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革命老區的蛻變與升華

2020-12-14 東方財富網

  依託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戰略,現在的高明,不斷加快打造灣區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及珠西先進位造新高地的提質增效,在產城融合的發展中走出了一條引領式、差異化、效益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佛山市高明區位於廣東省中部,珠三角西翼,是珠江、西江交匯的重要節點。該區總面積938平方公裡,常住人口44.29萬,下轄荷城街道、楊和鎮、明城鎮、更合鎮和西江產業新城,共77個行政村(社區)。

  作為廣東省著名的革命老區,高明擁有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在中國民族解放和獨立運動中,高明區更是湧現了不少仁人志士,而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革命三譚」。所謂「三譚」是指譚平山、譚植棠和譚天度,此三人為高明同鄉,均在革命時期作出了重要貢獻。

  而今,隨著時代變遷,「革命三譚」精神在新時期,又具有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這股精神力量化為一種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正指引著高明區在新時代不斷續寫出發展的奇蹟。數據顯示,2018年高明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9.49億元,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4.0%,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名上升至第42位。

  高明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的進取精神,也促使其緊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謀劃出更具競爭力的城市發展路徑。

  「革命三譚」精神融入城市血脈

  滄江河畔,文昌塔旁,一座兩層結構、古韻猶存的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傲然矗立。作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和廣東統一戰線基地,這裡每天都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參觀學習。

  靜靜觀摩這座仿古建築,可看到展覽館的廊柱鋪設了精緻瓷片,簷頂以琉璃瓦鑲嵌,總體外觀典雅大方。步入展館一層是譚平山的紅色人生記錄,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雕塑像,莊嚴肅穆,正氣凜然。走上二層,70多平方米的展廳內懸掛著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主要記錄了譚植棠、譚天度的革命事跡。

  在中國革命史上「革命三譚」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

  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工作人員向《小康》記者介紹,他們三人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最早的一批黨員,是中共廣東組織的創建人、領導者與參與者,是最早接受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志士,因此被合稱為「三譚」。「他們熱愛人民、熱愛祖國,把自己的一生無怨無悔地獻給了革命事業。從」五四「運動到」十一「建國,幾乎都有他們的一份業績。」

  史料記載了那段崢嶸歲月。1917年,譚天度在省城教書,譚平山、譚植棠考入北京大學,專攻哲學、歷史。1921年三人回到廣州,隨即創辦廣東群報、建立廣東共產黨支部。這些具有時代意義的創舉,也正是「革命三譚」最輝煌的時刻。

  「為什麼說他們是時代的先鋒,因為當時全國僅有50多名黨員,其中就有譚平山、譚植棠的名字。黨支部而言,中國共產黨包括巴黎、日本在內,僅有八個黨支部,其中一個廣東支部就是他們創立的。」

  近年來,為保護和傳承「革命三譚」紅色文化遺產,更好發揮高明區紅色革命文化資源優勢,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2018年5月,高明區啟動了譚平山故居修繕工程和佛山市高明區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改建項目。

  「就設計上,譚平山故居修繕工程與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項目進行統一規劃、連片打造,項目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在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基礎上,分兩期進行:第一期為譚平山故居修繕及佛山市高明區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工程;第二期為譚平山廣場建設工程。總體項目都建有配套的停車場、公共汽車站、休息區和文化服務驛站和戶外休閒區。計劃未來打造成國家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統一戰線教育基地和譚平山思想研究中心等。」上述工作人員表示,當前學術界對「革命三譚」的認知現狀也在進一步深化。

  黨史學者、廣東省政協辦公廳原副巡視員高宏的認為,「三譚」可以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品牌予以整體開發。其研究和開發的價值在於,他們三個人是中共黨史上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體現了勇於解放思想、接受新理念、新思維的可貴精神;此後,他們一起參加了建黨、統戰、建軍等開創性活動,創辦了中共黨史上第一份省級機關報,體現了勇於實踐、先行先試的寶貴品質;在後來的境遇中,「三譚」的歷史表現又使得他們成為了不計較個人名利,為了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終身的典範。

  「三譚」精神的弘揚,還通過一項項活動的舉辦,輪番掀起學習紅色文化的熱潮。從2015年起,高明區每年定期舉辦譚平山文化節、開筆禮、譚平山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討座談會、「我們的價值觀」徵文比賽、譚平山故事會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三譚」文化緊密地走到了黨員和群眾的身邊,逐漸受到了專家學者、周邊地區的關注,如今展覽館年接待遊客量連年攀升。接下來就如何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高明區已著力從區級層面統籌紅色場館資源,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優化軟硬體條件,探索紅色旅遊開發,努力讓紅色文化成為激發高明高質量跨越發展的動力源泉。

