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1 1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9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27μg/m3,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率97.5%,均列全省第一;2020年,截至6月22日,全市PM2.5平均濃度25μg/m3,同比下降10.7%,列全省第二,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率99.4%,同比上升2.9個百分點,列全省第一……這是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的一組數據,數據的背後彰顯了我市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空氣環境質量的改善,老百姓也有著深刻的體會。「入夏以來,景德鎮的天空更藍、能見度更遠,我拍下照片後發在朋友圈,大家紛紛為『景德鎮藍』點讚,感嘆景德鎮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喜歡攝影的市民小汪對記者說。
近年來,我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結合「雙創雙修」工作,以科學分析、精準監測、精細管理、依法治理為思路,圍繞「控煤、減排、降塵、管車、治油煙、禁燃禁放」等舉措,打出了一套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組合拳」。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市先後制定了《景德鎮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及工業廢氣治理、城市揚塵治理、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餐飲油煙治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等一系列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細化、實化措施,推動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全面開展。同時,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的要求,出臺了《景德鎮市環保問題整改工作問責辦法》和《景德鎮市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進一步傳導了壓力,壓實了責任。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在大氣汙染防治具體工作上,我市突出重點領域,實施專項整治,取得了顯著成效。
——狠抓工業廢氣治理。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場監管、工信、發改等市直部門對全市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開展了專項整治,目前絕大部分已完成淘汰,剩餘鍋爐將在今年內全部完成淘汰。對火電行業優先施行了超低排放改造,在達到行業排放標準的情況下,執行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加強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對10家涉VOCs企業安裝了RTO焚燒爐,在審批時也將納入總量控制並要求配套治理設施;樂平工業園對涉VOCs企業全部安裝了在線監測系統。
——加大城市揚塵汙染治理。為規範建設、拆遷等工地管理,我市出臺了《景德鎮市建設工地揚塵治理暫行辦法》,建立了景德鎮市大氣汙染防治微信群。市住建部門通過建立揚塵治理管控平臺,對工地實現了在線監管;市城管、交警等部門聯合執法,查處渣土車「野蠻運輸」等違規行為,要求渣土運輸車在夜間事前灑水、事後清洗;環衛部門對城市道路進行專業化保潔,道路揚塵得到了有效治理。
——推進機動車汙染治理。市機動車排氣汙染監督管理中心定期採取「雙隨機、一公開」方式對機動車檢驗機構進行抽檢,對抽查不合格的進行通報並限期落實整改;在城市主要出入口安裝黑煙車立體遙感抓拍系統,聯合交警對冒黑煙的車輛進行查處;聯合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所有機動車檢驗機構開展專項檢查,嚴格查處不具備能力檢驗、不按標準檢驗、超範圍檢驗、弄虛作假、擅自改變檢測設備準確度、出具虛假檢測報告的機動車檢驗機構。此外,我市還開展了非道路移動機械摸底調查與編碼登記,並發布了《關於劃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止使用區的通告》,促進非道路移動機械向高標準、低排放轉變,目前已有1387臺非道路移動機械獲得牌照。
——禁燒農作物秸稈。市農業農村部門通過上戶調查,對秸稈利用知識進行宣傳和普及,並組織開展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利用,有效避免了焚燒行為。各鄉鎮成立秸稈禁燒工作小組,按照禁燒管理要求,落實秸稈禁燒政策和措施,組織人員進行秸稈禁燒宣傳和巡查,及時發現和制止露天焚燒行為。
——管好餐飲油煙。市城管部門加大了餐飲行業的整治力度,通過逐戶上門的方式,持續推進餐飲企業安裝油煙淨化裝置,有效減少了餐飲油煙的排放。今年,我市還將浙江路和御窯景巷打造成為了餐飲無煙示範街。
——禁放煙花爆竹。我市出臺了《景德鎮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實施方案》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關于禁限燃放煙花爆竹的通告》,頒布了《景德鎮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條例》。在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元節等節日期間,我市組織街道、社區幹部深入社區裡弄、商住小區、全市公墓大力宣傳文明祭祀、禁燃禁放政策;市民政部門開展「鮮花換紙錢」活動,並在各公墓陵園設置「民政服務」點;公安部門嚴格巡查,採取「公安+城管」模式在公墓陵園和零散墓地開展巡查值守,同時聯合應急管理、城管執法、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執法,嚴厲打擊非法燃放、銷售、存儲煙花爆竹等違法行為。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下一步,我們將一以貫之地抓好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讓『景德鎮藍』成為常態。」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文章作者:官龍樣
責任編校:曹璇月 江 超
審 核:餘 珺
監 制:伍冬新
原標題:《讓「景德鎮藍」成為常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