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教育洞察|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有小升初嗎?

2020-12-11 芥末堆

楊東平教育洞察|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有小升初嗎?

作者:楊東平 發布時間:

楊東平教育洞察|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有小升初嗎?

作者:楊東平 發布時間:

*來源:教育思想網(eduthought),作者楊東平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為什麼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沒有小升初。

我們在臺灣地區訪問的時候,臺灣的一個老師問我:「你們老是說小升初、 小升初的,小升初是什麼意思?」我們非常震驚:「難道你們沒有小升初嗎?」我們給他解釋了以後,他說:「沒有,我們這兒沒有小升初。」他又解釋說:「我們從國小(國民小學)升入國中,像四年級升入五年級一樣,是沒有選擇、沒有競爭、沒有淘汰的。」輪到我們驚訝了:「你們為什麼沒有小升初啊?」他說他們實行的是義務教育。我說,我們實行的也是義務教育。

後來我們到韓國訪問,韓國也沒有小升初,甚至沒有中考——韓國的中考在1976年就取消了。他們的學生都是自己上下學,不用家長陪同,學校離家距離也很近,差不多走5到10分鐘。學業負擔很輕,沒有什麼作業。陪同我們的翻譯和領隊,她們兩個都是小學生的母親。我說:「你們小學之間真的沒有差距嗎,你們不選擇學校嗎?」她說:「其實我們也擇校。我們的選擇主要是兩個標準:第一個是離家近,第二個是夥食好。」

說老實話,像這樣的概念,如果是他們的地方教育官員告訴我們,我們是不太相信的,因為我們對中國激烈的升學競爭非常熟悉了,但是這兩位小學生家長親口表述,就說明這的確是一個事實。我進一步了解到,他們中小學教育已經非常寬鬆。韓國的小學生是九點上課,作業非常少;下午的時間也有很多人去課外班,但是他們的課外補習班主要是藝術類和體育類的,是素質類的補習班而不是學科教育的補習。我問我們的領隊:「你的孩子在學什麼?」她說在學鋼琴。我說,鋼琴有沒有考級?她說,這是絕對不允許的。也就是說,補習班裡面也是禁止鋼琴考級這種競爭性的活動。所以我們就意識到,我們原來聽說的「韓國的考試競爭跟中國差不多,考試、課外培訓非常激烈」的歷史已經過去。

日本、韓國、臺灣地區,他們教育普及和發展的程度比較相似,都沒有小升初。為什麼沒有小升初?道理很簡單,就是學校均衡。學校品質差不多,當然是只有一個標準了,那就是離家越近越好。

其實設計義務教育制度的時候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因為義務教育的特徵就是要免試、免費、就近入學。為什麼呢?因為它是一種保障性的教育,是人人有份、全民共享的一種基本人權,所以天生就是非選擇性、非淘汰性、非競爭性的。有點像我們所說的「低保人人有份」。所以,當然是離家越近越好。按照這樣的理念,你建設學校的時候、教育資源配置的時候,必須是一視同仁的,不能有親有疏、有高有低有。比如,有的學校建得漂亮一些,有的學校建得豪華一些。

在普及教育的過程當中,像韓國、日本,它有兩個原則:第一個是,從最邊遠的海島漁村首先開始免費教育,因為那些地方最貧困;第二個,我們了解到,日本有一個口號叫「一張圖紙建所有的學校」,也就是說不管你這個學校是在海島、在農村還是在大城市,都是這一個標準。所以我們最近在媒體上看到一個消息,日本一個海島上只有一個學生的學校,但學校裡的設備一應俱全。當然,這些設備並不是獨為這一個學生而建造的,過去這裡也有200多個學生,就是一所普通的海島小學,只不過是說明海島小學的資源配置跟大城市的學校基本是一樣的,沒有城鄉之別。

校長教師流動制度: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

保障學校的質量均衡,除了硬體和教育經費的公平配置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校長教師的流動制度。恰好在日、韓,我們中國的臺灣,他們都是實行這個制度。在韓國,我們了解到,它的校長是四年制,教師是五年制,學監是三年制,到期必須輪換一次。當然,理論上也可以延長一屆,也就是說你在一個學校最多可以待十年,但是已經不能再待更久了。那麼校長和教師的定期流動保障了這個學校的軟體資源,也就是教師資源也是大致均衡的,不會造成像我們現在的某些名校聚集了非常多的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和名牌教師,而它旁邊的學校可能一位這樣的老師都沒有。

