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心理疾病小手冊:焦慮與各類恐慌病症

2020-09-05 525心理網

這篇文章將會詳細介紹各種焦慮、恐慌的分類和症狀,幫助你判斷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是否有類似的病症。

讀的時候請一定要記住,文章僅供參考,不能代替專業醫師的診斷和評估。

焦慮與恐慌是兩個意思非常相近的詞彙,所以在這裡將它們匯總為一個篇章來講。

01 廣泛焦慮症(一般性焦慮症、廣泛性焦慮情感障礙)

廣泛焦慮症以頻繁、全面、持續、無明確對象或固定內容的緊張不安及過度焦慮感為特徵。焦慮這種感覺是指對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危險的事情產生的過度擔憂緊張的感覺。舉個例子,如果你害怕蜈蚣或者蜘蛛,那麼一看到它們,你就會感覺惶恐不安。如果你無論在哪裡、做什麼都有類似的感覺;並且這種症狀持續了半年以上,那這種問題就可以成為「廣泛焦慮症」。第一次身患一般性焦慮症的人通常在20歲到40歲,這種病在男性女性身上都很常見,女性的發病率稍高一些。

有些患者會認為他們應當合理地焦慮和擔憂。因為合理地擔心考試或寫論文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成績。這樣的心態是略有不妥的。也許你能夠將一些焦慮感化為動力,但時間長了,焦慮感不斷積累,最終會成為你的絆腳石,為你無形之中增添壓力。事實上,大多數人的發揮水平在完全沒有焦慮和擔心的時候是最好的。

02 社交恐懼症(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怖症)

如字面意思,社交恐懼症就是指怕人。在當今社會,社交恐懼症非常普遍。無論是男性、女性,都會患這種病,通常來說患者以男性居多。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會表現得比較害羞,他們害怕在別人面前出醜。只要是別人有可能看出他們緊張不安的場合,他們都會儘量迴避。如果你害怕公共演講、害怕在社交場合或會議上等人多的場合、害怕向他人自我介紹、害怕約會、害怕當著他人的面吃東西、害怕在派對上說傻話或害怕去公共洗手間,那麼你就可能患有社交恐懼症。

03 單純恐懼症(單純性恐懼、單純恐怖症)

單純恐懼症是指害怕某些特定的事物。例如害怕站在高處、害怕某種動物、害怕坐飛機、害怕窒息、害怕打雷、害怕開車、害怕黑暗、害怕封閉空間、害怕電梯、害怕血、灰塵、細菌、害怕橋等。我們所熟知的密閉空間恐懼症和恐高症就屬於單純恐懼症。

這些恐懼症名字聽上去有些嚇人,但事實並非如此。恐懼症雖然讓人痛苦,但它不屬於重度精神疾病的症狀,也不能說明患者性格軟弱、抗壓能力差。一般來說,這種病很快就能治癒,而且效率很高。有趣的是,至今幾乎還沒有科學知識來解釋這些恐懼症的根源是什麼,有人認為是童年陰影,有人認為是基因,也有人認為是環境所致,眾說紛壇。

單純恐懼症極其普遍。約10%-20%的人一生中都有患恐懼症的時候。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患上這種病。女性患恐懼症的概率大約是男性的兩倍。

04 恐慌症

恐慌發作通常是一陣強烈、密集的焦慮感突然襲來,但它的持續時間通常比較短——大多數時候只有幾分鐘,很少有持續一小時以上的。相比廣泛焦慮症來說,恐慌症的發作似乎毫無理由。

恐慌發作時,你會產生至少4種不同的不適感。包括但不限於:眩暈、心跳加快、喉嚨哽咽、思緒紊亂、頭昏眼花、顫抖、胸悶、心悸、腹瀉或胃部不適、呼吸急促、窒息或透不過氣來、指尖刺痛或者麻木、渾身潮熱、打冷顫或流冷汗。你可能忽然感覺自己不真實、或者這個世界不真實了。

