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格》:從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剖析克洛德·格的救贖之路

2020-12-10 長安讀書

致敬經典,尊重傳統;聽古今神話,看中外文學

把一個頭腦清醒的人放在一群頭腦糊塗的人中間,過了一段時間後,由於一種不可抗拒的吸引定律,所有頭腦糊塗的人都會謙恭地、不無欽佩地集結在頭腦清醒的人周圍。有的人是鐵,有的人是吸鐵石。克洛德是吸鐵石 ——維克多·雨果

對於《肖生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向來大家耳熟於心,它也是作者史蒂芬·金自己最喜愛的一部作品。銀行家安迪被誣陷殺死自己妻子,陰差陽錯被送到有著銅牆鐵壁一般的肖生克。高牆深院,這裡仿佛是另一片靜謐的世界,人們慣常地生活著,重複著。然而對於安迪,內心嚮往的自由的火苗並沒有熄滅,他的救贖之路才剛剛開啟。白天洗錢,晚上越獄。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識才能影響著身邊人,喚起肖生克一點點自由的味道。胸有丘壑,崇尚自由。最終「越獄」成功,完成了身體和靈魂的雙重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之安迪

紀伯倫曾說過,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

無獨有偶。今天我們要講的《克羅德·格》也是有關人性救贖的一部作品,它和《肖生克的救贖》有異曲同工之處。

作品《克洛德·格》,是法國浪漫主義小說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揭示資本主義醜惡嘴臉的一部中篇小說。它被看作是雨果踏出創作長篇名著《悲慘世界》的前奏性一步。

主人公克洛德和安迪的形象極其相似。有思想、善良、正義。他們都是為自由而戰、敢於直面人生的勇士。安迪被誣陷因此鋃鐺入獄,克洛德因行竊被監禁。法律制度的扭曲和主人公人性光輝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下,他們各自展開了人生的救贖。

安迪追求的自由世界向他敞開了懷抱,去往太平洋小島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克洛德則以必死的決絕殞身折命,為時代吶喊,為正義血濺斷頭臺。

維克多·雨果

《克洛德·格》這部作品,講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失業工人,於商店裡為掙扎在飢餓和寒冷瀕臨死亡邊緣的情婦和孩子偷取麵包和火柴,結果卻為自己帶來了五年時間的監禁。在監獄裡,因為他的正直、嚴肅和智慧而深受獄友們的尊敬和愛戴。聲望良好的他並沒有受到典獄長的善待。他食不果腹,遭受典獄長壓迫、排擠,在經過典獄長處心積慮的打擊和報復後,他遭受著身體上的被虐待,更要承擔精神上的折磨。在內心的重重鬥爭之後,克洛德最後以良心的名義判處了典獄長死刑,而他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處死了典獄長。

作品發表於19世紀的三十年代,社會矛盾異常尖銳。

在克洛德的悲慘命運背後,是腐朽頹敗的社會舊制。同時,也是主人公與世界毫不妥協的鬥爭過程。

克洛德理智而正義,「鋌而走險」的背後,是本能驅動,是資產階級對人性良知、生存和尊嚴的踐踏

原著中的克洛德·格如下:

他長得五官端正,神情嚴肅。儘管年歲尚輕,高聳的額頭上卻泛起了皺紋,烏黑的頭髮中隱約可見幾根銀絲,溫和而銳利的雙眼深藏在突起的眉骨下面,大大的鼻孔,前挺的下巴湖,配著一雙常常流露出輕蔑神情的嘴唇 ——《克洛德.格》

克洛德這一人物形象,作者坦言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而創作的,他的人設,充滿社會矛盾性,是對社會制度的諷刺。

作為一個掙扎在生存線上的窮苦工人,他善良,聰明,有責任心。為了自己的情婦和孩子,竊取商店麵包、火柴,不料被送進監獄。從克洛德行竊到他被送上斷頭臺,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步步「淪陷」軌跡遵循著弗洛伊德心理學的三重人格理論: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種人格意識。而他的覺醒就是在這三重人格意識之下不斷升級完成的。

