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2020-12-10 騰訊網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內卷:一種系統性的退化

最近我們看到媒體上「內捲化」這個詞出現的非常頻繁,令人不知所以。怎麼出來這麼玄妙的一個詞彙?

如果做一些搜索的話就不難發現,「內捲化」這個詞首先是一些學術研究者在研究亞洲經濟,包括印尼的水稻生產、中國的小農經濟時候首先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這麼一種現象,在這些有限的土地上通過不斷的投入時間精耕細作來獲得總量的增長。但是,這個事情是有一個邊界的,就到了一定的界限以後,你投入再大,你的產出也不再增長了,甚至開始衰減了,就是經濟學經常說的邊際效益遞減。關鍵在於這些學者認識到亞洲和中國的這種小農經濟,它無法從中生長或者轉化成另外一種更高形態的生產方式。也就是說,一兩千年來一直在這樣一個重複性的簡單勞動和效益遞減的過程當中,他們把這個經濟模式稱之為是一種「內捲化」的現象。但是「內捲化」還是令人很費解。

為什麼叫內卷?它是從英文翻譯來的,所以有人說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翻譯,英文翻譯的這個詞彙叫做Involution,Involution這個詞大家也不是特別熟,但是對於另外一個比較相似的詞大家就比較熟了,就是Revolution,就是我們用了很多的「革命」,那麼還有一個相近的詞叫作Evolution,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進化」。這三個詞詞根都是相似的,如果把這個三個詞放在一塊,我們就可以很清晰的來認識它們各自所要表達的意思——進化是一種社會形態或者經濟形態或者生命形態的一種發展模式,革命是一種突變的模式,而這個 Involution 其實就是一種停滯、衰退或者退化的模式。所以我們把它用「退化」來解釋的話,那就比把它叫「內捲化」要明了得多了。所以這是一個翻譯的問題,事實上,英漢詞典裡面對它的翻譯是很明確的,講的就是一種系統性的退化。

為什麼大家特別喜歡用這個詞來表達教育呢,通常我們聽到像高考已經「內捲化」了、幼兒園也「內捲化」了,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如果我們說,它是指我們整個的學習系統、教育系統發生了一種退化,這就很明白了。

所謂高考的「內捲化」,講的就是我們現在的一種極端應試主義、應試教育的模式,就是所謂的「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所謂的"拼時間、拼命"這種模式。就像剛才農業生產一樣的,你這個人的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你無限增加這種投入、增加這種負荷、增加這種刷題的訓練,它的產出並不是正效益的,也就是它有一個邊界,達到了這個極限以後,你投入更多,也沒有什麼好的結果,甚至是些負面的情況(結果),導致人的健康的損害,導致人的精神的抑鬱,甚至對生命的傷害,這只是對個人而言。

就一個系統的話,如果一個學校、一個地區採取這種違背教育規律的這種極端的模式,那麼它會造成一種連鎖反應,你今天五點起床,那我四點起床,他三點起床;或者你十二點睡覺,我一點睡覺,我兩點睡覺,那就沒完沒了。這個後果就是整個系統的惡性競爭,這種現象對其他的學校和其他的學生就成為一種綁架,也就是說當很多人都這麼做的時候,你不去這麼做就很難生存,非常多的學生和家長被迫加入這種所謂的「學歷軍備競賽」當中,就是我們所說的高考的「內捲化」。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講幼兒園也「內捲化」了,幼兒園的升學競爭也非常激烈,不但要提前很多年排隊,甚至小孩很小的時候,剛出生的時候,你就要去排隊,而且在進園之前還要進行篩選、檢測,幼兒園的中班就有家庭作業,到了幼兒園的大班,在很多一線城市學生就不在幼兒園了,都到各種培訓機構的所謂「幼小銜接班」去了。所以我們雖然幼兒園的學額那麼緊張,但是事實上在幼兒園的大班(好像不是那麼回事),一個調查說有一個城市差不多60%的學生都不在大班,都到外面補課去了,所以這個現象是非常不合理的。

那麼小的兒童,在幼兒園,在學前階段,就被驅趕到了這種學業競爭當中,而且絕不是沒有難度的。有一道幼兒園的數學題,它的內容是一個盒子裡裝了四支鉛筆、三支鋼筆,你至少要取出幾隻才能夠保證拿到鋼筆?這已經並不是一種常規的計算題了。另外一個非常流行的調侃,是兩個家長的對話,一個家長說他的孩子才四歲已經掌握了1500個英語單詞,不知道夠不夠用;另一個家長說在美國肯定是夠用了,在海澱肯定是不夠用。這當然是一個段子。但是這也可以看到我們在學前教育的這個階段,它的教育競爭的激烈和惡化的程度。

