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親子遊戲應對兒童「分離焦慮」

2020-09-25 兒童遊戲聯盟



9月份了又是一年開學季,很多家長已經體驗了孩子上學時分離的「痛苦」。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家長「狠狠心」摔袖而去,內心掙扎、自愧,還有一種無力感,當然也少不了焦慮,而且這種感覺還會陪伴他們至少一個學期。那麼對於孩子這種「分離焦慮」有沒有一種更好地處理方式?


對於「分離」,當我們的孩子用「哭喊」反抗我們的離開時,那不是意味著他們不喜歡新的環境和需要24小時我們的陪伴。而是「離開」這一情景能喚醒他們深深的恐懼,引發了他們早期的一些挫敗。模糊的記憶、孤獨會佔據著他們的想法,使孩子感到不安全。按照腦科學理論,孩子大腦邊緣系統很容易感知情緒警報,孩子也難以平靜下來,在這樣的時刻,即使我們告知將會很快回來,他們也難以處理這些信息。


對於「再見」,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我們可以聽一聽他們的挫敗,在他們哭時坐下來陪伴他們一會兒,理解他們此時此地的感受,他們才會從這些「痛苦」情緒體驗中恢復過來,獲得一些自我好感。當他們不再有挫敗感,孩子才有能力理解我們在中午12點(下午4:30)過來接自己,如此才有能力面帶微笑和媽媽擁抱再見,才能將注意力轉向其他人,並在我們再次回來之前保持安全感。


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跟孩子做一些遊戲來體驗「離別」,遊戲方式更為有趣,孩子會一遍一遍的玩,直到他們被「療愈」,以下將選取一些父母在處理「分離」時所採取的遊戲經驗,希望能給予處於此種情景中的父母帶來一些想法,和孩子更輕鬆地度過這個階段。


心理學中,有一個行為主義的派別,通過改變特定情境(如分離等)的反應方式來改變人對此的體驗(不再是恐懼、焦慮等),兒童正處於認知未成熟之前,說理是難以奏效的,而遊戲改變了親子分離情境中那些互動的自動反應模式,讓兒童從這些焦慮中得以走出,也增進了親子間的聯結。


01 捉迷藏

這是一個具有認知價值的遊戲類型,在孩子嬰兒時期就可以玩(如藏東西來找),按照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嬰兒階段正處於獲得「客體永恆」的時期,玩捉迷藏遊戲會促使孩子更容易獲得這個認知,父母的離開不代表他們的消失、不存在,而只是暫時的不在場,「客體永恆」有利於兒童安全感的建立。


02 將計就計

當父母出門時,拖著不讓走就是他們的一個自然反應,這個遊戲就是順遂了他們,在他們還未抱腿時搶先邀請他們參與,使用一種遊戲的語調「我現在要出去了,我希望沒有人把我再拉回去」,孩子們會用自己胳膊拖我們回到房間,我們「無力」的躺在沙發上,反覆幾次,他們最終會高興地放了我們,擁抱再見。


03 錯的外套、錯的鞋子


當我們以一種更搞笑的方式來處理這個「議題」,也能化解「離別」時的緊張情緒。如媽媽穿著爸爸的外套、鞋子,吆喝著自己要外出卻發現自己的「窘樣」,「啊,這外套怎麼錯了」,「鞋子怎麼穿錯了」,「怎麼是睡衣啊」…,讓他們發現哪兒不對,在孩子的「嘲笑」中舒緩了他們對「離別」帶了的壓力。


04 總是走錯


在和孩子打招呼離開時,卻走錯了方向,要不是打開了臥室的門,就是打開了廚房的門,再不去了浴室,「Oh, 又錯了,那你能告訴我前門在哪兒?」,這個體驗就很詼諧,「馬虎的爸爸」不妨讓他們來個評價。


05 推我出去


在你還未打開門前,大聲地說「我還沒有準備好啊,我希望沒有人推我出去」,邀請孩子加大馬力推你走,然後轉過身對他說,「我還沒有準備好呢,我需要一些kiss!」


06 攜帶錯誤


當你外出時,告訴孩子你需要攜帶帽子、包包,但是你卻拿的是掃帚、一些平時出門不帶的奇奇怪怪的東西,拿了多次總是不對「怎麼又錯,這次竟然拖把,讓我再試一次」,在孩子「咯咯」的笑聲中,以另一種方式完成了一次「離別」。


