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外交翻譯揭秘 大事件

2020-12-11 中國網財經

1971年11月,施燕華(右二)在聯合國工作。

  今年,中國外交史上的多個重要時刻迎來了40周年紀念。

  40年前,新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之後,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在新中國成立至今的63年間,中國從「弱國無外交」一步步走向成熟自信的「多邊外交」。而那些曾經奮戰在外交第一線的翻譯,都是中國外交史的見證者。

  日前,記者專訪了外交部6位曾為中國領導人做過翻譯的外交家。從他們語速緩慢的講述中, 可以想見其當年投身中國外交事業的年輕身影,似乎可以聽到他們在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偉人身邊翻譯的清晰聲音。

  他們的視角和回憶,為我們展現出一幅不為人知且彌足珍貴的歷史畫卷。

  英語翻譯過家鼎

  外交史上堪稱奇 中美較量板門店

  1951年7月後,美國被迫與中方在板門店進行談判。在朝鮮戰場上出現了邊打邊談的局面,直到1953年7月雙方達成協議,籤署朝鮮停戰協定。

  英語翻譯過家鼎的外交生涯就是從參加板門店朝鮮停戰談判開始的。 「談判2年,開了575次大小會議。」過家鼎年逾耄耋,但憶及往事仍歷歷在目。

  赴朝談判 遭遇美戰機 跳車躲子彈

  1952年4月,在上海復旦大學英文繫念書的過家鼎,被調到北京參加外賓接待工作。「到北京後不久,便榮幸地被選到板門店參加停戰談判。」

  與他同行的有十幾個人,包括朱光亞、趙詔熊、錢學熙等人。 「我們的任務都是當英文翻譯。但我們這幾個小青年,都是剛出校門的學生,我本人連外國人都很少接觸,更不知翻譯是怎麼回事。」

  因為這次行動是保密的,臨行前,過家鼎寫信告訴了在上海的雙親,以後就中斷了與家屬的聯繫。21歲的他穿上新發的志願軍棉軍裝,只帶了隨身行李和衣物就來到朝鮮。

  他們一行人從新義州出發,連人帶鋪蓋一起擠上了敞篷軍用大卡車。卡車沿著崎嶇的山路前進,一路冒著美國飛機轟炸掃射的危險。

  「途中,美國飛機在我們車前扔下了照明彈,司機立即停車,讓大家都跳下車,趴在路旁的斜坡上。」美國飛機在車後掃射了一陣便飛走了,大家拍拍身上的泥土,立即上車繼續前進。

  就這樣,卡車走了兩天一夜,終於到達開城中國人民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總部。

  他們一開始住在朝鮮老鄉家裡,辦公室也設在百姓騰出的房子裡。「美國飛機經常在我們頭頂盤旋,在遠處扔下炸彈。」深夜聽到空襲警報,就要抱著文件和公文包,跑到防空洞躲一會兒。

  一開始,大家都不大適應,但過了一段時間也就習慣了,甚至會在晚飯後散步去山頂,「我們看著遠處炮戰發出的火焰,意識到戰爭還在激烈進行,談判尚需時日」。

  坎坷磨練 沒有錄音機 速記靠人海戰術

  過家鼎在代表團的工作主要是筆譯、口譯,特別是英文的記錄。回想起那段經歷,他用了「坎坷」兩個字去形容。

  儘管在談判中,朝文、中文、英文是同等有效的正式語文,但雙方賴以查證和引用的主要是英文記錄。

  然而,怎樣整理英文記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過家鼎說,當時,鋼絲帶的錄音機已經問世,美國當然擁有一切最新式的設備。「美國人明知我們沒有錄音設備,就說由他們把雙方的發言錄下來,他們負責整理後,提供給我們。」

  「如果記錄中出現差錯或任意的篡改,以何為憑?」因此,我方拒絕了美方建議,主張在會場內不得使用錄音設備,中、朝、英三種文字的記錄由各方自行負責整理。

  顯然,英文速記對美方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但是對中方人員來說,沒有專職的英文速記員,只能由英文翻譯來兼作英文速記。在上場時,他們只能採用部分速記符號,絕大部分要靠普通手記。大家還採用人海戰術的辦法,即4個人一起記,開會回來,互相校對、追憶。

  熟能生巧。後來,過家鼎的速記速度達到最高每分鐘記錄140個詞組的水平,比美國人還快,完整準確程度也超過了美方。

  有時,美方不守信用,過家鼎就引用美方發言的英文原文予以駁斥,使美方無法抵賴。

  罕見談判 雙方均無話 靜坐2小時

  板門店談判是在雙方交戰的敵對氣氛中進行的,席間還能聽到遠處的隆隆炮聲。板門店的一間小木屋子裡,朝中一方從北門進,面向南坐,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南門進,面向北坐。