儘管教育部、各地教育局明令禁止學前教育小學化,出臺了專門的文件進行專門的督導檢查,但是在這件事情上,很多家長和幼兒園一塊來欺騙檢查組,一塊兒來隱瞞這件事情,或者說這種幼兒園的小學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長和老師的一種「共謀」。它的後果就是導致了對幼兒的身心傷害,對幼兒的一種摧殘和折磨,實際上是非常不人道的。也使很多幼兒在那麼小的年齡就患上了學習的恐懼症和心理疾病。

所以這個教育生態的惡化和退化,我們現在先不說內卷,這就是一個真實的問題,而且是應該特別關注去克服和改善的。

教育的惡性競爭不完全是資源問題

無論是高考還是學前教育這種激烈的競爭,這種惡性的競爭,很多人往往會把原因簡單地歸因於「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優質教育資源不足是不是一個原因?我認為也是,也不是。

在一些外來人口非常多的地區或者說在近些年快速發展的那些城市,比如說像深圳,因為它的存量資源,傳統的學校,幼兒園相對比較少,所以要滿足大量新增長的需求,它的優質教育資源不足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自己認為,在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多數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它的這種家長的焦慮,激烈的升學競爭,主要可能還不能用「資源不足的問題」來回答。

這個背後最重要的是一個對教育的期望和自我定位的問題。因為我們看被清華北大,被985高校、211高校,(被)一本高校錄取的比例,北清率大概佔0.03%、一本的錄取率是5.9%,也就是說高考競爭當中,我們如果要驅趕自己的孩子去鑽這麼小、這麼窄的一個針眼,非要競爭這個0.03%的機會,非要競爭不到0.1%的985的高校的機會,這個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殘酷的。因為學生的稟賦是各不相同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走這條高度競爭性的、學術化的或者是研究型的道路。我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學校都變成985、211。在任何一個國家,高等學校總是也有一個梯次,優質教育資源總是稀缺的,這是一個社會現實。在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時候,可能更重要的是如何保障一個公平、獲得這個資源的辦法,也就是說只要你的競爭和錄取的制度是開放的、公平的,大家能夠接受的。

這也是一種教育公平,並不是說每個人都上最好的大學才叫公平,這不叫公平。

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教育的惡性競爭不完全是資源問題,他背後還是有價值觀的問題、政策的問題、體制的問題,有我們的高中教育的結構過於單一這樣子的問題。

保障性和競爭性:區分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性質

所以我們講教育公平、教育機會的時候要做兩個重要的區分。

第一個是要區分教育的階段,我們剛才講的教育的正常化、教育公平、一視同仁的機會,主要講的是義務教育。因為這是義務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是一種法律保障的權利,就是一種保障性的教育。但是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一種競爭性的學習,是通過學業競爭來獲得較少的教育機會,並不是人人有份的,這個全世界都不是如此,理論上應該是最有能力的人去獲得這個教育機會。我們要清楚這兩類是不同的教育,不能把義務教育的概念延用到高等教育上。

另外一個就是要區分學生的年齡,我個人認為當前最需要關注、最需要保護的就是低齡兒童,就是學前和小學生,因為他實在太小太稚嫩了,他在那麼小的年紀,就把他投入到這麼激烈的學業競爭實在是很不人道的,而且對他的終身的發展是沒有好處的。但是在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它本身就是一種競爭性的學習,他的學習是有強度、有挑戰、有難度的,在美國、北歐,他們競爭性的學習是從高中才開始的,就在小學和初中沒有什麼競爭性,因為它是義務教育,是種保障性的。所以如果我們做了這種區分,那麼就清楚,最需要保障的是義務教育的公益性,對學生的尊重愛護和善待學生。

