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常爸看了《三聯生活周刊》一篇描述中產階級雞娃的長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讓人看了大呼真實:
「上最好的小學,以增加上最好的初中的概率;上最好的初中,以增加上最好的高中的概率;上最好的高中,以增加上最好的大學的概率;上最好的大學,以增加找到「最好」的工作的概率——一條「雞娃」戰線由此形成,環環相扣,絲毫不容懈怠。」
雞娃的焦慮和緊迫感溢出屏幕。
(「我要妹妹贏在子宮裡」)
但事實上在雞娃這件事上,我們很多人都是一邊奮進,一邊迷茫:
特別想讓孩子喘口氣,又怕喘氣的功夫就被別人趕超了;大家都雞娃,我們不得不雞,又怕雞太狠、把娃「雞壞了」;一邊抱怨身邊的父母怎麼都這麼拼,一邊又拿著別家的興趣班名單進行參照,生怕漏報一個。
隨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沒膽,雞娃的尺度怎麼把握,比雞娃本身更讓人焦慮和糾結。
做了7年的父親,寫了5年的教育公號,對這個話題,我現在的想法越發清晰:
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
首先,我不反對雞娃,因為就目前的形勢來說,這仍然是一個回報率比較高的事情。
具體的理由在之前寫的這篇《為什麼現在中國父母拼命「雞娃」?我們還能回到過去的「散養」模式嗎?》裡,大家可自行進行搜索,在此就不贅述了。簡單來說,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現在的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收入差距巨大,且教育回報巨大的時代。
這就意味著由學歷差距帶來的收入差距基本是成正比的,人和人之間因為學歷差距而產生的物質差異、階層分化也非常明顯,所以把娃的學歷拼得越高,娃「出人頭地」的可能性就越大。
事實也的確如此,那些「金飯碗」對於學歷的門檻要求往往非常高,點名「985本碩畢業」的用人單位不在少數,公司HR經常用的幾個招聘網站也有對「985 211」單獨篩選的功能。
從這個角度來看,雞娃行為確實是「大勢所趨」,而希望孩子將來「比我們過得好、至少不比我們差」的期待,也是人之常情,是為人父母共同的心願。
但是我為什麼說「全情雞娃」不可取,主要有這麼兩點考量:
首先,雞娃有風險,娃的潛力、雞娃的最終成果,都有巨大的不可控性,你完全可能「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收益兩塊五」;其次,分出一些精力用於自雞、夯實家底,發展人脈,也是給娃拓寬人生的試錯空間、多留娃一些人生選擇權,這和讓娃「成龍成鳳」,同樣重要。
雞娃有風險,「投資」前需謹慎
之前我們就講過,娃不是一張白紙,而是自帶基因配置和天生性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更像是一顆種子,天賦各有所長、智力也有差異。
娃和娃之間千差萬別,但都被拎到了同一賽道,無差別地做著同樣的事情:
上奧數班、刷題、彈鋼琴、學編程。
這就好像百花齊放的花園裡,有喜光向陽的向日葵,也有喜陰的吊蘭,有需要每天都澆水的銅錢草,也有10多天都不用澆,澆得勤反而麻煩的仙人掌。但是現在,他們都被放到流水線,統一接受灌溉和光照。
如果你的娃是不喜水不向陽的那類種子,你無差別地狠命雞娃就好像給他每天加大灌溉量和光照,這只會讓他長得更糟。
雖說娃自帶基因密碼,但他們出生時並沒有配備一份「使用說明書」,娃的天分、特點,在出生的頭幾年也未必能完全顯現,所以我們的養育方式得一直觀察、一直變化,正如我之前一直說:
懂,比教更重要。
(網傳的一首雞娃打油詩)
如果我們雞娃太投入,很可能會忽略了觀察,一旦娃達不到理想效果就焦慮得不行,然後加大雞娃力度,其實雞歪了方向,南轅北轍比不雞、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基因密碼順勢而為糟糕得多,而且這時,如果再加上「堅持」這個向來被認為是褒義詞的「品質」,就更可怕了。
娃的生長趨勢有他自己的客觀規律,我們無法控制和扭轉,套用高中政治書上的一句話: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前,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
「硬掰」娃,只會把娃「掰折」了,「有些娃耐雞,有些娃不耐雞」,不耐雞的娃猛雞,是會雞出毛病的。
與其琢磨輔導班忙著貨比三家,不如認清自家娃的天性和認知發展規律——沒認清的時候,別冒進。
個別成功的雞娃案例,和娃本身的天賦關係(智力更好、天生「坐得住」)更大,而更多的娃則在這條路上充當的是「分母」和「炮灰」的角色,所以咱們務必冷靜,別光只盯著「別人家孩子」,待在金字塔底下的才是絕大多數。
雞娃也要自雞,給娃留條後路很重要
而為什麼我說把全情雞娃那股勁,勻出來一些用於自雞,其實就兩個方面:容錯率和選擇權。
✍ 夯實家底,孩子人生的容錯率會更高
我不否認「知識改變命運」,但當前很現實的一點是:家底不錯的家庭,孩子發展的容錯率會更高。
