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雞娃」 逃離內卷 中國家長在泰國實現「教育自由」

2020-12-13 網易教育

文/戚夢穎網易教育:中國經營報

這是魚太太和兩個孩子在清邁度過的第五個冬天。

2016年11月,魚太太和丈夫賣掉海南瓊海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帶著5歲和1歲的兩個女兒,舉家奔赴清邁。孩子們也在清邁的國際學校,開始了她們的海外求學之旅。

最近幾年,在泰國的曼谷、清邁、普吉、芭提雅等地,像魚太太這樣的中國家庭越來越多。

在大部分國人眼中,泰國有的是海島、沙灘、皇宮與佛寺,很少有人會將其和留學聯繫起來。

但是,對於許多國內的家長而言,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學校,已經成為歐美與國內國際學校的優質「平價替代」。

在需求的刺激下,2014~2018年間,亞洲地區的國際學校數量增長了26%。

根據研究機構ISC Research的報告,截至2019年11月,泰國已有超過250所國際學校,招收超過8萬名學生。同時,根據泰國國際學校協會的數據,其國際學校的增長率達到18%~20%。

經過多年教育改革後,國內的教育依舊朝著越來越「卷」的方向發展。那些無法承受的家長們,開始選擇轉身脫離這場競賽,探尋另一種可能。

教育價格友好

魚太太是南昌人,她的丈夫是西安人。在去泰國之前,魚太太經營著一家網店,丈夫從事股票和期貨投資。他們一直過著候鳥的生活,在南昌度夏,海南過冬。

轉眼大女兒就到了該上學的年齡,一家人需要定居下來。但是,不管是在南昌抑或海南,魚太太一直都沒找到滿意的私立學校。

對魚太太來說,南昌的冬天還是過於陰冷,夏天又太熱。除了冬季以外的季節,海南的氣候仍然十分溼熱。「東西很貴,學校也很貴。」

在2016年端午節前後,魚太太無意中看到介紹清邁國際學校的文章。魚太太與老公一拍即合,很快做出決定,6月份飛抵清邁進行考察並定好學校,11月就辦完所有手續,帶著孩子前往泰國。

魚太太並非沒有「貨比三家」,但魚太太告訴筆者,有些參數是絕對被她pass掉的。「第一,比如說很貴的(學校),我沒有那麼多錢支撐我去歐美。第二,當時我在網上做國內的生意,歐美有很大的時差。我是個80後,還有老人要照顧,就要考慮籤證、機票、飛行時間的問題。東南亞的話,那我也不太會去緬甸、柬埔寨。」

魚太太介紹,泰國國際學校的學費每年都會有變化,目前兩個孩子一年的學費一共是11萬元人民幣。「我的孩子讀的是IB教制(國際預科證書課程)的學校,據我所知,在國內這樣的國際學校,一個孩子一年的學費應該都在10萬元人民幣以上。」

 

圖源:安信證券研報

《2019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上海地區K-12學段國際學校的平均學費高達224367元/年,高出北京近36000元。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國際學校的平均學費也均在13萬至14萬元一年。

身在上海的田先生深有感觸。

2017年,上海的田先生一家也做出決定,帶著只有18個月的女兒前往普吉。

田先生覺得,在上海,一年賺100萬元都算不上有錢人。「上海的教育資源,其實我覺得還是蠻拼的,(如果)沒有什麼很硬的經濟能力或者是很硬的關係的話,那些很好的資源基本上輪不到我們。 」

「對我來說,以我的經濟能力,歐美基本上對我來說是一個天方夜譚。」

在朋友的邀請下,田先生在2017年前往泰國旅遊,約在朋友孩子就讀的學校見面。

在上海「土著」田先生的概念中,泰國的教育水平絕不能與上海相提並論。「印象當中泰國應該是蠻窮的一個地方,跟緬甸、柬埔寨這種經濟體量應該是一樣的,所以就覺得那種地方基本上都是旅遊的」。

