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都在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2020-12-01 常青藤爸爸

前兩天常爸看了《三聯生活周刊》一篇描述中產階級雞娃的長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讓人看了大呼真實:

「上最好的小學,以增加上最好的初中的概率;上最好的初中,以增加上最好的高中的概率;上最好的高中,以增加上最好的大學的概率;上最好的大學,以增加找到「最好」的工作的概率——一條「雞娃」戰線由此形成,環環相扣,絲毫不容懈怠。」


雞娃的焦慮和緊迫感溢出屏幕。

(「我要妹妹贏在子宮裡」)


但事實上在雞娃這件事上,我們很多人都是一邊奮進,一邊迷茫:

特別想讓孩子喘口氣,又怕喘氣的功夫就被別人趕超了;大家都雞娃,我們不得不雞,又怕雞太狠、把娃「雞壞了」;一邊抱怨身邊的父母怎麼都這麼拼,一邊又拿著別家的興趣班名單進行參照,生怕漏報一個。

隨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沒膽,雞娃的尺度怎麼把握,比雞娃本身更讓人焦慮和糾結。


做了7年的父親,寫了5年的教育公號,對這個話題,我現在的想法越發清晰:


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


首先,我不反對雞娃,因為就目前的形勢來說,這仍然是一個回報率比較高的事情。


具體的理由在之前寫的這篇《為什麼現在中國父母拼命「雞娃」?我們還能回到過去的「散養」模式嗎?》裡,大家可自行進行搜索,在此就不贅述了。簡單來說,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現在的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收入差距巨大,且教育回報巨大的時代。


這就意味著由學歷差距帶來的收入差距基本是成正比的,人和人之間因為學歷差距而產生的物質差異、階層分化也非常明顯,所以把娃的學歷拼得越高,娃「出人頭地」的可能性就越大。


事實也的確如此,那些「金飯碗」對於學歷的門檻要求往往非常高,點名「985本碩畢業」的用人單位不在少數,公司HR經常用的幾個招聘網站也有對「985 211」單獨篩選的功能。


從這個角度來看,雞娃行為確實是「大勢所趨」,而希望孩子將來「比我們過得好、至少不比我們差」的期待,也是人之常情,是為人父母共同的心願。


但是我為什麼說「全情雞娃」不可取,主要有這麼兩點考量:


首先,雞娃有風險,娃的潛力、雞娃的最終成果,都有巨大的不可控性,你完全可能「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收益兩塊五」;其次,分出一些精力用於自雞、夯實家底,發展人脈,也是給娃拓寬人生的試錯空間、多留娃一些人生選擇權,這和讓娃「成龍成鳳」,同樣重要。


雞娃有風險,「投資」前需謹慎


之前我們就講過,娃不是一張白紙,而是自帶基因配置和天生性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更像是一顆種子,天賦各有所長、智力也有差異。


娃和娃之間千差萬別,但都被拎到了同一賽道,無差別地做著同樣的事情:


上奧數班、刷題、彈鋼琴、學編程。


這就好像百花齊放的花園裡,有喜光向陽的向日葵,也有喜陰的吊蘭,有需要每天都澆水的銅錢草,也有10多天都不用澆,澆得勤反而麻煩的仙人掌。但是現在,他們都被放到流水線,統一接受灌溉和光照。


如果你的娃是不喜水不向陽的那類種子,你無差別地狠命雞娃就好像給他每天加大灌溉量和光照,這只會讓他長得更糟。


雖說娃自帶基因密碼,但他們出生時並沒有配備一份「使用說明書」,娃的天分、特點,在出生的頭幾年也未必能完全顯現,所以我們的養育方式得一直觀察、一直變化,正如我之前一直說:


懂,比教更重要。

(網傳的一首雞娃打油詩)


如果我們雞娃太投入,很可能會忽略了觀察,一旦娃達不到理想效果就焦慮得不行,然後加大雞娃力度,其實雞歪了方向,南轅北轍比不雞、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基因密碼順勢而為糟糕得多,而且這時,如果再加上「堅持」這個向來被認為是褒義詞的「品質」,就更可怕了。


