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日本動漫文化中有一個詞彙叫做「蘿莉控」,簡言之,就如英語字面上的意思,是指「有洛麗塔情結的人」。蘿莉控不是一種心理變態,也說不上是十分違背倫理道德的事情,只是日本人觀察到了流行文化中的一種特殊偏好,從而衍生出自我調侃的說法而已。1955年俄裔美國作家納伯可夫出版了小說《洛麗塔》。這本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是由心理障礙的,也就是在少年時期的經歷同樣在中年時期得到映射,小說中男主人公接近了一對母女,成為了母親的丈夫和女兒的繼父,但他真實的目的只是為解決接近女兒洛麗塔。
故事最後的結局是比較悲慘的,悲慘的理由不在於敘事過程中死了不少人,而在少女根本不是男主想像的那樣純潔無辜,他一生追求的洛麗塔只是自己幻夢的投射而已。而作者之所以這樣寫或許也是考慮到了現實社會,只有所有的人物死去才能讓讀者不要將書中的情節投射到真實的社會中。當時這本小說被列為禁書,因為裡面討論了太多當時社會不願意面對的問題。但時間在一點一滴的過去,問題也在一點一點的被面對,歷史最終承認納伯可夫作品的藝術價值。即便是在以開放文明的西方社會,提到這本書,大家可能都會皺一下眉頭。
因為有人認為這是在誘導犯罪,有人認為這是在抹黑社會,但更多的是挑戰了人類心理的陰暗面,讓大眾覺得難堪。日本人引用《洛麗塔》這部作品,來形容一些人,但這些人的喜歡只能存在於自己的頭腦中和網絡世界,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在現實中有所行動,那麼必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問題的關鍵是,這種行為似乎是難以發現並難以自我控制的。但如果換到成年女性身上,這種行為也是難以被社會接納的,這種欺騙與囚禁本身就是對人身自由的侵害,只不過放在幼小的少女身上被放大了而已,更為令人傷心的是她們根本沒有任何的反抗能力。
但在小編看來《洛麗塔》這本書是有很多故事之外的意義的,首先這是一種行為藝術,就好像雨果寫《懺悔錄》一樣,這不光是一部文學作品,更像是一種行為,一種坦然面對社會陰暗面的行為,一種對具有特殊癖好的人更多關注的行為。這本書的出現不是為了讓我們接受這種行為,而是去反思,去以一個客觀的角度看待,去對這種超越倫理的行為有一種正面的審視,這樣才能在現實和道德兩個層面去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是對於雙方的保護,也是對兩段人生的思考。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書中男主角的行為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投射,是一種循環,是一種上癮行為,就像有的人喜歡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自己,這是一種病。而書中對於這種病的解決方法就是不斷地去滿足,甚至去發展成一個愛情或是問題少女的故事,這樣看的確很有衝擊力,因為主角都死了,這仿佛是他們應有的報應。但世界上不會只有一個這樣的人,不可能都以同樣的結局結尾,如果男主能有更多的醒悟或者接受到別人的幫助,想必將會是另一種結局。
這本書曾被翻拍過兩部電影成,一次是在1962年,中文很微妙的翻譯成了《一樹梨花壓海棠》。另一次在1997年,相比起三十年前的性感華麗小惡魔風格,這次的翻拍反而比較樸素一點。但在小編看來,電影多少是有些刻板的,多少會限制觀眾的想像力,無論是哪一本經典文學作品,都值得去翻閱原著。而《洛麗塔》這本書想必有的人讀過,而有的人沒有,但你應該知道世界上或許就有著洛麗塔式的女孩,當你遇到她們的時候,不要忘記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