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遊戲力」來療愈兒童焦慮

2020-09-25 兒童遊戲聯盟



爸爸:有火災,好怕怎麼辦

兒子:有消防員滅火

爸爸:有小偷怎麼辦

兒子:有警察

爸爸:地震了怎麼辦

兒子:應急避難所

爸爸:出現年獸怎麼辦

兒子:放鞭炮

爸爸:打雷閃電好可怕

兒子:在家裡沒事

玩樂高擺出了xiaoyeqi,baozhaqi可以搞定所有危險。


這是和兒子三歲時的一段對話(爸爸是一個「膽小鬼」),可以看出他的安全感知已經很好地內化了,還創造 Xiaoyeqi,baozhaqi這些事物來cover掉所有風險,但在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前,他有時會處在一種焦慮狀態。


比如逢年過節放鞭炮,孩子很容易被驚擾,那段時間作為家長聽到放鞭炮也來氣,他奇怪為什麼會放鞭炮,我們就覺得過年放鞭炮很自然的事也這樣解釋,無效,直到我們給了他一個能理解的故事才慢慢接受(逢過年的時候,都會有年獸出現,會搶小朋友的新年玩具禮物,於是人們在初一到十五都會放鞭炮來驅趕年獸,這樣放鞭炮成了一件維護小朋友利益的事情,也即上面的一個回答),今年過年鞭炮聲中兒子表現不再被驚擾,很平靜,很自然。


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除了自身對周邊事件敏感外,家長也很可能傳遞一種焦慮,現如今家長的安全意識很強,但很有可能因此給小孩傳遞一種信號「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在兒子兩歲的時候,居住附近出來一件事,因為下水道井蓋的問題,一媽媽掉進下水道窒死,所幸這位媽媽在那一刻將懷抱的女兒給推了出去,這件事我是從新聞上獲悉的,後來的那段時間,我帶兒子走在路上,要不提前踏一踏道路的井蓋(有些神經質),要不告訴兒子要繞開井蓋走,以至於最後他和其他小朋友、家長在一起時,兒子會要求他們繞著井蓋走。為此也被他媽媽批了一次。


在這個階段孩子(3歲以前)的安全是監護人的事,但讓他們有安全意識對自己的安全負責未免過早以至於影響了他們安全感的獲得,更有甚者以周圍世界充滿魔怪嚇阻方式來影響孩子活動範圍的選擇(2歲左右已進入埃裡克森所定義的自主性時期)。


我們常常說美好的童年時光,其實際是兒童本身的脆弱性,易對周邊環境給予敏感的反應而處於焦慮狀態,處於焦慮之中的孩子他們的心智、注意力都會被焦慮的事所佔據,他們也會向家長發出求助的信號,但更多會以「這是不會發生的」,「這沒什麼可怕的」 等等應對。 這個階段都會有哪些焦慮的事情,本文將給予簡要介紹,並推薦使用「遊戲力」的方式將他們從焦慮的泥潭中帶出了,還孩子一個快樂、充滿探索興趣的童年。


焦慮的童年

焦慮在我們看來更多是一種心境體驗,它的原型是緊張,恐懼能刺激我們求救、逃跑、躲避或為生存而反抗,有著自我防禦的價值,但焦慮的負性更多帶給我們一種困擾,身陷難以自拔的狀態。焦慮的兒童會有更多的反應:

生理,呼吸短促、肌肉緊繃、手腳冰冷、出虛汗、腸胃不舒服等;


行為,逃避、害羞、粘人、猶豫不決或企圖控制周圍世界,咬手指、尿床、扯頭髮、坐立不安等;


情緒,過度警惕、憂慮、恐慌、害怕、緊張、失控;

思維,各種焦慮的想法,如「萬一地震了怎麼辦」,過度害怕某個事物,包括狗、蟲子、床下怪物,認為世界處處都是危險。


兒童焦慮有以下主題形式: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父母與孩子短暫、長期分離都會引發他們的焦慮,兒童具備了「內化的安全感」是容易接受這些情況,「內化的安全感」就如同父母陪在孩子身邊,獲得這種能力應歸功於前期階段母親的促進性回應。孩子沒能與父母構建安全型依戀關係,他的痛苦不是暫時和輕微的,而很可能是強烈和持續的,需要父母反覆的安慰,尤其需要溫暖的擁抱(即便已經是個大孩子),父母的體會更多地是孩子的形影不離,父母越是不耐煩,孩子就越發不安,結果就是纏住父母不放。