07 隱藏的KISS


一位媽媽在女兒上學時告訴她「我的孩子,媽媽在你的襯衫上留了一個Kiss,你可以在想媽媽時檢查一下」,「現在孩子大了,我們每天早上在各自的手鍊上交換Kiss」。在這方面幼兒園的處理方式還是不錯的,會讓孩子帶去自己熟悉的物件,如和父母的全家照會布置在教室的各個角落。


08 角色扮演

很多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就體會到了「挫折」,在這個階段不妨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媽媽和孩子的角色互換,「孩子」送「媽媽」上學。我家的孩子就是使用這個遊戲走出來的,他和媽媽在家裡來「演」這個場景,剛開始孩子很有情緒,需要讓演「孩子」的媽媽哭(媽媽也哭的很動容、「死活」抱著孩子的腿不讓走),並且堅持到點再接(我在一旁提示是否可以提前,無效),可以看出他是一種不原諒的態度,後來重複玩了一周後,孩子臉上的笑容慢慢綻放,氣氛也輕鬆了很多,可以說遊戲將他積壓的情緒給釋放了。


09 布娃娃


一位媽媽回憶到,很多時候和女兒外出時,女兒會隨身帶一個布娃娃,孩子會突然扔掉布娃娃跑掉,這個時候她沒有去責備,她意識到這是女兒在玩「分離遊戲」,於是她會模仿布娃娃的聲音「嗨,不要離開我!」並去追趕她。

又如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女兒非常喜歡的一個遊戲是將自己最喜歡的玩具狗遞給她,然後和小狗道別「ByeBye,我要上班去了」,這位媽媽嘗試了很多小狗的反應,但是女兒最喜歡和要求的是小狗傷心地「哭」,在她離開後不停地「哭」,而後在她回來後,小狗表現的很興奮。

這些和上面的「角色扮演」類似,只是孩子此時藉助一個客體來表達這樣的主題,母親的適時介入會癒合孩子在離別時感受到的「傷害」。


10 粘在一起


這是一位媽媽應對「分離焦慮」的方法,她的孩子很粘,於是她提議用膠布將她和女兒粘在一起,綁在胳膊或者腿上「你看,我把自己粘在你身上了,這樣你就不會離開我了,你到那兒我就跟到哪兒」,不一會兒,孩子就有些「煩」,當然也是快樂地,在這過程中,孩子體驗到和媽媽關係的緊密,也堅持不要再「粘」了,(媽媽也假裝很挫敗),讓他們來主導,這些都讓孩子體驗到一種力量感,而不再是無力感。


11 臨時照顧


有時孩子需要臨時託付給一位朋友照顧,孩子更可能感到是焦慮,一位媽媽編了很多故事來緩解這個情景。

她告訴孩子自己的朋友住在雲端,她的朋友會駕駛一架飛機來接他,如果在她家的地毯上挖個洞,她能發現一條通往自己家裡的隧道,如果在他們家浴室洗澡,浴缸裡的水會變成一條溫暖的河流,她可以遊回家。每次當她告訴孩子這些故事時,孩子饒有興趣,並要求再講一個新的故事。

當朋友接她時,告訴她將穿過「隧道」進入他們家,孩子面帶笑容,更有信心自己可以和朋友在一起。


12 睡覺分離


很多孩子對於睡覺也充滿了焦慮,因為這也意味著一種分離。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化解,讓孩子推你上床睡覺,他們關上臥室的門跑開,接著你跳出來打開門,喊著「嗨,是不是你剛才推我上床睡覺,我還沒有準備好呢」。


13 分離後檢查


孩子分離焦慮從成人的角度來說是非理性的,「分離檢查」遊戲可以幫孩子意識這些擔憂本身,和他們一起檢查是否一切都在哪兒,他們的腿、胳膊、身體、父母的愛等沒有因為分離而損失,分離不意味著失去,也不意味著少了什麼。


