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熱議「內卷」不只是自我調侃

2020-12-12 中國教育新聞網

隨著高校進入嚴字當頭的時代,大學生「划水」也能畢業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據媒體報導,記者通過採訪多名大學生和高校教師發現,大學生之間的「內卷」是一個較為常見的現象。不少大學生表示,「內卷」的熱度,不僅是一種自我調侃,也是面對學業以及自我發展的眾多壓力的真實寫照。

從學術意義上審視,「內卷」的基本含義是指系統在外部擴張條件受到嚴格限定的條件下,內部不斷精細化和複雜化的過程。而在我們時下語境中,不少人把事物既無法維持現狀又難以自我更新,只能在內部不斷複製和精細化的現象,稱為「內卷」。當看到高校學生因「內卷」而迷茫的背後是「年輕人在極度競爭中,成功壓倒成長,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就可以發現,所謂的內卷並不是今日才有之現象,而是競爭壓力之下,對諸多短期利益、榮譽的過度追求,才導致了超出正常競爭壓力的疲憊和不堪。

競爭本是常態,但當發展到總想與人一比高低,「想做科研,有人發的論文更多更重要;想玩社團,有人的興趣和專業水平更高;想找工作,有人簡歷上積累的證書和經歷更多」,而忽視自我的真正定位和價值追求時,恐怕就是一種畸形的心理在作怪,乃至折射著一些大學生定位模糊、目標虛無和精神缺失的尷尬。在隨波逐流中,認識不到自己真正應該努力的方向,看起來忙忙碌碌,卻發現自己很多地方比不上他人,難免產生失落和不滿,所謂的「內卷」就出現了。

事實上,這種只有「外延擴展而無內涵發展」的狀態,意味著精力的無端消耗和精神的漂泊不定。不少大學生面對競爭時,只求短平快的功利,缺少積跬步至千裡的勇氣和毅力,這樣的人生談不上成就感和獲得感,遑論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人生之路是一個「重複博弈」的過程,如果缺少磨鍊意志、砥礪志趣的追求,缺少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精神,那就只能在鬱鬱寡歡的不得志中沉淪,在自怨自艾中越來越「內卷」。正如新聞所說,競爭本就存在,想往高處走就勢必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就筆者觀察,一些大學生的「內卷」當然與壓力有關,但從深層次上說,竊以為,這不是真正向上的壓力,有虛榮和炫耀心態的成分,比如把所謂的「證書」等表層東西當成「優秀」。可以說,「績點為王」之下,部分大學生的「內卷」很可能是一種精心算計的利益得失和功利計較,是生怕別人比自己得到的外在「榮譽」多,絕非真正的良性競爭和你追我趕為了未來而奮鬥的無悔付出。我們常說,既要腳踏實地又要仰望星空。但眼中只有他人獲得的「證書」「獎學金」時,就是欲望放逐了理想,功利扭曲了信念,長此以往,不要說仰望星空了,恐怕只能在短期利益的泥淖中打轉,進而忘記了學習是為了什麼,人生是為了什麼……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大學生應對自身社會角色進行清晰認知和理性定位,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騖遠,更不能把才華支撐不起抱負當作「內卷」,而要牢記時代使命,養成追求真理、志存高遠的優秀品格,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到社會理想之中,把個人的前途和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繫到一起,立鴻鵠志、堅定信仰、奉獻國家,在為實現社會理想奮鬥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理想。