被分離焦慮控制的孩子,很難離開父母的視野去拓展自己的活動邊界並將自己注意力轉向對周圍世界的探索。


生活事件

「陌生人」、「小偷」、「床下怪物」,陌生人是不安全的,甚至作為管教小朋友的手段被父母妖魔化。「去醫院「,」剪指甲」、「吃藥」、「學遊泳」等出現牴觸情緒,「雷聲」,「鞭炮聲」、「颱風」這些對於大人來說是很自然的事情,對於孩子卻是難以排解的事情。


比如「地震」,以前兒子會經常跑過來問「爸爸,地震了怎麼辦?」我回答「不用擔心,地震不會發生,我們不處在地震帶「,正確而無效。你給不了讓他信服的答案,他會自己去找,去看寶寶巴士上關於地震的科普動畫來消除自己的疑慮。(後來我也跟著看了些,雖然是動漫形式,但所傳達的也是教育意義濃重,小朋友接受到的信號更可能是一個嚴肅對待的議題,這與他的年齡是不相適應的)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

社交焦慮更多體現在社交場合的不自在或有意規避,處於這種狀態下的孩子會引發更多的負性體驗,如害羞、拘謹、迴避目光交流、退宿、逃避、羞愧,對他人的想法太過在意。嚴重的時候,孩子可能不願意和家人以外的人說話,甚至拒絕上學。

社交焦慮的核心,是懼怕被批評、被排斥或被嘲諷,就好像最難堪的秘密都刻在額頭上,於是孩子不希望被人關注,他祈禱老師上課不要點他的名,過馬路的時候不要遇見熟人。


創傷性事件

創傷性事件一般都是切實發生在孩子周圍的「重大事件」,是一個見證者,如親人的離去、父母離異,目睹或經歷了不堪的意外事故,在這些過程中,有的孩子表現平靜,但不代表沒有影響。

創傷後應激障礙(PSTD)就是孩子經歷這些後可能導致的精神障礙,建議在這些事件後,父母都需要給孩子做些心理安撫


遊戲力

遊戲力就是父母以遊戲的方式來處理孩童的焦慮、情緒、自主性等問題,遊戲具有療愈價值,讓他們從這些困頓狀態恢復過來,走出去(Play it Out)。


遊戲力概念出自《遊戲力》這本書,美國心理學家科恩作品,原版英文名《Playful Parenting》,也即父母要具備遊戲精神,但不必掌握更為專業的遊戲治療技術(Play Therapy), 父母肯放下大人的架子,肯去和孩子共情、和他們聯結,和他們玩遊戲。

以下將按遊戲的特徵進行分類呈現且從心理學方面給予一些解釋。


  • 打鬧遊戲

科恩認為,打鬧類遊戲是親子聯結的旗艦,在與孩子的打鬧中更多的身體接觸、碰撞,將孩子從家庭的孤島中拉出來,衝破人為的隔閡。


1.倒睡的蝙蝠/猴子跳躍

面對孩子,握緊他的雙手,然後讓孩子雙腳踩著你的腿和軀幹往上爬,慢慢轉過來變成頭朝下的姿勢,最後讓他的雙腳夾在你的腋窩下,就像蝙蝠掛在樹上,或許這加速他的血液循環,或者這畢竟是一個新奇的體驗,會讓他的情緒很快有所好轉。


大部分父母都帶孩子去過動物園,見過猴子在樹間跳來跳去,身體輕、年紀小一些的孩童就可以在多個家人簇擁的情況下,從一個大人懷抱「跳躍」(大人用手接著)到另一大人的懷抱。這也促進孩子和家人間的親和感。


