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圈裡局外」(ID:Truth-Be-Told-),作者:圈內師老師,36氪經授權發布。
一提起烤鴨,很多人腦袋裡都能直接蹦出來三個字:全聚德。是的,就是那個創始於1864年的百年老字號,來北京必吃之店,巔峰時期一年賣出千萬隻烤鴨,周恩來宴請過尼克森的地方,老北京只認這一家的中國烤鴨一哥全聚德。
有過這樣輝煌歷史的全聚德,近年來利潤卻連連下滑,2019年淨利潤都所剩無幾。
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全聚德虧損近9000萬。當然受疫情影響,虧損無可厚非,因為所有餐飲消費都因為一季度的疫情而出現了業績的大幅下滑。但是如果看它過去幾年的財報,會發現全聚德的業績已經至少4年沒有增長,2019年全年3900萬的利潤更是降到了過去10年的新低。這3900萬利潤中還有超過2000萬是全聚德炒股、收政府補貼得到的錢。去除掉這兩塊,全聚德去年的業績更是慘不忍睹。
這家烤鴨不二選擇的百年老店,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是因為賣鴨子不賺錢了嗎?
Nonono。全聚德賣烤鴨為主的飲食主業毛利率在去年是66%,也就是說你每買一套298的烤鴨,他們賺200塊錢。你還別嫌多,這還是毛利率已經下降了,巔峰時期全聚德的餐飲業務有將近70%的毛利率,你去吃烤鴨簡直就是在做慈善。
是因為鴨子賣不出去了嗎?
還真是。全聚德第二大業務是商品銷售,應該主要就是旅客帶回家的成包裝的烤鴨,2012年之後,這項數據始終在4億到4.5億的區間。師老師推測可能是因為每年來北京旅遊的人比較固定了,在其他地方又推廣不開,所以能賣出去的鴨子也相對固定了。
不過這幾年全聚德餐飲業務的毛利率始終保持在60%以上。開店賣鴨子這麼賺錢,自然要多開點店掙錢。從2011年到2019年,全聚德包括幾個子品牌在內的門店數量從86家上漲到118家。雖然每年都在開新店,但是在全聚德消費的人次卻沒有變多。
2011年之後,全聚德及公司其他品牌飯店接待的賓客人數始終在700萬之上,人次雖然沒有和店面數量同步增長,但是2017年也一度出現過800萬人次的巔峰。隨後兩年,全聚德的人次連續下滑,2019年全聚德全年只接待了659萬人次的食客,比2018年足足少了100多萬,也是9年來接待人次首次低於700萬。
店多了,但是人少了,帶包裝的鴨子也不好賣了,業績自然就出現問題了。
是因為全聚德不好吃嗎?未必。師老師自己也是一個嘴很叼的資深吃貨,北京的大小烤鴨店也基本都吃過,差距真的沒有那麼大,對於普通食客來說,很難區別烤鴨味道的好壞。
從年報上的情況來看,問題在於全聚德並沒有把烤鴨推廣到北京之外的地區。全聚德2019年報顯示,華北地區的營業額佔到了全國各個分區的80%還多,如果不夠明顯的話,我們回到2017年的財報,全聚德在全國只有北京和新疆兩個地方營業額破億,其中北京超過19億,全國其它地方的營業額加起來才4億出頭。也就是說,雖然分店開得多,但是大家只把全聚德當成北京旅遊時的一個打卡地點,而不是日常餐飲聚會的必選飯店,這也是全聚德接待人次不能保持上漲的一個原因。
全聚德早年的興盛,競爭少是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師老師成長的四線城市90年代還沒有烤鴨,第一次吃是小學時來北京旅遊,發現鴨子居然除了燉湯爆炒還有這個吃法,皮脆肉嫩,一張餅卷滿,加上蔥絲甜麵醬,一口咬下去,滿嘴流油,靈魂出竅,那真的是人間美味。那個時候大家都是吃個新鮮,沒時間琢磨到底好不好吃。就算你覺得不好吃,那個時候資訊也不發達,沒人聽你吐槽。只要是個大品牌,就能人傻錢多速來。
不得不說,網際網路的發展給全聚德好好上了一課。這些年,烤鴨的品牌和門店逐漸多了起來,競爭也激烈了起來,高端的大董,中端的便宜坊、四季民福,親民的金百萬,各種烤鴨品牌在北京隨處可見。現在大家都開始貨比三家,你性價比不高或者不好吃,有網際網路的加持很容易就傳播出去,自然容易被放棄。
全聚德在北京,在大眾點評上幾乎全是4星評價,在五星餐廳上千個的北京,這個成績實在拿不出手。性價比不高是這兩年對全聚德最多的評價,有多好吃談不上,價格卻一點不便宜,兩個人隨隨便便就能吃四五百。而且離譜的是很多全聚德的餐廳坐在大廳也有服務費。如果的確環境優雅服務高端,你收服務費沒有問題,高檔餐廳堂食都收,但是全聚德很多店內部裝修已經老化,就餐環境並不高檔,服務師老師也是體會過的,有的店的服務員對你愛搭不理,大眾點評上對此吐槽的也頗多。
所以,服務一般還收服務費,性價比不高,味道也沒什麼突出優勢,就剩一個牌子,我為什麼還要吃你?我想吃烤鴨,平價餐廳100多一套,它不香嗎?如果朋友來北京,花家怡園這樣的品牌,北京菜更地道,烤鴨也不差,它不香嗎?類似於大董這樣的品牌,價格稍微偏高一點,但是環境優雅,服務到位,無論是帶爸媽還是朋友,都很有面子,它!不!香!嗎!?
