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我們來繼續討論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歷程。
在20世紀上半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杜威、孟祿、克伯屈等教授的持續訪華,不僅在思想和學術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實際地影響了中國現代學制的制定,這就是1922年的新學制。今天我們大家習以為常的「633學制」,即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學制就是那個時候制定的,至今已經百年。
我們說1922年的新學制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標誌著中國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因為原來中國的學制是小學7年、中學4年,後來改成現在的美國式的「633」,不僅是學制年限的調整,更重要的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確定了新的教育宗旨,建立了新的「七項標準」:
(1)適應社會進化的需要;
(2)發揮平民教育的精神;
(3)謀個性之發展;
(4)注意國民經濟力;
(5)注意生活教育;
(6)使教育易於普及;
(7)多留各地伸縮餘地。
從個性發展、生活教育這些概念,可以明顯地看到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體現。
新學制的制定也很有意思,是由教育家群體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由民間的全國省教育聯合會組織,以廣東教育會提出的草案為基礎,在全國範圍內徵求意見,最後經過全國教育會討論修訂以後,《學校系統改革方案》以北洋政府大總統令的方式公布。
1922年新學制還包括對中學教學方式的新的改變,確定初中實行學分制和選科制,高中分為普通科和職業科,採取的是美國式的綜合中學的體制。我們現在到北師大附中的校史館參觀,可以看到那個時候的課程表和教學計劃,就是學分制和選課制的。我們今天實行的新課改,有些地方正在實行這種改革,但是很難整體地推進。而這套制度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已經實行了。
在這個新教育運動當中,最重要的還有一個方面,就是關於生活教育。在1922年新學制的教育宗旨中,寫入了「生活教育」。由陶行知倡導和推動的生活教育,是五四新教育的一個新的價值、新的氣象。
我們通常把陶行知的「愛滿天下」「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掛在嘴上,強調的是他的道德人格。但其實他首先是一位教育改革家、教育理論家。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來源於杜威的教育理論,但陶行知自己說把它「翻了半個跟頭」,因為他是在極其貧困的鄉村環境、戰爭環境開展平民教育,開展教育普及的。
所以他把杜威的理論結合中國現實做了一些改變。譬如杜威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他是在他的實驗學校裡布置了一個虛擬的小社會,有商店,有郵局,可以讓學生在校園裡面感受社會生活。
而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因為他根本就沒有一個像樣的校園,他是在田間地頭普及教育,那就只能以社會為學校了。
但他們的精神是一致的,就是打破學校教育和社會、書本和實踐的隔閡。
回過頭來看,陶行知所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這樣的表達,是跳出學校看教育,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化學習、學習化社會的概念更為貼近。
陶行知曾經用英語來表達過「生活教育」:「Education of Life,Education by Life,Education for Life」,就是「來自生活的教育,依據生活而教育,為改善生活而教育」,非常簡潔和傳神。
他提出生活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有——
(1)健康的體魄;
(2)科學的頭腦;
(3)藝術的興趣;
(4)生產的技能;
(5)改造社會的精神。
陶行知: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也不要成為「人下人」,而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
他反對的就是千百年來死讀書、讀死書的科舉教育傳統,反對的是「讀書做官」,做「人上人」的陳舊傳統,反對培養少爺、小姐、書呆子。他跟家長說,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也不要成為「人下人」,而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就是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
所以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兒童中心、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的概念廣為傳播,非常普及,成為現代教育的ABC。
陳鶴琴: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一個同心圓——「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陶行知的一個"戰友",同時也是他們哥大的同學,中國的「幼兒教育之父」陳鶴琴,他提出了「活教育」的主張,今天看來也還是非常先進的。
他認為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一個同心圓,最當中就是人:首先要做人,然後是做中國人,第三個是做現代中國人。這個表達非常有效地把古今中外的概念聯繫起來,就是現代教育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面向未來;既要保持民族的特色,又要面向世界。這些概念怎麼整合呢,他提出了一個同心圓。我覺得這是非常清晰明白的一種教育表述。
陳鶴琴認為,一個有根的現代中國人,必須也同時是世界公民,還要具備健康的身體、創造的能力、服務的精神、合作的態度、世界的眼光。這種概念跟我們今天所說的核心素養也是非常相似的。
我們說,生活教育並不是我們從字面上理解的,僅僅是學習日常生活的能力,穿衣做飯之類的教育,而是一種現代教育理論,是一種頂層的教育哲學——主張兒童中心的價值,打破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的隔閡,重視經驗和實踐能力,重視民主精神和培養創造力等等。
當然生活教育也非常重視「生活力」的培養。這個生活力是陶行知提出來的,他認為生活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發展能力、創造能力。「要運用環境裡的活的勢力,去發展學生活的本領——就是徵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本領。」他創辦重慶育才學校的時候,要求學生掌握23種常規技能,包括初級技能16種(燒菜做飯、遊泳、急救等),高級技能7種(開車、打字、演講等),今天看來完全沒有過時。
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當時無論是在國統區還是在根據地都有很大的影響。
1946年7月,陶行知因為勞累過度腦溢血去世。毛澤東題詞「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題詞「萬世師表」,給予陶行知很高的評價。陸定一代表中共中央發言,認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思想。
查看更多往期內容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復「楊東平教育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