2.隔空推掌

首先跪下來與孩子處於同一高度,跟孩子面對面,伸出雙手,手臂彎曲,讓你和孩子手掌彼此靠近,但不貼在一起,直到手掌傳來一陣暖暖的、酥酥的感覺,就像之間存在「磁力場」一樣,然後用自己的力場輕推對方,但不相互接觸。遊戲能進行下去是需要你和孩子之間達成一種默契,而默契能增加彼此之間的聯結;


3.扳手腕/摔跤/枕頭大戰

這些遊戲能將全身的能量都調動起來,在打鬥中充滿了歡笑,將孩子從自我的世界中拽了出來,讓他們充滿了鬥志,用我們的「輸」給孩子傳遞能量,衝散他們的無力感,在這樣多觸點的聯結過程中,也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當然打鬧之中需要確保安全,家長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別和孩子動真格。


  • 角色扮演遊戲

想像遊戲為3歲左右的孩子開闢了一個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對具體環境和特定玩具的要求降低,而這個想像世界的體驗對於他們來說是真實的(就像這個時候他們還無法將電影、電視與真實界線分清)。想像遊戲突出參與遊戲的角色及其背景,而規則相對自由(為了準確性,這裡以角色扮演遊戲來代替想像遊戲)。角色扮演遊戲更像是一個故事,父母需要跳入這個故事中,扮個角色與孩子互動。


1.我不讓你走

這個場景很多父母熟悉,外出上班孩子擋著不讓走,剛開始入園痛哭纏著媽媽不讓走,都是一些分離場景。只是在這個遊戲中,雙方角色進行了對換,媽媽當寶寶,孩子則變成了家長。

這個遊戲兒子和他媽媽也玩過,我記得剛入園那一周,媽媽實在送不進去,我是狠狠心抱著他進去,小孩當時喊得「撕心裂肺」,到現在還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心情。 在和媽媽在家裡玩遊戲時,他將「寶寶」送進「幼兒園」(其中一間屋內),在返回客廳前「寶寶」假裝死活纏著不讓走(我當時在場,「寶寶」很入戲,飽含眼淚),這個」家長「給出承諾,12點過來接,在客廳時他還時不時去「幼兒園」探一下,「要哭」,「要哭」,「要哭」(這是對「寶寶」的要求,很帶情緒的那種),我則在一旁催促,到12點了快去接「寶寶」,他則再三強調「時間還沒到」。這個遊戲在接下來的幾天玩了多次,直到他不再要求為止,而他的上學也順暢了許多。

可以體會到這事對他的影響,而遊戲讓他將積蓄的情緒給予了釋放,後期遊戲時充滿了歡樂,這說明孩子從那種狀態走了出來。那不玩這個遊戲孩子的情緒會如何處理?也許會被父母們以不同的方式進行開釋,但最好不是被壓抑。


除了處理分離焦慮外,還有現實場景(如醫院打針、看牙)和虛擬故事(大灰狼與小兔,老鷹和小雞等)都可遊戲化,在這些遊戲裡,都有一個強勢角色和弱勢角色。一般讓孩子選強勢角色(很多時候都是他們自己的要求),父母就扮演弱角色,通過各種衝突,父母取敗,有些時候孩子會選弱角色,但父母代表的強勢角色是個紙老虎,不堪一擊,這些遊戲能增加他們的自信心,消除無力感,通過讓孩子贏來給他們傳遞能量。


2.社交焦慮

有次兒子和幾個一年級的孩子玩遊戲,但遊戲有一個懲罰約定,就是輸了唱英文歌曲,他牴觸參加這個遊戲,我想這次他可能「輸不起」,我也參與進來故意輸,但唱的英文歌曲要不是「生日歌」,就是「26個字母歌」,小朋友們覺得幼稚但很搞笑,笑得前仰後合,讓我一遍一遍唱給他們聽,這讓他們覺得輸也不什麼不得了的事。在這個遊戲中,我雖然和他們是同類角色,但總是」最弱「的那一個,就是是他們的」墊腳石「,「社交笨蛋」。(不過有時候,兒子也會介意我的角色,所以用一個手套玩偶,讓它來承擔這個任務,而且還可以塑造不同的性格,就可以做到兼顧)


