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 22:25 |浙江新聞客戶端 |見習記者 陳京子 記者 莊穎昶 池軒哲 通訊員 陳雪梅
歷經6個多小時的「持續作戰」,飛雲江跨海特大橋(高明大橋)的主橋段南北兩岸的主梁於4月16日零時成功合龍,如一條巨龍橫臥在飛雲江入海口。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甬臺溫高速公路複線瑞安段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宛如一條彩綢,纏繞於山川河流之間。日前,記者深入一線探訪飛雲江跨海特大橋(高明大橋)的建設情況,記錄一線建設者的奮戰故事以及大橋的壯美景觀。
高明是其名
為充分挖掘瑞安市歷史文化內涵,打造高品質橋梁工程,表達廣大市民的美好願景,市高速公路工程建設辦公室(以下簡稱「高速辦」)於2017年1月13日向社會發布飛雲江跨海特大橋命名有獎徵集公告,要求徵名的名稱要有文化內涵,寓意健康、簡明通俗、易於傳播,要尊重本地文化及傳統習慣,符合普通話用語和方言發音的習慣。
自活動開展以來,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積極支持,截至2017年1月31日,共收到有效投稿件315份,名稱913個(含重複)。為認真細緻地做好大橋命名工作,市高速辦又組織專家組對徵集的大橋名稱進行評選,最終確定命名為「高明大橋」。
「『高明』這個詞好,它有很多含義。最直觀的意思就是此橋建設手段、技術高明。另外它讀起來響亮,用方言念也很有力量。」除了表意深刻,專家組選擇此名還有一個原因在於高明其人。飛雲江跨海特大橋南連閣巷,是南戲鼻祖高明的故鄉。高明作為瑞安歷史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不只是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琵琶記》,還同時給瑞安這個城市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命名「高明」既是紀念這位文化名人,也更好地傳承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戲曲文化。
申報了11項專利成果 技術真高明
高明大橋位於飛雲江入海口且緊鄰碼頭,來往船隻多, 水上作業、高空作業及大型構件吊裝作業相互交叉影響,防撞措施要求高。橋區屬於颱風頻發區域,潮差大、水流急、大風天氣多,防臺、防風、防腐蝕措施要求高。在這樣的海域架橋對技術工藝、大橋質量、作業安全都有著嚴峻的考驗,瑞安是第一次,可借鑑的經驗非常少。
「針對該大橋的特殊性,建設施工中我們圍繞克服強風、強腐蝕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技術創新,其成果申報了11項專利。」甬臺溫複線靈崑至閣巷段9標項目副總工程師張亞海說:「目前國內大部分造橋技術我們都用上了,這座高明大橋可以看作一個『橋梁施工工藝博物館』了。」
據了解,常規索塔施工採用對拉杆式模板。該類模板施工時,索塔表面拉杆預留孔較多,混凝土表面不美觀,封堵效果不佳,加上施工過程中的各種預埋件,在與外界空氣中水分和鹽分的接觸下,極易形成鏽蝕通道,給索塔耐久性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並直接關係到大橋的使用壽命。
防微杜漸,憂在未萌。為把索塔的安全隱患消滅於萌芽狀態,有效提高混凝土施工質量和索塔耐久性,項目管理團隊查閱國內外各種技術資料,經過反覆模擬計算,結合飛雲江跨海特大橋索塔結構特點,成功開發出集無拉杆模板支架、全封閉操作平臺為一體的全封閉無拉杆液壓爬模技術。
據介紹,全封閉作業平臺設計能實現防護全封閉的要求,達到防護設施標準化的要求,有效確保高空作業人員安全。無拉杆爬模施工取消了索塔施工預埋孔洞,封閉了索塔腐蝕通道,提高了索塔耐久性。全封閉式索塔無拉杆液壓爬模施工屬國內首創,也是我國海上橋梁建設工程史上首次大膽創新,保證了塔身節段混凝土之間零錯臺,同時也確保了安全零事故。
橋上索塔要防風防腐蝕,橋下樁基更要堅不可摧。據了解,飛雲江跨海特大橋水中樁基共983根,最長樁基達130米,相當於43層樓的高度,其餘樁基平均長度也在90米以上。樁基施工是大橋基礎建設的關鍵環節。由於大橋位於東海入海口處,地質條件極其複雜,樁基需要穿越厚淤泥層、鬆散大粒徑卵石層等複雜地層,再加上水下作業安全隱患多、質量管控環節多、施工難度大,是大橋重點攻關工序之一。
即使存在如此苛刻的客觀條件,但項目部還是對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明大橋原本設計要求的樁基垂直精度高於施工規範要求的1/100 ,但在項目部精益求精的控制下,樁基精度最低達到了1/400 ,多數達到1/700 ,尤其是130米的樁基做到了不到10釐米的偏位誤差,在波濤洶湧的江面下創造了奇蹟。