本我,是指潛意識裡的本能反應。即生本能,性本能,死本能。簡言之,它是一種自然屬性,不受外部環境條件的制約。

當一個人被推到一種「極端」的處境之時,便會釋放這種原始的力量。所以,在生與死之間,本我意識便會萌發,道德已經不再接受本我意識的調控。克洛德毅然為饑寒交迫的孩子和情婦走上這種極端。

可是,什麼是道德?什麼是法律?所謂的道德和法律,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用以麻痺、剝削人民,維護自己統治的工具。

《克洛德·格》

其實,當他踏進監獄的那一刻,自己的孩子還有情婦就已經被逼上絕境。他所盜取的麵包和火柴只夠母子倆維持三天的生計。那麼,三天後呢?或許他們被凍死,抑或被餓死···所以當他深陷悲哀與憂慮之中的時候,心懷叵測的典獄長告訴他,妻子做了妓女,兒子不知去向。

這是克洛德的第一次絕望。「鋌而走險」的背後,是克洛德的本能自我再現,也是不能接受地接受著。

慘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光臨他的人生,克洛德「自我」意識復甦。一個文明,一個骯髒, 兩種情感相互交織。「自我」,是最理智和最符合現實的部分。他由此得出,能夠判處人死刑的,不是法律的殿堂,而是內心的良知、正義

在克洛德的牢獄生活中,他經常食不果腹,飢不擇食。因為他超群的智慧和良好的聲望,他像一個磁鐵一樣吸引了自己身邊的獄友。入獄不到三個月,他便成了監獄裡的秩序和法律。這是他的人格魅力。與人為善,勤勞勇敢,鼓勵年輕人學習、看書。

就像作者所說:

深孚民望的人總會失寵於上司,得到奴隸的一份愛戴就會引來主子的兩份憎恨···

克洛德在獄中結識了身體瘦弱、面色慘白的青年人阿爾班。阿爾班飯很小,所以他把一部分食物給了克洛德。兩人因此產生了深厚的友誼,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然而,這一切都被居心叵測的典獄長看在眼裡。他對克洛德抱有一種妒忌、隱秘的厭惡,因此他以阿爾班開刀。克洛德因此又回到食不果腹的狀態,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一位摯友。他不止一次向典獄長(狄先生)索要阿爾班,然而遭到的均是漠視和嘲弄。從最初的的乞求,到後來義正言辭地要求···甚至威脅。最終,克洛德在內心判處了典獄長死刑。

阿爾班的離開,對於克洛德,是再一次創傷和絕望。他的覺醒是層層疊加,步步加深的。種種罪惡背後,是典獄長的腐朽對他的荼毒抹殺,是對人性底線的再一次挑戰。從妻子和孩子的悲劇到摯友阿爾班,典獄長的魔爪一次次伸向他,這個過程,是自我意識的復甦。就如雨果先生所說,為了正義而流儘自己的鮮血是值得的。

當罪惡的統治階級的魔爪伸向善良的地方時,他們還以為自己身處天堂的聲色犬馬之中,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熟不知他們所暫居的繁華與笑聲,是別人的生存尊嚴。

所以,作為一個囚犯的身份,他向外強內幹的典獄長發出了最後通牒。彼時,他的內心經過無數次鬥爭,生存與毀滅之間,他左右斟酌。可是一味的退讓和妥協,並沒有換來自己作為人的生存尊嚴。所以,他向獄友借來斧子砍死了典獄長,而自己也被送進了「法律的殿堂」。

「自我」是主觀與客觀相互調和的過程,既要考慮客觀因素和外在條件,又要依靠理智的判別。本能與環境相互融合、審時度勢,然後做出選擇。顯然,克洛德的做法是綜合考量了主觀想法與客觀條件之後的決定。這一刻,他是決絕的。

「超我」,文明、道德的崇高品質在他身上閃現。克洛德既接受自己犯下的罪責,卻也站在文明、道德的高地上居高臨下俯視「畸形」社會······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和救贖

如小說中所寫,人民正處於饑寒交迫之中,貧困迫使男人犯罪,迫使女人墮落。而克洛德所謂的「犯罪」其實就是飢餓(社會)逼出來的。典獄長的人格侮辱、生理傷害,一步步迫使克洛德走上了「極端」,可是回頭再想,這種極端難道不是一個生命體原始力量的覺醒和復甦嗎?