社交焦慮的孩子對拒絕、嘲笑等會很敏感,這讓他們牴觸或規避這樣的場合。沒有參與,他們的衝突處理、溝通合作的互動機會也會被「剝奪」,成長是需要機會的。

大部分孩子都愛吃「棒棒糖」,家長雖不認可,但也會以此為誘惑來驅使孩子做一些他們認可的事情,此時的棒棒糖就是一個外部獎勵,孩子愛玩一些遊戲也是因為這些遊戲給他們提供了一些獎勵,相對於「棒棒糖」這個外部獎勵,它來自遊戲本身,是個「內部獎勵」,在遊戲之中,孩子能體驗到「勝任感」、「控制感」、甚至是「價值感」,這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獎賞。


  • 系統脫敏類遊戲

系統脫敏是心理學行為主義的一個矯正方法,為了克服對特定的事物、場景焦慮或恐懼,構建一個焦慮等級(如下圖對蜘蛛的分級焦慮克服),並由低到高執行,在每個等級存在焦慮時,可做一些放鬆活動或直面體驗來消除焦慮,最終克服所有等級的焦慮。在孩子成長中很可能怕飛機、怕吃魚、怕剪指甲,有些從表面上莫名其妙如害怕毛絨狗熊,也許深層原因是保姆曾拿這個作為管教「不聽話」孩子的恐嚇工具,或者是一些創傷性事件引起的,父母就需要針對具體情況,將焦慮分級,耐心陪伴孩子來應對。


更多的場景是孩子被家長要求去挑戰項目,如商場高空拓展訓練,室內攀巖,學遊泳、滑冰等等,孩子對這些項目很可能牴觸,陪孩子的家長看著其他同齡孩子的表現很是挫折,甚至對他們自己的孩子心生抱怨「懦弱,一點都不勇敢」,最後放棄,後來也和孩子規避這些項目,系統脫敏的理念也適於這些情況的應對,也可以將這些任務分解成N個等級難度,孩子從第1關開始直至最終通關,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對孩子的包容和耐心。

通過系統脫敏方法來應對特定的焦慮或挑戰,除了父母對任務的分解和分級外,也需要以下兩點準備:


1.恐懼測量計

就像孩子們經常接觸的溫度計,可以和他們定一個「恐懼測量計」,由他們來感受自己的焦慮狀況,可以設置成0-100分值(0代表無壓力,依次輕度、中度、臨界點、情緒緊張、100是失控等),在這個階段他們還難以用語言來描述自己深層的體驗,「恐懼測量計」能提升孩子對自己的覺知,父母也能收到一個來自孩子自己的反饋,而不是父母的個人評估。「來,我們一起把這個數字降下來,降到讓你舒服的地方。」


2.放鬆 放鬆

在孩子處於焦慮時刻,父母硬推他們向前,「咬咬牙就過去了!」,「快去,你不是小孩子了!」,「別想太多了,你肯定沒事」,很可能最後他們情緒失控,建議暫時停下來,做一些放鬆準備。


聯結,「我能感受到你在發抖,是啊,這是挺可怕的。我會一直握住你的手,等你準備好了,咱們再一起過去」,「溫暖雙手,冷卻神經」 ,給孩子做一些按摩;


遊戲,讓孩子做個「故意發抖」遊戲,鼓勵他大喊大叫,全身抖個不停,再加上一些誇張的聲音,可以歇斯底裡的尖叫,這都有助於他紓解壓力,也可以做個「彈簧操」,身體站直,腳掌著地,腳跟升起落下,就像彈簧一樣有節奏地上下顫動,還有玩打鬧遊戲;


其他放鬆方式, 可以給孩子放一些舒緩的音樂,對於大一點的孩子,讓他們覺知自己的呼吸,學一些正念、冥想方法進行深度的放鬆,

最後讓他們直面自己的感受,確認自己是安全的。


  • 外化遊戲

「外化」是後現代心理學敘事療法的一個概念,是將孩子長期的焦慮問題本身給予客體化(Objectification),如「我很焦慮」 、「我害羞」修改成「我有個焦慮怪物」、「我有個害羞蟲」 在悄悄勸我別和大家說話。

