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焦慮致兒童「童年恐慌」現象增多

2020-12-18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園。 南都記者 張志韜 攝(資料圖)

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報補習班,考好學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種種育兒焦慮成為諸多中國家長的真實寫照。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上,多位教育界專家、老師和家長展開了一場關於「消除中國家庭育兒焦慮」的教育討論。有專家提出,父母的恐慌和焦慮導致兒童「童年恐慌」現象幾十年來不斷增多,家庭教育走入了學校化、知識化的誤區,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

也有學者分析,人們期待名校的身份神話能替代家庭完成對下一代的制度性庇護。但是這扭曲甚至是異化了教育的功能:教育成了社會分層的代理機制。

多位專家呼籲家長要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和規律,從兒童實際出發,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個人具有的潛能。

也有人表示,在多元的教育選擇上,要謹慎避免學校的「部落化」以及家長圈子的「馬賽克化」,重塑社會團結。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教育的限度,「教育既非萬能也非無能」。

兒童「童年恐慌」增多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指出,當兒童面對巨大的壓力,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時,就會產生一種較持久、較強烈的焦慮心態,這被稱之為「童年恐慌」。調研發現,「童年恐慌」現象在這幾十年不斷增多。

「兒童童年恐慌背後源自於父母的恐慌。」孫雲曉進一步分析道,他給出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得到的幾組數據,1999年中小學生的學習超時、睡眠不足的比例是46%,十年後該比例上升到了80%。研究者讓中小學生回答父母評價他們最重要的標準是什麼,70%以上的孩子都認為是學習成績。

「中國家庭教育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家庭教育的學校化、知識化。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關注點都在學習上、技能上。」孫雲曉說,這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也提出,家長們常常為孩子的各種事情擔驚受怕,當孩子不學習、不聽話時常常壓不住火。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然後加入各種群,希望找到「一招鮮」,找到金科玉律。這是中國家長集中的焦慮。

她認為,這是因為家長總害怕孩子未來沒有出路,總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好了。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對孩子什麼階段培養什麼能力、什麼階段學什麼、不學什麼缺乏認識,不知道孩子的成長需求,也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作為北京海澱黃莊孩子的家長,安柏對此也深有體會。她是《上岸,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一書的作者,曾成功帶領兒子從等待劃片的無奈到主動出擊考上目標校。安柏認為,優質資源稀缺、中考分流劇烈、一刀切的減負等都是導致家長焦慮的原因。教育優質資源經過多年才形成,雖然很多學校開分校,想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但目前從全國來說優質教育資源還是稀缺的。「而且海澱就像教育的青藏高原,但青藏高原也有喜馬拉雅山。」安柏直言。

教育「病灶」來自社會結構

「人們期待名校的身份神話能夠替代家庭完成對下一代的制度性庇護。但是很遺憾,這扭曲甚至是異化了教育的功能:教育成了社會分層的代理機制。」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雲杉在題為《教育病的診斷與矯正:重建秩序》主題演講中分析道。

她認為,原本是一個傳遞文化、延續整體生活方式的學校,卻被異化成體制性的「社會階梯」。置身其中,每個人都是在雙面作戰:一方面設法往上爬,另一方面不斷防禦下面的人往上鑽。防禦下滑和力爭向上,已經成為所有階層代際傳遞中的深刻緊張,乃至日常焦慮。

在劉雲杉看來,今天的教育生「病」了,深陷內卷危機的年輕人,既鬥志昂揚,又極度疲倦,渴望成功,又懼怕失敗,在彼此PK當中耗盡元氣。「內卷」的出圈意味著這已經成了群體行為和制度困境。

「病症表現在教育上,病根或病灶卻在社會結構之中。」劉雲杉說,對素質教育不同的定義、不同的實踐背後,中國的中上階層和中下階層對繼承人的培養途徑、對精英的塑造策略上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我們既有受壓迫的兒童,同樣也有被寵壞的孩子,這背後都是無限的希望,無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無限可能性上,由此逼迫著一個普通的孩子不再甘於普通。

  支招

  回歸教育本質

家長焦慮如何消除?安柏給出的答案是,焦慮等於欲望和行動力的差距,欲望可以看成對孩子的期望值,行動力可以看成是一種能力。要降低焦慮有兩個方法,第一,降低期望值;第二,提升行動力。

