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瘦,香菇,本來今顛高高興興,泥為什莫要說這種話……」去年10月,廣西南寧一小夥失戀後錄的一段視頻在網上爆紅,他一口標準的「桂普」讓「藍瘦香菇」這個詞組一夜之間火遍大街小巷,甚至出現了「藍瘦香菇」體,微博話題閱讀量更是達到數以億計,還無一旁落地入圍了2016年各大網絡流行語年度榜單。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藍瘦香菇」這樣的「爆款」網絡流行語產生。作為網際網路的一種次生文化,層出不窮的網絡用語被大眾廣泛熟知和使用,豐富了漢語的多樣性。然而,那些不規範甚至粗俗化的網絡用語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成為當前值得關注和思考的社會問題。
拒絕粗俗網絡流行語不是杞人憂天
「君要臣死,臣Facebook」「baby無恥」「無可phone告」「無shake擊」「無fuck說」……不知什麼原因,這種中英混雜的詞語最近突然開始在網絡上流行起來,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更是隨處可見。其中有些是把成語改得面目全非,有些則是對約定俗成的熟語進行曲解,還有的甚至摻雜了英語中的髒話。
「如果說『臣Facebook』『baby無恥』等還帶有一些詼諧幽默的意味,只要注重使用場合還無傷大雅,但是生造一些帶有辱罵意味的中英混雜詞語就屬於低級趣味了。」微博網友「yoyo」這樣認為。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曾發布一份《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報告指出了網絡低俗語言產生的4種途徑。除了這種英文發音音譯之外,還有一些生活中髒話的網絡變形,例如「草泥馬」;詞語因輸入法運用而呈現出象形創造,也多用於罵人的髒話,如「艹」;網民諷刺挖苦的新造詞語,如「土肥圓」「矮矬窮」等。
有些網友認為,使用這些粗俗的詞語其實只是為了娛樂,何必較真,應該包容。然而事實上,拒絕粗俗網絡流行語已經不再是杞人憂天,因為不良的社會影響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尤其是對處於語言學習期的青少年而言。
微博網友「蓓」講述了自己作為家長的擔憂:「上初二的兒子用起網絡流行語來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逼格』『狗帶』『撩妹』信手拈來,兒子的詞庫更新之快經常讓我感到摸不著頭腦。」
不久前也曾有新聞報導,一位學生的考試作文中竟然出現了「尼瑪,見到他這個『屌絲』樣,我也是醉了」這樣的句子,當即讓閱卷老師大跌眼鏡。
對於網絡流行語的粗俗化傾向,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張華認為:「語言是具有嚴謹性和文化邏輯性的。脫離規範的戲謔,勢必會玷汙其純潔性,不利於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網絡流行語也可以雅俗共賞
除一些粗俗不堪的詞語,多數網絡流行語能符合雅俗共賞的標準,反映時下社會的萬千變化。比如,「洪荒之力」「小目標」等就同時入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和商務印書館等機構聯合推出的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也入選《咬文嚼字》雜誌社評選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語和百度熱搜年度榜單。
2016年,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接受電視專訪時表示:「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1個億。」深受震動的網民紛紛轉發,「小目標」成為網絡熱門詞語,甚至出現了名為《小目標》的網絡歌曲。王健林的「小目標」實際上是網友眼中的「宏偉目標」,於是網友們有的笑談、有的吐槽、有的自嘲。再比如,網絡流行語「吃瓜群眾」可以表示自嘲或互嘲,表示一種事不關己、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看熱鬧的狀態。
除日常使用,一些網絡流行語也登上了「大雅之堂」。2010年11月10日,向來嚴肅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題為《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的報導,「給力」這一網絡語言在傳統媒體上被使用讓不少人感到有些意外,這一度被認為是傳統媒體改變文風的重要標誌。
除傳統媒體,在新媒體上,很多過去看似古板的政府機關也試圖通過改變語言方式來拉近與網友的距離。去年,中央氣象局的一則微博就因一句「雪是好雪,但風不正經」刷爆網絡,官微本意是想幽默提醒人們大風將至,卻引發了網友一場關於「X是好X,但Y不正經」的造句,一下子提升了官方微博在網民心中的親和力。
網絡語言使用絕不能「無政府主義」
雖然很多網絡流行語可以雅俗共賞,然而,當下一些網絡流行語粗鄙化的傾向已非常突出,甚至媒體本身都沒有倖免。根據《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對2014年媒體新聞報導使用網絡詞語的調查數據顯示,通過對當年中文報刊的數據檢索發現,「屌絲」在新聞標題中共出現818次之多,「逗比」「叫獸」「逼格」「綠茶婊」也分別出現275次、452次、65次、66次。
針對網絡詞語在媒體上濫用的趨勢,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曾發出一份《關於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通知》。通知要求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嚴格按照規範寫法和標準含義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字、詞、成語等,不得隨意更換文字、變動結構或曲解內涵,不得在成語中隨意插入網絡語言或外國語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
對於如何從根本上消除網絡低俗語言這一問題,阜陽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語言學博士楊勇在文章中寫道,「強大的流行力量往往會讓集體失語,而語言規範的步伐相對滯後。」
楊勇認為,單純依靠語言進化中的自然選擇、語言系統的自我修復和調節是遠遠不夠的,網民自律、網管監控和相關機構因勢利導、匡謬正俗極其重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扭轉語言生態的失衡態勢,保證漢語言向健康、規範、高雅的方向發展。
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則認為,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需要更多的公眾自覺以及道德規範的制約,在健全法律法規的同時加強監管。此外,他還表示,需要加強在年輕人和中產群體中進行網絡用語的文明教育,應該在他們中間多傳播文明用語的知識和禮儀規範等,讓人們有所遵循,讓壞的示範逐漸絕跡。(光明網記者 吳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