但是,當田先生到了之後,發現所見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同。「他學校很靈的,進去一看原來是這樣的。」

田先生仿佛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學校的環境、設施和配套教學資源相比國內頂級國際學校毫不遜色。」

田先生女兒就讀的學校外景(受訪者供圖)

從事金融工作的田先生,整理出泰國當時120多所國際學校的相關信息,按照學費從高到低一所一所往下看,並且前後共實地考察了三四十所學校。

田先生告訴筆者,就泰國國際學校的學費而言,其實跨度很大,從年均4萬~5萬元(人民幣)到17萬~18萬元不等。「曼谷是最貴的,清邁就會便宜一點」。

魚太太與田先生在自家孩子入學後,都同時兼任泰國國際學校留學諮詢的相關工作。

魚太太告訴筆者,從2016年開始,她就能明顯感受到逐年上升的趨勢。「一年比一年多」。

田先生告訴筆者,他開設的微信公眾號與知乎帳號的粉絲增量「十分誇張」,每天白天的時間也幾乎全部用來回復越來越多的家長。在三四月後,他接到了許多原本打算讓孩子赴歐美留學的家長的諮詢,其中有些甚至本已拿到歐美學校的錄取通知。

田先生覺得,雖然疫情影響了流動,「但想出來的人其實是很多的」。

逃離應試教育

帶著孩子遠行的背後,是家長們對國內越發激烈的教育競賽的擔憂。

不管是否在一線城市,都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秉持「雞娃」的理念,各式輔導班、考證、活動不斷。即使否認自己「雞娃」的家長,也默默地給孩子安排了四五個課外班。

田先生覺得,自己在上海這麼多年,見證著教育的機械程度,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向讓人無法接受的方向發展。

「(親戚、鄰居)他們的小孩出來以後走的路,我就覺得太讓人難以接受了,一個是比較辛苦。另外我覺得,這樣的教育環境對孩子的天性還是有蠻大的壓抑,所以就跟我理想中的(教育)是有蠻大的差距的。 」

魚太太也認為,國內公立學校的教育過於制式化,並非每個孩子都會受益。「我覺得我沒有辦法在讓孩子在公立教育中,讓他的個人的才能被最大化。」

帶著兒子去清邁之前,Jing(化名)在北京海澱工作。Jing是石家莊人,和丈夫在中關村開了家IT維保的夫妻店,經過多年打拼,也在北京有了房有了車。

在這個有著全國最焦慮家長的海澱,Jing卻覺得自己一直游離在「雞娃」氛圍之外。

「我們也不是北京本地的土著,只是說工作在那邊,也沒有什麼北京戶口。」Jing說,「我覺得這個我沒有必要去爭這些東西(雞娃),因為爭這些東西的人真的太多了」。

Jing的爸爸和哥哥都是公務員,媽媽和嫂子都是老師,Jing就讀的也是師範類大學。但是,畢業之後,Jing並沒有像家長期望的那樣,從事教師的工作。

「(我們家)就我一個跳出來了,可能也是清邁帶給我的變化。跳出來之後,首先發現自己還能做一些事情,自己能讓自己更好,然後可能對自己滿意了,對別人就沒有什麼要求了吧。」

在Jing看來,之所以她不會產生焦慮,是因為「看不清未來」。「我們也不知道(孩子的)未來發展,或者是他們喜好什麼。有些人可能喜歡安定的工作,有些孩子可能喜歡做自己的工作室,或者有些孩子,他可能就會畫畫,所以就兼職。這不是我們能替他想的。」

Jing的兒子現在上一年級,主要的課程包括語言的拼讀與寫作、數學、戲劇、音樂、體育與美術。Jing告訴筆者,兒子在數學方面的能力要超過同班的很多同學,但也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自己並沒有讓他過度練習。

 

Jing展示兒子閱讀作業,關於單詞的理解(受訪者視頻截圖)

從北京來到清邁,Jing沒有覺得不適應,她每周都會帶孩子去山裡溪邊,有時還會去鄉下待一周。「我覺得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其實還是應該更多接觸自然,見一見那些最淳樸、最簡單的東西。」

