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內卷」對教育規律的扭曲

2021-01-12 中國教育新聞網

「內卷」作為當下輿論場中的熱詞,最近在教育圈掀起一股討論熱潮,尤其是在大學生群體中迅速流行開來。同其他熱詞一樣,「內卷」的受追捧,在於它準確命中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敏感點,並對某些較為複雜的社會現象做了生動精闢的概括,而教育領域的諸多「內卷」現象亦足以讓人警醒。

「內卷」(involution)屬於舶來詞,又被譯為「過密化」,原本是農業經濟學中的一個詞彙,指農民為了讓水稻增產而不斷加大勞動投入,但勞動投入的過度密集並未帶來水稻產量的成比例增加,單位勞動報酬反而出現邊際遞減的現象。近年來,「內卷」這一概念逐漸被引申到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諸多領域,內涵愈加豐富。綜合多個版本的解釋,「內卷」主要指一個組織、群體或文化發展到某一階段後,無法繼續前進或升級,只能不斷向內捲曲、收縮,並引發惡性競爭或持續內耗。據媒體報導,「內卷」現象在當下的大學生中較為常見。其中一個經典案例是,比如導師要求學生們寫一篇5000字左右的論文,有學生為了獲得好成績而寫了8000字;其他學生得知後,下次導師再布置類似的作業,就有人為了得高分寫10000字……如此便可能誘發持續的惡性競爭,讓學生們陷入「內卷」的泥淖。

類似現象在教育領域並不罕見,比如有的大學生為了獲得獎學金或保研資格,和具有競爭關係的同學不斷比拼學習時間;學生們為了在各類考試中多拿一兩分而不斷提高刷題的數量和頻率;等等。「內卷」一詞最近之所以在大學生群體中流行,正因為它戳中了學生們的神經「痛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諸多現象背後相近的邏輯。

身陷「內卷」泥淖的並非只有大學生,中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或許體會更深。各級教育部門近年來一再強調要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但一些家長依然我行我素,為了讓孩子「成龍」「成鳳」,學校不給補課就到校外培訓班去補,並且不斷增加經濟投入和輔導班的個數,乃至出現了「8歲小學生暑假裡上了11個輔導班」之類的新聞。據報導,在北京,有的「全職媽媽」每天開車載著孩子奔波於各個培訓班之間,宛如經紀人陪伴大明星一般到處趕場,孩子吃飯、休息都在車上,為的無非是讓孩子多考幾分、多會幾項特長,將來能進入更好的學校、找到更好的工作……這些都是典型的「內卷」現象。不少中小學生在這種持續加碼的學習競賽中承受著超出年齡認知和身體負荷的重壓,一些孩子即便想掙脫也無濟於事。「學習能讓我爸媽高興」這句網絡流行語道出了無數中小學生的辛酸,而鼻梁上不斷加厚的近視鏡片和並不樂觀的身體健康指標,便是他們付出的代價。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據相關數據統計,當天在某網絡平臺購買網課的人數比去年增加649%,家長花在教育上的消費同比增加1566%。儘管網課火爆與今年的疫情有一定關係,但相關數字背後,我們還是能感受到一些中小學生不斷加重的學習負擔。應當說,教育領域的一些「內卷」現象令人憂慮,它體現的更多是一種負能量,往往與教育規律背道而馳。正是意識到了「內卷」現象存在的弊端,近年來從中央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除了三令五申要為廣大中小學生減負,還同時加大了對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出臺了專門文件並提出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紮實舉措。政府有關部門精心設計的各項政策,有助於破除教育領域的諸多「內卷」現象,從而讓廣大中小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得以更健康地成長。

要從根源上破解「內卷」,就要創造讓個體、群體或組織得以更好地實現「外展」「外延」的空間和可能性,這首先需要更多的人意識到「內卷」弊病的存在,並採取有針對性的舉措。比如,為了讓大學生群體擁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和選擇機會,近年來我國高校全面實施彈性學制。據教育部近日發布的統計數據,五年期間有3700多名大學生暫時休學創業,這無疑有助於幫助大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內卷」並不可怕,也並非無法破解,關鍵要讓更多的家長和學生充分意識到「內卷」的危害,並與全社會一道,拒絕和破解「內卷」對教育規律的扭曲,共同創造更利於青少年成長的健康教育生態。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16日第2版 

