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網絡低俗語言 別讓粗俗網語玷汙中文之美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藍瘦,香菇,本來今顛高高興興,泥為什莫要說這種話……」去年10月,廣西南寧一小夥失戀後錄的一段視頻在網上爆紅,他一口標準的「桂普」讓「藍瘦香菇」這個詞組一夜之間火遍大街小巷,甚至出現了「藍瘦香菇」體,微博話題閱讀量更是達到數以億計,還無一旁落地入圍了2016年各大網絡流行語年度榜單。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藍瘦香菇」這樣的「爆款」網絡流行語產生。作為網際網路的一種次生文化,層出不窮的網絡用語被大眾廣泛熟知和使用,豐富了漢語的多樣性。然而,那些不規範甚至粗俗化的網絡用語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成為當前值得關注和思考的社會問題。

  拒絕粗俗網絡流行語不是杞人憂天

  「君要臣死,臣Facebook」「baby無恥」「無可phone告」「無shake擊」「無fuck說」……不知什麼原因,這種中英混雜的詞語最近突然開始在網絡上流行起來,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更是隨處可見。其中有些是把成語改得面目全非,有些則是對約定俗成的熟語進行曲解,還有的甚至摻雜了英語中的髒話。

  「如果說『臣Facebook』『baby無恥』等還帶有一些詼諧幽默的意味,只要注重使用場合還無傷大雅,但是生造一些帶有辱罵意味的中英混雜詞語就屬於低級趣味了。」微博網友「yoyo」這樣認為。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曾發布一份《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報告指出了網絡低俗語言產生的4種途徑。除了這種英文發音音譯之外,還有一些生活中髒話的網絡變形,例如「草泥馬」;詞語因輸入法運用而呈現出象形創造,也多用於罵人的髒話,如「艹」;網民諷刺挖苦的新造詞語,如「土肥圓」「矮矬窮」等。

  有些網友認為,使用這些粗俗的詞語其實只是為了娛樂,何必較真,應該包容。然而事實上,拒絕粗俗網絡流行語已經不再是杞人憂天,因為不良的社會影響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尤其是對處於語言學習期的青少年而言。

  微博網友「蓓」講述了自己作為家長的擔憂:「上初二的兒子用起網絡流行語來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逼格』『狗帶』『撩妹』信手拈來,兒子的詞庫更新之快經常讓我感到摸不著頭腦。」

  不久前也曾有新聞報導,一位學生的考試作文中竟然出現了「尼瑪,見到他這個『屌絲』樣,我也是醉了」這樣的句子,當即讓閱卷老師大跌眼鏡。

  對於網絡流行語的粗俗化傾向,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張華認為:「語言是具有嚴謹性和文化邏輯性的。脫離規範的戲謔,勢必會玷汙其純潔性,不利於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網絡流行語也可以雅俗共賞

  除一些粗俗不堪的詞語,多數網絡流行語能符合雅俗共賞的標準,反映時下社會的萬千變化。比如,「洪荒之力」「小目標」等就同時入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和商務印書館等機構聯合推出的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也入選《咬文嚼字》雜誌社評選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語和百度熱搜年度榜單。

  2016年,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接受電視專訪時表示:「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1個億。」深受震動的網民紛紛轉發,「小目標」成為網絡熱門詞語,甚至出現了名為《小目標》的網絡歌曲。王健林的「小目標」實際上是網友眼中的「宏偉目標」,於是網友們有的笑談、有的吐槽、有的自嘲。再比如,網絡流行語「吃瓜群眾」可以表示自嘲或互嘲,表示一種事不關己、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看熱鬧的狀態。

  除日常使用,一些網絡流行語也登上了「大雅之堂」。2010年11月10日,向來嚴肅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題為《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的報導,「給力」這一網絡語言在傳統媒體上被使用讓不少人感到有些意外,這一度被認為是傳統媒體改變文風的重要標誌。

  除傳統媒體,在新媒體上,很多過去看似古板的政府機關也試圖通過改變語言方式來拉近與網友的距離。去年,中央氣象局的一則微博就因一句「雪是好雪,但風不正經」刷爆網絡,官微本意是想幽默提醒人們大風將至,卻引發了網友一場關於「X是好X,但Y不正經」的造句,一下子提升了官方微博在網民心中的親和力。

  網絡語言使用絕不能「無政府主義」

  雖然很多網絡流行語可以雅俗共賞,然而,當下一些網絡流行語粗鄙化的傾向已非常突出,甚至媒體本身都沒有倖免。根據《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對2014年媒體新聞報導使用網絡詞語的調查數據顯示,通過對當年中文報刊的數據檢索發現,「屌絲」在新聞標題中共出現818次之多,「逗比」「叫獸」「逼格」「綠茶婊」也分別出現275次、452次、65次、66次。

