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童心,最初純粹、本真而充滿熱忱,當下的教育,有沒有把孩子心中的這份「詩性」喚醒?在每日奔忙的求學過程中,孩子們的靈性該往哪裡去?
在一些境地中的「唯分數論」——左右孩子的分數會成為一把利刃,劃破他健全的身心。分數,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評價指標,而不是一切。在一些人的眼中,如今的教育,已經異化為一次次「軍備競賽」,一場場投入和產出比的較量。
「內卷的背後是什麼?就是低層次的競爭,就是浪費生命。為了分數,學校被捆綁,家長被捆綁,孩子被捆綁,內卷的危害很大。」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說,追求詩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師生找到終生幸福。
近日,第五屆「君子養成大會」在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舉行,會議主題為「詩性生活與君子養成」,滬上教育名家一起撥開「焦慮」的迷霧,重新喚回孩子的詩性世界。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
今天,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狀態,孩子焦慮,家長也焦慮,這個焦慮的結構在彼此互相刺激、互相觸發,我們一次又一次聽到呼聲,要為孩子減負,但仍然沒有感覺到焦慮被真正降下來,問題出在哪裡?
教育學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吳冠軍老師將之形容為「就像軍備競賽一樣」,彼此卡住,如果分數是唯一向度,大家為了這個目標彼此競爭,彼此衡量,減負往往會陷入到博弈論的困境,「我減負了,怎麼知道我的同桌怎麼樣,一減負從第一名變第二名,一減負別人拼命加速我怎麼辦?我也得拼命」,所以教育焦慮成為今天我們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
在中國,把一個孩子從小培養到大學,教育經費投入約在70萬。
現在有個流行詞叫「吼媽」,還有「喪偶式教育」,媽媽在陪著孩子,爸爸在整個家庭結構裡也很焦慮,為什麼?有數據說現在在中國,把一個孩子從小培養到大學,教育經費投入約在70萬,但在上海要接近300萬,所以父親壓力很大,拼命在外奮鬥,要把這個教育投入承擔起來,所以今天教育陷入到這樣一個軍備競賽中,媽媽越來越焦慮,上班在職場打拼,回來還要陪孩子,朋友圈也表現得很焦慮。
吳冠軍老師舉例,看到過一些家庭,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為孩子做了一張日常作息表,精確到每小時,孩子眼睛睜開來就已被安排好下一個小時該做什麼事,全部在這張表裡填好了,孩子每天自由時間不超過20分鐘,這是一個怎麼樣的狀態?恐怕只有機器人能做到,機器人非常高效,可以無縫切換,上個小時做數學,下個小時彈鋼琴,再下一個小時拉小提琴。
所以,家長想把孩子培養成牛娃,就不可能在這個意義上產生「詩性的覺醒」,孩子的生活色彩單調,變得不再多彩。所以今天我們會思考,問題在哪,哪裡可能是突破點,怎樣才能避開真正的教育焦慮?
對當前教育狀況診斷後,再來看下經濟帳。教育被理解為今天「最好的投資」,父母覺得,「我不投資別的,我投資給我的孩子,我有什麼錯,我把我所有東西給到孩子,我是一個好父母,至於最後他能走多遠,首先我盡了全力。」
但吳冠軍老師做了一個專門的研究,發現教育投資是一個「低收益、高風險」的行業,當父母把所有的寶都押進去之後,仍然沒有一定的保證,當孩子畢業的那一刻,你無法知道孩子最後是否成才,是否能在未來社會中找到一個立足的位子,這個關聯看不到!
教育一定是靈動的、非程式化的
當今社會正在經歷時代性的大變化,你能保證今天學的知識,到未來踏上社會時一定有用嗎?所以教育一定是靈動的,學習一定是不斷變化的過程,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程式化、分數化,靠一小時一小時的「嚴苛方式」而做到成才。
如果對孩子採用「機器人式」的培養,讓他參與未來的競爭,那麼從一開始就輸了。
今天人工智慧的崛起,催發我們思考教育方式的時代變化,未來重複、機械式的勞動都將被機器取代,AI做得比你更好。今後的社會競爭,一定會看到另一條賽道,那就是神經網絡算法,大數據為人工智慧賦能,意味著改變社會,如果對孩子採用「機器人式」的培養,讓他參與未來的競爭,那麼從一開始就輸了,在這條賽道上你不可能贏,你通過題庫,通過重複式訓練來與旁人競爭,一定不可能成功,這就是今天我們真正面臨的問題困境。
那麼,什麼叫「詩性覺醒」,義大利思想家Giogio Agamben談到了「詩性」,不是跟機器人去拼,你要抓住你的根本,就要看到「什麼是孩童」,他提出「man without content」,真正的人不是像機器人程序那樣預設好,一個孩子說的話可以讓人很驚豔,可以充滿靈性,而不是讓他像個機器人一樣遠離詩性,在各種各樣的焦慮中生命變得灰暗下去。這些帶給我們重要的思想,真正的人要重新尋找到「詩性」,尋找到嬰兒的狀態,這才是人類創造力所在。有一句話最為美好,「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所以,「詩性覺醒」要重思能動性、創造性,這個才是今天仍然比人工智慧更優的地方,要讓今天的孩子未來成才,一定是「詩性覺醒」後的結果。
教育的過程應該充滿「詩性」
讓孩子們有「詩性覺醒」,教育工作者在其中非常關鍵,一位充滿「詩意」的教師,能夠真正帶給孩子們啟智、發展和成長。
在上海市特級教師章健文的一堂《我是一朵___的雲》的寫作課上,30多個孩子的填空內容各不相同,「我是一朵樂觀的雲」、「我是一朵快樂的雲」、「我是一朵平淡的雲」、「我是一朵健忘的雲」……孩子們發揮想像天馬行空,課堂最後,師生齊讀一句美妙的話:獻給宇宙中每一個獨特的你。
在孩子們的求學生涯中,如果面對的老師是善良、正直和充滿詩性,那真真正正是孩子們的幸福。遇上一位充滿愛和仁心的老師,將是孩子們的「高光」時刻。
在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有一位愛畫畫的學生,因為瑣事心情灰暗,甚至有了消極情緒。李金財老師在學生的習作中看到後,便找學生談心,還寫下了給孩子的一封信:
READING
