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如何理解藝術與審美

2020-12-20 新華網客戶端

    曾經在網絡上讀到一首由計算機作的詩詞,雖無多少文學價值,但還算規整。這不禁讓人思慮:在一個人工智慧(AI)被普遍推崇的時代,美的領地是否有一天會被攻陷?由此,筆者不禁想起了古希臘的雕塑維納斯像。

  《米洛斯的維納斯》無疑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件傑作。但這件作品在出土時,缺失了兩條手臂。長期以來,許多雕塑家及藝術史家,都曾嘗試以各種方案來復原這件作品。不過遺憾的是,這些方案全都失敗了。是他們缺少先進的設備和工具嗎?顯然不是。我們可以動用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來進行設計,但是,美的作品絕非數字計算可以得出來。

  事實上,修復維納斯像的這些努力,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荒謬性。他們只是將其當成了之前那尊完整雕塑的殘留物,卻沒有意識到,斷臂之後的維納斯已經成了一件新的作品,一件完美自足的藝術作品——它已不再殘缺!不管這尊雕塑在歷史上曾經遭遇過什麼,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一個偶然的際遇成就了它的偉大。

  表面而言,這只是一個意外的結果,細究起來則會發現:這一事件恰好說明了,具有高度個性特徵的審美對象,往往不是理性設計和科學計算所能達到的。它具有絕對的偶然性,但這一偶然性一旦成為既成事實, 就成了唯一的審美高度——它的標準絕不在於之前那個尚未斷臂的維納斯!在審美領域中,它與後者已沒有任何附屬關係。正如法國美學家杜夫海納指出的:「無論我們任何時候看米洛斯的維納斯,都不必想像一位完整的婦女……在這件刪截的雕像中,沒有失去任何東西,正如羅丹的一件軀幹雕像一樣;雕像充分地、輝煌地、完美無缺地顯現。」

  大理石雕塑《米洛斯的維納斯》,又稱《斷臂的維納斯》,現收藏於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由此可見,對於真正美的作品來說,根本不存在什麼「殘缺」。所謂的「殘缺美」,也只是詞語的某種誤用。即使一件人體雕塑四肢健全,如果它雕得不美,那也是「不完整的」。當人們說一件作品沒有達到它「應有的完備性」時,其實也只是一種權宜性的表達。因為,任何「完備性」總是預示著某種先在的標準,但美卻拒絕任何的先定性。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美的創造可以胡亂為之、不講章法,而是說美的尺度或章法,絕不是在審美判斷之先就已存在的某種「對象」或「事實」。「對象」或「事實」總是既成的,審美的尺度卻是伴隨著審美判斷在不斷生成著的。

  審美既是判斷的活動,也是判斷的標準。恰恰正是這一點,使得美的標準完全迥異於數字計算的標準。美的對象,也因此具有了超出數字計算之精準性的無窮張力。中國古人在描述美人之美時曾這樣說道:「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但究竟哪一種才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搭配呢?這顯然不是一個科學或認識論的問題。在此,美的標準是理性邏輯所不可測度的,它有一種「非定點性」。它既不是在一定的時刻,也不是在一定的位所。它總是在「恍惚迷離」之處,在「不即不離」之處。在這個意義上,達到往往即是越過,抓住往往即是遺失。

  總之,美是不可預測、不可計量的。偉大的藝術,亦因此才是唯一的、不可重複的。也只有人的生命感性,才能在藝術創作或審美活動中把握到這一點。(陳海靜)