歌德說,每個善良的人最終都會走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所以,在法律的殿堂之上,他對於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承認自己是一個殺人犯,但也向病態社會發出了質疑。在陪審團和庭長的審判聲中,他決絕地給予他們還擊,言語嚴肅又尖銳,像一柄鋼刀刺進那個「冠冕堂皇」的社會。他的釋然,他的大義詮釋了一個「完全型」人格的人。直到臨死之際,他還不忘將自己僅有的五個法郎囑託神父送給窮人。超我,是掙脫小我,實現自我。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獲得了統一。

這便是弗洛伊德三重人格中的「超我」意志。經過「自我」覺醒的內心鬥爭,他從猶疑上升到社會理想、人生價值,一個窮苦人身上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昭然若揭。以道德為約束,以文明為準則,這是人物的救贖之路,同時,也是他的心路歷程的如實寫照。

簡而言之,《克洛德·格》中主人公的人生軌跡,是一種人生形態的漸次展開,同時也是他從本我向自我過度、進而升級到超我的過程。本我,是為生存,為溫飽、為了自己愛著情婦和孩子而做出的先天性反應;之後,經過自我世界裡的鬥爭,他對客觀環境審時度勢,理智考量;經過「自我」的掙扎,他毅然來到了人生的另一個高度,那就是超我。而他的犧牲,無疑是對腐朽、對律法的最大諷刺。

