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慮下,「被內卷」的父母和孩子們

2020-11-19 老劉聊教育

2020年末,「內卷」成了最出圈的人類學詞彙。有人用這樣一段話形容內卷:

你和另一人都在被獅子追,為了不被獅子追到,你只能儘可能地跑得比另一個人快,這就是內卷。

「內卷」的英文單詞是involution,譯為「退化、糾纏」,核心解讀是「沒有發展的增長」。從求職到晉升,從婚戀到育兒,無處不在的競爭讓網友調侃,「萬物皆可卷」。其中,教育的焦慮與內捲化尤其明顯。越來越多的父母們為孩子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從幼兒園,哦不,從早教起步,便開啟了一場漫長而看不到盡頭的凡人間的軍備賽。

曾經有一個段子刷爆朋友圈。有網友提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回答:在美國肯定是夠了,在海澱肯定是不夠。

雖然是個段子,但真挺真實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止讓人聞風喪膽的海澱家長和海澱娃早已開始了戰況激烈程度不亞於高考的競爭,教育內卷早已悄然從超前學習的低齡化開始。

英語為例,自從2014年被稱為小升初最熱門考試的三一口語考試被禁,不準12周歲以下學生參加之後,KET/PET作為替代性考試就開始走熱。而在雞娃群體的常識裡「8歲FCE的已經不乏人在,一二年級過KET的屬於常態,五六年級才PET的不如歇菜」。

不太關注這方面的可能會被這幾個英文搞暈,這幾個都屬於劍橋通用五級考試的不同等級,認證了不同的英語水平,其中KET指英語入門考試;PET指初級英語考試,對標中國中考;FCE指第一英語證書考試,對標中國高考。也就是說,有這麼一部分孩子,徹底告別「無所事事」的童年時代,要在五六年級之前達到初三學生的英語水平。

(圖源網絡)


數學也逃不掉,一個杭州教育KOL在家長群內對180組一年級學生家長進行調研,結果顯示,有32組家長讓孩子學奧數且提前學,60%學到二年級課程,1人學到初中、5人學到初二。一位加入「奧數大軍」的一年級學生媽媽講到,孩子同學家長對她說了一席話「三年級再搞就遲了,一二年級不跟著學,三年級分班考怎麼考?只能當『炮灰』了。」

但是顯然,主學科已經不足以讓雞娃父母滿足。不管是樂器還是體育運動、益智類興趣,都已經出現了鄙視鏈:

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

馬術>高爾夫>冰球>擊劍>棒球/美式橄欖球>花滑>網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桌球>遊泳>跑步;

圍棋>西洋棋>中國象棋>軍棋>五子棋>跳棋。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興趣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的是不是鄙視鏈上遊的東西。但是這也讓人發問,誰能保證,現在的上遊不會是將來的下遊呢?就比如曾經火爆的鋼琴,現在已經處在鄙視鏈的末端。

孩子受苦,父母也不好受,也就是說,卷著卷著就卷到了父母身上。上海有個家長群,如果孩子的學習進度沒有達到其高要求,清華北大的家長也一樣被拒之門外,沒能進群的家長說了句「自己是清華還是北大畢業的,請問?一個賣課的,還真牛了」,然而這句話被對面掛出來,說「不好意思,今天必須槓。本人還真是,高考超清北分數線,隊友畢業於清華。我們群裡藤校背景、爸媽博導的,也沒有這位進不了群的口氣大呢」。

除了學歷不能給孩子「拖後腿」,父母還要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一位家長在媒體採訪中這樣表述「為了給兒子輔導數學,每次買課外書必買3本,一本給兒子、一本給自己做、另一本放單位裡刷題。以往,每到中午一定會和同事出去吃飯請客,如今就吃外賣埋頭看題」,到了小升初擇校季,他更是一天都閒不下來,各個機構打聽小道消息,一有機會就帶孩子去參加考試。

這種狂熱很難被外人所理解,但是,「再不學就跟不上了」的現狀卻客觀存在,當所有人都開始跑起來,那么正在走著的就變成了落後者。更讓人緊張的是,「不夠精英」的人似乎已經要被「教育公平」拋棄了。在網絡上有人爆料,刪教材的老師將一些知識刪除,只把這部分刪除的內容教給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是達官貴人或者明星的小孩。真假未知,但如果屬實,那麼意味著「普通孩子」從教材開始就已經被趕超了,這讓人如何不焦慮?

