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格子From X博士
微信號: doctorx666
已獲得轉載授權
百度指數關於「內卷」詞頻的統計日均搜索量17.5萬次2020年5月6日,西安一名9歲女孩因為無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從15樓跳下自殺身亡。 女孩的遺書: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2020年4月13日,江蘇無錫一名12歲女孩在開學首日跳樓自殺。2020年3月24日,河北邯鄲一名9歲學生,因未按時完成作業,曾被老師踢出「釘釘群」,從15樓跳下身亡。 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壓力與扭曲從他們在幼兒園內卷的時候就種下了根。如今關於幼兒園的競爭激烈程度,可能已經遠超你的想像。 如果一個小朋友在2020年需要上幼兒園,他需要經過以下競爭。 首先是各地不同的戶口和片區限制,會對孩子入園有一定的影響。假設這位小朋友家在幼兒園片區,且戶口沒有問題。那麼他想要去優秀的幼兒園,家長們就得開始漫長的排隊。
某地幼兒園門口家長通宵現場排隊 一個城市的經濟體量越大,那麼優秀幼兒園的排隊現象越可怕。比如說上海的海富、蒙特梭利等高級幼兒園,普遍需要排隊一年以上。 因為這些幼兒園主打精英教育、國際水準,要麼培養過成功人士,要麼培養過成功人士的孩子。甚至有的家長從小孩出生3天起就開始在浦東某幼兒園排隊,最後還是沒排上。即便排上隊了,還需要等待抽籤搖號,這是小朋友人生中第一張「彩票」。搖號中籤的概率,遠遠低於在北京搖到車牌的概率相比之下,有些幼兒園動輒六位數的年費,似乎都顯得沒那麼誇張了。就算小朋友幸運地拿到了一家優質幼兒園的入場券,並沒有完,因為後面等待他的除了面試,還有考試。「需要競爭篩選?」 網絡上同類案例比比皆是令人愕然的是,幼兒園的入學考試除了認知、常識,可能還會有算術和外語,儘管考生只是還沒吃過幾碗乾飯的幼兒。甚至我看到一位家長總結的幼兒園寶寶面試攻略後,心想:這難道不是公考才有的無領導小組討論+半結構化面試?自由活動+隨機提問+全程觀察最恐怖的是,香港幼兒園的面試已經形如社畜申請工作「全面撒網、看運氣中獎」的模式,一次讓孩子面試6~10家幼兒園,哪家給offer去哪裡。有人覺得大學生畢業後的第一次面試,才算進入內卷旋渦。但其實,
當小朋友終於背上書包走進幼兒園的校門起,他面前的內卷之路就已經全面鋪開。等待他的不是玩耍嬉戲,而是成堆的書籍、練習冊與家庭作業。 微博上的一位家長為我們進行了直觀的展示,這位小朋友的桌上有3本練習冊、6本故事書、3本學科普讀物與2本識字書籍。而匪夷所思的作業,更是讓孩子提前體會到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強烈渴求。
小朋友需要準備的食材孩子是家長的投射,其實幼兒園的內卷,本質上仍然是成人社會的內卷。熱播劇《三十而已》就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顧佳貸款買豪宅、鑽營混圈子、包裝夫妻倆,贊助煙花秀,就是為了抬高面試時的待沽身價,方便讓孩子進入頂級幼兒園。而生活永遠比戲劇更戲劇,家長入場幼兒園內卷浪潮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如果說為孩子擇校是家長參戰幼兒園內卷浪潮的開始,那麼陪孩子寫作業就是幼兒園內卷戰的高潮。 從布置作業開始,由於孩子記不住繁多的作業,家長就得在群裡問大家。某個幼兒園家長群的日常,熱鬧程度堪比搶紅包因為作業太多,有時候老師也會把今日作業整理出來,輔助者也很有可能是某個家長。而如果你以為幼兒園的作業雖多,但都是簡單的啟智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幼兒園的課業作業能難到什麼程度?難到很多大人都撓頭,甚至不得不上網求助。課業作業再難也能找出答案,某些幼兒園的實踐、手工作業才是孩子的無解之謎,家長的終極夢魘。而不但要動手,還要加入觀察與理論的作業才是最頂的,比如要圖文並茂科學解釋月亮的運行過程,
培養孩子像是培養哥白尼。光是參與孩子的作業任務還不夠,你還需要親自批改作業。到這一步,你已經開始懷疑自己究竟是家長還是老師了。家長們進入所謂的職場內卷後,他們就越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通過努力擺脫內卷。