這樣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和」具體問題「分離出來,他們不會因為」具體問題「而使自己感到羞愧,這個問題不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而且問題被客體化(可理解對象化,給問題找一個始作俑者),獲得了對問題的控制,只有打敗了這個始作俑者,問題也就不存在了。「外化」重建了「自我」與「問題」的關係,玩遊戲也就成為可能,「自我」和「問題」始作俑者成為遊戲中的兩個對立角色。


1.科學間諜遊戲

比如將孩子特殊的焦慮歸結為自己想法中一位來自「潘多拉」星球的「膽小蟲」所為,(可以讓孩子來給這個第三者起個名字)孩子是一位「科學間諜」家,需要識破「膽小蟲」的詭計,他很喜歡踢足球,但「膽小蟲」告訴他那容易受傷,所以騙「膽小蟲」,「我去玩滑滑梯了,你放心待在家裡睡大覺」,科學家、間諜具有探索的特質,會提升孩子對自己想法和行為的覺知。孩子在和「膽小蟲」鬥智鬥勇中,焦慮也就慢慢被療愈。



2.山竹颱風

外化的本質是將一些對孩子較為抽象事物給客體化,就像神話中下雨是由雨神帶來的,所以一些宏大的自然現象(地震、雷電等)也可以給予客體化,2018年整個中國對於山竹颱風的」龐大「都為之驚嘆,電視媒體輪番滾動報導,身處深圳是正面對抗,這些難免不引發他們的焦慮,做遊戲,我化身為「颱風魔怪」,與他們在小區遊樂場追跑,被抓住了就「拍屁屁」,「撓痒痒」,孩子們在歡快中與「颱風「接觸,一遍一遍,無意中緩解了他們的壓力。