當然,要能夠有效地實行教師和校長流動制度,還有些前提。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實行的都是教育公務員制度,也就是說把教師納入公務員的管理規範。你是國家工作人員,所以你必須按照國家的規定進行定期流動,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那麼這樣我們就看到它體現的與其說是教育現代化,不如說是教育正常化。

教育正常化的背後,涉及到對義務教育屬性的認識

其實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日本和臺灣地區都提出過「教育正常化」這個口號,就是針對當時激烈的學業競爭、「考試地獄」這種現象提出來的。還包括「學校要像學校」,要尊重學生等等。

▲2012年PISA測試結果(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也可以從學業負擔上看到這種差別。2012年OECD組織做的全世界15歲青少年的學業水平測試(PISA測試)有一個很重要的產出。中國內地是上海隊作為代表參加PISA測試,學業成就數學、閱讀和科學總分第一,但是上海隊還得了另外一個第一,就是學習時間最長。從統計上來看,上海學生每周的學習時間是13.8個小時,再加上課外輔導等,一共是17個小時,而OECD的國家的平均值是7.8個小時。事實上,上海學生的學習時間要比港澳臺多一倍,而日本學生的學習時間只有上海的1/3。但是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北、日本都是在PISA測試的第一梯隊裡面,也就是說學業成就差不多,都是前十名之內,但是他們的學業負擔就差了那麼多。

所以教育正常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值得追求的目標。因為我們看到,在中國有很多巨型學校和大班,在很多地方,三五千人的小學、一兩萬人的中學司空見慣。在這樣的學校,由於學生人數太多,學生上樓、下樓、跑操或者吃飯時動輒就容易發生校園安全事件,所以在這些學校往往都實行非常嚴格的半軍事化管理,不許跑、不許動、學生課間不許上下樓、不許離開教室、不許跑動打鬧。但是我們知道,小孩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不許跑、不許動、不許喧譁、不許打鬧,那這還是一個學校嗎?所以在中國,實行教育正常化,是一個現實的追求。

臺灣地區的學校基本上可以說是實行半天上學的。一二年級都是只有上午上課,三四年級有3個下午是不排課的,五六年級有一個下午不排課。事實上,在歐洲,比如在德國,它的中小學基本上都是半天上課。我們現在是全天上課,寒暑假補課,雙休日補課,區別非常之大。

在教育均衡化、教育正常化的背後,其實涉及到對義務教育屬性的認識,就是對於一種教育價值觀的追求。也就是說,我們的基礎教育到底是面向少數人用層層篩選的方法,篩選出一小批尖子學生,還是面向大多數人,面向全體兒童,給全體兒童提供一個正常的、健康的,利於素質發展的教育?這就是教育背後的價值理念,也是政策設計的一個基礎。

▲圖片來源網絡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教育正常化的目標也是可以實現的

像日本和韓國,他們現在實行的還是九年義務教育,而臺灣從2016年開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就是要把高中也納入到義務教育的階段。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高中也要按照免試、免費、就近入學的規範來管理。

當時「究竟要不要實行12年義務教育」在島內引起了重大的討論,無論是學者還是家長都分成兩派,因為它核心的關注是要消滅一批高中名校,包括著名的建國中學和著名的臺北第一女子高中等。主張反對12年國教的被稱之為「選優派」,就是要發揮教育選拔優秀人才的功能,把重點學校都取消了,優秀人才的培養怎麼辦?主張12年國教的,他們的價值觀念是「均優」,並不是反對優秀,而是反對把優秀的學生集中到一兩所學校,反對我們現在的這種拔尖、掐尖培養的制度。他們認為,這些優秀的學生分布在普通的學校,他們個人的表現會更好,不然他們在一個尖子學生高度集中的學校,同樣會分成中心和邊緣,很多人也會感到受壓抑或是不被重視。但在普通學校,他們肯定都是「雞頭」,能夠帶動更多的學生來發展。

關於到底是「均優」還是「拔優」,臺灣經過了多年的討論和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改革聯考制度、實行九年一貫制的課程等。臺灣在這個問題上討論的是非常深入的。到今天為止,「均優」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觀念。當年爭論非常激烈的關於廢除聯考、關於取消高中名校這些問題,現在大致上已經平穩地過渡了,不再成為突出的問題。當然,高中名校的政策設計上還是給它們保留了一段緩衝期,也就是說在一段時間內還有一定比例的學生可以通過考試招生的方式入學,保證這些名校還有一定的精英性。

