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恆和幾個小朋友在公園沙灘遊堆城堡遊戲,東東第一個完成了,城堡堆得又高又好看。小朋友們看到嘖嘖稱讚道:「真漂亮!」
恆恆突然生氣地把東東的城堡踢倒了:「有什麼漂亮的,一點都不好看。」
「你怎麼能這樣?」「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小朋友們都批評恆恆。
「我就要這樣。」恆恆又把其他小朋友的城堡都踢倒了。
旁邊的家長看到紛紛搖頭:「這孩子脾氣太差了。」
恆恆媽媽尷尬地說:「他就這脾氣,怎麼勸都沒用。」
「我家孩子脾氣也不好,說他兩句就躺地上撒野」,「我家那個特愛哭,怎麼哄都不行」,「我家那個也是,一生氣就扔東西」......看來,愛生氣的孩子大有人在。孩子們為什麼要發脾氣?他們到底想表達什麼?
孩子在發脾氣時,其實是傳在傳遞某種信息。
我兒子剛滿6個月的時候,一吃奶就鬧脾氣。吃幾口就哭, 一連數天都是這樣,怎麼哄都不行。後來才知道,兒子是積食了,消化不良。又餓,吃下去肚子又不舒服,所以才會一吃奶就發脾氣。其實他是想告訴媽媽自己不舒服,可惜那時我並沒有讀懂孩子給我傳遞的信息。
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妹妹屁顛屁顛地追著哥哥去玩,沒追上,還摔倒了。她坐在地上「譁譁」大哭,任媽媽怎麼哄都無濟於事。後來哥哥也學著她的樣子,摔了一跤坐到在地上,還假裝痛得「哎喲哎喲」地叫起來。妹妹看到後破涕為笑,情緒瞬間好轉。氣氛也樂了起來,兄妹倆在地上玩起了「假裝摔跤」遊戲,一分鐘前還在哭的妹妹,樂得「咯咯」大笑。
小妹妹因為摔倒後大哭,但她並不是因為摔痛而哭,她是因為生氣:氣哥哥不等自己,也氣自己站不穩。幸好哥哥讀懂了妹妹傳遞出來的信息,所以哥哥假裝自己也站不穩而跌倒。妹妹一下子就被哥哥的「遊戲力」感染了,不但情緒迅速好傳,還和哥哥玩起了「假裝摔跤」遊戲。
讀懂孩子發脾氣時所要表達的信息,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遊戲力是安撫孩子情緒的「良藥」。
什麼是遊戲力?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是這樣形容的:遊戲力——是一種基於玩耍式的養育方式。
4歲的洛洛很喜歡吃棒棒糖,她每天都會纏著媽媽要糖吃。媽媽怕她吃多了糖會傷害牙齒,就把糖果都藏了起來。但一看到電視裡的棒棒糖廣告,洛洛又開始纏著要:「媽媽,我要一個這種大棒棒糖。」
媽媽只好又苦口婆心地勸導:「不能吃這麼多糖,吃多了對牙齒不好。」
但孩子才不理會這些,她固執地說:「我就要吃棒棒糖!」
媽媽還是沒有同意,洛洛就哭鬧了起來。
這一天,媽媽換了一種處理方式,畫面瞬間逆轉:
洛洛指著電視裡的廣告說:「我要一個這種大棒棒糖。」
媽媽也調皮地指著電視說:「我要兩個這種大棒棒糖。」
洛洛愣了一下,很快get到了媽媽的遊戲點,她說:「我要三個這種大棒棒糖。」
「我要四個。」媽媽也一點不吃虧。
「我要五個。」洛洛搶著說。
「我要六個」
........
