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東平 發布時間:
作者:楊東平 發布時間:
*來源:教育思想網(eduthought),作者楊東平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為什麼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沒有小升初。
我們在臺灣地區訪問的時候,臺灣的一個老師問我:「你們老是說小升初、 小升初的,小升初是什麼意思?」我們非常震驚:「難道你們沒有小升初嗎?」我們給他解釋了以後,他說:「沒有,我們這兒沒有小升初。」他又解釋說:「我們從國小(國民小學)升入國中,像四年級升入五年級一樣,是沒有選擇、沒有競爭、沒有淘汰的。」輪到我們驚訝了:「你們為什麼沒有小升初啊?」他說他們實行的是義務教育。我說,我們實行的也是義務教育。
後來我們到韓國訪問,韓國也沒有小升初,甚至沒有中考——韓國的中考在1976年就取消了。他們的學生都是自己上下學,不用家長陪同,學校離家距離也很近,差不多走5到10分鐘。學業負擔很輕,沒有什麼作業。陪同我們的翻譯和領隊,她們兩個都是小學生的母親。我說:「你們小學之間真的沒有差距嗎,你們不選擇學校嗎?」她說:「其實我們也擇校。我們的選擇主要是兩個標準:第一個是離家近,第二個是夥食好。」
說老實話,像這樣的概念,如果是他們的地方教育官員告訴我們,我們是不太相信的,因為我們對中國激烈的升學競爭非常熟悉了,但是這兩位小學生家長親口表述,就說明這的確是一個事實。我進一步了解到,他們中小學教育已經非常寬鬆。韓國的小學生是九點上課,作業非常少;下午的時間也有很多人去課外班,但是他們的課外補習班主要是藝術類和體育類的,是素質類的補習班而不是學科教育的補習。我問我們的領隊:「你的孩子在學什麼?」她說在學鋼琴。我說,鋼琴有沒有考級?她說,這是絕對不允許的。也就是說,補習班裡面也是禁止鋼琴考級這種競爭性的活動。所以我們就意識到,我們原來聽說的「韓國的考試競爭跟中國差不多,考試、課外培訓非常激烈」的歷史已經過去。
日本、韓國、臺灣地區,他們教育普及和發展的程度比較相似,都沒有小升初。為什麼沒有小升初?道理很簡單,就是學校均衡。學校品質差不多,當然是只有一個標準了,那就是離家越近越好。
其實設計義務教育制度的時候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因為義務教育的特徵就是要免試、免費、就近入學。為什麼呢?因為它是一種保障性的教育,是人人有份、全民共享的一種基本人權,所以天生就是非選擇性、非淘汰性、非競爭性的。有點像我們所說的「低保人人有份」。所以,當然是離家越近越好。按照這樣的理念,你建設學校的時候、教育資源配置的時候,必須是一視同仁的,不能有親有疏、有高有低有。比如,有的學校建得漂亮一些,有的學校建得豪華一些。
在普及教育的過程當中,像韓國、日本,它有兩個原則:第一個是,從最邊遠的海島漁村首先開始免費教育,因為那些地方最貧困;第二個,我們了解到,日本有一個口號叫「一張圖紙建所有的學校」,也就是說不管你這個學校是在海島、在農村還是在大城市,都是這一個標準。所以我們最近在媒體上看到一個消息,日本一個海島上只有一個學生的學校,但學校裡的設備一應俱全。當然,這些設備並不是獨為這一個學生而建造的,過去這裡也有200多個學生,就是一所普通的海島小學,只不過是說明海島小學的資源配置跟大城市的學校基本是一樣的,沒有城鄉之別。
保障學校的質量均衡,除了硬體和教育經費的公平配置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校長教師的流動制度。恰好在日、韓,我們中國的臺灣,他們都是實行這個制度。在韓國,我們了解到,它的校長是四年制,教師是五年制,學監是三年制,到期必須輪換一次。當然,理論上也可以延長一屆,也就是說你在一個學校最多可以待十年,但是已經不能再待更久了。那麼校長和教師的定期流動保障了這個學校的軟體資源,也就是教師資源也是大致均衡的,不會造成像我們現在的某些名校聚集了非常多的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和名牌教師,而它旁邊的學校可能一位這樣的老師都沒有。
當然,要能夠有效地實行教師和校長流動制度,還有些前提。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實行的都是教育公務員制度,也就是說把教師納入公務員的管理規範。你是國家工作人員,所以你必須按照國家的規定進行定期流動,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那麼這樣我們就看到它體現的與其說是教育現代化,不如說是教育正常化。
其實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日本和臺灣地區都提出過「教育正常化」這個口號,就是針對當時激烈的學業競爭、「考試地獄」這種現象提出來的。還包括「學校要像學校」,要尊重學生等等。