  奮力推動高明改革開放再出發

  在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中,革命的呼聲雖已久遠,但「革命三譚」的精神卻早已融入高明城市發展血脈,革命老區正在奮力實現自身的蛻變與升華。

  在中共佛山市高明區委十二屆八次全會上,高明區委書記徐東濤作報告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支持佛山深入開展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這為我們加快實現建設『珠西先進位造新高地』的定位,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政策環境。」徐東濤說。

  數據顯示,隨著粵港澳灣區效應的輻射,高明區招商投資環境吸引力也在提升。今年1-7月,高明區共引進項目56個,合同投資總額約144.9億元。其中,重點項目引進了包括投資34.5億元的佛山市高明區鑫創AI國際科創智谷項目、投資20億元的萬洋眾創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佛山(高明)萬洋空港眾創城項目等。

  交通方面,高明也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了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受西江阻隔,走出高明只能擺渡過江。為了打破困境,恢復建制後,高明迅速掀起交通建設波瀾壯闊的熱潮,先後修建了高明大橋、龍高路、廣明高速等,到現今已形成「五縱四橫」的骨幹交通路網格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高明交通也邁過38年發展歷程。這些年,從乘船、騎單車,到乘坐公交車、開私家車,再到計程車、共享單車、有軌電車等多種公共運輸方式並行,高明交通從一窮二白到實現質的飛躍,既改變著市民的生活,也展現著時代的變遷。

  高明區發展改革局相關負責人接受《小康》記者採訪時表示,為對接大灣區「交通圈」打造灣區西部綜合交通樞紐,今年5月,高明區委印發《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建設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加快推動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形成「東西貫通、南北通達、互聯互通」的網絡布局形態,實現與大灣區城市間一小時通達。同時,明確要推進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建設,積極推動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和高速公路等引入機場,提升機場集疏運體系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產業發展方面,高明區意識到當前高明產業發展水平仍不夠高、城市形象仍不豐滿,對高端發展要素的吸引力相對不足,這些因素依然是高明未來發展的「短板」。徐東濤指出,下半年高明將繼續圍繞培育2個超千億、3個超300億產業集群的目標,加快一批新引進項目落地投產,推動現有企業增資擴產,做大做強優勢產業集群。

  在布局「專精特新」產業園方面,高明也立足發展需要謀劃了西江產業新城。

  9月6日,佛山市高明區西江產業新城正式掛牌,與佛山高新區高明園管理局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運行機制,標誌著西江新城和滄江工業園實現全面整合。高明區希望此形成更具競爭力的區級戰略發展平臺,加快打造產城融合示範區和大灣區西部新型樞紐產城。

  經過多年發展,西江新城和滄江工業園已成為推動高明區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源

  西江新城於2007年成立,目前已成為高明區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熱土,並以佔轄區面積17%的水體面積、超過50%的綠化覆蓋率,成為珠三角核心區生態環境最好的區域之一,先後摘得「全國創建綠色生態文明標杆城市」、「廣東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等金字招牌。

  滄江工業園在2002年正式掛牌,目前已成為高明區先進位造業的聚集地,並有著「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省級經濟開發區、佛山高新區高明園等多個頭銜,當前正在積極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搶佔珠西區域先進位造業發展的制高點。

  著眼於取其所長、補其所短,高明區委、區政府2019年1月全面啟動西江新城和滄江工業園的整合工作。目的是充分發揮好滄江工業園在產業集聚方面的優勢,以及西江新城在城市建設方面的優勢,形成1+1>2的聚合效應,加快打造以產興城、以城聚產、城產融合的區級戰略發展平臺,強化重大發展平臺對全區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

  西江產業新城未來將努力打造成為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西部新型樞紐產城。當中,滄江工業園核心區將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目標奮進,爭取建設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示範區;而新城核心區則定位為濱水創新智城,往智慧城市的方向發展。

  《小康》記者了解到,目前,西江產業新城已成立重點辦、督查辦、內審辦和績效辦,探索「四辦合一」工作機制,重點落實五大攻堅克難任務和五大創新改革項目,各項工作均在穩步開展。其中,五大攻堅克難任務包括徵收三大片區土地、建設三大片區路網、推進重要節點形象更新、重點產業項目引進與動工投產、推動資產資源增值保值;五大創新改革項目包括創新徵地拆遷工作機制、實施信息化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開展城市色彩研究與運用、創新親商安商服務機制、創新投融資管理體制。

  此外,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稱的高明,擁珍罕的綠水青山自然環境,這是高明在灣區有別於其它區域的比較優勢。留住這些山水田園特質,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同樣是高明在高水平生態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高明區區長梁耀斌表示,在原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今年高明更要進一步優化水網循環體系,持續鞏固和擴大高明生態環境比較優勢。