總而言之,經過了這些年普及教育和教育公平的啟蒙,臺灣地區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初中和小學教育,已經是非常生動活潑。同樣,跟日、韓的情況相似,沒有什麼考試壓力。我碰到一個高三的學生,我問他:「你們有沒有停課一個學期,或者停課一年專門補課?」他講:「沒有。」他們基本上還是正常上課的,提前一個月結束高三的課程,然後備考。

老實說,這些信息是非常令我震驚的。這其實是我們所追求的一種理想。我想我上文所說的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他們的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已經達到這種狀態,說明了一個道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教育正常化的目標也是可以實現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教育思想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教育思想網;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教育思想網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楊東平:學生逃離自己的學習領域,是教育的失敗
    編者按 :關於教育的焦慮在今天已經成為一種逃不開的社會情緒,重點學校、輔導班、學區房、高考、出國……它們層層累加在教育之上,劃分出不同的學習形式和選拔結果。現在小升初甚至幼升小的競爭真的來源於高考嗎?為什麼呼籲了多年的減負還沒有實現?在疫情之後,我們正在經歷的大規模的線上教育如何連結到未來的教育?
  • 楊東平:素質教育為何「麻煩不斷」?
    同樣在第一梯隊的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包括韓國、日本、臺灣地區、香港地區,他們的學生的負擔只有上海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這個事實有力地澄清了認為應試教育沒治、亞洲儒家文化圈的國家都一樣的說法。的確,80年代的日本也有「考試地獄」之稱,學生自殺很嚴重,韓國學生的課外補習聞名於世;但最近十年已經不一樣,日本實行「寬鬆教育」,韓國正在向「幸福教育」的目標轉變,中小學教育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中國則在應試教育的軌道上越走越遠。應試教育的後果令人痛心,全國各地中小學生自殺現象非常嚴重。最近教育部還把治理學生近視作為工作重點,大中小學生近視率比十年前各增長了七八個百分點。
  • 楊東平:臺灣教育的重建 ——臺灣教改20年的反思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讀書會,研讀了「四一〇」教改運動的主要推動者黃武雄所著《臺灣教育的重建》,是對臺灣教改運動的記錄和解讀,其中《希望的火花來自民間》,是「四一〇」教改運動的宣言,其餘是對各項教改訴求的方案論證,以及十年之後對這一運動的評價反思。4月下旬,我隨北京教育NGO的代表團實地考察,對臺灣教育重建的進程和成效有了更為真切的實感。
  • 楊東平教育洞察丨為什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差距難以消除?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為什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差距難以消除。 義務教育法頒布近40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差距為何仍然難以消除?
  • 楊東平:從「選優」到「均優」,臺灣教改給我們的啟示
    近年來我數次赴臺參訪,對臺灣教育有一些基礎性、整體性的認知,是我們比較兩岸教育的前提。具有整體性的教育轉型教育作為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本質上滯後於社會政治變革。臺灣自1987年「解禁」開始社會轉型,但直到1994年的「四一零」大遊行才啟動教育改革,就是顯例。今天我們看到的臺灣教育,是政改30年、教改20多年之後的現實。
  • 楊東平教育洞察|減輕課業負擔的癥結何在?
    *來源:教育思想網(ID:eduthought),作者:楊東平  學生的學業成就是用透支的身體健康,過長的學習時間換取的   這個問題是一個大問題,也是個老問題,一直存在不同的說法。從這個表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達到了每周17個小時,遠遠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值7.8小時,而港澳臺學生課外學習的時間只有上海的一半,日本學生的學習時間僅為上海的1/3。這就說明,中國學生的學業成就是用透支他的身體健康,是用過長的學習時間來換取的。  學生的學業負擔到底來自哪裡?   關於教育負擔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教育負擔到底來自哪裡。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 楊東平:歐美國家的「快樂教育」是騙局嗎?
    楊東平:歐美國家的「快樂教育」是騙局嗎?> 楊東平:歐美國家的「快樂教育」是騙局嗎?
  • 人大附中擇校費續:涉事專家楊東平長微博回應