如果你在4周內經歷過至少4次恐慌發作,則說明你還上了恐慌症;如果你有過一次恐慌症但是擔驚受怕了一個月,也可以說明你患上了恐慌症。具體的診斷還是要聽醫生的話。

有些恐慌症患者會非常擔心自己失控,成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然而精神分裂症與恐慌症、焦慮症的症狀截然不同。儘管恐慌發作的感覺像地獄一樣,但它們相對來說是無害、較容易治療。

05 廣場恐懼症(廣場恐怖症)

廣場恐懼症指害怕深處空曠空間或者出門遠行,離開家,離開安全的地方。

有廣場恐懼症的人非常害怕身處無助的環境,它們擔心自己萬一出現恐怕或難堪的症狀,例如大小便失禁。因為這種恐懼心理,患者往往不敢出門旅行,就算旅行也一定要找個可靠的人陪著。它們害怕深處人群、在超市排隊、在橋上或公共汽車等等。

廣場恐懼症是最常見的恐懼症之一,患者以女性居多。

06 強迫症

強迫症也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這是一種頑固持續、無法擺脫且毫無意義的幹擾性想法。(與我們一般說的強迫症略有不同)舉例來說,即使你的理智告訴你絕對不可能,你也還是會擔心受傷的灰塵會讓孩子受到細菌感染,甚至會害它們得新型冠狀病毒。強迫是一種你覺得自己必須反覆實施才能避開危險的儀式性行為。根據1980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出版的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最常見的強迫症通常與暴力、汙染或懷疑有關.

07 臆想症(疑病症、疑病性神經症)

臆想症患者會發了瘋似地認為自己得了癌症或者白血病之類的絕症。它們往往四處奔波球求醫,沒完沒了地體檢,一遍又一遍地聽醫生告訴他們身體非常健康。臆想症可能出現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但20歲左右的人患病概率要高許多,男性和女性的患病比例大致相當。它是所有科室醫生見過的最多的疾病之一。臆想症患者往往不願承認自己的症狀是由壓力或者心理問題引起的,他們固執己見,堅持從身體上找原因,這讓許多醫生頗為頭疼。