總有人勸父母要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一種可能:童年快樂了,將來就快樂不了了。

有人用「劇場效應」來類比這種內眷式教育,指的是在劇場裡看戲,前排的人站起來了,導致後排的人也都得站起來。有疲倦的家長一邊止不住「雞娃」,一邊不由感嘆,「內卷」讓投入越來越大,但收穫跟以前一樣,甚至還不如從前。另一個常被忽視的風險在於,高度一體化的競爭中,承受不了重壓的孩子們,已經越來越早地患上心理疾病,中國青少年兒童的抑鬱症,已經成為社會重視的健康問題。

最後,老劉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有網友寫下一句評論:「可能家長們都忘了,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個成語典故叫《揠苗助長》。」

其實,你真的不必非要成為「海澱家長」。

相關焦點

  • 陷入深度內卷下的「雞娃」教育,是無數父母焦慮心態的源頭
    近一兩年來流行著一個說法:內卷,這個詞放在國內的中小學基礎教育方面來說,內卷即意味著激烈的非理性或非自願性升學竟爭,用一句話簡單點說,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條起跑線包括了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在激烈的升學競爭壓力下,焦慮感幾乎已成為所有家長們的共性。
  •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恐怕只有機器人能做到,機器人非常高效,可以無縫切換,上個小時做數學,下個小時彈鋼琴,再下一個小時拉小提琴。 所以,家長想把孩子培養成牛娃,就不可能在這個意義上產生「詩性的覺醒」,孩子的生活色彩單調,變得不再多彩。所以今天我們會思考,問題在哪,哪裡可能是突破點,怎樣才能避開真正的教育焦慮?
  • 內卷延燒到幼兒園,幼兒教育小學化令人焦慮,超前教育該如何破解
    內卷原本是職場競爭下996/007工作制下的「打工人」的痛苦又無奈的現實,然而,這種無力又令人焦慮的內捲化現象已經蔓延到了學生群體。照片中這位清華大學的學子憑藉著高超的車技,與無與倫比的專注力,為網友們詮釋什麼叫用生命在「內卷」式的學習。
  • 專訪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那麼,是不是中國的父母只能在內卷中與焦慮相依相伴下去?中國的孩子們是不是也只能在教育軍備賽中體味孤獨?外灘君專訪了劉雲杉教授,試圖找出破解之法。現在人們所談到的「內卷」,大多形容一種死循環:不停的重複,不停的疊加,它耗時耗力,卻極少「做功」。2020年底,這個學術詞彙成了焦慮時代的集體共鳴。教育異化下的「競次賽場」,我們在比什麼?社會階梯意象上的「腹背受敵」,使得深陷其中的每個人都想在競爭中獲得勝利。
  • 教育內卷:教育投入越來越高,教育的價值卻在降低
    關注【實戰家庭教育】做智慧父母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注意到這麼一個現象,孩子們的教育成本在逐年上升,代際差別尤其明顯。孩子們從小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課程補習班,特長補習班,一年到頭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父母們看著孩子小小年紀就戴上眼鏡兒,也很心疼,但是卻又不得不這樣做。為什麼呀?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是這樣的,為了自己的孩子不落於人後,只能辛苦孩子了。而孩子們辛辛苦苦終於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讀完了,找工作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多年的寒窗苦讀,依然沒有辦法使自己得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 幼兒園已經開始內卷了
    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壓力與扭曲從他們在幼兒園內卷的時候就種下了根。如今關於幼兒園的競爭激烈程度,可能已經遠超你的想像。 如果一個小朋友在2020年需要上幼兒園,他需要經過以下競爭。 首先是各地不同的戶口和片區限制,會對孩子入園有一定的影響。
  • 教育「內卷」,不得不捲?
    分析當今「內卷」產生的原因,項飆認為是由於高度一體化的市場競爭成為社會的基本組織方式和資源分配方式。教育「內卷」的主要表現?教育「內卷」的最突出表現就是「應試教育」。教育原本不應該存在競爭,但是考試使得教育形成了類似於市場競爭的格局,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應試教育」的產生。
  • 孩子進重點中學,先花XX萬:教育「內卷」最累的還是父母
    這其實是教育的「內卷」在作怪。 這些幼兒園主打精英教育、國際水準,孩子能很早的接觸到外語、外教和各類興趣班,有利於孩子的良好性格培養、第二語言習得、潛力開發、興趣愛好養成,而普通幼兒園通常只能起到最基礎的啟蒙和看管作用。 在《三十而已》中,顧佳為了孩子可以入學優質國際幼兒園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貸款買房、搬進學區房。
  • 內卷已經開始滲入幼兒園了.