相關焦點

  • 警惕教育行業的另類「內捲化」
    我覺得教育領域存在三種「另類內捲化」第一種是,教師與家長關係的內捲化,家長的人情負擔越來越重。這種內卷的主角是家長群體,相信絕大多數老師是好的,上述案例中的敗類絕對是少數,但就是這少數敗類把家長嚇破了膽,開始爭相獻媚,你不送他送,你就擔心自己的孩子被打入另冊啊,沒辦法,最後就成了約定俗成!而那些原本正直的老師呢?
  • 中紀委機關刊:警惕公權力運行中的「內卷」現象
    近日,《咬文嚼字》評選出2020年十大流行語,「內卷」一詞名列其中。所謂「內卷」,譯自英語「involution」,用來描述「簡單的自我重複」「沒有發展的增長」「非理性的內部競爭」等,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人們對「內卷」的警惕與反感、討論與反思,正是在中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大背景之下,體現了個體、組織在時代機遇中追求質的成長、希冀有所作為的強烈意願。
  • 教育「內卷」,不得不捲?
    教育「內卷」,不得不捲?分析當今「內卷」產生的原因,項飆認為是由於高度一體化的市場競爭成為社會的基本組織方式和資源分配方式。教育「內卷」的主要表現?教育「內卷」的最突出表現就是「應試教育」。教育原本不應該存在競爭,但是考試使得教育形成了類似於市場競爭的格局,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應試教育」的產生。
  • 家長怒而退群 教育「內捲化」背後的評價體系困局
    原標題:家長怒而退群 教育「內捲化」背後的評價體系困局 近日,江蘇一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短視頻迅速吸引各路媒體的目光,引發激烈爭議。這一事件觸發了輿論有關「家校關係緊張」「教育競爭中的『內卷』趨勢」等更深層的討論。
  • 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來源:教育思想網(eduthought),作者楊東平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內卷:一種系統性的退化最近我們看到媒體上「內捲化」這個詞出現的非常頻繁,令人不知所以。怎麼出來這麼玄妙的一個詞彙?如果做一些搜索的話就不難發現,「內捲化」這個詞首先是一些學術研究者在研究亞洲經濟,包括印尼的水稻生產、中國的小農經濟時候首先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這麼一種現象,在這些有限的土地上通過不斷投入時間精耕細作來獲得總量增長。
  • 楊東平:「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捲化」是最近媒體出現的一個熱詞。 為什麼大家喜歡用這個詞來表達教育? 比如類似高考「內捲化」、 幼兒園也「內捲化」的說法, 其背後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 今天,你內卷了嗎?
    在新浪微博,就有#內卷#、#內捲化#、#教育內捲化#、#人類學家項飆談內卷#等十餘相關個話題;在知乎,有關內捲化的話題討論中,有超過5000人關注,600多個問題討論,近300篇精華內容。職場上,內捲化運用比較普遍,主要是對各行各業內日益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的聲討。教育方面,高考負擔過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說明你被內卷了。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 第685期:警惕那些聲稱掌握「教育規律」的人
    第一,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第二,邏輯推理能力;第三,審辯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21世紀,審辯式思維是創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徵,尤其重要。與英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今日中國人最缺乏的就是審辯式思維,審辯式思維發展是中國教育的「短板」。什麼是審辯士思維?
  • 教育內捲化,是基礎教育的一大悲哀