所有這些有趣遊戲,都增加了親子間的聯結,更有力幫助孩子應對分離時的焦慮。

相關焦點

  • 13個親子遊戲應對兒童「分離焦慮」
    9月份,又是一年入園時,很多家長已經體驗了孩子上學時分離的「痛苦」。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家長「狠狠心」摔袖而去,內心掙扎、自愧,還有一種無力感,當然也少不了焦慮,而且這種感覺還會陪伴他們至少一個學期。那麼對於孩子這種「分離焦慮」有沒有一種更好地處理方式?
  • 13個親子遊戲療愈兒童「分離焦慮」
    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家長「狠狠心」摔袖而去,內心掙扎、自愧,還有一種無力感,當然也少不了焦慮,而且這種感覺還會陪伴他們至少一個學期。那麼對於孩子這種「分離焦慮」有沒有一種更好地處理方式?對於「分離」,當我們的孩子用「哭喊」反抗我們的離開時,那不是意味著他們不喜歡新的環境和需要24小時我們的陪伴。而是「離開」這一情景能喚醒他們深深的恐懼,引發了他們早期的一些挫敗。
  • 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這樣的,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分離焦慮常常出現在上幼兒園時期。不僅是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媽媽也會出現分離焦慮。如何應對分離焦慮呢?我們先從孩子和媽媽的依賴和依戀關係上來講起。因為依戀關係具有雙向性,因此,分離常常體現在媽媽和寶寶兩者的關係上,而不是單方面。
  • 寶寶產生分離焦慮的兩個階段,家長應該怎麼應對?
    分離焦慮通常在寶寶6個月大時,有自我意識時就會出現,那正是寶寶學爬的階段,在12-18個月的學步期會變得更加強烈。爸爸媽媽們如果能合理處理寶寶這兩個敏感階段,那麼當寶寶長大後就不會再產生強烈的分離焦慮。
  • 當兒童心理醫生的孩子經歷分離焦慮
    也有媽媽在收到我的回覆後感嘆一句:「徐醫生,你這麼懂兒童心理,你家孩子肯定不會有分離焦慮吧?即使有你也能很淡定應對吧?做你的孩子真是幸福!」 其實,分離焦慮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只不過會因孩子本身的氣質特徵、親子依戀類型、家庭養育模式等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激烈程度和持續時間而已。
  • 孩子初入幼兒園,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從心理層面上講,這就是「分離焦慮」。那麼家長和老師如何攜手化解寶寶的分離焦慮呢?9月27日,鄭東新區普惠路第二幼兒園教師王晨霞和學生家長徐燕林受邀做客大河網直播間,開啟了一節關於「如何應對分離焦慮」的家校育人課堂。什麼是「入園分離焦慮」?
  • 這六招幫孩子應對幼兒園分離焦慮
    如果沒有猜錯的話,分離焦慮,應該是小朋友入園過程中最大的敵人了吧。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2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呢?
  • 棉花糖「安全感」主題講座: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開學一個月,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牽動著每一位父母的心。2020年9月27日晚,棉花糖情商·家庭教育的徐丹老師(小丹姐姐),受邀為田園都市幼兒園的家長們,做了一場關於「如何應對分離焦慮」的主題講座。該課程也在線上同步直播。
  • 開開心心上幼兒園——消除小班幼兒分離焦慮的案例分享
    分離焦慮是焦慮的一種,通常出現在與家長、與所愛和依賴的人分離或面臨分離的威脅等情況下。九月份,適齡幼兒離開父母和家庭進人幼兒園,邁出了其社會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在這一過程中,由於直接面臨著與家長的長時間分離,幼兒經受著分離焦慮所帶來的情緒變化衝擊,有些幼兒能夠順利適應,而有些幼兒卻適應不良。
  •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4個方法,幫助幼兒緩解分離焦慮
    家長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然後開開心心的去幼兒園呢?在知道怎麼做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幼兒的「分離焦慮」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幼兒會出現「分離焦慮「?了解了這些,家長會更理解孩子的焦慮情緒,從而平和的去應對。
  • 【「蒲公英」維權項目】「幼兒園開學季,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專場...
