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了又是一年開學季,很多家長已經體驗了孩子上學時分離的「痛苦」。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家長「狠狠心」摔袖而去,內心掙扎、自愧,還有一種無力感,當然也少不了焦慮,而且這種感覺還會陪伴他們至少一個學期。那麼對於孩子這種「分離焦慮」有沒有一種更好地處理方式?
對於「分離」,當我們的孩子用「哭喊」反抗我們的離開時,那不是意味著他們不喜歡新的環境和需要24小時我們的陪伴。而是「離開」這一情景能喚醒他們深深的恐懼,引發了他們早期的一些挫敗。模糊的記憶、孤獨會佔據著他們的想法,使孩子感到不安全。按照腦科學理論,孩子大腦邊緣系統很容易感知情緒警報,孩子也難以平靜下來,在這樣的時刻,即使我們告知將會很快回來,他們也難以處理這些信息。
對於「再見」,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我們可以聽一聽他們的挫敗,在他們哭時坐下來陪伴他們一會兒,理解他們此時此地的感受,他們才會從這些「痛苦」情緒體驗中恢復過來,獲得一些自我好感。當他們不再有挫敗感,孩子才有能力理解我們在中午12點(下午4:30)過來接自己,如此才有能力面帶微笑和媽媽擁抱再見,才能將注意力轉向其他人,並在我們再次回來之前保持安全感。
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跟孩子做一些遊戲來體驗「離別」,遊戲方式更為有趣,孩子會一遍一遍的玩,直到他們被「療愈」,以下將選取一些父母在處理「分離」時所採取的遊戲經驗,希望能給予處於此種情景中的父母帶來一些想法,和孩子更輕鬆地度過這個階段。
【心理學中,有一個行為主義的派別,通過改變特定情境(如分離等)的反應方式來改變人對此的體驗(不再是恐懼、焦慮等),兒童正處於認知未成熟之前,說理是難以奏效的,而遊戲改變了親子分離情境中那些互動的自動反應模式,讓兒童從這些焦慮中得以走出,也增進了親子間的聯結。】
這是一個具有認知價值的遊戲類型,在孩子嬰兒時期就可以玩(如藏東西來找),按照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嬰兒階段正處於獲得「客體永恆」的時期,玩捉迷藏遊戲會促使孩子更容易獲得這個認知,父母的離開不代表他們的消失、不存在,而只是暫時的不在場,「客體永恆」有利於兒童安全感的建立。
當父母出門時,拖著不讓走就是他們的一個自然反應,這個遊戲就是順遂了他們,在他們還未抱腿時搶先邀請他們參與,使用一種遊戲的語調「我現在要出去了,我希望沒有人把我再拉回去」,孩子們會用自己胳膊拖我們回到房間,我們「無力」的躺在沙發上,反覆幾次,他們最終會高興地放了我們,擁抱再見。
當我們以一種更搞笑的方式來處理這個「議題」,也能化解「離別」時的緊張情緒。如媽媽穿著爸爸的外套、鞋子,吆喝著自己要外出卻發現自己的「窘樣」,「啊,這外套怎麼錯了」,「鞋子怎麼穿錯了」,「怎麼是睡衣啊」…,讓他們發現哪兒不對,在孩子的「嘲笑」中舒緩了他們對「離別」帶了的壓力。
在和孩子打招呼離開時,卻走錯了方向,要不是打開了臥室的門,就是打開了廚房的門,再不去了浴室,「Oh, 又錯了,那你能告訴我前門在哪兒?」,這個體驗就很詼諧,「馬虎的爸爸」不妨讓他們來個評價。
在你還未打開門前,大聲地說「我還沒有準備好啊,我希望沒有人推我出去」,邀請孩子加大馬力推你走,然後轉過身對他說,「我還沒有準備好呢,我需要一些kiss!」