Jing和魚太太都沒有遠期規劃,打算以後讓孩子自己選擇。田先生則計劃,當孩子在泰國讀完高中後,就去考歐美的大學。「(這個情況)不可能回國了,那邊的教育方式(與國內)差異這麼大,孩子肯定適應不了,去了就回不來。」

彼岸也不輕鬆

即使來到泰國,許多家長也並沒有鬆弛下來。

申先生在清邁工作,因此孩子不得不在當地的國際學校上學。申先生觀察到,許多家庭來到泰國後,卻又擔心孩子太輕鬆,擔心孩子缺乏競爭意識,於是各種培訓班又在中國族群中生根發芽。

「(有)針對中國移民按照國內模式開設的文化課類型,例如外語、中文、數學等。興趣類課外班主要由泰國本地人或者西方人經營,例如高爾夫、馬術俱樂部,也是很多中國孩子熱衷的。」

Jing告訴筆者,兩三年前,她接觸到許多北京來的家長。「他就會問你怎麼還在玩啊?不報幾個班啊?再過一兩年你就不可能讓他這樣玩了。」

在泰國國立發展管理研究院工作的李鍾武博士,長居泰國30多年。

根據李鍾武的觀察,在泰國社會中,華人、華裔泰國人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與國內類似。相對來說,泰國本地人並不是很在意。

李鍾武在泰國的輔導機構中,也見過許多說著中文的家長。但是,在李鍾武看來,泰國基本上不會存在像北上廣程度的「輔導班熱」。「競爭的激烈程度肯定不如國內。」

不過,李鍾武介紹,泰國的公立教育也存在著兩極分化的現象。優質的教育資源集中在曼谷,而公立教育中也存在兩種形態:一般教育項目與收費更高、更難考取的英泰雙語項目。

對於泰國本地學生而言,想要考取公立學校的英語項目,難度不小。但相比之下,公立學校雙語項目的學費,也比國際學校要低一些。

在李鍾武看來,這些主動來到泰國的家長,多是為孩子未來申請歐美大學鋪路。

田先生反而覺得,無論是對教育的認知還是經濟支出上,有些家長會將在泰國求學想像得過於輕鬆。「又輕鬆又能上名校,沒有那麼好的事情。」

另外,田先生給家長算了一筆帳。在清邁生活,一位大人加上一個孩子,一年可能要花費25萬元人民幣左右,如果在曼谷,開銷可能會達到35萬元。

「我接觸的家長80%孩子還不到6歲,如果有一位家長過來陪讀的話,很可能經濟來源就減少了。你這邊開銷30萬元,(國內)那邊又少了20萬元,一進一出就是50萬元。其實也不便宜。」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泰國的教育質量顯然無法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家長的這種選擇或許不是接受更優質的國際化教育,而是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進而也需要家長結合孩子的情況、家庭的情況,以及孩子未來的長遠學業發展、職業發展做理性的選擇。

申先生直言,不是外國人多就是國際化。在他看來,清邁就是一個泰北小城,其城市建設相當於國內五線城市,甚至略有不如。「對於還沒見過世面的孩子,這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大農村。」

申先生看到過很多葉公好龍的家庭。他覺得,只有發自內心接受這種文化和現實的家庭,才比較適合到清邁生活。「真正讓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健康成長,而不是過於糾結她(他)將來是否能出人頭地、前程遠大。」

Jing卻不覺得換一個地方就能快樂多少。「我們在國內、在家一樣可以很快樂。雖然客觀環境會影響你的生活狀態,但是,你個人或者家庭快不快樂,不是完全換一個地兒就能解決的。」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綜合 責任編輯:於彩虹_NBJ11060