臆想症與其它焦慮症一樣,病因總是患者忽略、看不見的其他問題。

來源 :525心理網(psy525.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

相關焦點

  • 實用心理疾病小手冊:焦慮與恐慌病症的分類和詳解
    這篇文章將會詳細介紹各種焦慮、恐慌與抑鬱症的分類和症狀,幫助你判斷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是否有類似的病症。讀的時候請一定要記住,文章僅供參考,不能代替專業醫師的診斷和評估。焦慮與恐慌篇焦慮與恐慌是兩個意思非常相近的詞彙,所以在這裡將它們匯總為一個篇章來講。
  • 如何擺脫疫情帶來的恐慌、焦慮 心理專家教你幾種方法
    津雲新聞訊:正值新春佳節時,每日疫情信息卻在不斷地刷屏手機,一些市民開始出現緊張、低落、焦慮等情緒。對此,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楊建立表示,市民不要盲目恐慌,過度焦慮、失眠等問題會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疫情時期,市民應在增加身體免疫力的同時,更要增強心理免疫力。
  • 焦慮障礙是精神疾病
    文/羊城晚報記者 餘燕紅近年來,從政府官員、企業員工到學生,因焦慮抑鬱自殺輕生的個案頻發,各類因精神疾病而放棄生命的新聞不絕於耳。「適度焦慮是生活中的一個正常部分。」廣東省神經心理學組組長、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腦系科主任潘小平教授指出,「當焦慮嚴重幹擾每天的生活,持續存在、不合理且無法抵抗,影響個體的生活、工作甚至社交時,便有可能是焦慮障礙,需要引起重視。」
  • 面對疫情的恐慌心理,更多的是死亡焦慮
    的確,無知者無畏,而我們接到的信息越多、了解的情況越多,我們就越恐慌(但是在這裡,我還想提醒的是,要注意甄別信息,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那麼我們恐慌的到底是什麼呢?是疫情的傳播速度?是暫且沒有特效藥?是被傳染後的痛苦?
  • 拒絕恐慌與焦慮!7 個小技巧應對疫情下的焦慮心態
    面對疫情難免恐慌,口罩一個難求,貨源緊張,部分更被商家無良提高價格,販售口罩的商店排隊人龍隨處可見。同時亦因為上網的不實消息,而瘋搶紙巾、米等生活用品;甚至更有賊人搶劫紙巾。恐慌情緒隨著疫情蔓延,除了做足預防設施,避免染上新冠肺炎,更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不要讓焦慮、恐慌的情緒充斥著自己的生活。面對疫情,7 個小技巧應對新冠肺炎下的焦慮心態。
  • 【專家支招】面對疫情情緒焦慮時,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近期,湖北武漢突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並快速蔓延至全國各地,隨之而來的各類擔憂、恐慌也在人群當中擴散開來許多人說,自己快要被淹沒在各類負面信息中,情緒過度捲入,但又好像無能為力:「焦慮地持續刷微博,從不恐慌刷到恐慌」「看久了會呼吸不暢、胸悶、胃疼、想流淚」、「最近三四天幾乎沒合眼,一直在想,自己能做什麼?」......
  • 疫情來襲莫恐慌,心理衛生專家來幫忙!免費諮詢~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我們既要切斷病毒的傳播,也要關注人們心理層面的緊張、焦慮,甚至恐懼、崩潰等負面情緒的蔓延。門診時間:周三上午、周六上午(蕭山醫院精神衛生中心) 主治醫師 韓玉青中級心理治療師浙江大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碩士從事精神衛生臨床工作近10年,先後在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浙醫一院進修深造,基本功紮實,擅長對各類精神疾病,尤其對失眠症、抑鬱症等疾病的臨床診療和心理治療
  • 面對疫情:焦慮消除4步法,太實用了,心理技巧收藏備用
    在家裡呆著,人們從最初的恐慌,到安逸,再到焦慮。這一個月來,每個人心理歷程都在不斷的變化著。疫情什麼時候結束?這麼多人感染,太可怕了!自己附近的小區有人感染了嗎?微信群裡說好像很嚴重!我們重點要聊的是,對於一些敏感型的人來說,即使自己很清楚是很安全的,但是心裡還是對疫情傳染有恐慌和焦慮。
  • 由日常生活引發的焦慮心理
    焦慮是對本人或者周邊人跟事的生活,學習事業中等的過度擔憂而產生的一種焦躁心情。其中含有焦急、牽掛、憂慮、慌張、恐慌、不安等成分。它與危殆狀況和難以預測、難以對付的事情有關。情隨事遷、焦慮就可能解除。有人並無客觀緣由而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常常無緣無故懼怕大禍臨頭,擔憂患有病入膏肓的嚴重疾病,致使呈現坐臥不寧、惶惶不安等病症,嚴重者也可形成心情、情感障礙.
  • 美國男子患罕見病症 對咀嚼聲感到恐慌
    來自美國聖地牙哥的一名男子患有罕見的精神疾病,對特定的聲音十分敏感,聽到會感到生氣和恐慌。據悉,41歲的Derrol Murphy患有選擇性聲敏感症候群,從他記事起就會對某些噪音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比如咀嚼聲、塑膠袋的聲音等,清嗓的聲音也讓他受不了。