相關焦點

  • 張愛玲文學作品的正確藝術審美姿勢,如何理解她獨特的喻象世界
    張愛玲的作品在之前是屬於「不入流」的作品,其原因多是因為我們審美觀的不同,過去我們國人的審美觀主要是以階級對立為主,而真正的文學作品卻是不能用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閱讀審美,文學藝術是超功利的,就如王小波說,我們不能以爬窗戶看女澡堂子的方式讀西方的裸體女人的藝術繪畫,張愛玲的作品不容易讀
  • 陳洪綬的藝術幻想和時代審美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至少在陳洪綬時代,這種審美傾向已經非常清晰了。與《調梅圖》風格接近的另一件作品是《鬥草圖》,該圖描寫的是端午時節五位仕女坐於松石之下鬥草的情景。明 陳洪綬 《執扇仕女圖》陳洪綬仕女畫反襯出一個時代的審美時尚,同時也體現出鮮明的藝術個性,因而在中國人物畫(尤其是仕女畫)的創作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 藝術審美的意義
    究竟美學的發展和審美的角度的多樣化帶給我們的作用究竟體現在哪,現在我們就用藝術的審美這個方面來談談審美對個人發展的意義。中國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說過:「美不僅在物,美是在心與物的關係上,它是借物的形式來表現情趣」。事實的證明的確像朱光潛所描述的那樣。??審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它關注的是美和趣味的理解,以及對藝術、文學和風格的鑑賞。
  • 陳定家:數字影像時代抖音的審美特徵
    近日,浙江大學人文學部聯合抖音舉辦「短視頻與青少年人文素養」研討會,來自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的藝術、文學、哲學、教育領域專家,就如何提升青少年人文素養及短視頻在青少年人文素養培育中的積極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陳定家分析了數字影像時代抖音的審美特徵。
  • 科學與藝術的審美創造
    一、科學美的存在以及科學進行審美創造的可能性  該成果認為,科學不僅有美,而且可以審美;科學的審美活動不僅可以用于欣賞,更主要的是有助於科學創造。科學藉助美學,詩意地理解世界,並進行審美創造,應是21世紀科學創造的新思維、新方法和新的發展趨勢。
  • 《國寶來了》:有一種藝術審美叫宋徽宗
    這才是為愛發電,藝術風格、藝術審美統統模仿。  他鼓勵群臣在朝堂上除了談公事以外也可以切磋文化藝術。不僅如此,他還主持撰寫了《宣和書譜》、《宣和畫譜》,這兩本書不僅收錄了他的書畫收藏作品,還將每種書體、繪畫形式的淵源和發展記錄了下來,談及的藝術家不僅有小傳、還有藝術評論。成為為藝術收藏、藝術審美的白皮書。    其實真要說宋徽宗的美學思想,我認為是乾淨、簡潔、含蓄。
  • 楊超陶瓷藝術:人文情懷,東方工藝,國際化審美
    陶瓷藝術體現了中國人的氣質和情懷,時代發展,意在匠心,陶瓷藝術表現形式不斷的豐富發展,湧現出了一批有創造力、有思想的藝術家,楊超便是其中一位。 楊超是浙江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柔性引進領軍人才,江西服裝學院兼職教授,江西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他還是芬蘭阿爾託大學藝術設計與建築學院設計學在讀博士。
  • 表演程式化是川劇藝術的一大審美特徵,它在川劇中的如何體現的?
    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程式乃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表演程式化是戲曲當然也是川劇藝術的一大審美特徵。離開它,戲曲那鮮明的節奏性和歌舞性就會減色,其審美個性就會模糊。簡言之,程式就是事物的規程、法式。《荀子·致仕》說:「程者,物之準也。」
  • 諸葛沂:西方審美回歸思潮與迪夫•希基的藝術批評
    ,而那些「被挑選出來的他者」——即所謂的專業人士——秉持著小圈子的精英主義和排外主義,依據博物館、基金會和學院等機構,享受著指導公眾如何欣賞藝術作品、定義藝術作品「指示性意義」的地位。[2]38弗雷德曾將觀者不在畫布前存在的虛構視為狄德羅時代繪畫藝術的『首要虛構』(supreme fiction)」[11],從而提出現代藝術「反劇場性」的優點,希基反駁道,藝術家有時並不設想真實觀眾的存在,而是在拉下「第四堵牆」之後,在封閉的空間裡,自已創設了虛擬的觀者位置;弗雷德對「劇場性」這個策略的設計,其目的是為了將非參與性的觀者鑄造成一位客觀的道德審查者的角色,但是正如上文所說,希基認為,
  • 當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工具,人類的創造力如何長存?
    但稍有審美意識的人都不免皺眉頭。這些高價作品,無非是對某些流派的拙劣模仿,何以吸引眾人目光,且以天價拍賣?在這些拍賣與炒作中,審美價值退居其次,值錢的是概念,即所謂「人工智慧」——以上作品,均出自人工智慧軟體。那個在藝術圈遊蕩的怪影,就是人工智慧。
  • 馬雲說未來世界不懂藝術,你將被社會淘汰:如何看待中國式審美
    另外一個誤區是覺得審美這個東西沒有一個具體標準,你覺得美,我覺得醜,還有一句經常聽到的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對於一個學藝術專業的人來說,審美是需要學習的,審美是有理論知識的,審美也是有好壞之分,有風格之分,但無對錯之分。而在我們國內是缺乏美學教育的。
