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前不久,教育部門提出了「中小學生減負,大學生增負」的意見。從提倡素質教育開始,中小學生減負就成為了一句經久不衰的口號,在這幾十年裡被反覆「點名」,已經司空見慣。
而「給大學生增負」,則讓人們開始把目光從高校的牌匾移到圍牆之內:大學生的生活,真的如傳統所認為的那樣輕鬆嗎?真的需要強行「增負」嗎?大學生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
內卷,從大學校園開始
一直以來,老師家長經常會對中學生們說:「上了大學就輕鬆了」。儘管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這不過是一句善意的謊言,但這依然足以證明「大學很輕鬆」的觀念,深入人心。
由於對高考過度重視,在人們的觀念中,學業的目標和終點往往就局限在高考。這就類似於童話故事中「最後,王子和公主幸福地舉行了婚禮」的結局,很少人會去關注這個「最後」的之後,會是什麼樣的人生。
而最近,隨著內卷這個詞和一張張誇張的照片進入公眾視野,大學生在高牆之中的「神秘」生活帷幕,也被掀開了一角。內卷,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非自願競爭。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大學的確不輕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在大學裡學習到的知識,才能真正稱之為知識。這也就意味著,大學知識的難度要遠遠高於中學,它要求學生追根溯源,用最基本的方法探尋每一條看似已經是常識的規律——這對思維、勤奮都有著很高的要求。
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學習,大學學業的難度實際上是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的。很大程度上來講,大學輕鬆的假象是由那些選擇了「輕鬆模式」的學生製造的。然而,在這個全社會都在競爭的中國社會,學校又怎麼會是例外呢?
內卷也分種類,請問你是什麼卷?
大學生內卷,壓力往往起源於以下幾種現象。
第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優秀的同齡人帶來的壓力。
考研保研、出國留學、評優評先、科研項目……這些讓人頭禿的人生選擇命題,已經不僅僅是畢業季的學生在考慮的了。
剛剛軍訓結束的新生,就會追著輔導員,反覆諮詢關於考研甚至考博的問題。他們目標遠大,聰明且勤奮,家境優渥卻還在做著高質量的兼職,早早實現了財務自由,學業專精又多才多藝,在學校部門裡也身兼數職……
當我們面對這樣的同齡人的時候,酸嗎?當然酸。不可否認,優秀的人是存在的,但是他們僅僅是極少數人。大多數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可是,誰不想成為這樣閃閃發光的人呢? 但是想要成為閃閃發光的人,這是個需要付出努力的過程,也是個需要付出時間和耐心的過程。
當一個人看不到奮鬥的成果,對未來的期望就會變成壓力,一邊承受著這些壓力,一邊又被社會的要求推著向前,不得不去和精英們比較,和精英們競爭。如此一來,來自上層精英們的內卷壓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種,可以稱為:同一水平線上的內卷。
同一水平線上的人,既然起跑線相同,就會更加在乎對方是否會趕超逆襲。從舍友今天早上早起了半個小時,到同班同學買了一本新的練習冊,甚至是某個朋友出現在圖書館,許多大學生已經出現了某種近乎於偏執的「看不得別人學習」的心理。
為什麼會看不得別人努力?當成功與否與天賦關係不大時,努力的程度就會成為決定競爭者能否脫穎而出的最重要因素。在大學裡,相對自由的學習氛圍會在很大程度上削減努力的欲望。因此,如果不想讓競爭者比自己先一步獲取成功,除了自己付出額外的努力,就只能寄希望於對方的墮落。
所以,當看到競爭者的「努力」時,我們經常會感到心慌的原因,找到了。但心慌並不是造成焦慮的原因。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並沒有處理好這種,本應該屬於正常範疇的心理狀態,反倒將其演化加劇成一種嚴重影響自己正常生活的問題,比如:周末多睡一個小時,就會有負罪感;偶爾玩一局遊戲,會恨不得抽自己耳光;但是真正到了自己學習的時候,滿腦子都是「他最近又買了什麼什麼資料」……
顯而易見,這樣的情緒,所帶來的精神壓力,影響的不只是學業,更是正常的生活。總之,大學生內卷的壓力不僅僅是來自於外力的卷,還有為了抵抗「被卷」而做的「無用功」。說白了,也就是,「假努力」。
「增加」壓力?「分配」壓力!
總而言之,說大學輕鬆,用網上的俏皮話來說:是新時代的封建迷信。看似我們的大學生活減少了不少學業壓力,因為我們在中學時代所形成的固化了的學習方式確實是真的讓人窒息。然而,我們在大學校園裡,還要以尚未真正成熟的心態,去面對這個微型社會中日益複雜的人際關係。
學校高牆之外的「降維打擊」,更是讓危機意識從一開始就深深植根……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學生或許比中小學生更需要減減負。如果說,壓力是促使青年成長的必要因素,那麼不如讓這些壓力分配得更加均勻一點,到來的時機更加恰當一點。或許這樣對大學生來說,會比不由分說地開足馬力、負上加負,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