對現在的不甘,對後代的希望,讓家長、小孩、幼兒園老師三者間形成了一個三國混戰。 家長們認為自己排了一年隊、付了許多錢,幼兒園就應該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優質的環境。幼兒園老師面對家長的高度期望,就不得不給四五歲的小孩們提供更多的課程,布置更繁重、複雜的作業。 小孩呢?小孩因為智商、知識等限制,他們只能不斷地請教家長,他們的作業又重重落到了家長頭上。家長更內卷了。北京家長間的老梗兒說道,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在美國可能夠,在海澱肯定不夠。比如朋友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已經可以做出初中物理的學習筆記。其實在2018年,教育部已經發布了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嚴禁幼兒園教授小學課程內容、整治「小學化」教育方式和環境,以此遏制洪水猛獸般的幼兒園內捲化。通知發布後的確取得了顯著效果,公立幼兒園全面取消「小學式教學」,私立幼兒園「小學化」的風氣也得到改善。但很多家長剛在這條新聞下感嘆幼兒園內卷,轉頭又繼續將孩子投進了旋渦。對孩子的希冀,變成了一種過度攀比帶來的貪慾,孩子更像是他們攀比的工具。為了保證孩子學習不被落下,有些家長與個別幼兒園在政策下達成了詭異的默契。就算幼兒園不能超前授課,他們也會選擇用無數的課外班、興趣班來填充此部分空白。 所以幼兒園的孩子們過上了五點作業、六點畫畫、八點英語的日子,有的課已經擠到沒有時間可上。孩子和家長一樣都是996。
縝密的計劃要求了時間要論分鐘過,效率被拉到最高,比周樹人還能擠海綿。
孩子們確實更強了,但孩子們也更累了,越來越多的孩子在這場惡性競爭中的患上了抑鬱症,心理疾病低齡化愈演愈烈。孩子被競爭對手打敗的恐懼,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們脆弱的神經。
幼兒園內捲化的鐵幕,就這樣在所有人的身不由己中,重重落下。在批評家長們的行為之前,我們還需要思考這場幼兒園內卷戰爭的源頭。
如果你留意了網絡上和身邊的幼兒園內卷家庭,就會發現這些家庭全部都是都是中產以下。不難看出,那些更容易讓孩子進入優秀幼兒園的家長,
不外乎擁有常青藤、985、211等更高的學歷,金領、高管、企業主等更體面的職業,更全面的個人技能與更雄厚的社會資源。而這樣的父母,在成人社會的內卷浪潮中,同樣佔據上風。
反之,父母與家庭貧瘠薄弱,就會出現上邊講的幼兒園內卷浪潮。在關於幼兒園種種不作為的抱怨中,一位資深寶媽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優質幼兒園,是默認父母起碼有一方不用上班,全程陪同孩子成長的。 而這對於在城市中拼搏的中產以下家庭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網友們會無情戳破他的幻夢,幼兒園對於上班族來說,是託兒所。有人可能覺得,找個普通幼兒園,作業不做,讓小孩子快樂成長不行麼?小學並非零基礎教學,如果你家小孩在幼兒園就沒有建立語數英的功底,你會發現,小學一年級的同一起跑線上,其他小孩有的騎自行車,有的穿輪滑鞋,你的小孩只上了雙人字拖。
瀕臨崩潰的孩子想改變現狀,但父母也在內卷中,何談教育體驗? 一位被老師指責不關心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上哭出了很多父母的心聲:我怎麼可能不關心,但天天加班到凌晨……上班,乾電池父母們在公司加速內卷;下班,他們在檯燈下加速孩子內卷,只為讓孩子長大後別活得像自己這麼累為了不讓孩子如同自己一樣內卷,整個家庭卻因此陷入了更深的內卷。
內卷,代表著一種快速的階級流動的狂熱與階級鞏固的恐慌。 能不能鞏固自己的階級,或者向上攀登,是這個時代為每個人切身定製的焦慮。 這種階級焦慮無處不在,貫穿每一代,85後、90後、00後,每一種學歷,從博士到幼兒園。 它也貫穿了每一個階級,這種焦慮,是系統性的,是川流不息的。紀錄片《高考》 (2015)
當你在2020年某日凌晨6點起床上班的時候,你會發現家長已經開始接送小孩,小孩們都背起沉重的背包,好像這一個年份與你那個受教育年份,沒有什麼不同。 應該有些許不同,不同的是什麼呢?或許是2008年,你會說出你自導自演的童謠,譬如:「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著炸藥包,背著炸藥包,我要炸學校。」但現在的小孩子們好像頭更低了,背包更重了。變輕、變少的是什麼呢?也許是他們的玩具,只要一個口袋就能裝滿。 他們只要掏出一部手機,在提供免費Wi-Fi的便利店門口的臺階上坐成一排,打開遊戲,他們迅速進入了與內卷無關的避風港。 人人想要逃避內卷,但解決內卷的方式,又是更加疾烈的內卷所以,人們會用越發費解的形式,來證明與維護自身的階級,正如這場幼兒園內卷戰爭。甚至毋論幼兒園,如果科技允許,大眾會把內卷帶進子宮裡。TVB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2016)
本文經授權轉載,By 格子,From X博士,微信號: doctorx666,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本期推薦閱讀:
後臺回復關鍵詞【教育】,閱讀文章《這部豆瓣9.1、全球5億人看過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國教育的騙局》。
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