    在此我也趕趕時髦,說說教育的內捲化。教育內捲化,已經發生並且愈演愈烈。什麼是教育的內捲化?內捲化,又譯為&34;,最早出自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的《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吉爾茲提出&34;這種現象叫&34;。什麼是教育的內捲化?
  • 教育內卷:教育投入越來越高,教育的價值卻在降低
    什麼是內卷呢?內卷就是內部競爭帶來的資源浪費。聽起來奇奇怪怪的一個名詞,卻折射了當下教育的困境。教育內卷,簡單來說,一開始每個孩子每天只學習四個小時,大家相安無事,後來出現一些孩子,每天學了六個小時,然後考上了清華。
  • 「內捲化」——教育過度競爭,破除「教育內捲化」的可能!
    減負難的根源也是在於我國教育體制競爭機制的作用。如何解釋「教育內捲化」2020年下半年的年度熱詞「內捲化」為解釋這一現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依據。教育內捲化為解釋這種「陀螺效應」提供了基礎,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文化傳統以及家長和學生自身的內在心理因素和各種社會因素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強大的內驅力,迫使學生參與到這種內卷中的內生型教育內卷;另一方面由於客觀社會資源的不足以及社會本身的運行機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強制外驅力使得篩選方式和內容更加複雜化而形成的外鑠型教育內捲化。
  • 幼兒園已經開始內卷了
    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壓力與扭曲從他們在幼兒園內卷的時候就種下了根。如今關於幼兒園的競爭激烈程度,可能已經遠超你的想像。 如果一個小朋友在2020年需要上幼兒園,他需要經過以下競爭。 首先是各地不同的戶口和片區限制,會對孩子入園有一定的影響。
  • 內卷延燒到幼兒園,幼兒教育小學化令人焦慮,超前教育該如何破解
    3、幼兒教育內捲化:如果說進幼兒園還只是財力和人力方面的壓力,那麼進入幼兒園後的孩子教育則是目前大多數家長和孩子普遍焦慮的重點。職場的內卷直接影響到了教育的內捲化,教育內捲化直接導致各級教育紛紛「搶跑」。
  • 內捲化:一個學術名詞如何贏得考生、社畜和時代的共鳴
    或者說,內捲化,這一源自文化人類學領域,最初被用作描述社會文化變遷規律與分析經濟發展階段問題的專業詞彙,其原意已然在當下的網際網路語境中,經由不斷的解構與重構延伸出了更多新含義。「內捲化」外溢:從小農經濟、社科研究到高考競爭內捲化,亦稱過密化,最初由文化人類學家亞歷山大·戈登威澤提出,用於描述社會文化模式的變遷規律,即當一種文化模式進入到最終的固定狀態時,便逐漸局限於自身內部不斷進行複雜化的轉變,從而再以無法轉化為新的文化形態。
  • 內卷已經開始滲入幼兒園了.
    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壓力與扭曲從他們在幼兒園內卷的時候就種下了根。如今關於幼兒園的競爭激烈程度,可能已經遠超你的想像。 如果一個小朋友在2020年需要上幼兒園,他需要經過以下競爭。 首先是各地不同的戶口和片區限制,會對孩子入園有一定的影響。假設這位小朋友家在幼兒園片區,且戶口沒有問題。那麼他想要去優秀的幼兒園,家長們就得開始漫長的排隊。
  • 川普主義與美國內卷
    現在有一個時髦的詞彙叫「內卷」,但很顯然,它已經被嚴重濫用了,過於濫用的結果就是模糊知識的邊界,讓一個本來具有特定內涵的範疇逐步失去對現實問題的分析意義,其使用最終只會帶來充滿戾氣、悲觀絕望、彼此對立的情緒發洩。總之,對內卷的濫用無助於我們認清複雜現實。
  • 幼兒園已經開始內卷了!
    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壓力與扭曲從他們在幼兒園內卷的時候就種下了根。如今關於幼兒園的競爭激烈程度,可能已經遠超你的想像。 如果一個小朋友在2020年需要上幼兒園,他需要經過以下競爭:首先是各地不同的戶口和片區限制,會對孩子入園有一定的影響。
  • 大學生熱議「內卷」不只是自我調侃
    據媒體報導,記者通過採訪多名大學生和高校教師發現,大學生之間的「內卷」是一個較為常見的現象。不少大學生表示,「內卷」的熱度,不僅是一種自我調侃,也是面對學業以及自我發展的眾多壓力的真實寫照。從學術意義上審視,「內卷」的基本含義是指系統在外部擴張條件受到嚴格限定的條件下,內部不斷精細化和複雜化的過程。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