相關焦點

  • 克洛德與愛思梅拉達:雨果《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中譯本,陳敬容譯副主教克洛德在雨果的名著《巴黎聖母院》中,副主教無疑是個大反派。儘管克洛德的做法是極為錯誤的,但他對愛思梅拉達還是不能完全歸結為純粹的赤裸裸的性慾。當他們二人單獨相處時,必須要承認,克洛德並不乏真誠,他並非一開始就想傷害她,而且不妨說他對她投入了真正的愛情,幻想著能夠和她一起生活,一起逃走。
  • 揭秘《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真實性格
    世人都看到克洛德的虛偽和陰險,卻沒看到他脆弱和敏感,這才是人性最大的悲哀。每天讀寫繪,探索和發現生活的美。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一、克洛德是社會中產階層的代表。二、克洛德苛刻自私的性格源於長期缺愛。一個小時候缺愛的孩子,長大將會用一生尋找和索取被愛的感覺。卡西莫多很愛養父克洛德,對他的吩咐無所不從,甚至可以為了克洛德綁架流浪女藝人埃斯梅拉達,可以為了克洛德頂罪,被綁在受刑柱上接受唾棄、暴曬和鞭打,這些默默無聞的愛的付出全都被克洛德忽略和踐踏。
  • 卡西莫多該不該殺死養父克洛德?
    《巴黎聖母院》中醜陋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了吉卜賽姑娘艾絲美拉達,而將自己的養父克洛德副主教從聖母院的塔頂推下,導致養父死亡。卡西莫多究竟該不該殺死養父克洛德副主教?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竊以為:卡西莫多殺死養父克洛德副主教,完全是一種以怨報德、恩將仇報的行為。克洛德副主教收養了棄嬰卡西莫多並將其撫養成人,養育之恩最終換來的,是養子親手將養父從聖母院的塔頂上推了下去。
  • 高自考《外國文學作品選》第十四課《克洛德.格》雨果
    2,在監獄裡,他由於正直嚴肅而被人尊敬,但他的這種聲望並沒有幫助他填飽肚子,反而招致了監獄長處心積慮的打擊和折磨,經過內心的審判,克洛德最後以良心的名義判處了監獄長死刑。三,思想內容:《克洛德格》被認為是雨果創作長篇小說《悲慘世界》的前奏性作品。
  • 《紅樓夢》妙玉與《巴黎聖母院》克洛德:兩個何其相似的悲劇人物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偉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雨果的代表作,作為其主人公的克洛德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其悲劇命運讓人扼腕嘆息。通過對比,筆者發現,這兩個人物的人生軌跡何其相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出身和早年經歷相似。
  • 《最美年華》上影節展映 克洛德·勒盧什:想表達愛情永遠不老
    6月23日,由克洛德·勒盧什執導、曾在今年坎城國際電影節展映電影《最美年華》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展映。映後,克洛德·勒盧什驚喜現身,與觀眾互動。現場,導演闡述了拍攝該片的緣由,表示:「這是一部講述逝去時光的電影,我想表達的是,我們的年齡雖然會老,但是愛情永遠不老。」
  • 曾獲諾獎的克洛德·西蒙是「無趣作家」嗎?
    除了西蒙自身的傳奇經歷(在西班牙內戰、二戰和法國抵抗運動的諸多戰役中都有克洛德·西蒙的身影),人們對他的作品似乎並無太大興趣。雖然也不乏有人被西蒙的文字造夢術深深吸引,沉醉其中,但對大多數讀者來說,閱讀西蒙的小說過程是艱難的,甚至令人極其困惑、沮喪。
  •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1.本我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本我是由先天的生物本能和欲望組成的,以追求非理性的、衝動性的和無意識的自我滿足為目標進行活動。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即要求自由表達尋求快樂的各種欲望。如果每個人的人格都只受本我控制每個人都為所欲為,那麼這個世界定會處於無法想像的混亂之中。
  • 法國畫家克洛德·莫奈《日出印象》欣賞
    日出印象,是法國畫家克洛德·莫奈所畫的一副名畫。作於1872年,畫面展現一個充滿霧靄的海上早晨,一輪紅日冉冉東升,港口、碼頭、舢板在霧中時隱時現,於1874年4月15日第一屆"獨立派"畫展中展出,該畫是法國印象派著名繪畫作品,布面油畫,縱48CM,橫63CM。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在少年派身上的體現
    本文將通過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個構成,來剖析影片主人公派內心世界的構建和變化。一、弗洛基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本我、超我、自我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三部分組成:本我、自我、超我。
  • 心理學理論之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對人格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他的「人格三結構」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人格理論。他不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層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動機等非理性的無意識因素的存在和影響,這大大豐富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內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實,這比以往的心理學對人的內心世界的認識更深刻。
  • 論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問題】論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解析】
  •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是建立在他的性心理發展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也叫作心理性慾發展理論。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出生到成年要經歷幾個先後有序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的區域成為力比多興奮和滿足的中心,此區域被稱為性感區。
  • 人格的扭曲是如何形成的?弗洛伊德理論剖析反社會人格的變態心理
    ——(奧地利)弗洛伊德這幾天,雲騫哥從朋友那借了一部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來看,讀到陳友諒殺害農民起義領袖天完皇帝徐壽輝那一章的時候,我竟然哭了。他怎麼能殺恩人,殺兄弟!為了目的,六親不認,自己不講仁義道德,卻要求別人不能背叛他!陳友諒是反社會人格,他擅長背信棄義,卻厭惡別人對他背信棄義!反社會人格的人,都是恩將仇報的人。
  •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的計算方法.
  • 【高頻考點】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一、理論提出 弗洛伊德
  • 基礎心理學 丨 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前意識雖不能即刻回想起來,但經過努力可以進入意識領域的主觀經驗。無意識(潛意識)是原始的衝動和各種本能、通過遺傳得到的人類早期經驗以及個人遺忘了的童年時期的經驗和創傷性經驗、不合倫理的各種欲望和感情。 人格結構中的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各行其責,分別代表著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樂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尋求在環境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讓本能衝動能夠得到滿足,是人格的執行者,按現實原則行事,是「現實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會性,是「道德的人」。
  • 《黑執事》:與克洛德對比,惡魔塞巴斯蒂安是一個什麼形象?
    雖然克洛德與阿洛伊斯籤訂契約,成為他的執事,但是卻覬覦啵醬的靈魂,冤枉塞巴斯為殺害阿洛伊斯弟弟的兇手,並且自此對阿洛伊斯的靈魂不再感興趣,將他視為「卑微」的存在,在第二季第八話中,將阿洛伊斯殺死,把他的靈魂裝入託蘭西家族的戒指中。在對比看來,塞巴斯的確比克洛德好那麼一些,但是惡魔終究是惡魔。
  • 【重視】弗洛伊德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社會性發展往往更多的是關注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而在2018年下半年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弗洛伊德人格發展階段以簡答的形式進行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