我之前在耶魯大學念書時,有幸和學校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諾獎級別的)聊天,這位教授給我講了他一個兒子「浪子回頭進藤校」和另一個兒子「克服困難進藤校」的故事。
他的大兒子,高中時候厭學,再怎麼引導都像扶不起的阿鬥,屬於孔老夫子說的那種「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的學生。老爹屬於耶魯最頂級的教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沒能把他搞進耶魯。但最後還是憑著在學術界廣泛的人脈,把他搞進了一所排名前100的學校。沒想到在大學豐富而具有挑戰性的生活裡,「晚熟」的兒子突然醒悟,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方向,不僅完成了學業、順利畢業,而且成績優異,後來到賓大(也是常青藤盟校)讀了博士,畢業後也找到一份社會地位和薪水都很高的工作。
他的小兒子,有閱讀障礙症。教授夫婦為了這個孩子,找遍周邊的學校和治療師,最後送到了一所有專門針對閱讀障礙症訓練的學校,同時還請了治療師每周幾次上門訓練。最後小兒子克服種種困難,閱讀水平提升到了同齡人相差無幾的地步,最後上了耶魯。
我們都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但現實是,很多時候都需要動用「千金」,才有可能換來浪子的回頭。如果這個教授的大兒子出生在尋常人家,他的父母沒有給他試錯的資本和資源,以他的學習成績,可能中學畢業後連大學都上不了,很可能就找一份普通工作,成為美國社會的底層藍領。而第二個兒子,出錯的是他的「基因配置」,但同樣他的家境給了他的人生更高的「容錯率」,讓他能得到相應的特殊教育,使他的人生不至於因為閱讀障礙症而暗淡無光。
當然你會說,我拼命雞娃,甚至放棄自己雞娃,就是為了讓他不成為「浪子」,讓他上個好大學,有個光明的前程。但事實上,人生的那些可能遭遇的「錯,未必是自己造成的。
(今年的就業形勢極其嚴峻)
就像今年的就業難問題,找不到工作,是那些孩子不夠優秀嗎?
真不一定,就業坑位就那麼多,先來者已經擠佔得差不多了。
所以那些沒有後路和家底的孩子,在找工作屢屢碰壁的情況下,父母既無能力給予一些建議,也無資源給予一些關係,哪怕是說句「我養你」,家底不厚,孩子聽了也是毫無安全感。
寒門的孩子不是不敢走錯,而是人生的容錯率實在是太低了,他們的家長很難再付得起一份巨大的犧牲容他們繼續試錯。
所以很多孩子可能為了餬口,草草籤一份不適合自己的offer,即便日後發現這是一條「錯路」,也沒資本及時止損、重頭選擇;
競爭壓力大,有的孩子考研、考公失利,恐怕也再難有底氣「再戰一次」。
父母雞孩子,是想要幫助他打拼出更好的未來,而雞自己,也是同時在給孩子做「兜底」的預備。
✍ 夯實家底,孩子的人生選擇更多更自由
而選擇權也很好理解,家底厚了,孩子沒有後顧之憂,以後想選什麼專業就選什麼專業(比如冷門的歷史、哲學),哪怕畢業之後「掙不了大錢「,也無所謂。
而我們以「犧牲自我」的方式全情雞娃,把希望都掛靠在娃身上,娃日後未必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
一方面,你都犧牲那麼多了,你的心態和期待會允許孩子選擇一個你不認可的領域和專業嗎?
另一方面,家底不厚,以後說不定還指望著娃出人頭地來養你,娃還有自由選擇自己真正喜歡和嚮往的職業嗎?
雖說我們美其名曰:雞娃是為了讓娃將來有更多人生選擇,但事實上,這些選擇很可能是「我們期待的選擇」,未必是「娃真正喜歡的選擇」。
圖片來自澎湃美數課
所以在我看來,把孩子的人生選擇權歸還給他自己,恰恰是從讓我們自己變得強大開始的。
而同樣重要的是,把精力勻出來用於自雞,注意力轉移了,我們對娃的心態自然也更平和、看得更開、包容性更強,親子關係也會從「劍拔弩張」的雞娃與「反抗雞娃」的對陣中解脫出來,娃呢,自然也能喘口氣,畢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之前我看到一個關於「自雞還是雞娃」的微博帖子:
「你覺得雞孩子成才更難,還是雞自己多賺點錢更難?」
回答很有趣,不過也恰恰代表了我們對於「誰更可控、誰不可控」所存在的一些誤區:
「如果不是2太難了,大家不會選1」
「雞孩子容易,只管雞,成才不成才20年後才知道。然而掙沒掙到錢,這個月底就知道。」
評論大概的邏輯是:
身為已經活了三四十年的成年人,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的實力天花板和能力上限,但娃還小,潛力巨大,前途不可限量,所以自雞不如雞娃。
但事實上,自雞比雞娃,可控多了。
我之前就說了,對雞娃的成果不要盲目樂觀、盲目期待,「雞娃」和「娃會很棒」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繫,這其間的影響因素,還有你雞娃的方式和心態、娃的天分和智力,尤其是後者,我們無法改變。所以坦白講:
對自己別放任自流,對娃別自信過頭。雖然雞自己很難,但把娃雞壞了,雞到偏離你希望的方向時,結果,可能會更讓你們難過。
所以,雞娃這件事,量力而行,適可而止,留一半時間雞自己,可以提升親子關係,提高整體家庭幸福度,為孩子將來的發展提供更大的試錯空間和更多選擇的自由。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