  針對網絡詞語在媒體上濫用的趨勢,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曾發出一份《關於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通知》。通知要求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嚴格按照規範寫法和標準含義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字、詞、成語等,不得隨意更換文字、變動結構或曲解內涵,不得在成語中隨意插入網絡語言或外國語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

  對於如何從根本上消除網絡低俗語言這一問題,阜陽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語言學博士楊勇在文章中寫道,「強大的流行力量往往會讓集體失語,而語言規範的步伐相對滯後。」

  楊勇認為,單純依靠語言進化中的自然選擇、語言系統的自我修復和調節是遠遠不夠的,網民自律、網管監控和相關機構因勢利導、匡謬正俗極其重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扭轉語言生態的失衡態勢,保證漢語言向健康、規範、高雅的方向發展。

  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則認為,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需要更多的公眾自覺以及道德規範的制約,在健全法律法規的同時加強監管。此外,他還表示,需要加強在年輕人和中產群體中進行網絡用語的文明教育,應該在他們中間多傳播文明用語的知識和禮儀規範等,讓人們有所遵循,讓壞的示範逐漸絕跡。(光明網記者 吳晉娜)

相關焦點

  • 別讓粗俗網絡流行語玷汙中文之美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曾發布一份《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報告指出了網絡低俗語言產生的4種途徑。除了這種英文發音音譯之外,還有一些生活中髒話的網絡變形,例如「草泥馬」;詞語因輸入法運用而呈現出象形創造,也多用於罵人的髒話,如「艹」;網民諷刺挖苦的新造詞語,如「土肥圓」「矮矬窮」等。  有些網友認為,使用這些粗俗的詞語其實只是為了娛樂,何必較真,應該包容。
  • 抵制低俗網絡語言事關彼此尊重
    抵制低俗網絡語言事關彼此尊重 發表時間:2015-06-03   來源:惠州文明網報告顯示,按照原發微博提及量排行,「尼瑪」位居網絡低俗詞語排行榜第一位,屌絲、逗比、你妹、草泥馬、我靠等榜上有名。這些網絡低俗語言的網絡傳播度有多大?記者發現,只要在電腦中輸入,輸入法就能夠直接「聯想」出來。
  • 網絡謾罵惡意中傷粗鄙低俗 網絡低俗語言須"卸載"
    原標題:網絡低俗語言須卸載  6月2日,在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指導下,由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主辦的淨化網絡語言主題座談會召開。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公布了《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 這些詞上了「網絡低俗語言排行榜」
    這些詞彙在網絡上經常被使用,但用得多不意味著詞語就不低俗。  網絡語言作為網民交流不可缺少的「通行證」,經常會自我更新以貼近生活現實,反映時事熱度,但網絡語言低俗化的現象也越發突出,出現了不少低俗語言、黑話、粗話、下流話,甚至以身體器官為名的攻訐謾罵,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甚至造成了一些嚴重的後果。
  • 人民日報:使用網絡語言應取捨有度-低俗,一代人,暴戾,新詞,詞語...
    更有部分網絡新詞新語或內涵庸俗或帶著戾氣,部分網絡新文體或無病呻吟或虛張聲勢,皆從網絡流入日常生活。其中,網絡低俗詞語要脫敏,往往借同音或近音字粉墨登場,但不管其形式如何花樣翻新,只要一說出口,其讀音本身便暴露出低俗內涵。充斥戾氣的新詞語同樣喜歡借同音字遣詞造句,但與低俗詞語脫敏不同,暴戾詞語往往為達到詆毀、攻擊目的而選用矮化他人人格的文字。
  • 卸載低俗詞語 建設網絡「綠水青山」
    原標題:網絡低俗語言須卸載 6月2日,在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指導下,由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主辦的淨化網絡語言主題座談會召開。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公布了《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 拿什麼淨化網絡低俗語言 陳晶瑩代表建言修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拿什麼淨化網絡低俗語言 陳晶瑩代表建言修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2020-06-02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0餘家中文社區和論壇聯手抵制匿名發帖市場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抵制最新資訊 > 正文 200餘家中文社區和論壇聯手抵制匿名發帖市場
