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末,「內卷」成了最出圈的人類學詞彙。有人用這樣一段話形容內卷:
你和另一人都在被獅子追,為了不被獅子追到,你只能儘可能地跑得比另一個人快,這就是內卷。
「內卷」的英文單詞是involution,譯為「退化、糾纏」,核心解讀是「沒有發展的增長」。從求職到晉升,從婚戀到育兒,無處不在的競爭讓網友調侃,「萬物皆可卷」。其中,教育的焦慮與內捲化尤其明顯。越來越多的父母們為孩子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從幼兒園,哦不,從早教起步,便開啟了一場漫長而看不到盡頭的凡人間的軍備賽。
曾經有一個段子刷爆朋友圈。有網友提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回答:在美國肯定是夠了,在海澱肯定是不夠。
雖然是個段子,但真挺真實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止讓人聞風喪膽的海澱家長和海澱娃早已開始了戰況激烈程度不亞於高考的競爭,教育內卷早已悄然從超前學習的低齡化開始。
英語為例,自從2014年被稱為小升初最熱門考試的三一口語考試被禁,不準12周歲以下學生參加之後,KET/PET作為替代性考試就開始走熱。而在雞娃群體的常識裡「8歲FCE的已經不乏人在,一二年級過KET的屬於常態,五六年級才PET的不如歇菜」。
不太關注這方面的可能會被這幾個英文搞暈,這幾個都屬於劍橋通用五級考試的不同等級,認證了不同的英語水平,其中KET指英語入門考試;PET指初級英語考試,對標中國中考;FCE指第一英語證書考試,對標中國高考。也就是說,有這麼一部分孩子,徹底告別「無所事事」的童年時代,要在五六年級之前達到初三學生的英語水平。
(圖源網絡)
數學也逃不掉,一個杭州教育KOL在家長群內對180組一年級學生家長進行調研,結果顯示,有32組家長讓孩子學奧數且提前學,60%學到二年級課程,1人學到初中、5人學到初二。一位加入「奧數大軍」的一年級學生媽媽講到,孩子同學家長對她說了一席話「三年級再搞就遲了,一二年級不跟著學,三年級分班考怎麼考?只能當『炮灰』了。」
但是顯然,主學科已經不足以讓雞娃父母滿足。不管是樂器還是體育運動、益智類興趣,都已經出現了鄙視鏈:
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
馬術>高爾夫>冰球>擊劍>棒球/美式橄欖球>花滑>網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桌球>遊泳>跑步;
圍棋>西洋棋>中國象棋>軍棋>五子棋>跳棋。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興趣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的是不是鄙視鏈上遊的東西。但是這也讓人發問,誰能保證,現在的上遊不會是將來的下遊呢?就比如曾經火爆的鋼琴,現在已經處在鄙視鏈的末端。
孩子受苦,父母也不好受,也就是說,卷著卷著就卷到了父母身上。上海有個家長群,如果孩子的學習進度沒有達到其高要求,清華北大的家長也一樣被拒之門外,沒能進群的家長說了句「自己是清華還是北大畢業的,請問?一個賣課的,還真牛了」,然而這句話被對面掛出來,說「不好意思,今天必須槓。本人還真是,高考超清北分數線,隊友畢業於清華。我們群裡藤校背景、爸媽博導的,也沒有這位進不了群的口氣大呢」。
除了學歷不能給孩子「拖後腿」,父母還要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一位家長在媒體採訪中這樣表述「為了給兒子輔導數學,每次買課外書必買3本,一本給兒子、一本給自己做、另一本放單位裡刷題。以往,每到中午一定會和同事出去吃飯請客,如今就吃外賣埋頭看題」,到了小升初擇校季,他更是一天都閒不下來,各個機構打聽小道消息,一有機會就帶孩子去參加考試。
這種狂熱很難被外人所理解,但是,「再不學就跟不上了」的現狀卻客觀存在,當所有人都開始跑起來,那么正在走著的就變成了落後者。更讓人緊張的是,「不夠精英」的人似乎已經要被「教育公平」拋棄了。在網絡上有人爆料,刪教材的老師將一些知識刪除,只把這部分刪除的內容教給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是達官貴人或者明星的小孩。真假未知,但如果屬實,那麼意味著「普通孩子」從教材開始就已經被趕超了,這讓人如何不焦慮?
總有人勸父母要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一種可能:童年快樂了,將來就快樂不了了。
有人用「劇場效應」來類比這種內眷式教育,指的是在劇場裡看戲,前排的人站起來了,導致後排的人也都得站起來。有疲倦的家長一邊止不住「雞娃」,一邊不由感嘆,「內卷」讓投入越來越大,但收穫跟以前一樣,甚至還不如從前。另一個常被忽視的風險在於,高度一體化的競爭中,承受不了重壓的孩子們,已經越來越早地患上心理疾病,中國青少年兒童的抑鬱症,已經成為社會重視的健康問題。
最後,老劉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有網友寫下一句評論:「可能家長們都忘了,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個成語典故叫《揠苗助長》。」
其實,你真的不必非要成為「海澱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