當你外出時,告訴孩子你需要攜帶帽子、包包,但是你卻拿的是掃帚、一些平時出門不帶的奇奇怪怪的東西,拿了多次總是不對「怎麼又錯,這次竟然拖把,讓我再試一次」,在孩子「咯咯」的笑聲中,以另一種方式完成了一次「離別」。
一位媽媽在女兒上學時告訴她「我的孩子,媽媽在你的襯衫上留了一個Kiss,你可以在想媽媽時檢查一下」,「現在孩子大了,我們每天早上在各自的手鍊上交換Kiss」。在這方面幼兒園的處理方式還是不錯的,會讓孩子帶去自己熟悉的物件,如和父母的全家照會布置在教室的各個角落。
很多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就體會到了「挫折」,在這個階段不妨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媽媽和孩子的角色互換,「孩子」送「媽媽」上學。我家的孩子就是使用這個遊戲走出來的,他和媽媽在家裡來「演」這個場景,剛開始孩子很有情緒,需要讓演「孩子」的媽媽哭(媽媽也哭的很動容、「死活」抱著孩子的腿不讓走),並且堅持到點再接(我在一旁提示是否可以提前,無效),可以看出他是一種不原諒的態度,後來重複玩了一周後,孩子臉上的笑容慢慢綻放,氣氛也輕鬆了很多,可以說遊戲將他積壓的情緒給釋放了。
一位媽媽回憶到,很多時候和女兒外出時,女兒會隨身帶一個布娃娃,孩子會突然扔掉布娃娃跑掉,這個時候她沒有去責備,她意識到這是女兒在玩「分離遊戲」,於是她會模仿布娃娃的聲音「嗨,不要離開我!」並去追趕她。
又如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女兒非常喜歡的一個遊戲是將自己最喜歡的玩具狗遞給她,然後和小狗道別「ByeBye,我要上班去了」,這位媽媽嘗試了很多小狗的反應,但是女兒最喜歡和要求的是小狗傷心地「哭」,在她離開後不停地「哭」,而後在她回來後,小狗表現的很興奮。
這些和上面的「角色扮演」類似,只是孩子此時藉助一個客體來表達這樣的主題,母親的適時介入會癒合孩子在離別時感受到的「傷害」。
這是一位媽媽應對「分離焦慮」的方法,她的孩子很粘,於是她提議用膠布將她和女兒粘在一起,綁在胳膊或者腿上「你看,我把自己粘在你身上了,這樣你就不會離開我了,你到那兒我就跟到哪兒」,不一會兒,孩子就有些「煩」,當然也是快樂地,在這過程中,孩子體驗到和媽媽關係的緊密,也堅持不要再「粘」了,(媽媽也假裝很挫敗),讓他們來主導,這些都讓孩子體驗到一種力量感,而不再是無力感。
有時孩子需要臨時託付給一位朋友照顧,孩子更可能感到是焦慮,一位媽媽編了很多故事來緩解這個情景。
她告訴孩子自己的朋友住在雲端,她的朋友會駕駛一架飛機來接他,如果在她家的地毯上挖個洞,她能發現一條通往自己家裡的隧道,如果在他們家浴室洗澡,浴缸裡的水會變成一條溫暖的河流,她可以遊回家。每次當她告訴孩子這些故事時,孩子饒有興趣,並要求再講一個新的故事。
當朋友接她時,告訴她將穿過「隧道」進入他們家,孩子面帶笑容,更有信心自己可以和朋友在一起。
很多孩子對於睡覺也充滿了焦慮,因為這也意味著一種分離。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化解,讓孩子推你上床睡覺,他們關上臥室的門跑開,接著你跳出來打開門,喊著「嗨,是不是你剛才推我上床睡覺,我還沒有準備好呢」。
孩子分離焦慮從成人的角度來說是非理性的,「分離檢查」遊戲可以幫孩子意識這些擔憂本身,和他們一起檢查是否一切都在哪兒,他們的腿、胳膊、身體、父母的愛等沒有因為分離而損失,分離不意味著失去,也不意味著少了什麼。
所有這些有趣遊戲,都增加了親子間的聯結,更有力幫助孩子應對分離時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