參考書籍:《遊戲力》《遊戲力II》勞倫斯.科恩 著 中國人口出版社

《敘事療法實踐地圖》 麥可.懷特 著 重慶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13個親子遊戲療愈兒童「分離焦慮」
    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跟孩子做一些遊戲來體驗「離別」,遊戲方式更為有趣,孩子會一遍一遍的玩,直到他們被「療愈」,以下將選取一些父母在處理「分離」時所採取的遊戲經驗,希望能給予處於此種情景中的父母帶來一些想法,和孩子更輕鬆地度過這個階段。
  • 育兒焦慮,用遊戲來化解
    當你面對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脾氣說來就來,是不是也很困惑? 當你看到孩子之間的衝突時,是不是也會感到焦慮? 家長對待育兒這件事從來不敢怠慢,這幾年連爸爸們也都加入了育兒的行列中,讀書,聽課,請教專家,參加育兒培訓,家長們態度都很認真,很努力,都希望能夠成為孩子眼中的好爸爸,好媽媽。
  • 療愈憂鬱和焦慮的良藥:阿爾法腦波音樂曲單
    療愈憂鬱和焦慮的良藥:阿爾法腦波音樂曲單 2020-07-02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13個親子遊戲應對兒童「分離焦慮」
    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家長「狠狠心」摔袖而去,內心掙扎、自愧,還有一種無力感,當然也少不了焦慮,而且這種感覺還會陪伴他們至少一個學期。那麼對於孩子這種「分離焦慮」有沒有一種更好地處理方式?對於「分離」,當我們的孩子用「哭喊」反抗我們的離開時,那不是意味著他們不喜歡新的環境和需要24小時我們的陪伴。而是「離開」這一情景能喚醒他們深深的恐懼,引發了他們早期的一些挫敗。
  • 13個親子遊戲應對兒童「分離焦慮」
    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跟孩子做一些遊戲來體驗「離別」,遊戲方式更為有趣,孩子會一遍一遍的玩,直到他們被「療愈」,以下將選取一些父母在處理「分離」時所採取的遊戲經驗,希望能給予處於此種情景中的父母帶來一些想法,和孩子更輕鬆地度過這個階段。
  • 齊心協力抗擊疫情|《輕療愈》用聲音提供療愈的力量
    抗擊疫情形勢仍然嚴峻, 很多人在心理和 情緒方面的訴求 也日漸凸顯, 我們為讀者推薦著名 心理學暢銷書《輕療愈》, 希望為共抗疫情出一份力, 用優秀的思想和 閱讀內容守護大家的心靈, 提供療愈的力量。
  • 你如此為孩子焦慮,可能是缺失了家庭「遊戲力」
    這些讓家長焦慮的普遍問題,其實都源於家庭「遊戲力」的缺失。遊戲激發想像力,玩耍提升行動力。在遊戲中,釋放孩子天賦能力。在歡笑中,共建親子情感橋梁。書名:《遊戲力》作者:【芬蘭】帕西·薩爾伯格 / 【英國】威廉·多伊爾譯者:耿一嵐出版:四川文藝出版社 數十位教育學、心理學專家聯袂推薦的現代養育指南《遊戲力》一書作者帕西·薩爾伯格本身就是世界知名的教育家、作家,哈佛大學客座教授。曾被多個國家聘請為教育顧問。
  • 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焦慮、恐懼,只需內在療愈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與她有著相同經歷的小女孩——穆蓮生,在大火中帶她逃離,並頂著拐賣兒童的罪名。兩人相互取暖,並以母女身份開啟了一段短暫的幸福生活,彼此治療。但好景不長,生母,父親及警察的出現,打破了短暫的幸福,但林嘉之並沒有屈服,真實面對自己內心的感受,不斷尋找那段痛苦的回憶,渴望得到生母的理由及疼愛。
  • 中年焦慮!最重要是的自我療愈!
    焦慮也隨之而來了!晚上睡不著覺!頭髮大把大把的脫落!精神狀態萎糜不振!最重要的是自我療愈!這麼多年,我都是用這些簡單的方法做自我調節的!希望對朋友們有幫助!1. 自我療愈首先就是自我心理暗示 !多想正能量的東西!做自我調節增強自己的安全感!不要把還沒發生的事情拿來想結果!比如你工作的單位效益不怎麼好!你就開始想你要失業了怎麼辦!這樣就令自己沒有安全感! 俗語說:車到山前必有路!何必把明天的煩惱拿到今天來煩呢?
  • 音樂療愈,化解壓力、焦慮的「妙藥」!
    沒事傍晚就來這片海吹吹風,看看大海,每逢聽到您吹奏的音樂,心情放鬆很多。」他的聲音漸漸有些顫抖:「今年疫情遇到公司裁員後,我找新工作已一月有餘未果,對我的信心打擊很大。我還有老婆和剛出生幾個月的孩子要養活,還有房貸車貸,真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
  • 成都【如何滋養和療愈兒童的低級感官】二日工作坊招募中
    我們又如何來幫助我們的孩子?在眾多的原因中,兒童的感官被過早的破壞,發展失衡或未得到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眾多尋求解決之道中,從十二感官開始重新建構和修復是華德福教育的一項重要特點。根據華德福的十二感官理論,兒童的各項能力與身體發育有著密切的聯繫。通常我們認為,孩子的各項能力僅是由人腦的發育來決定的。
