。他總是儘可能為自己的後人安排好一切。
  • 此人生平只做了一首詞,還是改編的,卻憑此詞逆轉一生命運
    唐宋之時,文人墨客想要進入官場除了參加科舉外還有幹謁的習俗。所謂幹謁,便是文人帶著自己的詩集拜見主考官或朝中大員,或是寫一首詩寄給官員,以求得到賞識而進身。還有大家熟悉的「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也是一首幹謁詩,通過含蓄的詩句向主考官詢問自己的科舉成績。當然,歷史上也很多失敗的幹謁詩,比如孟浩然遇玄宗,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令玄宗大怒,從此無緣官場。可見,在古代寫詩是關係到個人前程的,詩寫得好,就有更多的機會收到賞識重用。詩寫又酸又牢騷,怕是會被領導嫌棄。
  • 我們都知道劉伯溫,可你知道他的師傅是誰嗎?
    為眾所忌,遭誣構去官。尋以疾卒。臨川危君太樸病執法者不得其平,為著《悲海東辭》。濂亦繼作。時元統癸酉冬十月丁亥也。」鄭老先生從小就聰明過人,胸懷大志。早年就高中進士,並任江西德興縣副縣長。鄭先生為官清廉,公正無私。後來因遭受誣陷而辭官,從此一心授徒研究學問。
  • 大明神算—劉伯溫
    明朝第一開國文臣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了大明江山。在中國民間劉伯溫是一位神人,傳說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力,民間故事裡的劉伯溫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稱諸葛武侯在世,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劉伯溫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在中國民間,關於劉伯溫料事如神的故事非常多,以至於民諺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
  • 金玉其外,表裡如一的劉伯溫
    劉伯溫跑去指責賣柑橘的人:「你賣出去的柑橘只是用來祭祖的嗎?還是用來糊弄傻子和瞎子的嗎?你認為我是傻子還是瞎子呢?」賣柑橘的人笑著說:「我靠賣柑橘養活自己,已經很多年了。從來都沒有人提出過質疑,你幹嘛要多管閒事呢?你看國家看著威武的將軍,有孫武,吳起的謀略嗎?那些人模狗樣的大官們,有伊尹、皋陶的業績嗎?
  • 西漢名臣王吉:曾得昌邑國「仙翁」指點(圖)
    昌邑國「仙翁」指點:「言宜慢」  公元前77年初春,正逢西漢王朝盛世。昌邑國國都昌邑城內(位於現巨野縣大謝集鎮昌邑集,該遺址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鋪林立,人流如潮,目不暇接,一派繁華,令人留連忘返。
  • 【歷史人物】 劉伯溫---王佐之才,帝王之師
    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
  • 從一幅畫、一筐魚看劉伯溫的大智慧
    朱元璋和劉伯溫上前一看,原來是一幅怪畫:上面畫著一個人,頭髮亂得像雞窩草一樣,一束束豎起來,每束都頂著一頂帽子。朱元璋左看右看,也不明白它的意思,回到宮裡又想了一夜,還是想不出什麼道理來。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把劉伯溫叫來,問他那幅壁畫為什麼畫成這個樣子。劉伯溫笑了笑,說:「這幅畫含義很深刻,它說明一個道理,就是冠(官)多發(法)亂呀!」
  • 傳說丨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從此西部金城漸荒蕪.....
    在我整理素材的過程中,發現在西北多地,乃至全國,都有劉伯溫斬龍脈的傳說。劉伯溫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軍師,浙江青田人,也就是現在的溫州市,人稱劉青田。此人學問自然是極好的,但我中華煌煌五千年歷史,學問高的人數不勝數,但唯有兩個人被傳的特別神異,一個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個就是劉伯溫。諸葛亮的神異魯迅點評為:智近乎妖。就是說傳說中的諸葛亮聰明的已經不像個人了,近乎妖異。劉伯溫也差不多!
  •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呀!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呀! 一般說來,自己的大臣穿著舊衣服生活節儉,作為皇帝應該是比較高興的。只不過題目中所說的這個人也就是張昶,事實上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劉伯溫識破了他的居心,所以最終勸朱元璋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