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王文豐:媒體熱衷低俗網絡用語不是「接地氣」
10月15日,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公布了2014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這是教育部、國家語委連續第十次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報告稱,2014年,熱詞熱語勢頭不減。中國語言生活熱點頻發,網絡語言上廣播電視節目、進教科書、入詞典等問題引起社會熱議,網絡語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規範網絡語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會認同。(10月15日《中國日報》)
曾幾何時,大眾媒體使用網絡詞彙被認為是「接地氣」的表現,誠然,網絡語境中孕育出的網絡語言已經成為漢語中比較活躍的一部分,然而,部分網際網路新詞如「草泥馬」、「屌絲」、「逼格」等,造詞格調不高、品位低下,卻經常被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使用。由於網絡「虛擬社區」和自媒體「缺少人把關」的特性,網絡低俗語言大量湧現,聚集了社會戾氣,整治網絡低俗語言刻不容緩。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就應有其主流的一面,不能搞的面目全非,處處流露著低俗的氣息,目前某些文化和語言上的墮落,是中國當前面臨的較大問題。私下場合管不到,但是某些娛樂節目,甚至新聞類節目用這些詞就有些過了,畢竟是面向大眾的媒體,媒體肩負著引導作用,個人用了就用了,媒體跟著用就不太講究,公開文件、宣傳、新聞等使用就更是絕對不合適。
作為媒體,應該自重,要想讓人有素質,首先自己得先有素質。質樸的語言有很多,都可以很「接地氣」,但絕不是這些低俗的用語。媒體應當是社會的文化高地,如果跟在網絡後面使用粗鄙不堪的詞彙,成何體統?另一方面,整頓並不是限制誰的言論自由,只是限制你別這麼低俗,尤其是媒體,別整天把髒話掛嘴上,儘管只是諧音。
當然,對於普通公眾,能夠文明發言也是最好了,也許很多人在說「屌絲」和「逼格」的時候往往只是調侃和自嘲,並不像某些人自以為是想像中的那麼低俗惡劣,但是網絡屬於公共場所,說這些擦邊球的汙言穢語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如今很多人都已經忘記基本的禮節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粗俗的網絡語言,只會將中國文化糟蹋得無以復加。網絡沒有帶來知識,卻帶給很多人邪性的莫名勇氣。無規矩不成方圓,網絡語言不能流於低俗化,這是一代人的責任。同時希望以整治網絡低俗語言為契機帶動整治全中國社會的俗賤落墮風氣。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