  • 西安心理沙盤遊戲室,兒童在沙盤遊戲中宣洩情緒案例解讀
    沙盤遊戲心理治療被廣泛應用於兒童的心理教育與心理治療中,沙盤遊戲既是一種心理治療診斷方法,其遊戲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情感宣洩,解壓的過程。沙盤遊戲對於兒童的情緒宣洩和疏導,內心世界的呈現,以及心理的自我效能療愈和成長,有特別好的療愈效果,兒童大部分難以用語言表述和宣洩自己的心理焦慮,壓力與無助,那這些壓力與不良的情緒又會使兒童表現出各種情緒,行為或是行為問題。沙盤遊戲恰恰為這些孩子提供了有效的表達和釋放情緒的途徑。同時沙盤老師在裡面扮演者心理容器的角色,接納來訪者發生在沙盤和治療室的所有情況。
  • 三十年資深幼師,用「遊戲力」緩解孩子入園焦慮
    這時,如果有一位深諳幼兒和家長心理的三十年資深幼兒教師,用做遊戲的方式告訴你,如何緩解孩子的入園焦慮,讓孩子融入陌生的集體,是不是很棒?獨家秘笈就是三個字—— 遊戲力!當媽媽硬著心腸把孩子交給老師,孩子便會大哭大鬧,跌落在分離的焦慮和不安之中。曹文芳老師在哄抱安慰都無效的情況下,和孩子們玩了一個「找媽媽」的遊戲:她告訴孩子們一個秘密——媽媽就藏在幼兒園裡,能聽到你們說的每一句話,看到你們做的每一件事。孩子們立馬不哭了,想像自己的媽媽藏在哪裡。
  • 三十年資深幼師 用「遊戲力」緩解孩子入園焦慮
    這時,如果有一位深諳幼兒和家長心理的三十年資深幼兒教師,用做遊戲的方式告訴你,如何緩解孩子的入園焦慮,讓孩子融入陌生的集體,是不是很棒?獨家秘笈就是三個字—— 遊戲力!當媽媽硬著心腸把孩子交給老師,孩子便會大哭大鬧,跌落在分離的焦慮和不安之中。曹文芳老師在哄抱安慰都無效的情況下,和孩子們玩了一個「找媽媽」的遊戲:她告訴孩子們一個秘密——媽媽就藏在幼兒園裡,能聽到你們說的每一句話,看到你們做的每一件事。孩子們立馬不哭了,想像自己的媽媽藏在哪裡。
  • 平復如故:沙盤遊戲療愈主題解析
    療愈主題較轉化主題而言,具備幾個典型特徵:出現在多次且連續的轉化主題之後;相對於轉化主題,療愈主題更抽象,以及富含哲學或精神意義;需要結合諮客在現實世界的軀體生物指標、知情意人格狀態、社會互動人際關係等三方面改變而確認;表明沙盤遊戲諮詢即將結束;預告下結束後不容易出現諮詢效果反覆;可以出現曼荼羅沙盤作品等經典的療愈主題作品;沙盤遊戲的療愈主題對應於分析心理學的自性原型狀態
  • 「家·課堂」微課第38期 | 小遊戲大作用——讓孩子在遊戲中療愈
    「家·課堂」微課第38期 | 小遊戲大作用——讓孩子在遊戲中療愈 2019-12-18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用芳香園藝植物來療愈五感身心?
    所以這是一篇具有療愈作用的文章,請毫無壓力地閱讀~ 為什麼植物能夠緩解焦慮? Why plants can resolve the anxiety? Van den Berg和Custers兩名專門研究園藝和植物療愈的學者創造了術語「壓力恢復理論「(Pressure recovery theory),當個人沉浸在自然中時會產生許多情緒好處,包括減少焦慮、降低心率、使人的精神產生積極變化等等作用。
  • 學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用「遊戲力」,孩子情緒迅速好轉
    妹妹一下子就被哥哥的「遊戲力」感染了,不但情緒迅速好傳,還和哥哥玩起了「假裝摔跤」遊戲。讀懂孩子發脾氣時所要表達的信息,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幫助孩子釋放情緒。遊戲力是安撫孩子情緒的「良藥」。什麼是遊戲力?
  • 用遊戲走進孩子的心——《親子依戀遊戲》新書發布會
    2020年8月15日,《親子依戀遊戲》新書發布會在上海書展現場如期舉行。據官方信息顯示,發布會以「用遊戲走進孩子的心」為主題,旨在傳播通過遊戲、笑聲和親密關係來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這一理念,幫助父母與寶寶之間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中國父母缺乏對養育孩子的系統了解,會對與寶寶的相處產生困擾。孩子看似毫無章法的行為常常令父母感到無助、惱火或者失去耐心。
  • 心理沙盤遊戲的神秘,解讀靈魂的密碼
    如果你是教育機構工作者,總是接觸到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力不足的孩子,卻不知道如何幫助他們?沙盤遊戲治療又稱箱庭療法,它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起源可以追溯至19世紀初,甚至可以跟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具有療愈效果的納瓦霍宗教沙畫並駕齊驅。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一個沙具,都是內心世界的具體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