  • 規範網絡用語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國記協、首都網際網路協會在座談會上發布《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倡議書》,號召新聞媒體和網站負起主體責任,淨化語言傳播環境。現將會議發言內容予以摘發。     治理網絡低俗語言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剛柔兼濟,引導網絡媒體自覺抵制網絡低俗詞語的傳播。建議有關部門搜集網絡低俗詞語,開出網絡低俗語言「清單」,供主流媒體把關使用,消除這些低俗詞語擴散傳播的途徑。
  • 別拿粗鄙低俗當個性表達
    別拿粗鄙低俗當個性表達 發表時間:2015-06-04   來源:廈門文明網   昨天,在國家網信辦主持召開的「淨化網絡語言」座談會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公布了《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
  • 王文豐:媒體熱衷低俗網絡用語不是「接地氣」
    原標題:王文豐:媒體熱衷低俗網絡用語不是「接地氣」  10月15日,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公布了2014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這是教育部、國家語委連續第十次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報告稱,2014年,熱詞熱語勢頭不減。
  • 抵制網絡「審醜文化」需全社會共同努力
    而據說不堪被「調侃」的馬保國在宣布退出武林僅一天後,便高調復出,相關短視頻在社交平臺上爆紅,知名度急速上升,流量收割之猛令人嘖嘖稱奇。在此次馬保國事件中,各大網絡平臺和視頻博主通過低俗內容傳播獲得利益,看客們也通過消費一位「戲精附體」的老人享受著娛樂盛宴,唯有傳統武術、中國功夫的形象,一次次毀於小丑跳梁、譁眾取寵式的表演,可悲可嘆。
  • 2014網絡低俗語言排行榜出爐:尼瑪 屌絲 逗比位列前三
    導讀:報告指出,網絡低俗語言產生共有4大途徑。一是生活中的髒話經由網絡變形而受到廣泛傳播,例如「草泥馬」、「尼瑪」等詞語同音利用;二是詞語因輸入法運用而呈現出象形創造,例如艹、「我屮艸芔茻」、「我凸(艹皿艹)」;三是英文發音的中文化、方言發音的文字化使網絡低俗語言不斷翻新,比如「碧池」、「逼格」、「滾粗」;四是網民自我矮化、諷刺挖苦的創造性詞語,如「屌絲」、「土肥圓」、「矮矬窮」、「綠茶婊」等。
  • 平和、善念、敬畏——抵制網絡暴力的三個關鍵詞
    善念是正能量的源泉,「從善如流,從惡如崩」,網民要樹立正確的網絡倫理道德觀,發揚中華民族善的傳統美德,在網上多一些善語良言,少一些惡言惡語;多一些寬容理解,少一些尖酸刻薄;多一些欣賞和點讚,少一些怒目相向和惡意圍觀,讓「善語良言」成為習慣,成為網絡標準語言。  網絡批評也要堅持善念。正確的網絡批評是帶有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更不是摧毀性的批評和評論。
  • 不拼顏值拼「言值」,這25個網絡低俗詞再也不說了
    昨天,在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的指導下,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主辦的淨化網絡語言主題座談會召開。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座談會上發布了《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報告列出2014年25個網絡低俗詞語使用情況排名。
  • 求擴列、暖說說、xswl……這些網絡語言,你知道是啥意思麼
    網絡語言是在語音、詞彙、語法上都有特色的社會方言北京大學中文系長聘制副教授、研究員邵燕君仍清晰地記得,2011年春季學期,她開設了一門網絡文學研究課程。在課堂上,邵燕君突然發現,自己聽不懂學生說的話了。比如,「人品不好」不是批評人的品格脾性,而是說運氣不佳;「羈絆」不是束縛、阻礙,而是難以割捨的情感紐帶。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抵制華文?校內食堂禁用中文標識?
    據悉,North Spine附近的百美超市也被牽連,不允許展示印有中文的促銷宣傳牌,還不允許播放華文歌曲。百美集團的發言人表示:「一般到了農曆新年,我們會在其他百美超市播放新年歌曲,唯獨南大的百美超市除外。」消息傳出後頓時引起軒然大波,不少人紛紛質疑NTU難道是要抵制華文嗎?
  • 專家呼籲抵制網絡用語 還能不能讓人好好說話了
    專家呼籲抵制網絡用語 還能不能讓人好好說話了  衝鋒耗 • 2014-09-09 16:56:00
  • 低俗網站被摧毀,數名涉案人員被刑拘,網絡環境需共同維護
    文丨木子 審丨易桉如今是不折不扣的資訊時代,相對於傳統的報紙或者電視,人們更喜歡在網絡上搜集信息,瀏覽新聞。便利的同時是很多人利用資訊時代的特徵,在網絡上散播發布一些有害身心健康的低俗內容。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包括在網上的言行,一旦違法,都需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 還漢語音韻相合之美,抵制庸俗的網絡用語(推薦閱讀)
    在網絡中呆久了,總是能看到言論的風潮從左刮到右,再從右刮到左,觀點林立,卻再無對錯之分,一起熱熱鬧鬧的出現,再一起無聲無息的消失。這個時候,我反而喜歡印在紙上的雋永,因為鄭重其事的完成一篇文章,再千辛萬苦的尋找可以託付之人,經歷油與墨的混合,從一紙空白變成一幅幅文字構成的畫面,飽含一種對語言文字的鄭重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