  • 父母焦慮致兒童「童年恐慌」現象增多
    報補習班,考好學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種種育兒焦慮成為諸多中國家長的真實寫照。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上,多位教育界專家、老師和家長展開了一場關於「消除中國家庭育兒焦慮」的教育討論。有專家提出,父母的恐慌和焦慮導致兒童「童年恐慌」現象幾十年來不斷增多,家庭教育走入了學校化、知識化的誤區,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
  • 焦慮、恐懼、悲哀、抑鬱、絕望,這些心理問題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癌症是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在普通人看來,癌症和死亡中間是劃等號的,「談癌色變」的心理在癌症患者中仍佔主要地位,大多數腫瘤患者有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抑鬱和悲觀、懷疑和否認迴避、恐懼和緊張、焦慮和絕望、認可和依賴心理等。
  • 如何克服焦慮、恐慌的心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在《情緒自救》書中講到,克服焦慮、恐慌情緒的根本宗旨,是允許、接納,是對當下的負面情緒不控制、不打壓,簡單來說,當我們不再和負面情緒抗爭時,負面的情緒就會逐漸的減弱到消失。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做到允許和接納,能快速的從焦慮、恐慌等情緒中擺脫出來。這裡給大家分享一種快速的負面情緒調節方法「情緒平衡法」當我們出現負面情緒時,不管是哪種負面情緒,不管是焦慮、恐慌、憤怒、煩躁……,總之,不管是哪種情緒。情緒就是情緒,本質上都沒有分別。
  • ...好書薦讀|《小學生心理學漫畫》:疫情當前,避免恐慌,心理素質要...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各大媒體疫情動態觸目驚心,令人不免心生恐慌。災難面前,心理疏導和調適尤其重要。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所接收到的疫情訊息大都來自成人或對媒體新聞的一知半解,「以心傳心」的效應,令恐慌不可避免。
  • 了解焦慮,才能和焦慮「和睦相處」
    疾病可以在許多人中發生,但是程度不同。每個人都應注意生活中的症狀併合理對待它們。、過分擔憂、焦急、恐慌等為主要特徵。3個月以上;很多人可能嚴重程度還達不到"症」的標準,只是一種「狀態」我們通常稱之為「焦慮狀態」「焦慮狀態」的治療通常包括患者的物理治療、抗焦慮(抗抑鬱)藥物治療、心理幹預。
  • 韓星心理疾病問題多!秀智、泫雅、太妍都有憂鬱症,李準患恐慌症
    韓國演藝圈高壓環境大家都知道,除了泫雅之外,鍾鉉、雪莉、具荷拉更是一提到就會讓人想哭的名字,很多韓星都有心理疾病,不僅需要公司、粉絲愛護及注意,更希望網路酸民可以適可而止、不要再造成另一件悲劇,一起看看公開過患有心理疾病的韓星。
  • 看到疫情消息就焦慮?有人因為恐慌每半小時測一次體溫
    我們判斷這種恐慌是因為他用單一的體溫指標,來覆蓋自己的判斷。他會不斷問:「我體溫37.5度,是不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我當時給他普及了一些心理健康知識,告訴他所有人在這個情況下,都會出現類似的過度緊張和焦慮,需要冷靜,不要用單一的指標來嚇自己。深一度:來電人群的地域分布是怎樣的?
  • 「慧調解「心理微課堂 | 面對疫情恐慌,看她們如何進行心理減壓
    宅在家裡那麼長時間,重新走向社會回到工作崗位,不少人恐慌的情緒也逐漸增加······4月19日,礄口區婦聯「非常時期」免費心理援助熱線接到了一位求助者的來電。這位求助者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反覆地描述他的心情,擔心明後年病毒都不會消失,不敢開窗通風。
  • 學歷焦慮與本領恐慌
    」這個話題衝上了熱搜,網上的段子手們更是直接給出了一套學歷「鄙視鏈」:留學海歸的,看不起國內的研究生;985、211的看不起二三本;本科的看不起專科的……    所謂「學歷焦慮」,顧名思義,就是對「高學歷」的崇拜,有的人總是想著追求更高的學歷,仿佛有了高學歷,就有了優越感一般。
  • 【什麼是】青少年焦慮症與恐慌症?| 「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都太差」源自不了解...
    患者往往會擔心這些恐慌反應是嚴重的身體疾病、害怕失去控制甚至即時死亡。  那麼這種青少年中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到底是怎樣導致的呢?雖然對於焦慮症的成因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解釋,但是生活中的壓力以及經歷過的創傷經歷多數時候是導致焦慮症,驚恐症發作的直接原因。與此同時,遺傳或許也和焦慮症有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