    起因追溯:今年9月25日,一場題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小升初政策——多方合力破解小升初困境」的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門、研究機構等有關負責人。會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提交的《2012年北京市小升初概況》報告,引發了強烈關注。
  • 日本、韓國、朝鮮和臺灣怎樣吃鹽?
    我們的鄰邦日本,韓國、朝鮮與我們有相似的基因,相似的環境,他們也有碘缺乏病流行地區,他們怎麼吃鹽呢?下面簡單介紹如下:一、日本怎樣吃鹽?1、日本也有缺碘地區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調查結果顯示,碘缺乏病的流行嚴重程度與地形有密切關係,總的說來是山區多於平原,內地多於沿海。
  • 楊東平教育洞察Vol.14 | 百年前的生活教育——未完成的中國教育現代化啟蒙(二)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我們來繼續討論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歷程。在20世紀上半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杜威、孟祿、克伯屈等教授的持續訪華,不僅在思想和學術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實際地影響了中國現代學制的制定,這就是1922年的新學制。
  • 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地區人均GDP破萬時都是什麼樣子?
    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意味著更合理的產業結構、更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完善的社會福利和更多元的社會表現。日本、韓國、中國臺灣是亞洲的發達地區,我們不妨來參考一下這些地區跨越人均收入1萬元時的城市面貌:日本 1981年 人均GDP10245美元日本81年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隨後經濟達到了最大限度的膨脹和發展,回顧一下80年初期的日本,街上很繁華,高樓大廈林立,可以說是十分很現代化了。
  • 中國人均GDP1.03萬,世界排名第67,那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呢?
    而有意思的是,中日韓三國加上臺灣地區,這四個地方的人均GDP呈正好呈臺階狀分布,在中國大陸之上的,是臺灣省,人均GDP約為2.6萬美元;再往上是韓國,人均GDP為3.18萬美元,最頂端的是日本,人均GDP為4.02萬美元。那麼中國人均GDP在全球處於什麼水平?根據2019年的數據,中國在全球200多個國家中排名第67。
  • 楊東平:教改重點在於改革教育行政管理體制
    本刊特此專訪了北京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他認為《綱要》在教育去行政化、選拔人才、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很多頗為重要的改革目標,但還缺乏具體的實施路徑。  1 此次《綱要》有哪些調整?
  • 日本「寬鬆教育」——真相與思考
    日本大使館參事官藤岡謙一、北京日本人學校校長慄本和明、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高益民、21世紀教育研究院RISE青年學者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三友陽子參加了沙龍,和來到現場的教育學者、家長等一起探討了日本「寬鬆教育」的發展脈絡及其社會影響,共同交流義務教育的基礎價值觀和教育理想。
  • 專家談北京小升初現狀:擇校費失去監管很可怕
    近日,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北京市小升初擇校熱的治理:路在何方》調查報告在京發布。該報告在實證調查和文獻梳理的基礎上,揭示出北京小升初的種種現狀。在這個考驗學生更考驗家長的「戰場」上,以錢擇校、以權擇校、以優擇校普遍存在。
  • 楊東平:「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為什麼大家喜歡用這個詞來表達教育? 比如類似高考「內捲化」、 幼兒園也「內捲化」的說法, 其背後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今天和各位圈友一起分享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楊東平的觀點。
  • 楊東平:應該堅決打擊超級中學的現象
    但是你要規範一個地區的行政領導的教育行為,這是很難的,尤其是一把手,很多地方的教育生態是由這個一把手的教育理念和他的喜好來界定的。進入「實驗教育」的學校,可以在現有的政策法律之外,去做的創新型的設計。這就是給它一個特許權。所以臺灣地區的實驗學校現在開展得非常熱烈,而且把這個概念擴大到了高等學校這個階段,希望在高等學校也設立一些實驗教育。
  • 韓國、臺灣地區的高考英語試題難度比中國大陸高
    韓國、臺灣地區的高考英語試題難度比中國大陸高 2013-10-29 09:23 來源:南都網 作者:
  • 楊東平:教育變革不要被動等「超人」
    我們對於教育改革的希望非常高,也不斷制定各種各樣的規劃,發出各種各樣的號召,但是教育改革理論上是勢在必行,現實中是寸步難行。什麼原因?我想我們今天已經意識到實質性的教育改革並不完全是政府的一紙文件、一個號召就能夠實現的,它有兩個重要的前提,第一個是形成一種關於教育理想的共識,什麼是好的教育?我們有沒有共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