  雙方從不握手或寒暄,不苟言笑,十分嚴肅。會議桌上也不放飲料,只有各方為自己提供的紙筆。

  代表坐下就開始發言,也沒有次序。有時為了搶先發言,一方未等對方坐穩,便開腔宣布:「我要發言。」而有時卻冷場,雙方都無話可說。「你方有何新意見?」「沒有!你方呢?」「沒有!」雙方就這麼靜默地僵持著,等到整整3個小時過後,雙方離開,第二天再來。

  1951年8月10日那天,出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美方首席代表喬埃與朝中方面首席代表面對面相坐,誰都一言不發,全場鴉雀無聲,相持達2小時11分之久。這在世界外交談判史上是空前的。

  而喬埃的繼任者哈裡遜上任後,10天內曾3次建議休會。不耐煩時,他甚至打哈欠,吹口哨,看手錶,不注意外交禮節。

  過家鼎說,談判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戰場上打打停停,談判也曾兩次中斷。前後談了2年,一共開了575次大小會議,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籤署了停戰協定。

  最終,美國不得不承認,「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英語翻譯施燕華

  中國重回聯合國 外交夫妻闖紐約

  1971年10月26日,聯合國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聯合國。

  在英語翻譯施燕華的印象中,「沒想到這件事與自己關係很大,成為我和吳建民外交生涯中的轉折點。」

  在領導的指示下,施燕華和同在外交部工作的丈夫  夫妻比肩 「英法聯軍」打到紐約去

  聯大決議發布次日,聯合國秘書長給外交部長姬鵬飛來電,轉交2758號決議,並邀請中國政府派代表團出席第26屆聯大,參加討論剩餘的議題。

  11月2日,翻譯室英文處負責人冀朝鑄把施燕華和吳建民夫妻倆叫到他辦公室,開玩笑地說:「組織上決定派你們去聯合國常駐。哈哈,你們一個英文,一個法文,正好是『英法聯軍』,要打到紐約去了!」

  他講完「英法聯軍」,神情變得嚴肅起來,談了談這次任務的重要性以及紐約情況的複雜性。他還說,中央決定儘快派代表團去參加聯大,而在26屆聯大結束後,部分人員留在紐約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11月9日就要出發!我們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接下來,施燕華就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

  接到通知的當天晚上,外交部就派車把大家拉到位於東交民巷的紅都服裝店制裝。施燕華說,紅都服裝店專為中央領導和出國人員做衣服。而這次對他們的要求是:第一天量身,第二天試衣,第三天交貨。

  「整個代表團,包括常駐和臨時去開會的,共30多人,是多大的工作量!」紅都的師傅們挑燈夜戰,11月4日,所有的衣服都整整齊齊地掛在衣架上,等著他們去取。

  考慮到代表團要常駐,美國情況特殊,所以外交部在制裝費上也給予特殊照顧。男同志1500元,女同志2000元。那時候,施燕華一個月的工資才62元。這2000元的制裝費對她來說是一筆巨額資金。她盤算著,到國外,衣服的色彩應該亮麗些,但駐外時間畢竟短,要考慮這些衣服回國後還能穿。她最終決定,衣服顏色和式樣都要符合國內的潮流。

  最後,整個代表團的男女老少穿的衣服基本都是深灰色或藏青色的。到了美國,在紐約街上走,黑壓壓一片,老遠就能認出是中國來的。

  美國記憶 街頭遇「粉絲」 才知成明星

  施燕華回憶,在抵達紐約的兩周內,哪裡有中國代表團,哪裡就有美國記者。「中美隔絕20多年,美國人看中國人像看外星人一樣。」

  每次到了餐廳開飯的時間,記者們就在那裡等著。只要餐廳的門開一道縫,他們就把攝影機頭「塞」進去,胡亂拍一通。他們還向餐廳招待員打聽這些中國人吃什麼,喜歡什麼樣的菜……

  有一天,施燕華和同事走在馬路上,一位40多歲的婦女追上來。「她拼命向我招手,走到我跟前說,『你好,你們是來自赤色中國(Red China)的吧?』」

  施燕華一聽就不大高興,但看她並無惡意,就微笑著對她說:「我的國家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她不在乎地說:「不管叫什麼,你們是從中國來的,歡迎你們,希望你們在美國生活愉快!」