    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壓力與扭曲從他們在幼兒園內卷的時候就種下了根。如今關於幼兒園的競爭激烈程度,可能已經遠超你的想像。 如果一個小朋友在2020年需要上幼兒園,他需要經過以下競爭。 首先是各地不同的戶口和片區限制,會對孩子入園有一定的影響。假設這位小朋友家在幼兒園片區,且戶口沒有問題。那麼他想要去優秀的幼兒園,家長們就得開始漫長的排隊。
  • 幼兒園已經開始內卷了!
    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壓力與扭曲從他們在幼兒園內卷的時候就種下了根。如今關於幼兒園的競爭激烈程度,可能已經遠超你的想像。 如果一個小朋友在2020年需要上幼兒園,他需要經過以下競爭:首先是各地不同的戶口和片區限制,會對孩子入園有一定的影響。
  • 全民「雞娃」,基礎教育「內卷」,教育出路何在?
    圖片來自《虎媽貓爸》劇照「內卷」,兩個字,道出了教育最大的焦慮全民「雞娃」是一場對稀缺教育資源對極致競追,父母們期望用教育這個最可及的資源,儘可能掃除孩子前程中的種種障礙,但這條計劃中但穩妥之路未嘗不是風險之途。
  • 內捲化,讓焦慮開始提速
    我看到「內卷」這個詞的頻率已經超過了它的好姐妹可愛美食「花卷」……600分以上考生破30萬-高考在內卷清華學子邊騎車邊用電腦-高校仍在卷天天加班996-職場卷得更厲害最厲害的是面試的時候,她用流利的英文和面試官交流,言談之間都離不開對學習習慣、個人規劃的培養和教育。猛一聽似乎真的沒什麼問題。
  • 「贏在起跑線」的易烊千璽:被內卷吞噬的童年和被放大的教育焦慮
    易烊千璽媽媽在李詠的節目《熟悉的味道時下,「雞娃」已經風靡家長圈,教育內卷下的競爭,內核越來越白熱化、低齡化,還有被競爭吞噬的童年,讓人不禁探究搶跑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定義輸贏,而贏的標準是什麼知乎上有個信奉快樂教育的媽媽,本以為佛系育娃,歲月靜好,但是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三歲認識百字,中班英語自由對話,甚至開始獨立編程,搞發明,題主很慌張,於是想要追趕,火急火燎的被迫捲入教育內卷中。
  • 小學生95分排名倒數:教育內捲化日趨嚴重,家長孩子該如何應對
    教育「內捲化」的今天,家長們先殺紅了眼,為了孩子,花多少錢,耗費多少精力都在所不惜。做不了學霸,我就做「學霸的媽」,學習被父母徹底「功利化」!被父母趕著學習,被父母不斷指責,和父母之間的話題只剩下了「學習」。當孩子抑鬱、自殺、離家出走,我們批評孩子「太矯情」、「太脆弱」,可是我們到底有沒有想過,996的成人可以脆弱,5117的孩子憑什麼剛強?北京大學著名心理教育學者徐凱文老師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叫「空心病」。
  • 文具盒裡裝一個月工資 莫讓文具成內卷的焦慮
    80 後、90 後的父母上學的時候,賣文具的地方叫「xx供銷社」和「xx小賣部」,他們一支鉛筆最後 得 綁上小木棍用,本子反面都沒地方寫了才扔。80 後、90 後上學的時候,賣文具的地方變成了「xx 文具店」,一根筆芯5毛,一支中性筆2塊,一盒20塊的晨光用一學期。
  • 薛兆豐:教育內卷一直都存在,市場化下,社會的反思正孕育著改變
    我的確看到很多被內卷的父母和孩子,但我依然覺得這個社會給了很多「不被內卷」的空間。直到看最新一期奇葩說,薛兆豐教授對於「內卷」的另一番解讀,我突然找到了深度共鳴。 奇葩說第七季首秀,北大女生劉純懿因詬病「內卷文化」,上了熱搜。薛兆豐卻給出了不同的觀點:「很多人對內卷有誤解,以為以前不內卷。
  • 內捲化焦慮
    古代的社會性死亡,是叢林法則下的多數人的暴政,是低成本的統治策略,是內捲化社會的產物。人類千年內捲化,慣性勢能極強大。當村落的圍牆擴大到網際網路,村民口水升級為輿論海嘯,人們很難分清,社會性死亡到底是言論自由過了火,還是內捲化的餘孽。
  • 其實教育本沒有焦慮,說的人多了……
    有段時間沒寫關於教育的觀點文了,這是我有意為之的。我把這視作一個教育公號應有的自律和修養。因為當下的輿論場中,關於教育的評論,實在是太多太雜了,這種情況下,與其誇誇其談,不如冷眼旁觀。盜用魯迅(內容沙發在此)先生一句話,其實教育本沒有焦慮,說的人多了,也就焦慮了。這就是輿論的負效應。
  • 全民教育焦慮如何解決?hellokid寓教於樂,讓孩子輕鬆學習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在家長心目中始終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這種思想,讓國內父母普遍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焦慮。停課不停學、內卷、雞娃、小鎮做題家、強基計劃……隨著2020年度教育熱詞的出爐,更加折射出了「全民教育焦慮」愈演愈烈的現狀。
  • 父母焦慮致兒童「童年恐慌」現象增多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上,多位教育界專家、老師和家長展開了一場關於「消除中國家庭育兒焦慮」的教育討論。有專家提出,父母的恐慌和焦慮導致兒童「童年恐慌」現象幾十年來不斷增多,家庭教育走入了學校化、知識化的誤區,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也有學者分析,人們期待名校的身份神話能替代家庭完成對下一代的制度性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