娃的生長趨勢有他自己的客觀規律,我們無法控制和扭轉,套用高中政治書上的一句話: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前,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


「硬掰」娃,只會把娃「掰折」了,「有些娃耐雞,有些娃不耐雞」,不耐雞的娃猛雞,是會雞出毛病的。

與其琢磨輔導班忙著貨比三家,不如認清自家娃的天性和認知發展規律——沒認清的時候,別冒進。


個別成功的雞娃案例,和娃本身的天賦關係(智力更好、天生「坐得住」)更大,而更多的娃則在這條路上充當的是「分母」和「炮灰」的角色,所以咱們務必冷靜,別光只盯著「別人家孩子」,待在金字塔底下的才是絕大多數。


雞娃也要自雞,給娃留條後路很重要


而為什麼我說把全情雞娃那股勁,勻出來一些用於自雞,其實就兩個方面:容錯率和選擇權


夯實家底,孩子人生的容錯率會更高

我不否認「知識改變命運」,但當前很現實的一點是:家底不錯的家庭,孩子發展的容錯率會更高。


我之前在耶魯大學念書時,有幸和學校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諾獎級別的)聊天,這位教授給我講了他一個兒子「浪子回頭進藤校」和另一個兒子「克服困難進藤校」的故事。


他的大兒子,高中時候厭學,再怎麼引導都像扶不起的阿鬥,屬於孔老夫子說的那種「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的學生。老爹屬於耶魯最頂級的教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沒能把他搞進耶魯。但最後還是憑著在學術界廣泛的人脈,把他搞進了一所排名前100的學校。沒想到在大學豐富而具有挑戰性的生活裡,「晚熟」的兒子突然醒悟,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方向,不僅完成了學業、順利畢業,而且成績優異,後來到賓大(也是常青藤盟校)讀了博士,畢業後也找到一份社會地位和薪水都很高的工作。

他的小兒子,有閱讀障礙症。教授夫婦為了這個孩子,找遍周邊的學校和治療師,最後送到了一所有專門針對閱讀障礙症訓練的學校,同時還請了治療師每周幾次上門訓練。最後小兒子克服種種困難,閱讀水平提升到了同齡人相差無幾的地步,最後上了耶魯。



我們都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但現實是,很多時候都需要動用「千金」,才有可能換來浪子的回頭。如果這個教授的大兒子出生在尋常人家,他的父母沒有給他試錯的資本和資源,以他的學習成績,可能中學畢業後連大學都上不了,很可能就找一份普通工作,成為美國社會的底層藍領。而第二個兒子,出錯的是他的「基因配置」,但同樣他的家境給了他的人生更高的「容錯率」,讓他能得到相應的特殊教育,使他的人生不至於因為閱讀障礙症而暗淡無光。


當然你會說,我拼命雞娃,甚至放棄自己雞娃,就是為了讓他不成為「浪子」,讓他上個好大學,有個光明的前程。但事實上,人生的那些可能遭遇的「錯,未必是自己造成的。

(今年的就業形勢極其嚴峻)


就像今年的就業難問題,找不到工作,是那些孩子不夠優秀嗎?


真不一定,就業坑位就那麼多,先來者已經擠佔得差不多了。


所以那些沒有後路和家底的孩子,在找工作屢屢碰壁的情況下,父母既無能力給予一些建議,也無資源給予一些關係,哪怕是說句「我養你」,家底不厚,孩子聽了也是毫無安全感。


寒門的孩子不是不敢走錯,而是人生的容錯率實在是太低了他們的家長很難再付得起一份巨大的犧牲容他們繼續試錯。


所以很多孩子可能為了餬口,草草籤一份不適合自己的offer,即便日後發現這是一條「錯路」,也沒資本及時止損、重頭選擇;


競爭壓力大,有的孩子考研、考公失利,恐怕也再難有底氣「再戰一次」。


父母雞孩子,是想要幫助他打拼出更好的未來,而雞自己,也是同時在給孩子做「兜底」的預備。


夯實家底,孩子的人生選擇更多更自由


而選擇權也很好理解,家底厚了,孩子沒有後顧之憂,以後想選什麼專業就選什麼專業(比如冷門的歷史、哲學)哪怕畢業之後「掙不了大錢「,也無所謂


而我們以「犧牲自我」的方式全情雞娃,把希望都掛靠在娃身上,娃日後未必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


一方面,你都犧牲那麼多了,你的心態和期待會允許孩子選擇一個你不認可的領域和專業嗎?