  施燕華還沒來得及感謝她,這位婦女又急忙補充說:「你知道嗎,你成了電視明星了,我天天都能在電視上看到你!」

  尼克森訪華前 中方招待員被毒死

  這種友好的邂逅不止一次。在聯合國代表餐廳的招待會上,中國代表團成員經常被許多人包圍著。

  然而,喜悅卻是短暫的。1972年春節前,紐約的一家小報登了一則消息說,有人要製造事端破壞尼克森訪華,可能對中國代表團任何一個成員下手。於是,大家都停止外出散步,加強戒備。

  春節前,旅館為大家放映紀錄片。放電影的是招待員王錫昌,才20多歲,是代表團最年輕的。

  施燕華回憶,那天晚上放電影時,片子不是纏了,就是斷了,很不順利。王錫昌還自言自語道:「今天怎麼回事?」

  第二天早上,人們發現王錫昌躺在床上,人已經冰涼了。這是一起蓄意謀殺。經過紐約市警方的偵查,發現有人將高濃度的尼古丁投放到室內的暖瓶裡,致使王錫昌在飲水後中毒身亡。

  中方推測兇手是趁全體人員看電影時,從貨梯上樓,溜進了王錫昌的房間。中方要求立刻追查兇手並予以嚴懲,但美方調查了許久未有定論,此事終成懸案。

  這件事對施燕華的影響很大。「從此以後,我們不用暖瓶了,有時泡一杯茶,沒喝幾口,有事要離開,回來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茶水倒掉。」

  周總理對大家長期住在旅館裡,安全得不到保障,十分焦急,多次指示團領導儘快找房子。幾個月以後,中國代表團用485萬美元,在紐約曼哈頓西區買下一個汽車旅館,隨後裝修使用。從此,代表團有了相對安全的環境。

  日語翻譯王效賢

  偉人化解尷尬事 中日邦交正常化

  王效賢女士長期從事對日工作,她的翻譯生涯就是戰後中日友好史的見證。而她在翻譯工作中的無數故事,更為我們認識歷史、追求和平、爭取中日友好提供了「溫故知新」的養分。

  引發誤會 一句「添麻煩」 險釀中日外交風波

  1972年2月,中美關係解凍。面對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日本新上臺的首相田中角榮明確表態,要加速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7個月後,田中角榮跟隨著尼克森的足跡,踏上了訪華之旅。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榮率領的龐大代表團抵達北京。當晚,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歡迎宴會。田中角榮在致詞中談及日本侵華戰爭時說道:「日中關係經歷了不幸的過程。」他用了「迷惑」一詞,翻譯成中文,意思就是日本給中國人民「添了很大麻煩」。「我對此再次表示深切反省之意。」田中說。

  這句話一出,頓時引起中方不滿,讓人懷疑日本對侵華戰爭的謝罪態度是否誠懇。王效賢解釋說,「添麻煩」這種說法,在日本就好像是,我家孩子到你家來玩,把你家弄亂了,我說一句「給你添了麻煩」。

  當時,田中的話音未落,席間立即響起一片竊竊私語聲。為各國大使做英語翻譯的唐聞生女士低聲說了一句:「這也太輕描淡寫了。」而周總理則安靜地聽完了講話。

  次日,在兩國政府首腦的會談中,周總理嚴肅地指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用『添麻煩』一詞作為對過去的道歉,中國人民是不能接受的。」

  田中連忙解釋,從日文角度講,「添麻煩」確有謝罪之意。經過雙方最後的幾次會談和磋商,最後在《中日聯合聲明》中是這樣表述的:「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而田中本人回國後也在自民黨兩院議員總會上表示:「我作了說明,它在日本表示著今後決不再犯的強烈心情。」

  偉人會面 毛主席幽默提問化解尷尬

  1972年9月2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書房內接見了田中角榮一行,兩人會談持續了近1小時。

  「主席走上前,跟田中握手。毛主席非常詼諧地說,我叫毛澤東,是個『大官僚主義者』,見你們都見晚了。」王效賢告訴記者,當時大家都笑了。「本來大家非常緊張的時候,給毛主席這兩句話一說,一下子氣氛完全就不同了。」