    「蒲公英」婦女兒童維權項目 ——關愛兒童身心健康知識講座 >守護兒童·牽手共成長 為了緩解幼兒入園焦慮,讓即將入園的寶貝更好的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8月20日,烏拉特前旗惠民社工服務中心依託內蒙古自治區婦聯「蒲公英」項目,聯合烏拉山鎮東興一社區婦聯,邀請旗幼兒園李妍譚老師為新生家長開展了「幼兒園開學季,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 心理專家教你應對分離焦慮
    心理專家教你應對分離焦慮 2019-08-26 09:33:12來源:新京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首先需要家長改變對孩子入園問題的態度,並注意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如果經過上述處理仍然恐懼上幼兒園,需要尋找有無其他特殊原因,必要時接受相應的心理行為治療。
  • 用「遊戲力」來療愈兒童焦慮
    我們常常說美好的童年時光,其實際是兒童本身的脆弱性,易對周邊環境給予敏感的反應而處於焦慮狀態,處於焦慮之中的孩子他們的心智、注意力都會被焦慮的事所佔據,他們也會向家長發出求助的信號,但更多會以「這是不會發生的」,「這沒什麼可怕的」 等等應對。
  • 兒童的五種焦慮!從分離焦慮到恐懼症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簡稱GAD)是指過度的、無法控制的焦慮。兒童患上廣泛性焦慮症就會時刻焦慮,他們對任何應激源的第一反應就是做最壞的打算。其他焦慮症顯示,很多種刺激都會引起焦慮,而患有恐懼症的兒童卻只對某種特殊刺激起反應,例如蜜蜂、狗、電梯和注射。這些兒童如果能夠避免接觸他們的恐懼源,就不會產生焦慮。但這並不是說患有恐懼症就容易應對。患有狗恐懼症的兒童,只要想到可能有狗出現,他們就不能步行上學、不能和鄰居玩或者不能去朋友家;如果知道運動、逛街或者去哪個地方可能會碰到狗,那麼他們寧願哪兒也不去。
  • 如何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
    ,可是寶寶卻已經和媽媽之間建立起了比較穩定的親子依戀關係,所以媽媽離開時,寶寶會顯得很焦慮、不安。怎樣正確應對分離焦慮?行動一:逐漸增加孩子獨處時間孩子無法有效應對分離和父母過度保護或鼓勵依賴有關連,如隨時跟在他旁邊、不放心他獨自活動,當孩子開始有獨自活動的能力時,嘗試讓他有機會獨自在你所布置好的安全地方活動,如玩玩具或遊戲、看圖畫書或動漫,開始可能是5分鐘再逐漸增加到10分鐘或更長時間,以及開始你可以在旁邊看著,到你可以離開作些事情再回來。
  • 教師、家長如何緩解和消除幼兒的分離焦慮
    2.心理學和衛生學的研究都表明:焦慮、恐懼、沮喪、悲哀等情緒是健康的大敵,也是致病的因素。不僅如此,美國一位心理學家還研究發現,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會降低兒童智力活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將來的創造力以及社會的適應能力。因此,有必要分析幼兒入託分離焦慮的現象及成因,尋找可能緩解幼兒分離焦慮的策略。
  • 家有「粘人精」是什麼體驗,寶媽:崩潰,如何應對寶寶分離焦慮?
    ,由於認知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所以通常會進入一個特殊的階段「分離焦慮期」。根據美國相關統計:多數嬰幼兒在8-9個月時開始出現「分離焦慮期」,在1歲左右進入「峰值」,而2歲後又慢慢緩解,直至消失。這時候就有寶媽忍不住問了,不是說寶寶8、9個月大才分離焦慮嗎?我家寶寶已經3歲了,怎麼還是分離焦慮呢?
  • 孩子分離焦慮,摔東西絕食,家長如何應對?
    其實,分離是每個寶寶和家長都會遇到的,而同心理依賴對象的分離,都會帶來焦慮情緒,大人也一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表現會有差異,其中一小部分孩子會出現心理疾病級別的分離焦慮症,也叫分離焦慮失調,那麼面對孩子的焦慮分離症,家長應該怎麼應對?跟著育兒助手敬邦推車一起來了解下吧。
  • 成人也有分離焦慮?四步驟教你應對
    其實,阿美是惹上了「分離焦慮症」。一般來說,「分離焦慮」常被我們用來談論嬰幼兒,因為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其實,成人也會有這種感覺,只是很少會有人注意。  心理學家表示,分離焦慮起源於童年期個體在分離、個體化過程中由於某種停滯所造成的一種創傷性情感體驗。
  • 【教師篇】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成因及應對策略
    每年幼兒園新生入園的時候,一個個從未離開過家庭的孩子,怯生生地走入了幼兒園的大門。幼兒園,也常常是哭聲一片。孩子們和父母親人的分離焦慮困擾著很多家庭,也為幼兒園老師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場景一:寶寶第一天來上幼兒園,就一刻不停地哭。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如此,從不參加任何活動。他會一直緊緊拿著自己從家裡帶來的玩具,坐在遠離小朋友的地方,默默地流著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