(作者系信陽師範學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11日第2版 

相關焦點

  • 大學生也「內卷」了?
    大學生也「內卷」了?「內卷」的熱度,不僅是大學生的一種自我調侃,也是大學生面對學業以及自我發展的眾多壓力的真實寫照。那麼,今天的年輕人是否能突破自我,擺脫「內卷」的束縛?公眾關注「內卷」,歸根結底還是和當下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形勢有關。身處象牙塔的年輕人,對此有著更深的感受。《中國青年報》的一篇報導就指出,有些大學生認為,網絡上關於「內卷」的討論更多是在販賣焦慮。
  • 大學生的「內卷」:競爭還是內耗
    不少大學生表示,「內卷」的熱度,不僅是大學生的一種自我調侃,也是大學生面對學業以及自我發展的眾多壓力的真實寫照。如何破解「內卷」,也是每一個大學生需要完成的人生課題。  大學裡的「內卷」有多少種操作?  說起「內卷」,最早的「出處」是幾張名校學霸的圖片。
  • 當代大學生如何破解「內卷」?這些神操作,究竟是虛耗還是提升
    而之所以在高校中火起來的原因是,譬如「雙一流」大學限制專升本等一系列嚴格學業的要求下,大學生很難再「混」日子、「混」畢業證、學位證了。這種情況下,「內卷」自然成了大學生最好的調侃方式和最真實的寫照。因此,當代大學生如何破解「內卷」?以下的這些神操作,究竟是彼此虛耗還是自我提升?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 媒體聚焦大學生的「內卷」:無效消耗還是競爭動力?
    隨著高校進入嚴字當頭的時代,大學生「划水」也能畢業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不少大學生表示,「內卷」的熱度,不僅是大學生的一種自我調侃,也是大學生面對學業以及自我發展的眾多壓力的真實寫照。如何破解「內卷」,也是每一個大學生需要完成的人生課題。大學裡的「內卷」有多少種操作?說起「內卷」,最早的「出處」是幾張名校學霸的圖片。
  • 大學生「內卷」有多少種操作?
    不少大學生表示,「內卷」的熱度,不僅是大學生的一種自我調侃,也是大學生面對學業以及自我發展的眾多壓力的真實寫照。如何破解「內卷」,也是每一個大學生需要完成的人生課題。  大學裡的「內卷」有多少種操作?  說起「內卷」,最早的「出處」是幾張名校學霸的圖片。
  • 邵燕君:內卷與PUA具有同樣的內在邏輯
    記者 | 張婷在「追問2020」系列第一場「語言流水線」活動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破壁書》主編邵燕君談及內卷與PUA(pick up artist,又稱「搭訕藝術家」)有著共同的內在邏輯。邵燕君「什麼是內卷呢?
  • 「內卷」是一種自我鎖死
    內卷是自我鎖死「內卷」太火了,火到每個人都在錯誤地使用它。這種外放的稟賦讓他們不可能陷入自我鎖死和不斷輪迴的困境,而是走向了自我演化、不斷自我迭代、自我更新的發展道路。外放型的社會,永遠都不會內卷,總有一種創新的力量讓它突破困境,破繭而出。這個內卷定義靠譜。我們原來內捲化的概念,是經由華為人討論公司的內卷和內捲化引發的。兩個概念的對比,內心的向度是一致的。
  • 職場人,越來越累的你,是被「內卷」了嗎?
    「內卷」,應該是我今年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其實它並不是一個新詞,以前我在格爾茨的《農業的內捲化》這本書上就看到過關於「內卷」的概念。 只是在這本書裡「內卷」的概念與現在多數人討論的「內卷」完全不同,因為篇幅的問題,今天我們暫且不去深入地討論這個詞彙的定義問題(有想看的朋友可以後臺留言告訴我)。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幫大學生擺脫「內卷」,高校也要有所作為
    如今,從大學生圈子中走出來的「內卷」,成為整個社會的熱詞。  在學術意義上,「內卷」概念最初是為了解釋近代中國為什麼沒有孕育出更高級、更創新的生產方式。而在大學生群體中,裹挾著學分績、課外活動、學生工作、出國考級……這些大學生則身不由己陷入了「內卷」中。
  • 借著「內卷」,網友究竟想表達什麼?
    在豆瓣話題「你所在專業或從事行業有哪些『內卷』現象」下,一位友鄰問道。這個話題因「內卷」的爆紅收穫了259萬次瀏覽,儘管回答總數只有200多條,觸角卻很廣,求職、晉升、育兒、升學、婚戀等都被圈入其中。「不內卷的就是新興的沒誕生的行業。」有人回答道。這多少印證了網友們的那句調侃——「萬物皆可卷」。
