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收到閨蜜發來的微信:這次去海南旅遊的體驗感真是太差了!女兒時時要抱,時刻也不能分離,我上個廁所她都會暴哭,根本不讓別人抱。
我問她為什麼會這樣?按理說孩子們去海邊都很開心啊。她說:「因為我去第一天就到了生理期,全程不能下水,有可能我自己也有點煩躁,對她也沒什麼耐心。」「那可能是你的情緒影響了她,她覺得你不開心,她也會沒安全感,粘著你。你就更加煩躁,形成惡性循環。明天試試好好陪她一天。」
昨天他們度假回來了,問及後面兩天情況怎麼樣,閨蜜說好多了,她試著調節自己的情緒,耐心陪著女兒,女兒也玩的開心,最後兩天才享受了度假的閒適。
所以媽媽的情緒對於孩子,究竟意味著什麼?
很多人都不記得三歲前發生的事情,那麼三歲之前的那段時光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一個孩子在三歲以前就已經形成了關於「自我」的概念。三歲以前的經歷,對一個人影響甚遠,這些經歷沉積於一個人的內在,甚至影響到他的未來。
而一個人三歲前的經歷,大多和媽媽密切相關。嬰兒出生時就有一套情緒機制基礎,但是嬰兒並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他們需要依靠撫養者(多數情況下是媽媽)去教導他們如何管理這些情緒。剛出生的嬰兒沒有關於「自我」的感知。
在生命最初六個月,嬰兒感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他們不能準確的區分自己和媽媽的界限。所以媽媽的情緒很容易的影響到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通過情緒將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媽媽。這是一種共情的感覺,這是一種連接的感覺,一種「有人可以和我共鳴」的感覺。
當一個嬰兒開始能夠「管理」自己情緒的時候,他的「自我」就漸漸開始形成。但媽媽不僅僅只是做孩子情緒管理的「模範」。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交流,情感的連接,也在為孩子塑造大腦的神經連接。
如果媽媽不能回應或者不會回應孩子的情緒時,孩子會覺得不舒服時沒有人會來安撫他,恐懼的感覺會蔓延,他會感到世界非常可怕。在自我形成之初,這對他的影響非常大,沒人教他如何管理情緒,如果他不能「像媽媽一樣」管理情緒,他會覺得痛苦。
而如果媽媽是一個情緒化的人,很焦慮,或者很冷漠,或者時而對孩子很好時而又不顧孩子感受,孩子將會覺得未來非常不可預測,也不安全。媽媽在孩子生命之初與孩子共建的情緒互動,為孩子之後的情緒管理提供了基礎。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研究者先讓一個媽媽先和孩子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積極響應。然後媽媽換成一個沒有表情的臉,無論孩子怎樣做,媽媽都一直面無表情。
這個實驗中,孩子是如何表現的呢?
1、實驗之初,媽媽與孩子正常互動,孩子很開心。
2、靜止臉實驗開始,媽媽面無表情。孩子發現不對勁,開始想辦法引起媽媽注意。
3、孩子繼續嘗試讓媽媽與自己互動,但是媽媽仍然面無表情。
4、最後孩子開始崩潰哭泣。
當我看這個實驗進行的時候,幾乎是屏住呼吸的。直到媽媽最終開始回應孩子,我才長籲一口氣。可是對於孩子來說,他不僅僅是鬆了口氣,在媽媽對他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他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他會感到很痛苦。
孩子一開始會持續嘗試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他們會不斷的重複這一個過程,失敗了以後會走開,感到悲傷,無可奈何,然後他們又會從頭再來一次。
一次又一次嘗試,失敗,再嘗試。
這個過程太揪心。
那些常常被忽略甚至被虐待的孩子,他們會開始形成自我安撫的行為——比如啃指甲,抓自己,然後不再理睬父母。
但還有一些嬰兒可能會變得特別沮喪以至於他們根本沒辦法安慰自己。比如在孤兒院的一些嬰兒,雖然吃飯穿衣都有人照料,但是沒人和他們說話、玩耍,也沒人安撫他們,這些孩子發育特別遲緩,甚至有更嚴重的後果。
所幸的是,那些成長於忽略環境甚至虐待環境的孩子,如果能進入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環境中,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發展就會改善。
媽媽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任何時候,請不要停止對孩子愛和支持感的建設,讓我們再多陪伴他們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