  • 「藝術與審美」系列人文通識網絡共享課的追求
    ,我們策劃開設了「藝術與審美」系列人文通識網絡共享學分課,一共包括五門課:「藝術與審美」「崑曲經典藝術欣賞」「偉大的《紅樓夢》」「敦煌的藝術」「世界著名博物館藝術經典」。其中,「藝術與審美」與「崑曲經典藝術欣賞」兩門課2017年入選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本系列課程由教育部和北京大學的領導同志提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具體組織,網際網路企業「智慧樹」全程服務支持,體現了政府引領、大學院系策劃組織以及網際網路企業合作開發的新型教學改革模式。  我們開設這套系列人文通識網絡共享課程,有以下幾點追求。
  • 舞蹈藝術表演的審美有哪些特徵?
    舞蹈是用身心關係和動覺表象來實現人類超越生活與現實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審美意向和藝術想像的藝術形態與藝術形式。我國當代美學家李澤厚認為:「舞蹈以人體姿態、表情、造型特別是動作過程為手段,以表現人們主觀情感為特性。
  • UCCA聯合百度奉上AI沉浸互動展 百度徐菁講述AI如何與藝術融合
    在開幕式上,百度AI沉浸式互動藝術體驗展聯合策展人、百度品牌AI市場部總經理徐菁從「AI+藝術」出發,闡述了這一全新模式對於邊界的打破,她表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景式的AI時代,一個人類智慧與AI共創共生,雙向進化的時代。這次展覽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展,更是一次具有藝術探索精神的大膽實踐。」
  • ...I 對話中國美協主席範迪安:擔憂社會審美對寫實藝術趨之若鶩
    如何理解「徐悲鴻精神」?不管在藝術精神方面的還是教育方面,如何融入到現代美術教育中去呢? 範迪安:在展覽策劃中如何做到引導創作、如何做到推動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都是策展的應有之義、應盡職責。展覽策劃中的批評意識,更決定著展覽的學術含量。展覽本身也需要批評,樹立良好的學風,在展覽的質量上要實事求是地評價,對各種不良現象敢於表明態度,在事關展覽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品質的大問題上要表明立場。
  • 國際視覺藝術教育研討會在金職院舉行 關注AI時代視覺藝術教育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導、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錢初熹,校黨委書記胡正明,副校長陳海榮,校黨委委員、宣傳部長胡彥,相關職能部門領導以及來自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160餘位國內外視覺藝術教育、美術教育、理論界專家學者出席大會開幕式,共商「AI時代視覺藝術教育的能力與服務」。
  • 淺論國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及審美特點
    所謂的國畫就是中國畫,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東方藝術的典型代表,給世界藝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正是由於國畫藝術的獨特魅力,其在多變工具材料以及審美情趣的獨特性方面都為其贏得了廣泛的支持,由此可見,國畫的藝術生命力使其在藝術長河中經久不衰。
  • ...札記-文藝美學10/12《第九章 藝術形態:藝術形態脈動及審美特徵》
    第二節 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藝術形態分類的意義:1.文學美學的中心任務是揭示藝術的一般的審美規律和各門藝術的具體特性審美規律,因為,文藝美學以整個藝術世界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而不僅僅研究藝術世界的某個維度或一兩個方面;2.對藝術形態學的研究將有助於美的本質和藝術本質等美學基本命題的正確解答,這是因為,藝術形態的分類根據和水準線與藝術本質的理解密切相關
  • 短視頻豐富審美教育新形式
    作為新興美育形式,短視頻改變了當代人類的藝術與審美模式。本文聚焦於疫情影響下的當代審美教育嬗變,探析短視頻是如何引發美育的新特徵和問題的。  審美教育的歷史形態  審美教育作為一個學術觀念被明確提出,源於德國哲人弗裡德裡希·席勒。
  • 開啟新時代音樂藝術人才培養新徵程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張放藝術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是滋養民族心靈、展現文化自信的重要領域。為緊跟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的時代步伐,加強規劃藝術人才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機制,開啟音樂藝術人才培養新模式,是新時代文化藝術工作者所面臨的現實課題和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