相關焦點

  • 反對「雞娃」 逃離內卷 中國家長在泰國就能實現「教育自由」?
    最近幾年,在泰國的曼谷、清邁、普吉、芭提雅等地,像魚太太這樣的中國家庭越來越多。   在大部分國人眼中,泰國有的是海島、沙灘、皇宮與佛寺,很少有人會將其和留學聯繫起來。   但是,對於許多國內的家長而言,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學校,已經成為歐美與國內國際學校的優質「平價替代」。
  • 反對「雞娃」,逃離內卷,中國家長在泰國就能實現「教育自由」?
    最近幾年,在泰國的曼谷、清邁、普吉、芭提雅等地,像魚太太這樣的中國家庭越來越多。   在大部分國人眼中,泰國有的是海島、沙灘、皇宮與佛寺,很少有人會將其和留學聯繫起來。   但是,對於許多國內的家長而言,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學校,已經成為歐美與國內國際學校的優質「平價替代」。
  • 反對「雞娃」,逃離內卷,在泰國就能實現中國家長的「教育自由」?
    最近幾年,在泰國的曼谷、清邁、普吉、芭提雅等地,像魚太太這樣的中國家庭越來越多。在大部分國人眼中,泰國有的是海島、沙灘、皇宮與佛寺,很少有人會將其和留學聯繫起來。但是,對於許多國內的家長而言,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學校,已經成為歐美與國內國際學校的優質「平價替代」。
  • 用留學逃離應試教育?國外實現「教育自由」?孩子能立足社會嗎?
    我國目前的教育競爭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一點都不為過。不論是小考、中考、高考,其實都是在相互競爭,你一旦有些鬆弛就可能會被淘汰。基於這種情況,很多家長都心疼自己的孩子。於是就出現了這種「反對雞娃,逃離內卷」的現象,一些家裡有經濟條件的家長帶著孩子去往東南亞一帶接受教育。
  • 拒絕雞娃,逃離內卷,來泰國就能實現嗎?你可能想的不夠多……
    最近,一篇題為《反對「雞娃」,逃離內卷,中國家長在泰國就能實現「教育自由」?》的文章火了。據報導,為了逃離國內的應試教育,一部分家長不惜賣掉國內房產送孩子出國留學。基於以上原因,前往泰國留學的中國家庭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國內雞娃之風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泰國似乎成了一部分家長觸手可及的夢想之地。然而,這個夢想真的有那麼美好嗎?
  • 逃離應試教育只剩「低齡留學」一條路?阿卡索給出不同答案
    近日,一篇《反對「雞娃」,逃離內卷,中國家長在泰國就能實現「教育自由」?》的文章引發了大家的討論,話題#如何看待用留學逃離應試教育#更是一度衝上了微博熱搜。經過多年教育改革後,國內的教育依舊朝著越來越「卷」的方向發展。那些無法承受的家長們,開始選擇繞行以脫離這場競賽,探尋另一種可能。
  • 用留學逃離應試教育是否可取?阿卡索探索科學課程體系
    近日,一篇《反對「雞娃」,逃離內卷,中國家長在泰國就能實現「教育自由」?》的文章引發了大家的討論,話題#如何看待用留學逃離應試教育#更是一度衝上了微博熱搜。經過多年教育改革後,國內的教育依舊朝著越來越「卷」的方向發展。那些無法承受的家長們,開始選擇繞行以脫離這場競賽,探尋另一種可能。
  • 幼兒園都在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雞娃」?簡單來說,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現在的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收入差距巨大,且教育回報巨大的時代。
  • 【小鑰匙】全民雞娃時代,別讓你的孩子捲入這場「內卷」戰爭
    雞娃,是這群中產階級家長新興的教育方式。超前培養、突出特長、擠進名校,是雞娃的實現路徑。關於教育,其實很多家長都會困惑到底是讓孩子快樂,還是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為未來。雖然說每個人的選擇不同,但是更多的家長還是會希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 在幼兒園都開始內卷的今天, 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本文來源:公眾號「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全民「雞娃」,基礎教育「內卷」,教育出路何在?
