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教育洞察Vol.14 | 百年前的生活教育——未完成的中國教育現代化啟蒙(二)

2021-03-01 教育思想網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我們來繼續討論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歷程。

在20世紀上半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杜威、孟祿、克伯屈等教授的持續訪華,不僅在思想和學術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實際地影響了中國現代學制的制定,這就是1922年的新學制。今天我們大家習以為常的「633學」,即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學制就是那個時候制定的,至今已經百年。

我們說1922年的新學制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標誌著中國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因為原來中國的學制是小學7年、中學4年,後來改成現在的美國式的「633」,不僅是學制年限的調整,更重要的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確定了新的教育宗旨,建立了新的「七項標準」

(1)適應社會進化的需要;

(2)發揮平民教育的精神;

(3)謀個性之發展;

(4)注意國民經濟力;

(5)注意生活教育;

(6)使教育易於普及;

(7)多留各地伸縮餘地。

從個性發展、生活教育這些概念,可以明顯地看到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體現。

新學制的制定也很有意思,是由教育家群體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由民間的全國省教育聯合會組織,以廣東教育會提出的草案為基礎,在全國範圍內徵求意見,最後經過全國教育會討論修訂以後,《學校系統改革方案》以北洋政府大總統令的方式公布。

1922年新學制還包括對中學教學方式的新的改變,確定初中實行學分制和選科制,高中分為普通科和職業科,採取的是美國式的綜合中學的體制。我們現在到北師大附中的校史館參觀,可以看到那個時候的課程表和教學計劃,就是學分制和選課制的。我們今天實行的新課改,有些地方正在實行這種改革,但是很難整體地推進。而這套制度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已經實行了。

在這個新教育運動當中,最重要的還有一個方面,就是關於生活教育。在1922年新學制的教育宗旨中,寫入了「生活教育」。由陶行知倡導和推動的生活教育,是五四新教育的一個新的價值、新的氣象。

我們通常把陶行知的「愛滿天下」「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掛在嘴上,強調的是他的道德人格。但其實他首先是一位教育改革家、教育理論家。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來源於杜威的教育理論,但陶行知自己說把它「翻了半個跟頭」,因為他是在極其貧困的鄉村環境、戰爭環境開展平民教育,開展教育普及的。

所以他把杜威的理論結合中國現實做了一些改變。譬如杜威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他是在他的實驗學校裡布置了一個虛擬的小社會,有商店,有郵局,可以讓學生在校園裡面感受社會生活。

而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因為他根本就沒有一個像樣的校園,他是在田間地頭普及教育,那就只能以社會為學校了。

但他們的精神是一致的,就是打破學校教育和社會、書本和實踐的隔閡。

回過頭來看,陶行知所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這樣的表達,是跳出學校看教育,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化學習、學習化社會的概念更為貼近。

陶行知曾經用英語來表達過「生活教育」:「Education of Life,Education by Life,Education for Life」,就是「來自生活的教育,依據生活而教育,為改善生活而教育」,非常簡潔和傳神。

他提出生活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有——

(1)健康的體魄;

(2)科學的頭腦;

(3)藝術的興趣;

(4)生產的技能;

(5)改造社會的精神。

陶行知: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也不要成為「人下人」,而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

他反對的就是千百年來死讀書、讀死書的科舉教育傳統,反對的是「讀書做官」,做「人上人」的陳舊傳統,反對培養少爺、小姐、書呆子。他跟家長說,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也不要成為「人下人」,而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就是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

所以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兒童中心、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的概念廣為傳播,非常普及,成為現代教育的ABC。

陳鶴琴: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一個同心圓——「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陶行知的一個"戰友",同時也是他們哥大的同學,中國的「幼兒教育之父」陳鶴琴,他提出了「活教育」的主張,今天看來也還是非常先進的。

他認為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一個同心圓,最當中就是人:首先要做人,然後是做中國人,第三個是做現代中國人。這個表達非常有效地把古今中外的概念聯繫起來,就是現代教育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面向未來;既要保持民族的特色,又要面向世界。這些概念怎麼整合呢,他提出了一個同心圓。我覺得這是非常清晰明白的一種教育表述。