另一方面,家底不厚,以後說不定還指望著娃出人頭地來養你,娃還有自由選擇自己真正喜歡和嚮往的職業嗎?


雖說我們美其名曰:雞娃是為了讓娃將來有更多人生選擇,但事實上,這些選擇很可能是「我們期待的選擇」,未必是「娃真正喜歡的選擇」。

圖片來自澎湃美數課


所以在我看來,把孩子的人生選擇權歸還給他自己,恰恰是從讓我們自己變得強大開始的。


而同樣重要的是,把精力勻出來用於自雞,注意力轉移了,我們對娃的心態自然也更平和、看得更開、包容性更強,親子關係也會從「劍拔弩張」的雞娃與「反抗雞娃」的對陣中解脫出來,娃呢,自然也能喘口氣,畢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之前我看到一個關於「自雞還是雞娃」的微博帖子:


「你覺得雞孩子成才更難,還是雞自己多賺點錢更難?」


回答很有趣,不過也恰恰代表了我們對於「誰更可控、誰不可控」所存在的一些誤區:

「如果不是2太難了,大家不會選1」
「雞孩子容易,只管雞,成才不成才20年後才知道。然而掙沒掙到錢,這個月底就知道。」


評論大概的邏輯是:


身為已經活了三四十年的成年人,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的實力天花板和能力上限,但娃還小,潛力巨大,前途不可限量,所以自雞不如雞娃。


但事實上,自雞比雞娃,可控多了。


我之前就說了,對雞娃的成果不要盲目樂觀、盲目期待,「雞娃」和「娃會很棒」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繫,這其間的影響因素,還有你雞娃的方式和心態、娃的天分和智力,尤其是後者,我們無法改變。所以坦白講:


對自己別放任自流,對娃別自信過頭雖然雞自己很難,但把娃雞壞了,雞到偏離你希望的方向時,結果,可能會更讓你們難過。


所以,雞娃這件事,量力而行,適可而止,留一半時間雞自己,可以提升親子關係,提高整體家庭幸福度,為孩子將來的發展提供更大的試錯空間和更多選擇的自由。與君共勉!