    圖片來自《虎媽貓爸》劇照「內卷」,兩個字,道出了教育最大的焦慮全民「雞娃」是一場對稀缺教育資源對極致競追,父母們期望用教育這個最可及的資源,儘可能掃除孩子前程中的種種障礙,但這條計劃中但穩妥之路未嘗不是風險之途。
  • 在幼兒園都開始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隨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沒膽,雞娃的尺度怎麼把握,比雞娃本身更讓人焦慮和糾結。做了7年的父親,寫了5年的教育公號,對這個話題,我現在的想法越發清晰: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
  • 逃離應試教育,中國家長賣房去泰國!一年不到10萬元,真能比肩歐美?
    最近幾年,在泰國的曼谷、清邁、普吉、芭提雅等地,像魚太太這樣的中國家庭越來越多。在大部分國人眼中,泰國有的是海島、沙灘、皇宮與佛寺,很少有人會將其和留學聯繫起來。但是,對於許多國內的家長而言,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學校,已經成為歐美與國內國際學校的優質「平價替代」。
  • 教育焦慮下,「被內卷」的父母和孩子們
    2020年末,「內卷」成了最出圈的人類學詞彙。有人用這樣一段話形容內卷:你和另一人都在被獅子追,為了不被獅子追到,你只能儘可能地跑得比另一個人快,這就是內卷。「內卷」的英文單詞是involution,譯為「退化、糾纏」,核心解讀是「沒有發展的增長」。從求職到晉升,從婚戀到育兒,無處不在的競爭讓網友調侃,「萬物皆可卷」。其中,教育的焦慮與內捲化尤其明顯。
  • 放養長大的80後老母親,為何沉迷雞娃不可自拔?
    中國和美國都是收入高度不平等,社會保障薄弱的經濟體。所以,中美兩國的父母們會選擇密集型的教養方式——雞娃。 不僅是中國,在過去的30年裡,世界範圍內的經濟不平等都在加劇,所以,高參與度、密集型的育兒方式,也就是雞娃越來越成為主流。
  • 陷入深度內卷下的「雞娃」教育,是無數父母焦慮心態的源頭
    近一兩年來流行著一個說法:內卷,這個詞放在國內的中小學基礎教育方面來說,內卷即意味著激烈的非理性或非自願性升學竟爭,用一句話簡單點說,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條起跑線包括了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在激烈的升學競爭壓力下,焦慮感幾乎已成為所有家長們的共性。
  • 教育「內卷」,不得不捲?
    分析當今「內卷」產生的原因,項飆認為是由於高度一體化的市場競爭成為社會的基本組織方式和資源分配方式。教育「內卷」的主要表現?教育「內卷」的最突出表現就是「應試教育」。教育原本不應該存在競爭,但是考試使得教育形成了類似於市場競爭的格局,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應試教育」的產生。
  • 小學生95分排名倒數:教育內捲化日趨嚴重,家長孩子該如何應對
    教育「內捲化」的今天,家長們先殺紅了眼,為了孩子,花多少錢,耗費多少精力都在所不惜。做不了學霸,我就做「學霸的媽」,學習被父母徹底「功利化」!被「內捲化」的孩子苦不堪言996讓無數「打工人」哀嚎,哭訴沒有自由,沒有自我。可是孩子呢?豈止是996!他們都是697,甚至是5117!
  • 「雞娃」雞出個啥未來
    在「雞娃」成為熱詞之前,「家長退群」是更早一段時間的梗王。而在兩者之上,教育內卷這個大詞,把一切焦慮更深入地引向了社會學的討論範疇。
  • 不雞娃的爸爸,被雞娃的媽媽氣哭了?
    當內捲成為必然,雞娃成了大勢所趨的事;但即使如此,雞娃的聲浪下,仍然會有很多反對的聲音;這些聲音如果只是在不同家庭間還好,畢竟關起門來都是自己的事;但有些是家庭內部觀念產生了分歧,比如妻子主張雞娃,丈夫主張佛系,這樣的結果,估計就悲劇了。最近就有一條衝上熱搜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