而對此問題,多位專家呼籲家長要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和規律。

孫雲曉認為,家長一定要從兒童實際出發,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個人具有的潛能。「天才是選擇了適合他的道路,蠢才就是選擇了不適合他的道路。」他提出要樹立一種兒童友好的價值觀,其本質是兒童優先、兒童的利益最大化。

邊玉芳也表示,教育孩子沒有一招鮮,如果我們真的理解了孩子,跟孩子有很好的關係,這種焦慮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看來,今天家長的焦慮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技能方面被別人家孩子趕超,認為被別人超過了,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他認為,家長考慮的不應該是孩子是否輸在起跑線上,因為輸贏不會在起跑線上進行評定。而要想想,孩子在1萬米、2萬米以後會不會掉隊,在十年後、二十年後,還能不能順應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和社會。一個人不被社會淘汰的關鍵和前提,不是看他學校考試得多少分,因為很多知識在考完以後很快會被遺忘。這些書本知識,也可能很快就會過時。家長、教師應該想一想孩子們應該成為怎樣的人,在許多人都擁有文憑和證書的未來社會裡,你的孩子是否還真正仍擁有存在的價值。

  認識到教育的「限度」

消除家庭育兒焦慮,教育生態要有哪些變革?

劉雲杉認為,教育不應成為各種情緒、矛盾、利益或者理念低效的博弈場,也不是一種思想和各種未經檢驗的觀念的試驗場和各種模式的試驗地。

她提出,改善教育生態首先要在家校關係中重建教育的信任,同時還應重塑制度的權威性。

以考試為例,劉雲杉指出,自由選考、等級賦分的初衷是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特長,但考試改革不是實驗室數據的簡單模擬。「一方面,考試要避免陷入家長個人主義的機會博弈,另一方面行政部門也應該慎用考試和評價這一厲害抓手。」不能因為體育不受重視就納入考試,某一科不受重視就加大分值。

在她看來,重塑社會團結也非常重要。在多元的教育選擇上,要謹慎避免學校的「部落化」以及家長圈子的「馬賽克化」。人文主義者不能變成軟弱、逃避、療傷的教育,社會競爭者也不應該變成嚴苛、內卷,同樣空轉、壓迫性的教育。應當在理性溫和中寬和共處。

「教育既非萬能也非無能,有限度,才可能有所作為。」劉雲杉說,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教育的限度。當我們談教育公平時,要認識到寬鬆教育可能帶來的平庸。在談機會均等時,要認識到自由競爭的殘酷。在談卓越人才培養時,要認識到有可能被競爭後的拔尖所架空。在談教育選擇時,更要清楚地認識到多元選擇後隱含的社會分化,甚至分裂。當教育淪為家長主導、各種利益博弈的戰場時,國家應謹慎調和平等與卓越的張力,還原教育的根本。