具體而言,高明將建立「多規合一」動態維護機制,全面推進產業導入和生態建設,激發新城發展活力,推進西江沿岸濱江水景觀帶建設,啟動荷城公園以北文創特色風情街建設;打造一批老舊小區綠化改造示範點。一系列措施成就高明未來全新的的生活配套,打造田園生活新樣本。  

(文章來源:小康)

(責任編輯:DF506)

相關焦點

  • 革命老區鐘山薏仁香
    在羅平革命老區鐘山鄉,一草一木都似乎能講述70年前那段崢嶸鏗鏘的邊縱烽火故事:面對「三座大山」的壓迫與黑暗統治,羅平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推翻舊世界。鐘山鄉人民一馬當先,敢為革命馬前卒,率先建立了羅盤區紅色革命根據地。
  • 紮根革命老區,走進兒童內心
    在川陝革命老區的核心區域巴中市通江縣有這樣一群可愛的孩子,他們活潑開朗、樂觀向上,永遠對世界充滿好奇。近日,西華師範大學10名學生藉助三下鄉活動,採用線上雲支教的方式,走進通江縣山區兒童。川陝革命老區承載著百年紅色文化,傳承著百年紅色革命精神。
  • 情系革命老區 傳承紅色基因
    據了解,此前的一天,江漢大學 「紅色之旅」團隊,還專程前往麻城市烈士陵園、閆家河鎮柏子塔、三河口鎮天台寺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紅色教育基地進行革命洗禮這次,江漢大學的「紅色之旅」,是該校響應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精神,廣泛實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創新創業實踐與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脫貧相結合,進一步深入推進革命老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的具體行動
  • 讓紅色旅遊「紅」遍革命老區
    而以重溫革命歷史為目的,以休閒旅遊為手段的紅色文化旅遊,作為一種新型主題性旅遊形式,近年來在神州大地蓬勃興起。紅色文化+新興產業,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既為旅遊發展注入靈魂,讓休閒旅遊更富魅力,也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載體,讓紅色文化更富活力。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是一次可歌可泣的戰略轉移,也是中外軍事史上的偉大奇蹟之一。
  • 王國生:弘揚大別山精神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 踐行初心使命讓老區...
    本報訊(記者李錚)1月20日,省委書記王國生深入信陽市駐豫部隊和老區群眾家中,看望慰問駐豫官兵、困難群眾、老黨員,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他們致以新春的祝福。臘月裡的大別山暖陽普照、蒼翠巍峨,寒冷中孕育著濃濃春意。
  • 我縣舉行《永泰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發行儀式
    11日上午,我縣舉行《永泰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發行儀式。縣領導許以章、李志專參加活動。儀式上,縣老促會會長楊愛成介紹了《永泰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編著情況,原縣老促會會長黃玉燦、市老促會會長呂英、縣委副書記許以章依次發言。
  • 師偉:革命老區的娘娘廟大火
    壩裡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因為一條大河彎彎地穿城而過、河岸築有防洪大壩而得名,這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同治十年(1871年)曾經發生過兩次著名的起義而成為革命老區。如今和別的革命老區一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壩裡市的旅遊業發展起來了,人們紛紛到這裡遊山玩水、紀念革命。壩裡的一座娘娘廟是熱門景區,每年接待的遊客大約有1300萬、門票人民幣175元。娘娘廟始建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元至正五年(1345年)建成,歷經滄桑,幾度沉淪,文革期間被大肆破壞、甚至改作酒庫。
  • 文山州將從五方面振興發展革命老區
    2.擦亮革命老區文化品牌。立足「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強化革命老區歷史研究,推動理論性、紀實性、文學性革命老區文章創作,編撰出版一批形式多樣、內容多樣、載體多樣的革命歷史書籍,推動文山革命歷史體系更加完善、紅色文化脈絡更加清晰,紅色歷史人物和故事更加立體鮮活,紅色信仰和紅色力量更具吸引力和號召力。3.傳承弘揚新時代精神。
  • 蘇州有8個「革命老區」分布示意圖向社會推送
    蘇報訊(記者陸曉華)老區孕育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之源。蘇州有沒有革命老區?蘇州革命老區在哪裡?對於很多蘇州人來說,還是知識空白。昨天召開的蘇州市老區開發促進會(扶貧開發協會)五屆一次理事會暨蘇州市扶貧基金會成立大會上,推送了《蘇州市革命老區分布示意圖》,按照區劃,2018年,蘇州市共有8個革命老區發展縣(市、區),蘇州革命老區佔全市國土面積的61%,人口佔全市人口的50.3%。《蘇州市革命老區分布示意圖》由省有關部門於1997年編繪完成。
  • 戶外桃源~革命老區梅南黃礤村遊記
    小夥伴們我們又又又又粗發了這個星期我們去梅南鎮革命老區看看梅南鎮位於梅州市梅縣區南部,距離梅州市區梅城18公裡,是國務院命名的第一批革命老區,朱德、古大存、李堅真、王維等革命老前輩曾駐紮梅南開展革命工作,也是中國現代象徵詩派創始人和雕塑藝術的鼻祖李金髮的故鄉。