我們也可以從學業負擔上看到這種差別。2012年OECD組織做的全世界15歲青少年的學業水平測試(PISA測試)有一個很重要的產出。中國內地是上海隊作為代表參加PISA測試,學業成就數學、閱讀和科學總分第一,但是上海隊還得了另外一個第一,就是學習時間最長。從統計上來看,上海學生每周的學習時間是13.8個小時,再加上課外輔導等,一共是17個小時,而OECD的國家的平均值是7.8個小時。事實上,上海學生的學習時間要比港澳臺多一倍,而日本學生的學習時間只有上海的1/3。但是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北、日本都是在PISA測試的第一梯隊裡面,也就是說學業成就差不多,都是前十名之內,但是他們的學業負擔就差了那麼多。
所以教育正常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值得追求的目標。因為我們看到,在中國有很多巨型學校和大班,在很多地方,三五千人的小學、一兩萬人的中學司空見慣。在這樣的學校,由於學生人數太多,學生上樓、下樓、跑操或者吃飯時動輒就容易發生校園安全事件,所以在這些學校往往都實行非常嚴格的半軍事化管理,不許跑、不許動、學生課間不許上下樓、不許離開教室、不許跑動打鬧。但是我們知道,小孩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不許跑、不許動、不許喧譁、不許打鬧,那這還是一個學校嗎?所以在中國,實行教育正常化,是一個現實的追求。
臺灣地區的學校基本上可以說是實行半天上學的。一二年級都是只有上午上課,三四年級有3個下午是不排課的,五六年級有一個下午不排課。事實上,在歐洲,比如在德國,它的中小學基本上都是半天上課。我們現在是全天上課,寒暑假補課,雙休日補課,區別非常之大。
在教育均衡化、教育正常化的背後,其實涉及到對義務教育屬性的認識,就是對於一種教育價值觀的追求。也就是說,我們的基礎教育到底是面向少數人用層層篩選的方法,篩選出一小批尖子學生,還是面向大多數人,面向全體兒童,給全體兒童提供一個正常的、健康的,利於素質發展的教育?這就是教育背後的價值理念,也是政策設計的一個基礎。
像日本和韓國,他們現在實行的還是九年義務教育,而臺灣從2016年開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就是要把高中也納入到義務教育的階段。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高中也要按照免試、免費、就近入學的規範來管理。
當時「究竟要不要實行12年義務教育」在島內引起了重大的討論,無論是學者還是家長都分成兩派,因為它核心的關注是要消滅一批高中名校,包括著名的建國中學和著名的臺北第一女子高中等。主張反對12年國教的被稱之為「選優派」,就是要發揮教育選拔優秀人才的功能,把重點學校都取消了,優秀人才的培養怎麼辦?主張12年國教的,他們的價值觀念是「均優」,並不是反對優秀,而是反對把優秀的學生集中到一兩所學校,反對我們現在的這種拔尖、掐尖培養的制度。他們認為,這些優秀的學生分布在普通的學校,他們個人的表現會更好,不然他們在一個尖子學生高度集中的學校,同樣會分成中心和邊緣,很多人也會感到受壓抑或是不被重視。但在普通學校,他們肯定都是「雞頭」,能夠帶動更多的學生來發展。
關於到底是「均優」還是「拔優」,臺灣經過了多年的討論和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改革聯考制度、實行九年一貫制的課程等。臺灣在這個問題上討論的是非常深入的。到今天為止,「均優」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觀念。當年爭論非常激烈的關於廢除聯考、關於取消高中名校這些問題,現在大致上已經平穩地過渡了,不再成為突出的問題。當然,高中名校的政策設計上還是給它們保留了一段緩衝期,也就是說在一段時間內還有一定比例的學生可以通過考試招生的方式入學,保證這些名校還有一定的精英性。
總而言之,經過了這些年普及教育和教育公平的啟蒙,臺灣地區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初中和小學教育,已經是非常生動活潑。同樣,跟日、韓的情況相似,沒有什麼考試壓力。我碰到一個高三的學生,我問他:「你們有沒有停課一個學期,或者停課一年專門補課?」他講:「沒有。」他們基本上還是正常上課的,提前一個月結束高三的課程,然後備考。
老實說,這些信息是非常令我震驚的。這其實是我們所追求的一種理想。我想我上文所說的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他們的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已經達到這種狀態,說明了一個道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教育正常化的目標也是可以實現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教育思想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教育思想網;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