相關焦點

  • 在幼兒園都開始內卷的今天, 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本文來源:公眾號「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在幼兒園都開始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我要妹妹贏在子宮裡」)但事實上在雞娃這件事上,我們很多人都是一邊奮進,一邊迷茫:特別想讓孩子喘口氣,又怕喘氣的功夫就被別人趕超了;大家都雞娃,我們不得不雞,又怕雞太狠、把娃「雞壞了」;一邊抱怨身邊的父母怎麼都這麼拼,
  • 在幼兒園都開始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仍然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一邊抱怨身邊的父母怎麼都這麼拼,一邊又拿著別家的興趣班名單進行參照,生怕漏報一個。 但為什麼說「全情雞娃」不可取,主要有這麼兩點考量: 首先,雞娃有風險,娃的潛力、雞娃的最終成果,都有巨大的不可控性。
  • 孩子入園後,家長都在忙著雞娃,我卻唱反調
    兩個小女生在幼兒園外的見面,讓她們彼此都感覺很新鮮。Danney和我介紹到:這是我的同學一一。一一也開心地向她的姥姥介紹,安瀾是她的幼兒園同學。「雞娃」的現狀接著,她倆很投入地一塊玩兒。在姥姥不斷地催促中,一一和Danney不舍地分開了。女兒的另一個好朋友,幼兒園放學後,媽媽就帶著去學樂高。晚上還看到媽媽帶著她打卡學習認字,學習英語的朋友圈。知道的還有一些同學,都是放學後,家長趕緊接走,著急忙慌地趕去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
  • 全民「雞娃」,基礎教育「內卷」,教育出路何在?
    家長A:你們怎麼還不報名啊,這個是必須要報的,不然你們以後肯定吃虧的。這讓我想起了最近很火的「內卷」,什麼意思呢?「內卷」一般用來表達在過度的競爭之下,人們相互內耗的情形。比如大學錄取的名額有限,家長又都希望孩子上好大學,所以只能讓孩子拼命學習,報考校外培訓班,最終形成惡性競爭。大家都努力到極致、累的要死,然而卻只能把競爭更加激烈化,誰也沒有獲益。
  • 幼兒園已經開始內卷了
    但令人難以想像的是,現在連幼兒園都開始內卷了。01幼兒園內卷浪潮2020年,學生自殺事件頻發,家長們憂心忡忡。2020年5月6日,西安一名9歲女孩因為無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從15樓跳下自殺身亡。女孩的遺書: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2020年4月13日,江蘇無錫一名12歲女孩在開學首日跳樓自殺。
  • 幼兒園已經開始內卷了!
    女孩的遺書: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2020年4月13日,江蘇無錫一名12歲女孩在開學首日跳樓自殺。2020年3月24日,河北邯鄲一名9歲學生,因未按時完成作業,曾被老師踢出「釘釘群」,從15樓跳下身亡。
  • 【小鑰匙】全民雞娃時代,別讓你的孩子捲入這場「內卷」戰爭
    「雞」作為動詞,挪用了「雞血療法」的典故,生動地形容出這屆家長育兒的瘋狂程度。雞娃的世界,自成一套話語體系。理解雞娃的第一步,是破譯這些只有資深雞媽、雞爸們才懂的暗號。從「雞」說起,雞娃教育可以分成葷雞和素雞兩大類,前者重應試,後者重才藝。現實的家庭中,葷素搭配很常見,但應試的葷雞依舊是主流。
  • 內卷已經開始滲入幼兒園了.
    女孩的遺書: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2020年4月13日,江蘇無錫一名12歲女孩在開學首日跳樓自殺。2020年3月24日,河北邯鄲一名9歲學生,因未按時完成作業,曾被老師踢出「釘釘群」,從15樓跳下身亡。
  • 放養長大的80後老母親,為何沉迷雞娃不可自拔?
    看什麼繪本讀什麼書,幾歲做什麼啟蒙,學什麼特長,上什麼補習班,家長都已經給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了。 米粒的海澱同學,人均擁有5個以上的課外班,除了鋼琴、擊劍、小提琴,日常就是優X、學X思、博X的各種創新班、超素班。 他們從幼兒園小班開始準備幼升小,三年級準備小升初,五年級就已經進入中考節奏了。
  • 反對「雞娃」 逃離內卷 中國家長在泰國實現「教育自由」
