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教克洛德
在雨果的名著《巴黎聖母院》中,副主教無疑是個大反派。
小說第四卷對他有較詳盡的介紹。不難發現,克洛德並非一個平庸之輩。他克制、隱忍,具有淵博的學識。而且,從他收養教育伽西莫多來看,他的本性是善良的,遠非那些「善人們」可比。
他的罪惡欲望極有可能源於長期的禁慾生活。當然,他的情感受創也是關係重大,如父母早喪,含辛茹苦養育大的弟弟若望不學無術,令他大受打擊,還有人們對他的不理解,稱他為「巫師」。——這些使得他對美麗的愛思梅拉達產生了瘋狂的愛欲。
儘管克洛德的做法是極為錯誤的,但他對愛思梅拉達還是不能完全歸結為純粹的赤裸裸的性慾。
當他們二人單獨相處時,必須要承認,克洛德並不乏真誠,他並非一開始就想傷害她,而且不妨說他對她投入了真正的愛情,幻想著能夠和她一起生活,一起逃走。
當一切幻想都破滅時,克洛德的心理和行為也最終走向了極端,要將愛思梅拉達徹底的毀滅。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克洛德其實應該是一個頗值得同情的人物。
愛思梅拉達
至於愛思梅拉達,作者著力把她塑造為一個純潔善良的女人,雖然並非完全如此。儘管她為救素不相識的甘果瓦而與他結婚,又在刑場上餵伽西莫多喝水,但也有著愚蠢的一面。對於弗比斯這樣的登徒子,她居然寧願捨棄一直珍視的貞操來換取他對她的愛情。
另一方面,她也是冷酷的。面對克洛德的真情告白,她沒有任何撫慰的言辭,而是激烈的反抗,於是更加激起克洛德的罪念。倘若她真的純潔如聖母瑪利亞,也許早已將克洛德感化。這自然也對她過於苛求了。
另外,對伽西莫多,她也顯得頗為無情。無論伽西莫多對她多好,她都不知道珍惜。她對山羊愛撫有加,卻不懂得憐憫伽西莫多,以至於後者說出了全書中最為震撼人心的一句話:「我的不幸正因為我還是過分像人。」
想一想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中的索尼雅吧,那才是一個真正的善良的、純潔的、美麗的女人。
悲劇的根源
也許,愛情的盲目性是釀造這部悲劇的根源。如伽西莫多、克洛德之於愛思梅拉達,愛思梅拉達之於弗比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