  • 「內卷」走紅,你的職場有沒有遭遇「內卷」?
    #這個詞忽然火了起來,它頻繁出現在職場青年人和大學生的口中。這種風氣蔓延在各行各業,對於很多職場白領來說,想瀟灑地喊出「努力到此為止,我要下班了」不太容易實現。所以,「內捲化」在越來越多的職場青年中得到了共鳴。這種現象很容易讓人想到曾經很火的一家培訓機構的宣傳語:「您來,我們培養您的孩子;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對手。」讓你拼命學習的不是選拔性考試,而是其他願意學習的人。
  • 不「內卷」,連「打工人」都當不了?|周末談
    其實,現在網上流行的「內卷」,與學術意義上的內卷並非一碼事。人類學家項飆解釋說,儘管兩種內卷都意在表明「沒有突破」,但內卷在學術上的意義,是為了解釋為什麼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而現在的內卷則多用於形容競爭的白熱化,表達了沒有選擇的絕望感。
  • 象牙塔陷入內捲化的道場?
    (當然,還是存在潛心治學的老師,和一心求學的學生,只是本該是大多數的他們,現在慢慢地變成了少數)02誰在內卷大學生?《中國大學生成長白皮書》調研發現,「學業」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十大困惑之首,它具體包括專業課、考研、成績、掛科、考試、四六級等。
  • 淺談失敗主義、內卷社會與自我和解
    人希望自我進步、不斷提升,這也無可厚非,社會也需要這樣的階級流動以確保平衡與公正。但是,當一個社會價值尺度趨向單一,且精神追求發生錯位時,內卷就出現了。 什麼是內卷?過剩的人口為爭搶有限的資源投入無限的精力,最後所獲得的資源沒有絲毫增多,倒是卷進了幾乎無窮無盡的投入,幾近得不償失。舉個例子來說,清華在某省就招30人。
  • 還在提倡給大學生增負?大學生內捲化的消耗,都已經讓00後禿了頂
    而最近,隨著內卷這個詞和一張張誇張的照片進入公眾視野,大學生在高牆之中的「神秘」生活帷幕,也被掀開了一角。內卷,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非自願競爭。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大學的確不輕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在大學裡學習到的知識,才能真正稱之為知識。
  • 《心智突圍》:突破困境與逃離內卷,從自我定位開始
    「不穩定、不確定、複雜、模糊的」未來趨勢直接讓「內捲化」破壁出圈,創榛闢莽也幾不可聞。現在我們常說的「內卷」主要是形容工作或考試中的非理性內部競爭、內部消耗或停滯不前。表現出來就是一種看似目標明確努力奮鬥但卻因為迷茫無法突破困境的現象。其底層原因是內卷定義中的「非理性」。
  • 「內卷」一詞出圈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最近,也許沒有哪個學術用語比「內卷」更加出圈了。「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吉爾茨發現,農民在人口壓力下會不斷增加水稻種植的勞動投入,以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進行不計效率的生產,勞動趨於內卷,從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
  • 內卷
    康德的這個內卷,跟這兩年說的有點不太一樣。這兩年說的「內卷」或許是來源於1963年美國人類學家Clifford Geertz在研究印尼的農業時說的Agricultural Involution, 農業內卷。
  • 「內卷」入選流行語:如何讀懂被捲起的網絡社會心態?
    2020年以來,「內卷」一詞突然爆紅網絡。今天,《咬文嚼字》雜誌公布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流行語,「內卷」位列其中。「內卷」本是一個人類學術語,最早是人類學家格爾茨通過對爪哇島的農業經濟的總結提出,用於描述農耕社會農耕經濟越來越精細化,但卻沒有重大突破的現象。這個概念被引申為描述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而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