  • 法國「革命老區」巴黎的前世今生
    法國「革命老區」巴黎的前世今生法國「革命老區」巴黎的前世今生
  • 大別山革命老區脫貧記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大別山革命老區脫貧記  地處大別山區的河南省信陽市,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但貧困的帽子也曾讓這座紅色名城如芒在背——它曾是全省唯一一個轄縣均為貧困縣的省轄市。
  • 走進蒼南「九寨溝」 見證革命老區莒溪蛻變之美
    莒溪鎮革命老區1936年劉英、粟裕率紅軍挺進師進駐田寮石峴,掀起了田寮紅色革命的高潮,同年成立了石峴地下黨支部,有地下黨員黃加懇、葉昌浚、沈希潘、葉昌英、林巖鴻、夏盛仕、夏克幸、劉際寶、劉芬(女)、劉茂盛,1938年成立田寮地下黨支部,1942年因受叛徒張大翰出賣被破壞,1945年從新成立地下黨支部,當時有黨員林聖書、林振飭
  • 訥謨爾河革命老區串起紅色遊線路
    黑龍江日報8月20日訊 在我省的西北方,有這樣一座小城,物產豐富,享有「中國馬鈴薯之鄉」、「中國甜菜之鄉」的美譽;風景宜人,因訥謨爾河橫貫境域而得名,擁有一處國家級城市溼地公園;在1979年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三類革命老區,抗戰時期,曾是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特別支部、齊齊哈爾市縣(市)區唯一地下縣委所在地
  • 河北省愛國擁軍模範走進革命老區鹽山縣邸樓村
    河北省愛國擁軍模範走進革命老區鹽山縣邸樓村 【視頻】 5月16日,河北省愛國擁軍模範張長生和愛心人士張忠秀、康德福,來到革命老區——鹽山縣邸樓村,用無人機對2160餘米長的路邊溝和溝渠的雜草噴灑除草劑,深度殺滅雜草,以期達到全面淨化路肩
  • 《革命老區法治政府建設評估及其指標體系研究》課題接項
    為了進一步整合科研骨幹隊伍,凝練科研主攻方向,更好地服務於四川革命老區發展。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對課題結項結果進行了公告。
  • 「中國夢」公益演出走進大別山感恩革命老區
    節目形式以歌曲、舞蹈、朗誦、魔術為主,突出「中國夢」主題,為大別山老區的人民送上了一場文藝盛宴。新華社記者張宇攝    新華網湖北頻道4月27日電(記者魏夢佳 喻珮)「感恩大別山,相約紅杜鵑」。由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紅色文化基金管委會主辦的「中國夢-走進美麗麻城」大型公益演出,26日走進湖北省麻城市,為大別山革命老區上萬民眾獻上一場謳歌英雄和美好生活的精彩演出。
  • 江門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江門市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實施意見...
    ,建立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長效機制。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推動我省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確保財政投入與革命老區振興目標任務相適宜。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安排加大對革命老區的人居環境改善、產業扶持、配套服務體系等方面的財政支持力度。優先支持老區村(不含社區)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
  • 遂平革命老區行系列——緬懷革命先烈 聆聽紅色故事
    駐馬店廣電融媒體記者 王立坤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文化的初心使命,深入挖掘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信陽大別山革命老區關於「兩個更好」的指示精神。近日,在遂平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遂平縣委宣傳部聯合遂平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組織多家媒體記者與部分縣政協委員一起拜謁先烈,聽紅色革命故事,採訪遂平縣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脫貧攻堅,項目建設,鄉村振興情況,抒寫紅色文化的時代意蘊,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 湘鄂西、湘鄂川(渝)黔革命老區第四次聯席會在石門縣召開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0月20日訊(唐鵬程) 10月17日至19日,來自湖南、湖北、重慶、貴州等相關市縣老促會代表140餘人齊聚石門,參加為期3天的湘鄂西、湘鄂川(渝)黔革命老區第四次聯席會。 他指出,一直以來,石門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革命老區建設工作,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定期研究部署革命老區建設工作,及時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專門成立了石門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發揮平臺優勢,積極開展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