  毛主席陪著田中坐了下來。剛剛一入座,毛主席第一句話就幽默地問他:「你們吵架吵完了嗎?」指的就是,在聯合聲明談判過程中,田中與周總理的「爭吵」。

  毛主席談完別的事又說,「那個添麻煩的事怎麼解決的?」還指著在場的唐聞生開玩笑地說,田中那句「添麻煩」讓這位女同志很不滿意。

  田中當時表示,「已經按照中國方面的要求改了」。得到了日本方面的明確承諾,毛主席立即引開了話題。

  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首腦在北京籤訂了《中日聯合聲明》,宣告兩國邦交正常化。

相關焦點

  • 新中國外交:首位大使來不及辦護照
    周總理秉燭挨個房間敬酒   王稼祥出使蘇聯未辦護照   半個多世紀以來,新中國的外交事業經歷了風雨洗禮,在國際舞臺上發出的聲音愈發自信而響亮。然而,我國外交事業剛剛起步時,情況卻是異常艱難的。當時,第一代外交工作者根據毛澤東制定的外交方針,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迎難而上,無所畏懼,不僅維護了新中國的獨立、主權和尊嚴,還樹立起新中國愛好和平、主持正義、睦鄰友好的國際形象。記憶並不塵封,那些外交往事依然激勵著並指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外交工作者為中國崛起而奮勇前行。
  • 全國外交話語及外事外交翻譯研討會在鄭舉行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體系,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和對外形象,全國第二屆外交話語及外事外交翻譯研討會將於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鄭州大學(主校區)舉行,會議主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體系建設
  • 外交翻譯當「星探」攬才 中國詞彙翻譯考功力
    外交部翻譯室人員揭秘風光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記者湯南 實習生李天研)進入外交部翻譯室工作,都要經過「魔鬼訓練」;一年有150天出差海外,「時差倒得很亂,半夜醒來不知身在何處」;翻譯中國特色的詞句和詩詞典故神似比形似更重要……日前,外交部翻譯室英文處處長、參贊費勝潮,副處長周宇應邀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做了兩場主題講座,向大家介紹了外交翻譯的ABC及外交翻譯工作鮮為人知的故事
  • 女性主義視野拓寬外交話語翻譯研究
    近幾年來,外交話語和女性主義已成為國際翻譯界的熱門話題,但鮮有學者從女性主義的視角系統研究外交話語翻譯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應從國際關係學、翻譯學和女性主義等跨學科、超學科的視角,關注「外交翻譯學」的理論創新和學科建設。
  • 周恩來盛怒:粗心翻譯釀成特大外交醜聞
    資料圖「文革」期間,由於我國的外交工作人員疏忽而導致一場巨大的外交事故的發生,此事件被周恩來認為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的特大外交醜聞。誤入以色列使館1973年5月7日中午,中國駐希臘大使周伯萍外出歸來,在大使館區看到很多車輛來往,心想是否有什麼外交活動,便讓翻譯回館查看是否有請帖。翻譯回館後從值班人員那裡得到報告,說當天中午科威特大使館有國慶招待會,只剩下10多分鐘的時間了,周伯萍聽到報告後,趕緊驅車前往。
  • 戴慶利:傳承與發展,做好新時期外交翻譯工作
    戴慶利:傳承與發展,做好新時期外交翻譯工作 中國網, 2016-06-19         外交翻譯在翻譯行業各類別當中具有鮮明的自身特點。除具備紮實的中外文功底、熟練的翻譯技巧之外,一名好的外交翻譯還需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度的政策敏感和對外交等各類知識的精準把握。外交場合所談內容十分重要、敏感,不容半點差錯。外交語言講究含蓄,經常含而不露、綿裡藏針,譯者不僅要將字面意思忠實譯出,更要將附著在字面之上的微妙語氣和政策信息準確傳達出來。此外,外交翻譯在身份上絕不是中立的局外人,而是翻譯官和外交官合二為一。
  • 毛澤東首次訪蘇和新中國的外交方針
    這一方針的提出,是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從當時整個國際戰略格局,主要是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採取敵視態度並實行包圍封鎖這個現實情況出發的。鄧小平曾經說,毛澤東把外交政策上的「一邊倒」和軍事上迅速佔領全國、經濟上實行自力更生,稱為打破帝國主義封鎖之道。並且認為,外交政策上的「一邊倒」,越早表現於行動對我越有利,這樣是主動的倒,免得將來被動的倒。
  • 高三歷史教案:《新中國政治與外交》教學設計
    2.新中國的外交  (1)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係方面的意義。  (2)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係產生的重要影響。
  • 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橋梁—新中國60年翻譯事業綜述