相關焦點

  • 楊東平:「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捲化」是最近媒體出現的一個熱詞。 為什麼大家喜歡用這個詞來表達教育? 比如類似高考「內捲化」、 幼兒園也「內捲化」的說法, 其背後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 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作者:楊東平 發布時間: 2020
  • 楊東平教育洞察|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有小升初嗎?
    楊東平教育洞察|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有小升初嗎? 楊東平教育洞察|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有小升初嗎?
  • 教育內捲化時代,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經濟內捲化、企業內捲化、學術內捲化….. 我們進入了一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連教育都開始內捲化了。可是,究竟什麼是「內捲化」呢?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
  • 楊東平教育洞察|減輕課業負擔的癥結何在?
    *來源:教育思想網(ID:eduthought),作者:楊東平  學生的學業成就是用透支的身體健康,過長的學習時間換取的   這個問題是一個大問題,也是個老問題,一直存在不同的說法。  關於教育負擔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教育負擔到底來自哪裡。關於此問一直有兩種說法。學校的校長、老師都說是學校減負、家長加負,負擔主要是來自於課外培訓機構。但是如果您家裡有孩子的話,就會知道一個學生每天晚上在燈光下所做的作業主要是來自學校;課外培訓機構主要是雙休日上課,而且作業量也並不大。PISA2012的調查結果表格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 教育內捲化,是基礎教育的一大悲哀
    在此我也趕趕時髦,說說教育的內捲化。教育內捲化,已經發生並且愈演愈烈。什麼是教育的內捲化?內捲化,又譯為&34;,最早出自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的《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吉爾茲提出&34;這種現象叫&34;。什麼是教育的內捲化?
  • 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原標題: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經濟內捲化、企業內捲化、學術內捲化….. 我們進入了一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連教育都開始內捲化了。可是,究竟什麼是「內捲化」呢?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
  • 「內捲化」——教育過度競爭,破除「教育內捲化」的可能!
    減負難的根源也是在於我國教育體制競爭機制的作用。如何解釋「教育內捲化」2020年下半年的年度熱詞「內捲化」為解釋這一現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依據。教育內捲化為解釋這種「陀螺效應」提供了基礎,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文化傳統以及家長和學生自身的內在心理因素和各種社會因素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強大的內驅力,迫使學生參與到這種內卷中的內生型教育內卷;另一方面由於客觀社會資源的不足以及社會本身的運行機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強制外驅力使得篩選方式和內容更加複雜化而形成的外鑠型教育內捲化。
  • 楊東平教育洞察Vol.14 | 百年前的生活教育——未完成的中國教育現代化啟蒙(二)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我們來繼續討論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歷程。在20世紀上半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杜威、孟祿、克伯屈等教授的持續訪華,不僅在思想和學術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實際地影響了中國現代學制的制定,這就是1922年的新學制。
  • 警惕教育行業的另類「內捲化」
    我覺得教育領域存在三種「另類內捲化」第一種是,教師與家長關係的內捲化,家長的人情負擔越來越重。這種內卷的主角是家長群體,相信絕大多數老師是好的,上述案例中的敗類絕對是少數,但就是這少數敗類把家長嚇破了膽,開始爭相獻媚,你不送他送,你就擔心自己的孩子被打入另冊啊,沒辦法,最後就成了約定俗成!而那些原本正直的老師呢?
  • 家長怒而退群 教育「內捲化」背後的評價體系困局
    原標題:家長怒而退群 教育「內捲化」背後的評價體系困局 近日,江蘇一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短視頻迅速吸引各路媒體的目光,引發激烈爭議。這一事件觸發了輿論有關「家校關係緊張」「教育競爭中的『內卷』趨勢」等更深層的討論。
  • 當「內卷」席捲中國?!黃宗智回應「內捲化」概念與「去內捲化」發展
    「內捲化」近期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被頻繁地用於學術界與社交媒體針對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之中。20世紀80年代,黃宗智老師借用內捲化概念(involution)用於分析中國小農經濟,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著作的中譯本在大陸出版,便使用「內捲化」作為譯文。近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黃宗智老師的一系列著作,並邀請黃老師就「內捲化」展開討論。
  • 教育「內卷」,不得不捲?
    教育「內卷」,不得不捲?分析當今「內卷」產生的原因,項飆認為是由於高度一體化的市場競爭成為社會的基本組織方式和資源分配方式。教育「內卷」的主要表現?教育「內卷」的最突出表現就是「應試教育」。教育原本不應該存在競爭,但是考試使得教育形成了類似於市場競爭的格局,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應試教育」的產生。
  • 楊東平:學生逃離自己的學習領域,是教育的失敗
    「大問題」是南都觀察推出的新欄目,這一次,我們向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提問,在他看來,在義務教育階段,出現巨大的學校差距,本身就是違法的行為,是法律所不允許的。如果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小升初甚至幼升小的競爭壓力就會迎刃而解。
  • 楊東平:教改重點在於改革教育行政管理體制
    本刊特此專訪了北京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他認為《綱要》在教育去行政化、選拔人才、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很多頗為重要的改革目標,但還缺乏具體的實施路徑。  1 此次《綱要》有哪些調整?
  • 楊東平:素質教育為何「麻煩不斷」?
    作者:楊東平,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社會上各領域都在紀念改革開放。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表過「人本主義教育宣言」,倡導教育的人文化、多元化、社區化、生活化——一要超越單純高考改革的視角。現在看來,單純的考試改革不足以解決問題,需要改革高中教育結構,使高中教育均衡、多樣化發展成為現實,破除學生單一軌道的升學競爭。二要超越單純財政的視角。
  • 楊東平教育洞察丨為什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差距難以消除?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為什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差距難以消除。 義務教育法頒布近40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差距為何仍然難以消除?
  • 楊東平:教育變革不要被動等「超人」
  • 什麼是社會內捲化
    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 小學生95分排名倒數:教育內捲化日趨嚴重,家長孩子該如何應對
    教育「內捲化」苦的是誰?今年非常流行一個詞——「內捲化」,就是指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大家為了競爭有限的資源,就要比別人做得更好,也被戲稱為「凡人版軍備競賽」。而這種「內捲化」,已經向教育界蔓延。教育「內捲化」的今天,家長們先殺紅了眼,為了孩子,花多少錢,耗費多少精力都在所不惜。做不了學霸,我就做「學霸的媽」,學習被父母徹底「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