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朗媽咪(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學生,學生」,一個人在學生時代最主要的責任就是學習,我們一生都在學習在成長,但是唯獨「學生時代」是把學習當做主業的。
因此,不少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開始讓孩子接觸各種領先的教育,不希望孩子輸在死起跑線上。除了學習各種培訓班,各種補習班,「速成班」也是不少家長爭奪的場地,而「手腦速算」就是其中之一。
國慶回家,陪可愛的侄子玩了幾天,剛開始怕放假和學習的壓力影響孩子,便沒有過多了解他學習方面的事情,想要給孩子完整的假期時間。可是等到假期結束,看孩子寫作業的情況時,我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小學二年級,一道基礎數學題,是讓孩子們計算11+24是多少。只見侄子拿出了自己的手指,他把左手伸出1根手指表示10,右手伸出1根手指表示1,合起來就是11。再加上24的時候,他又把左手多伸出2根手指,右手多伸出4根手指,合起來就是35。
這一系列的動作讓我震驚不已。小學二年級了還這麼算數?
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侄子在幼兒園的三年都是這麼算數的,老師說這叫「手腦速算」,可以提高運算能力。小孩子天真,我們做家長的一看就能看出來,這是有問題的。
上小學的孩子,就算是一年級,也已經知道如何心算,用基礎的算法解決運算問題了,可是二年級的孩子還在用手指算,這不是「速算」,反而像「死算」,用手指禁錮了每一次的計算。
孩子做數學的時候不該再用「手腦速算」了,關於手腦速算的弊端,家長們該了解了。
一、什麼是「手腦速算」?
關於「手腦速算」,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孩子們對於每一個手指的數字定義是不一樣的,典型的表現在:大拇指代表「5」,其他手指表示「1」。
看起來很方便,運用身邊的素材,可是卻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計算。
就像剛才提到的一樣,11+24的計算,需要通過這麼多步驟來實現,不僅沒有把問題簡單化,反而把簡單的運算複雜化了。
除去智商和思維能力差異,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到,所謂的「手腦速算」並不能有效的幫助孩子提高運算速度和能力。
正所謂:實現成功最大的捷徑就腳踏實地。對於孩子的學習而言,任何的速算」多多少少都有投機取巧的成分,基礎教育需要的是紮實,而不是一味強調速度。
二、「手腦速算」的弊端
一位網友在網上吐槽,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越來越不理想,有著類似親身經歷的網友坦言:
「真是後悔死了!孩子學了手腦速算,進入小學後反倒學不來數學了,連那些最簡單最基本的加減運算都算不來了。比如3+4這樣的基礎算式都需要數手指頭,不讓數就要想上好大一陣才能有答案,最後答案還不一定準確」。
可見,我們在網上看到的那些「手腦速算」,並不是真正的提高孩子運算能力的方法。一定程度上,這樣的算法是不利於剛剛開始學算數的孩子應用的。手腦速算都有哪些弊端呢?
▲ 影響孩子的思維邏輯
簡單的兩個數相加,明明2個步驟可以完成,可是這麼一「速算」,把過程拉長到了5步、6步,甚至是更多的步驟,就算孩子算的再熟練,思維也會定式。
我們最害怕的就是孩子思維定式,因為思維代表著一個人的創造能力,智商高低的體現,孩子思維能力弱,學習成績很難有突破。
可是「手腦速算」恰恰影響了一個孩子的思維邏輯。複雜化的算術過程,不僅消耗孩子的腦力,也讓他固定了計算方法,顯得刻板。
▲ 與「十進位」學習方法相悖
十進位的計算方法是公認的,數十年的積澱,沒有給民族的進步帶來一絲的影響,多少外國友人感嘆中國人的算數能力,可是一套「手腦速算」的理論,把前人積累的文化擊潰一地。
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時候被手腦速算的方法深刻影響,等到了小學以及後面的學習中,便很難糾正思想,兩種概念完全不同的方法在孩子的腦海裡轉悠,要想拎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種情況下,孩子想學習成績好都難。
▲ 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試想,當我們專心的做題時,還要把筆放下,去用手指進行計算,這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完整的做題過程經不起多少打斷,每一次放筆計算的過程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思路。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孩子用了所謂的「手腦速算」卻還是學習成績很差,甚至越學越糟糕,因為學習的效率很低,計算的過程極其影響整個思路的展開。
任何的學習都沒有捷徑,對於計算的學習,是每個人必學的功課,剛開始的學習過程肯定需要家長們和孩子多花一點兒心思,別著急,急於求成最後只能收穫沒有甜味的果實。
三、家長該怎麼做?
面對手腦速算的弊端,家長們可不能坐以待斃了。學著這樣做,和孩子一起提高計算能力,拒絕手腦速算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 ① 培養孩子的專注能力
專注為學習的效率提高保駕護航,學習的過程是需要整個人投入的過程,因而,孩子專注力的培養不容忽視。
▲ ② 鼓勵孩子積極思考
好奇寶寶是孩子們提問行為所出現的一個標籤,別嫌孩子煩,許多奇思妙想,偉大的發明創作,都來源於孩子的一點點思考。鼓勵孩子多動腦,有利於思維邏輯的培養。
博約而觀取,厚積而薄發。孩子的學習需要一點點的積澱,浮躁成不了大事。
今日話題互動:大家對於「手腦速算」這件事是怎麼看待的呢?日常生活中,大家是怎麼處理的呢?歡迎分享。
我是小朗媽咪,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