    肩負起中國與世界之間橋梁的重任——新中國成立60年翻譯事業綜述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記者 魏武)新中國成立60年來,作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橋梁,翻譯事業見證了中國的發展;對外開放、蓬勃發展的中國,為翻譯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 「外交風雲」盡顯大國風範 如何成為出色的外交翻譯官
    近日,首度聚焦新中國外交歷史劇《外交風雲》熱播,盡顯新中國成立後三十年間的外交徵程,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祖國強大正當時,外交事業進入全新的時代。伴隨著外事活動交流更加高頻並不斷多元化,在人工智慧新的產業變革之際,外事翻譯升級再加持。中國外交事務中的「金句」,你會翻譯嗎?新中國70風雨兼程,中國外交攻堅開拓,外交無小事。站在外交舞臺前沿的新聞發言人們,應對各種提問,準確而全面闡述中國主張,而其中翻譯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傳神而有力的翻譯字句間塑造著國際輿論場中的中國形象,微言大義。
  • 《我的外交翻譯生涯》見證中國外交變化
    《我的外交翻譯生涯》 施燕華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我的外交翻譯生涯》記錄了原外交部翻譯室主任、多次為中央領導人擔任翻譯的施燕華在1965年至1985年間從事翻譯工作的經歷,披露了不少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揭開外交翻譯的神秘面紗。
  • 大白讀書會|書卷裡的新中國外交風雲
    「獻給新中國70周年的70本好書」第六輯聚焦於外交類圖書,我國風雲激蕩的外交風採,資深外交官、知名國際關係學者對中國外交戰略的透徹解讀,都收錄於這一冊冊書卷之中。全書以前言、結束語及24章的篇幅系統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外交的成就及經驗。
  • 揭秘領導人翻譯工作:提前整理領導人常用詩詞
    外交部翻譯室前主任過家鼎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外交部的翻譯是最好的。」  在一些重大場合,總是少不了翻譯的身影,張璐、朱彤等外交部翻譯早就為大眾所熟悉,但是很多人不了解,領導人的翻譯如何煉成?  揭秘  翻譯速記本:個小學問大  外交部翻譯有一個專用速記本,不大但是很有學問。
  • 揭秘領導人的翻譯如何煉成? 需符合16字要求
    ■ 揭秘 翻譯速記本:個小學問大 外交部翻譯有一個專用速記本,不大但是很有學問。 據過家鼎介紹,這個本子的特殊之處在於,首先是上下翻頁,頁與頁之間要用鋼絲,這樣便於拿住。如果是普通的本,翻過一頁又回來了,影響速度。
  • 2019年重大周年紀念日 中國2019政治大事件一覽
    2019年重大周年紀念日 中國2019政治大事件一覽  2019年趕上哪些周年大事件,現在就先隨小編看看是哪些事件吧!2019年是建國七十周年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
  • 外交部官員揭秘翻譯工作:半夜醒來不知身在何處
    外交部翻譯室人員揭秘風光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本報訊 (記者湯南 實習生 李天研) 進入外交部翻譯室工作,都要經過「魔鬼訓練」;一年有150天出差海外,「時差倒得很亂,半夜醒來不知身在何處」;翻譯中國特色的詞句和詩詞典故神似比形似更重要……
  • 揭秘國家領導人翻譯:女性佔七成 外形要端莊
    曾為周恩來擔任翻譯、參加朝鮮停戰談判翻譯工作的過家鼎表示,現在外交幹部和翻譯幹部都要堅持周總理提出的16字要求:站穩立場、熟悉業務、掌握政策、嚴守紀律。周總理對口譯的要求是8個字:完整、準確、通順、易懂。不需要很華麗的辭藻、很雅的文字,只要通順,聽得懂。
  • 王克非:新中國翻譯學科發展歷程
    學習文獻:王克非.新中國翻譯學科發展歷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51(06):819-824+959. 如在勒弗維爾所編《翻譯·歷史·文化》(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Lefevere 1992)和羅新璋所編《翻譯論集》(1984)中,中外歷史上關於翻譯的認識和觀點,在現代以前基本處於議多論少的前理論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後,翻譯學科才逐漸從無到有、由小到大,一步步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 揭秘國家領導人翻譯:女性佔七成 外形要端莊[圖]
    曾為周恩來擔任翻譯、參加朝鮮停戰談判翻譯工作的過家鼎表示,現在外交幹部和翻譯幹部都要堅持周總理提出的16字要求:站穩立場、熟悉業務、掌握政策、嚴守紀律。周總理對口譯的要求是8個字:完整、準確、通順、易懂。不需要很華麗的辭藻、很雅的文字,只要通順,聽得懂。
  • 全國第二屆外交話語及外事外交翻譯研討會在鄭州大學成功召開
    全國第二屆外交話語及外事外交翻譯研討會在鄭州大學成功召開 2019年12月08日 11: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11月30日至12月1日,中國翻譯協會對外話語體系研究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