親愛的孩子,讀到你的文章,我內心非常沉重。我雖然不知道你經歷了什麼,但是透過文字,能想像你心頭巨大的「陰影」,今天我想對你說——
每個孩子,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之所以哭,是因為每個生命都不會一帆風順。
挫折、失意、孤獨、困惑……今天光顧你,明天騷擾我。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既然是生活的常態,也就別把它當「貴客」。
給它一個你最挺拔的背影。你可以笑著面對你的生活。
你說,畫畫是你生活中的一道光。多好啊,五彩的畫筆,勾勒的本就是五彩的生活。你可以用亮紅,勾勒清晨窗邊透進的第一縷陽光;你可以用鮮綠,勾勒跑步的操場;你可以用明黃,渲染香滿校園的晚桂;你可以用藏青來表現今天同學們的盛裝……
你的文字也很優美。雖然憂鬱甚至壓抑,但是我能從中看到你詩人的氣質,詩性的光芒。生活中處處有畫,生活中處處有詩,我希望你同時能拿起畫筆和詩筆,尋找生命中最亮麗的色彩和最動人的詩句。
最後我要告訴你,你就是一束生命之光。
這般「詩意」的勸解,定會讓孩子的心裡灑滿陽光。在五浦匯,孩子們會尋找到很多快樂:
「有時候我數學題不會,找同學問然後解決了,我就很快樂。」
「看鄰班有個男生踢球踢得好,跑步跑得快,長得很帥,我很快樂。」
「那一年在青島滑雪,從將近45度斜坡上滑下來,剎車沒剎好,直接臉著地,想爬都爬不起來,現在看那段視頻,感覺特別快樂。」
「空閒時我在家裡搭多米諾,然後用手輕輕一推,看積木一塊塊倒下去,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樂趣,因為我用幾個小時換來了一次成就感。」
這些發現生活中「詩意」的孩子們,會嘗到幸福的滋味。
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學生習作
專家談「詩性養成」
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語文特級教師關景雙:
孩子們如今面對著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在面對面、真實生活的世界,還有一個,是這代人被人稱之為「原住民」的網絡虛擬世界,那裡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創意,很多的行為,很多的方式,未必都是真的。同學們要與老師、同學去溝通,修正對於遊戲、對於這個虛擬世界的認識,並修繕自己的行為。相信同學們將來都是詩意的人生,都是詩心在我,每個人都能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鄭朝暉:
詩性的課堂應該是真善美的結合,應該有充滿愛的老師,課堂為了成就學生存在,這個課堂最好去展現學生在和文本相遇過程當中的所有的美好,詩性課堂的主體是孩子,真誠純樸但又充滿了成長的可能性的美。
華東師大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意如教授:
所謂詩性寫作,從詩歌出發又不局限於詩歌。第一,從學生寫作動機講,應該自然、愉悅、非功利的,如果是為了分數、為了老師寫作,那一定不是詩性寫作。 第二,寫作內容應該是審美的、哲思的,寫作形式又是感性自由的。什麼是詩性寫作?就應該是自然的、愉悅、感性、審美、哲思的,歸根到底是非功利的。
全國模範教師、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樊陽:
從1991年起到2020 年,和學生積累了41條全國行走線路,跨越24個省,170多個城市。在一遍遍行走中,帶著學生去感受古老文明,體驗充滿詩意的生活方式,用詩歌伴隨著萬裡行路,讓詩人的靈魂復活於人生的現場。我理解詩性就是放下頭腦的判斷對錯好壞,在整個行走過程,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
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社長仲立新:
養成君子是要培養一種自由的、建設性的、創新性的、理想的生活狀態,或者一種合理科學生活狀態。君子養成是一個過程,詩性養成也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讓社會體驗到君子的風範,體驗君子道德追求,體驗到君子價值判斷,體驗到君子智慧,體驗到君子身體力行,體驗到君子對理想永恆追求,這是更重要的。
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副校長姜乃振:
詩性家教,詩性就是傳達美好感情,善字很容易做到,善就是成人之美,就是寬容,就是大度,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現在很大弊端就是家庭把孩子的雙休日塞得滿滿的,我們說「休整」,休是一個字,整是一個字,休就是休息,要讓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整是整理,要學會整理。一日休整就是要會張弛有道。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終身幸福
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總結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終身幸福,終身幸福是對人的救贖,幸福是內心的感受,而不是「比別人幸福」。
今天很多老師提到「內卷」,內卷的背後是什麼?就是低層次的競爭,就是浪費生命,內部的爭鬥這種結果是什麼?大家都在劇場站起來,大家都看不見,都學不到東西,為了分數,學校被捆綁,家長被捆綁,孩子被捆綁,內卷的危害很大,這個詞成為流行詞和現實很有關係。
黃玉峰說,希望教育能夠走上正道,希望教育能夠真正的發展,真正的提高教育功能,而不是起到毀壞功能,希望我們走出來,共同來做一件事情,救救教育,救救孩子們的明天。
您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區交流
註:本文由上海升學原創,圖片來源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君子養成大會,轉載請聯繫授權,授權轉載請標註出自上海升學微信(ID:shanghaisheng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