採寫:南都記者 吳單 實習生 劉芳 發自北京

相關焦點

  • 警惕家庭育兒焦慮製造「童年恐慌」
    報補習班,考好學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種種育兒焦慮成為諸多中國家長的真實寫照。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上,多位教育界專家、老師和家長展開了一場關於「消除中國家庭育兒焦慮」的教育討論。有專家提出,父母的恐慌和焦慮導致兒童「童年恐慌」現象幾十年來不斷增多,家庭教育走入了學校化、知識化的誤區,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
  • 東方快評丨警惕家庭育兒焦慮製造「童年恐慌」
    有專家提出,父母的恐慌和焦慮導致兒童「童年恐慌」現象幾十年來不斷增多,家庭教育走入了學校化、知識化的誤區,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12月16日《南方都市報》)所謂「童年恐慌」,是指兒童面對巨大的壓力,不能理解
  • 警惕童年恐慌,家庭教育專家孫雲曉解讀「家長焦慮」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兒童童年的恐慌背後,實則是父母的恐慌。」12月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論壇會場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對「中國式焦慮」進行拆解,幫助家長解決孩子的「童年恐慌」。
  • 五歲兒童家長已陷「學前恐慌」
    當然父母的職業必不可少。第二頁則是證書展示,有鋼琴比賽獲獎證書、輪滑等級證書、珠心算證書。繪畫作品也分類展示,竟然還分為水墨畫、蠟筆畫兩種。    杜梅感嘆,別說高考在搞應試教育,現在對於幼兒園學小學的內容,小學學初中的課程,社會輿論都已經麻木了。連幾歲的娃娃都被大人包裝得如此社會化,要上個小學弄得跟大學生求職一般。孩子太累了!杜梅實在不明白教育怎麼成了這個樣子?
  • 兒童的五種焦慮!從分離焦慮到恐懼症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簡稱GAD)是指過度的、無法控制的焦慮。兒童患上廣泛性焦慮症就會時刻焦慮,他們對任何應激源的第一反應就是做最壞的打算。其他焦慮症顯示,很多種刺激都會引起焦慮,而患有恐懼症的兒童卻只對某種特殊刺激起反應,例如蜜蜂、狗、電梯和注射。這些兒童如果能夠避免接觸他們的恐懼源,就不會產生焦慮。但這並不是說患有恐懼症就容易應對。患有狗恐懼症的兒童,只要想到可能有狗出現,他們就不能步行上學、不能和鄰居玩或者不能去朋友家;如果知道運動、逛街或者去哪個地方可能會碰到狗,那麼他們寧願哪兒也不去。
  • 童年時期被父母嘲笑,長大後將一直活在被嘲笑的恐慌中
    童年時期被父母嘲笑,長大後將一直活在被嘲笑的恐慌中。心理學家對社交恐懼者的研究發現,大部分不願意參與社交的人,歸根結底是擔心自己在社交中被人嘲笑。追溯他們的早期生活經歷,都有過被父母嘲笑的經歷。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對孩子的世界觀構成了重要影響。從某一方面來講,這種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
  • 兒童的焦慮,你了解嗎?
    這背後其實是每個人或多或少的焦慮。但是,除了「打工人的焦慮」之外,對於「兒童的焦慮」,我們認真關注過麼?與此同時,5歲到11歲的美國兒童自殺數量增加了1倍。在2007年到2015年期間,美國的兒科急診室接待的自殺案例,從58萬例增加到了110萬例,其中超過40%都是年齡小於11歲的兒童。而抑鬱的前提就是焦慮,嚴重的焦慮即為焦慮症。
  • 考試焦慮,焦慮的究竟是父母還是孩子?
    身體處於高壓之下,會導致腎上腺素增多,而這種應急激素,會讓我們感到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等,以至於緊張、慌亂、難以集中注意力,不能進行正常的記憶提取和臨場發揮,最終心態崩潰,很難再去安心進行與考試相關的任何事情。
  • 實用心理疾病小手冊:焦慮與各類恐慌病症
    這篇文章將會詳細介紹各種焦慮、恐慌的分類和症狀,幫助你判斷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是否有類似的病症焦慮與恐慌是兩個意思非常相近的詞彙,所以在這裡將它們匯總為一個篇章來講。有些患者會認為他們應當合理地焦慮和擔憂。因為合理地擔心考試或寫論文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成績。這樣的心態是略有不妥的。也許你能夠將一些焦慮感化為動力,但時間長了,焦慮感不斷積累,最終會成為你的絆腳石,為你無形之中增添壓力。事實上,大多數人的發揮水平在完全沒有焦慮和擔心的時候是最好的。
  • 【薦讀】孫雲曉:回歸生活教育是化解「成績焦慮」的長線思維