陳鶴琴認為,一個有根的現代中國人,必須也同時是世界公民,還要具備健康的身體、創造的能力、服務的精神、合作的態度、世界的眼光。這種概念跟我們今天所說的核心素養也是非常相似的。

我們說,生活教育並不是我們從字面上理解的,僅僅是學習日常生活的能力,穿衣做飯之類的教育,而是一種現代教育理論,是一種頂層的教育哲學——主張兒童中心的價值,打破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的隔閡,重視經驗和實踐能力,重視民主精神和培養創造力等等。

當然生活教育也非常重視「生活力」的培養。這個生活力是陶行知提出來的,他認為生活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發展能力、創造能力。「要運用環境裡的活的勢力,去發展學生活的本領——就是徵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本領。」他創辦重慶育才學校的時候,要求學生掌握23種常規技能,包括初級技能16種(燒菜做飯、遊泳、急救等),高級技能7種(開車、打字、演講等),今天看來完全沒有過時。

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當時無論是在國統區還是在根據地都有很大的影響。

1946年7月,陶行知因為勞累過度腦溢血去世。毛澤東題詞「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題詞「萬世師表」,給予陶行知很高的評價。陸定一代表中共中央發言,認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思想。

查看更多往期內容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復「楊東平教育洞察」

相關焦點

  • 楊東平教育洞察|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有小升初嗎?
    楊東平教育洞察|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有小升初嗎? 楊東平教育洞察|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有小升初嗎?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 楊東平:素質教育為何「麻煩不斷」?
    作者:楊東平,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社會上各領域都在紀念改革開放。重建正常的教育秩序,還需要反思教育方針和教育的基本價值。譬如,「全面發展」的方針,導致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平均發展、平庸發展,也是課程過多的原因之一。還有中國教育高度功利主義的價值、「唯有讀書高」的文化傳統。
  • 百年回首:杜威與中國教育現代化,看有哪些經驗
    因而,實用主義是對此前以抽象思辨為主的傳統哲學的改造。劉放桐認為,從思辨形上學向實踐轉變,是西方哲學的大趨勢,杜威正是這樣一位對西方哲學進行「哥白尼式革命」的哲學家。 張華認為,杜威對中國的主要貢獻是踐行啟蒙理念、促進教育民主的發展。
  • 楊東平教育洞察|減輕課業負擔的癥結何在?
    *來源:教育思想網(ID:eduthought),作者:楊東平  學生的學業成就是用透支的身體健康,過長的學習時間換取的   這個問題是一個大問題,也是個老問題,一直存在不同的說法。我記得差不多在十年前,當時我們做過的一個教育沙龍也討論過這個主題。令我非常意外的是,參會的教育學者中多數都不認同學生負擔過重這個說法,認為學生自己只要有興趣願意花時間鑽研,這就不算負擔過重。還有一個老師說他的兒子現在上高二,每天回家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作業了。總之是基於一種個人的經驗或者其他的一些判斷。  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就整體情況而言,它的答案是非常清楚的。
  • 楊東平:歐美國家的「快樂教育」是騙局嗎?
    楊東平:歐美國家的「快樂教育」是騙局嗎?> 楊東平:歐美國家的「快樂教育」是騙局嗎?
  • 教育現代化2035提升學前教育水平 DaDaBaby構建英語啟蒙教育新生態
    學前教育不僅能夠讓孩子儘早接觸學科知識,更有助於孩子從小培養學習興趣、建設認知體系,對孩子一生的教育很有幫助。近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印發,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值得關注的是,學前教育仍是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關注點之一,《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指出,要提升學前教育普及水平,大力發展公辦園,加快發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建設。
  • 楊東平:教改重點在於改革教育行政管理體制
    關係中國教育未來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公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綱要》)已於日前公布。  本刊特此專訪了北京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他認為《綱要》在教育去行政化、選拔人才、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很多頗為重要的改革目標,但還缺乏具體的實施路徑。  1 此次《綱要》有哪些調整?
  • 楊東平:學生逃離自己的學習領域,是教育的失敗
    楊東平 :從日韓的情況來看,中小學已經非常正常化了,學生沒有什麼壓力。當地華人家長反映的是另外一個問題,認為學生荒廢的時間太多了,學校沒教育他們什麼東西。我有一個親戚在日本,老想把他的孩子轉學到北京來,覺得孩子在日本學不到什麼東西,因為他自己是一個學霸,後來到日本生活。