「針對存在的困難,我們項目部先利用自有的打樁船進行插打水中樁基鋼護筒,在護筒底口、卵石層等位置均採用減壓鑽進,同時調整泥漿粘度,另外再引進目前省內最大的150m成孔檢測儀對鑽機成孔質量進行全面監控。」張亞海說,這樣認真作業的成果就是大橋全部樁基均為Ⅰ類樁,即樁基質量均達到最優等級。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在大橋上還有一項創新技術,即主塔養護採用的「塔柱自動噴淋 + 養護板」養生系統,該系統集索塔養護版、全覆蓋自動化噴淋系統於一體,具有防風效果好、介質密貼抗破損、噴淋自動化高、全覆蓋無死角等優點,針對性強,對塔柱混凝土養生效果顯著。「索塔需要24小時保持溼潤狀態,防止因為風吹、溫度升高而產生表面乾裂。這對於人工操作來說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就設計了這套系統。」張亞海說。
緩解交通壓力改善行車條件 高明為人民
飛雲江跨海特大橋(高明大橋)是甬臺溫複線靈崑至閣巷段的控制性工程,位於瑞安大橋下遊3.5公裡的飛雲江入海口處,南北兩岸分別連接南濱街道閣三村和上望街道新村。大橋主橋為雙塔雙索麵鋼混疊合梁斜拉橋,主跨 380米,主跨樁基深達130米,主塔為A字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塔高140米,是目前溫州在建斜拉橋項目中主跨最大的一座斜拉橋,可滿足3000噸級船舶通行。
「瑞安是溫南閩北重要的交通節點城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近年來交通壓力不斷加大,甬臺溫高速公路瑞安段交通量已接近通行能力上限,車流量密集,交通擁擠不堪,服務水平大大降低。」市高速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甬臺溫高速公路複線的建設不僅對緩解甬臺溫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改善行車條件作用顯著,同時也對瑞安未來向東發展奠定良好的交通基礎。
據悉,甬臺溫高速公路複線瑞安段全長16.92公裡,項目採用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00km/h,路基寬度33.5米,全線高架,路線依次經過瑞安市塘下、汀田、莘塍、上望、南濱等5個鎮街,涉及90個行政村,設服務區和互通各1處,共計用地1654畝,項目概算總投資65.25億元。同時,本項目終點與溫州繞城高速西南線、甬臺溫高速公路複線溫州瑞安至蒼南段相接,預計於明年通車,屆時沿高速向北可至龍灣國際機場,向南通往蒼南、福建,沿線有西灣、炎亭、漁寮等旅遊風景區,向西可至三溪工業區、溫州動車站,形成航空、鐵路、高速公路及地方道路一體的多元化交通。
甬臺溫高速公路複線瑞安段作為瑞安市 「七縱三橫二環」城市主骨架路網規劃中的「一縱」,目前政策處理保障及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全線預計於2018年7月底完成橋梁下部結構,9月底完成橋板架設,10月底完成橋面及附屬工程,12月底橋梁、路基工程全部完成,2019年進行路面、交安、綠化工程施工,力爭2019年底建成通車。
【浙江新聞+】
飛雲江上的這些橋
飛雲江大橋
除了目前在建的飛雲江跨海特大橋,據不完全統計,飛雲江上還有11座建成或在建的美麗大橋,分別是飛雲江大橋、高速公路飛雲江橋、瑞安大橋、溫福鐵路橋、飛雲江五橋、104國道溫州西過境飛雲江六橋和繞西南工程荊谷互通連接線飛雲江大橋、馬嶼大橋、高樓大橋、56省道塔石大橋、平陽坑大橋。下面簡單地帶大家領略一下其中頗有特色的5座橋。
高速公路飛雲江橋
1998年開工,2002年2月通車。橋長2520米,寬約30米,雙向4車道(2個停車道),日設計流量2.8萬輛。主要解決過境車輛的交通問題。
瑞安大橋
2003年7月開工,2009年1月通車。橋長2956米,寬33米,雙向6車道,一定程度上緩解104國道瑞安段道路擁擠和飛雲江大橋交通堵塞的局面,其為獨塔雙索麵斜拉橋,主塔採用花瓶造型,從遠處望去猶如一座巨型的花瓶被144根掛索固定在飛雲江上。
溫福鐵路橋
溫福鐵路的主要控制線工程,既是鐵路專用橋,也是一座設計完美的景觀橋。於2005年11月初正式開工,全長2622.43米,主橋長度700餘米,總投資1.9億元。2008年7月16日,溫福鐵路飛雲江特大橋主橋正式合龍。
飛雲江五橋
位於飛雲江高速橋和鐵路橋之間,接線工程的起點為瑞安火車站前的江南大道,向北延伸交新老56省道,跨飛雲江後,終點接北岸在市區西首江北水廠處接瑞楓公路,並與規劃中的濱江大道西延伸段連接,其與東面的飛雲江大橋、瑞安大橋遙相呼應,形成一個環飛雲江「發展帶」。
飛雲江五橋全長1020米,近期採用雙向四車道加兩側機非混合車道,遠期採用雙向四車道加兩側公交車專用道,設計行車速度每小時50公裡。
其造型極美,如「駝峰」的「M」形,蜿蜒在海上,就像一條空中的飛騰巨龍,夜晚更是光彩炫目。主橋採用鋼桁架系杆拱結構,在溫州地區橋梁建設中屬首例。橋面採用全鋼結構,即使若干年後這個橋不再使用,材料也能全部回收,十分環保。
15238887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