    諸如此類,都是父母需要反思的文匯報:您長期以來關注和研究兒童教育和青少年成長問題,本次疫情中想必也注意到,不同學齡學生群體中或多或少出現一些難以適應甚至焦慮不安的現象。具體原因各不相同,比如有些學生不適應在家上網課,有些是因為既定的學習生活節奏突然被外部因素改變而無所適從,還有一些是後期快要復校時,對自己的學習狀態信心不足,對重回校園又感到壓力,等等。
  • 郭宇宸談:中國焦慮式父母的5大現象
    每一代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我們這一代同樣更加愛,但中國特色的焦慮式父母給孩子的愛卻帶著巨大的壓力。[積極人生大學]創始人郭宇宸老師 概括有以下幾種形式,讓我們來分解一下:第一種表現:捨棄童年的快樂輕鬆,口號是:為了將來。
  • 如何看待「雞娃」現象?——莫把父母的焦慮轉嫁給孩子
    身為父母之人,只要多加留心,就會發現身邊的「雞娃」現象簡直無處不在。太多孩子稚嫩的肩膀承受著難以負荷的壓力,只要有父母和孩子同在之處,空氣中的焦慮氣息觸手可及。為什麼父母們給孩子製造了這麼大的壓力?細細想來,有一個最簡單的解釋是,父母們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 學歷焦慮與本領恐慌
    」這個話題衝上了熱搜,網上的段子手們更是直接給出了一套學歷「鄙視鏈」:留學海歸的,看不起國內的研究生;985、211的看不起二三本;本科的看不起專科的……    所謂「學歷焦慮」,顧名思義,就是對「高學歷」的崇拜,有的人總是想著追求更高的學歷,仿佛有了高學歷,就有了優越感一般。
  • 實用心理疾病小手冊:焦慮與恐慌病症的分類和詳解
    這篇文章將會詳細介紹各種焦慮、恐慌與抑鬱症的分類和症狀,幫助你判斷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是否有類似的病症。讀的時候請一定要記住,文章僅供參考,不能代替專業醫師的診斷和評估。焦慮與恐慌篇焦慮與恐慌是兩個意思非常相近的詞彙,所以在這裡將它們匯總為一個篇章來講。
  • 如何處理兒童分離焦慮-繪本《弗洛拉的小毯子》-兒童過渡性客體
    兒童在逐漸與父母分離的過程中會有安全感不足,這時候自己經常使用的熟悉的物品可以緩解兒童的分離焦慮,幫助他們度過困難期。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各種分離,處理不恰當會讓兒童造成分離創傷。因此父母需要重視孩子的分離感受,要耐心呵護理解他們,幫助他們順利接受分離。
  • 孩子分離焦慮怎麼辦?提升幼兒健康「自戀」水平是關鍵
    最早的時候,嬰兒跟照顧者分離,不管他有沒有記憶,都會引起焦慮和不安,會有很多很不愉快的情緒,會很傷心痛苦。他通常會用哭、鬧這樣一些舉動來表達他拒絕和親人分離。分離焦慮其實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只不過有的孩子能比較快速、安然地度過,而有的孩子則能哭哭鬧鬧幾個月。這與孩子的健康自戀發展水平是很有關係的。
  • 致童年 拾童趣,六一兒童節文案來了……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一天真正的兒童們可能會說:「長大了,不要再過兒童節」而大齡青年們卻很期待也許是因為童年很寶貴童年的快樂並不貴04.心懷童年一如少年06.童年有趣成年有酒 人間值得07.兒童節你又要過兒童不宜的事你又要做10.
  • 年輕人的焦慮~也談中國的兒童教育
    不知從什麼時間開始,中國的年輕父母陷入了教育兒童的恐慌二是家長的焦慮。現在年輕的家長大多是獨生子女,經濟條件好,也讀了些書,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有傳統的成龍成鳳的思想,即使自己成不了龍鳳,也要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也就是不敢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窮盡舉家之力,為孩子狂奔。其三輔導機構的興盛,為孩子提供了便利。遍觀神州大地,輸導機構遍布大街小巷,高端的,低端的魚龍混雜,廣告鋪天蓋地,但真正有資質有水平的有多少,誰也說不準。
  • 用「遊戲力」來療愈兒童焦慮
    我們常常說美好的童年時光,其實際是兒童本身的脆弱性,易對周邊環境給予敏感的反應而處於焦慮狀態,處於焦慮之中的孩子他們的心智、注意力都會被焦慮的事所佔據,他們也會向家長發出求助的信號,但更多會以「這是不會發生的」,「這沒什麼可怕的」 等等應對。
  • 家庭教育限入焦慮怪圈 什麼樣的教育觀最有利於孩子發展?
    「有的家長積極加入各種群,希望找到『一招鮮』,找到『金科玉律』,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分論壇上,有關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話題被頻頻提及,這種焦慮背後暴露的是什麼,以及如何消除這種焦慮,成為與會專家學者探討的主要議題。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提起家庭教育想到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