  • 楊東平教育洞察丨為什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差距難以消除?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為什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差距難以消除。 義務教育法頒布近40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差距為何仍然難以消除?
  • ——教育部負責人就《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
    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強調,要準確把握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加快向創新型國家邁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加快教育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
  • 楊東平:「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為什麼大家喜歡用這個詞來表達教育? 比如類似高考「內捲化」、 幼兒園也「內捲化」的說法, 其背後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今天和各位圈友一起分享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楊東平的觀點。
  • 楊東平:教育變革不要被動等「超人」
    楊東平教授認為,在現行管理體制下,校長教師仍有很大的施展空間。「起跑線上的競爭對孩子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對劉翔是有價值的。也就是說,只有對短跑是重要的。」南方都市報記者 徐文閣 攝 嘉賓簡歷 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自然之友理事長。
  • 楊東平:臺灣教育的重建 ——臺灣教改20年的反思
    三是粗廉主義,廉價的、大批量生產,大班大校而不關注教育品質,使學校淪為教育工廠。「四一〇」教改運動的四個具體訴求,分別是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前後兩個並不在一個層面。「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包含了重視個體發展,擴大教育機會、尊重多元文化,保障弱勢群體等社會主義的內容。
  • 教育政策原文系列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聚焦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一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任務,貫穿到教育改革發展全過程,落實到教育現代化各領域各環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育戰線,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小學教育,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
  • 中國教育與社會現代化還需要杜威嗎?
    褚宏啟教授是《杜威教育思想引論》一書的作者,三十年來致力於研究外國教育史、教育現代化、教育政策與管理,在學術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褚老師以「杜威教育理論的現實意義」為題,開門見山地指出,杜威教育理論的現實意義主要有兩點,其一是杜威的教育理論對於中國教育現代化乃至社會現代化有啟發意義,其二是杜威的教育理論對於認識、批判和解決中國當前存在的教育問題極有價值。接下來,他首先介紹了杜威理論產生的時代。
  • 首屆中國丹麥教育論壇:讓教育成為世界的共同語言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程星團9月23日報導】9月22日下午,首屆中國丹麥教育論壇在線上舉辦。包括丹麥前教育部部長、前文化部部長貝特爾·哈爾德,中國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等在內的12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的挑戰、影響和啟發,展望未來教育可能性。 貝特爾·哈爾德在過去30年中,曾八次擔任丹麥教育部部長,也是自1901年以來丹麥任職時間最長的部長。在論壇中,他分享了丹麥教育的優勢和不足。
  • 深耕教育賽道,洪恩教育的長期主義
    對教育來說,一場關鍵時點下的爆發式增長,或許遠不能滿足教育賽道的長期作戰所需。  二、不追風口長期深耕的洪恩教育   事實上在這個競爭大格局形成之前,就已經有不少教育企業長期競爭在這條賽道之上。在這個在線教育急速增長的時期,賽道上的所有企業都需要應對當下高速發展的局面,將自身長期以來的經驗與優勢綜合發揮出來。而洪恩作為長期深耕者之一,更是在產品、技術、教育理念上展現出了一種堅守者獨特的戰略定力。  早在二十多年前,洪恩就選擇了教育領域。近幾年更是全心投入到兒童啟蒙教育這一細分賽道之中。
  •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
    ,勾畫了二〇三五年9大願景目標和「十四五」規劃的12項任務的美好藍圖,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並強調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
  • 百年古厝修齊齋:連江兒童啟蒙教育之源
    StartStopStartStop在魁龍坊歷史文化街區,有達官貴人的百年故居,有鴻商富賈的愛廬……千姿百態、各有亮點。其中修齊齋作為連江較早的兒童啟蒙教育場所,以其濃厚的書香氣息脫穎而出,享譽盛名。我們一起走進魁龍坊歷史文化街區中山路11號修齊齋,在百年古厝的歷史文脈中追憶那裡曾經響起的朗朗書聲。來到中山路11號,白牆黛瓦,簷角婆娑,門楣上「修齊」二字在初冬的光影中熠熠生輝。修齊齋,「修齊」二字,意為修身、齊家, 出自 《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