早些年間全聚德是有機會做的更強更大的。它2007年就上市了,當時像四季民福這樣的烤鴨品牌還沒成立。但是上市之後,全聚德門店的增速也並不快。或許是因為加盟店的品質難以把控,全聚德時不時會對一些加盟店摘牌。上市至今,全聚德門店數量從85家增長至去年的118家,雖然總數在增加,但是全聚德最終也沒能在有優勢的時候趁勢在更多地方攻城拔寨。
全聚德也嘗試過擁抱網際網路,打造「網際網路+烤鴨」,通過外賣來豐富業務,推出過外賣品牌「小鴨哥」,但運營一年多,以虧損1300多萬草草收場。
全聚德也號稱菜品研發上下過功夫。2019年全聚德在菜品研發上投入了108萬,比2018年的69.5萬漲了5成還多。我們看看這價值108萬的新菜品都有些啥:「蔥燒小花菇」、「奶汁香芋煲」、「臊汁煎燒藕夾」、「鴨絲拉皮」、「砂鍋臘肉春雷筍」等,年報裡的原話說,「這些菜品新鮮營養,口味豐富,陸續在門店銷售,使消費者有了更多的新品體驗。」
年報裡還說,公司旗下的仿膳品牌糕點和月餅在保留品牌特色的基礎上, 以年輕消費者為目標群體,推出全新獨立小包裝的綠豆糕、蛋黃酥等旅遊伴手禮產品;中秋推出香酥鴨肉、太妃黑糖流芯、黑芝麻曲奇等新月餅產品,符合市場潮流。
別人都已經在研究萬物皆可卷烤鴨,大白兔都推出唇膏和香水了,全聚德卻花108萬研究「蔥燒小花菇」和「鴨絲拉皮」?是我們理解的創新不太一樣嗎?
全聚德是請不起好廚子研究新菜品嗎?不,全聚德不僅不缺錢,甚至把股市裡募集的幾個億存在銀行裡吃利息、買理財。
早在2014年,全聚德就在股市定增募集了3個多億的資金,當初定增方案描述了「全聚德三元金星熟食車間建設項目」「全聚德仿膳食品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等多個項目,並表示當年修好了這些項目就能產生數億元的營業額。
但是這3.5個億,一直到去年年底,才花了1000萬,剩下的3.4個億,都在銀行存著,或者買理財;到了今年,項目乾脆不幹了,決定把這些錢補充為流動資金。這錢是燙手嗎你不花?燙手你給我啊,師老師用無產階 級的胸膛和整日喝西北風的身軀替你冷卻冷卻啊!
這種猶豫和保守,也讓全聚德錯過了發展的好時機。2014年到2018年期間,餐飲的整體規模從2.6萬億增長到超過4萬億,但是全聚德卻絲毫沒有進步,接待人次和營收、利潤都在波動中下滑。全聚德的品牌定位也離高端越來越遠,人均消費200,在北京已經只是中遊的食府,但是卻還端著老字號高端品牌的架子。
實際上,全聚德的問題不是它自己的問題,而是很多中國老字號普遍面臨的問題。多少當年叱吒風雲的老字號,都因為故步自封、倚老賣老,面臨生存危機甚至直接倒閉。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大家應該都知道,我相信去天津吃過一次的這輩子都不會再去吃第二次,絕對沒有回頭客。將近200塊的套餐,就扣扣搜搜幾個包子,皮厚陷少,絕對沒有你讀大學時路邊小店5塊錢一籠的包子好吃。某點評上吐槽的人不計其數,半顆星的評價到處都是。
另一家裝了好幾個「中華老字號」的上市公司西安飲食,旗下擁有西安飯莊、同盛祥飯莊等多個老字號,但在過去5年,西安飲食有3年都是虧損的,2019年虧損將近5000萬,同樣始終在泥潭之中。
這樣經營不善的例子,數不勝數,過去多年,很多老字號品牌也在激烈競爭下逐漸消失。他們的問題,和全聚德、狗不理都一樣,真的就只剩「老」了,品牌老化,場景老化,產品老化,跟不上當下消費主力的消費需求,反而靠著自己幾十上百年積澱下來的品牌倚老賣老。有優勢能擴張的時候沒有抓住機會,一手好牌逐漸打爛。
時代早就不是那個揚名就能賺錢的時代了。經濟飛速發展,民眾消費提升,大家都吃過見過,同質產品的競爭加劇,很多後起者不僅注重產品創新、關注消費者需求,而且服務也更加完善。所以不要怪時代淘汰了你,對於很多老字號來說,都是自己淘汰了自己。同理,對任何一家企業甚至對我們個人來說,都需要不斷學習來跟上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
生活在當下,都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時代要拋棄你的時候,根本不會和你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