    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國際學校的平均學費也均在13萬至14萬元一年。身在上海的田先生深有感觸。2017年,上海的田先生一家也做出決定,帶著只有18個月的女兒前往普吉。田先生覺得,在上海,一年賺100萬元都算不上有錢人。「上海的教育資源,其實我覺得還是蠻拼的,(如果)沒有什麼很硬的經濟能力或者是很硬的關係的話,那些很好的資源基本上輪不到我們。
  • 3歲孩子們的內卷:你現在上的幼兒園,決定未來上的大學
    01「你家孩子上什麼幼兒園,決定未來上什麼大學。」這句話在育兒圈並不陌生。一位住在上海、剛生完小孩的媽媽表示:「你不知道現在育兒有多卷,幼兒園默認要達到小學3年級水平……全靠家長自己教。」以前讀幼兒園,就是把娃放進學校,完成初步的智力開發。而現在讀幼兒園,一是課程愈發複雜化、高級化,恨不得3歲娃就能考英語等級;二是社交屬性也在上升,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圈層」的概念。在這樣的趨勢下,家長們的負擔也在加重。
  • 3歲孩子們的內卷:你現在上的幼兒園,決定未來上的大學
    一位住在上海、剛生完小孩的媽媽表示:「你不知道現在育兒有多卷,幼兒園默認要達到小學3年級水平……全靠家長自己教。」經濟壓力不必多說,如網友所說,每一個擅長雞娃的家長,「做得了奧數,考得了物理化學競賽,能做人工智慧機器人編程……完了還要去學校打掃衛生。」有了一個娃,整個家庭都開始戰鬥。02精英化教育,乍一看是沒有問題的。
  • 陷入深度內卷下的「雞娃」教育,是無數父母焦慮心態的源頭
    近一兩年來流行著一個說法:內卷,這個詞放在國內的中小學基礎教育方面來說,內卷即意味著激烈的非理性或非自願性升學竟爭,用一句話簡單點說,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條起跑線包括了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在激烈的升學競爭壓力下,焦慮感幾乎已成為所有家長們的共性。
  • 反對「雞娃」 逃離內卷 中國家長在泰國就能實現「教育自由」?
    「我的孩子讀的是IB教制(國際預科證書課程)的學校,據我所知,在國內這樣的國際學校,一個孩子一年的學費應該都在10萬元人民幣以上。」 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國際學校的平均學費也均在13萬至14萬元一年。   身在上海的田先生深有感觸。   2017年,上海的田先生一家也做出決定,帶著只有18個月的女兒前往普吉。   田先生覺得,在上海,一年賺100萬元都算不上有錢人。
  • 媽媽給6歲小女孩報10個興趣班:「我小時候不補課,輕鬆考上985,為什麼我孩子卻不行?」
    原本以為,最早的「內捲化」可能會發生在小學高年級或初中階段,大家為了爭奪一點點的領先優勢,不斷刷題鍛鍊「肌肉記憶」。然而現實是,內捲化趨勢越來越低齡,連幼兒園都開始內卷了!有的孩子剛出生,家長就要準備去優秀幼兒園排隊報名了!
  • 無處不在的「內卷」,已悄悄地在幼兒園上演
    最近,網絡又颳起了內捲風潮。這次不是在娛樂圈,而是在我們遠離紛爭的幼兒園!內卷一詞,也許還有很多父母第一次聽。我在這裡稍作解釋:「內卷「呢,一般用於形容某個領域中發生了過度的競爭,導致人們進入了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例如我們高度關注的中高考,更恐怖的是,還包括我們的幼兒園。
  • 反對「雞娃」,逃離內卷,中國家長在泰國就能實現「教育自由」?
    最近幾年,在泰國的曼谷、清邁、普吉、芭提雅等地,像魚太太這樣的中國家庭越來越多。   在大部分國人眼中,泰國有的是海島、沙灘、皇宮與佛寺,很少有人會將其和留學聯繫起來。   但是,對於許多國內的家長而言,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學校,已經成為歐美與國內國際學校的優質「平價替代」。
  • 反對「雞娃」,逃離內卷,在泰國就能實現中國家長的「教育自由」?
    最近幾年,在泰國的曼谷、清邁、普吉、芭提雅等地,像魚太太這樣的中國家庭越來越多。在大部分國人眼中,泰國有的是海島、沙灘、皇宮與佛寺,很少有人會將其和留學聯繫起來。但是,對於許多國內的家長而言,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學校,已經成為歐美與國內國際學校的優質「平價替代」。
  • 不雞娃的爸爸,被雞娃的媽媽氣哭了?
    當內捲成為必然,雞娃成了大勢所趨的事;但即使如此,雞娃的聲浪下,仍然會有很多反對的聲音;這些聲音如果只是在不同家庭間還好,畢竟關起門來都是自己的事;但有些是家庭內部觀念產生了分歧,比如妻子主張雞娃,丈夫主張佛系,這樣的結果,估計就悲劇了。最近就有一條衝上熱搜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