遊戲力讓孩子的情緒迅速好轉,孩子破天荒地沒有繼續纏著媽媽要棒棒糖,而是和媽媽地玩起了遊戲,畫面既快樂又溫馨。
遊戲對孩子有天然的吸引力,孩子總能在遊戲中玩到盡興,忘記所有不快。如果父母在育兒方式中添加遊戲力,那親子關係就會變得親密無間,孩子的成長曆程也將會是快樂無比。
遊戲的「同理心」原理。
孩子「脾氣壞」,往往是因為情緒被忽略,訴求不被重視。換一句來說,就是孩子覺得大人不理解、不重視他,所以他才通過「發脾氣」的行為來獲得大人的關注。
而遊戲力的好處正是告訴孩子:我理解你,我重視你,我和你一起玩很開心。
哭鬧、罵人、打人、破壞玩具,當孩子暴怒之下的「壞脾氣」行為被遊戲力所替代,孩子的壞情緒不但得到了釋放,而且還收穫了滿滿的快樂。
最重要的是,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建立了情感聯結,孩子就有會「爸爸媽媽理解我」,「爸爸媽媽愛我」的感覺。
勞倫斯.科恩說:「遊戲力是重建親子間深情聯結的橋梁。」
父母通過這個情感橋梁引導孩子如何調整情緒,處理問題就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運用遊戲力,「瓦解」孩子的壞脾氣?
我們慣性認為,孩子必須控制好情緒才能改善壞脾氣。而實際上,如果孩子不能自由地表達情緒,那孩子就會把情緒封閉起來或者進行情緒轉架(比如媽媽罵了孩子,孩子去踢貓,這就是情緒轉架)。這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還會為長大後的各種問題埋下禍根。
所以,要瓦解孩子的壞脾氣就要從問題的根源出發:讓孩子自由表達情緒。
l 給予孩子療愈情緒的時間。 3歲的兒子與同伴玩耍的時候撞痛了手腕,坐在地上委屈地大哭。我把他抱了起來,擁進懷裡安撫。
兒子哭了一會開始告訴我事情的經過,我沒有打斷他,認真地聽他訴說,兒子說完又開始哭了起來。我一直抱著他,沒有勸他不哭,也沒有故意轉移他的注意力,而是讓他的情緒盡情地釋放。
幾分鐘後,兒子從我的膝上下來,他說:「不痛了。」然後跑開,繼續去玩了。
不急於制止孩子的哭喊,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自由地釋放,也讓孩子知道:哭是沒關係的。給予孩子療愈情緒的時間,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把累積的情緒釋放掉,回復快樂的心情。
l 不要讓孩子獨自面對壞情緒。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會有什麼反應?妥協?責罵?還是把孩子孤獨地隔離?這些反應都不利於孩子情緒的釋放,孩子在發完一通脾氣之後,情緒反而變得更糟。因為,他的感受沒有得到充分表達,他的訴求沒有人在傾聽。
美國育兒專家李伯曼認為,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應該以理解的態度陪伴孩子,給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讓孩子知道他並不是孤單一個人的。
父母靜靜地陪在旁邊,中間不要打斷孩子,讓孩子自然地把脾氣發完,孩子的情緒就會好轉。無聲的「遊戲力」在父母的陪伴中產生,親子情感重新聯結,孩子感覺被傾聽,壞情緒自然消失了。
l 掌握孩子發脾氣的規律。 兒子從小就不喜歡洗臉,只要毛巾一碰到他臉上,他就會掙扎著把臉別開,我只好強行幫他洗臉。每次洗臉都像打仗一樣,有一次幫他洗臉,因為反抗他額頭撞到牆角受傷了。
這讓我內疚了很久,下一次我再幫他洗臉的時候,我就先告訴他:「媽媽要幫你洗臉了,小臉不要動。」兒子居然乖乖地不動,讓我輕輕地幫擦臉。
原來,孩子發脾氣是有規律的。我提前告訴他要幫他洗臉,並且輕輕地幫他擦拭,他就會十分配合。如果我直接把毛巾放他臉上,他就會掙扎。
所以,只要父母足夠細心就會發現,孩子發脾氣是有規律可循的。掌握孩子發脾氣的規律,就能將孩子的壞脾氣瓦解在發作之前。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在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之前,父母可以通過「遊戲力」引導孩子把情緒釋放出來,把「壞脾氣」化解在無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