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時範式一:社會決定論/本體論/唯實論

2021-12-28 人類學考研筆記

收錄於話題 #共時範式 2個


 

法國社會學學派

1)又稱法國社會年鑑派,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雖主要是社會學的一個流派,但因對人類學(民族學)進行大量研究,且在後者學科歷史上具有一定地位與影響,因而具備社會學、人類學雙重屬性。

2)代表人物是杜爾幹及其繼承人莫斯,列維布呂爾、赫茲等,形成標誌是1859年《社會學方法論》與1898年的《社會學年鑑》的出版。


法國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在這門學科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先驅者有拉菲託、愛德華,此外,聖西門、孔多塞、孔德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3)主要觀點:

社會決定論,認為社會事實自成其類,要用社會事實解釋社會,不可簡化到心理和生理現象;社會事實獨立於個體並大於個體之和,對個體有強制性,強制力來源於集體意識和集體表象,社會的強制力來源於無形而有力的集體意識和集體表象,而以聖俗分類為基礎的宗教則是社會的核心形式,人們對自然界的分類依據社會文化分類,社會文化分類則是二元對立的原理。

上述所有社會現象都有現實功能,因而可以用科學方法進行實證研究。

4)該派把人類社會作為自己研究的中心,信奉實證主義哲學,用民族學的資料來研究社會問題。 

泰勒:認為宗教最初產生於人類的早期部落中,而這些部落成員的普遍的宗教信仰,就是對靈魂和精靈的信仰,即是萬物有靈論。萬物有靈論產生的根源是原始人嘗試解釋兩個生命之謎,

第一,是什麼構成了生和死的肉體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引起清醒、 夢、失神、疾病和死亡?第二,出現在夢幻中的人的形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人們的解釋是,在每一個人身上存在某種靈魂,它可能會暫時地或永遠地離開人體,如果是暫時地離開,就會造成夢境、疾病;如果是屬於永遠地離開,就是人的死亡。先民們開始是對人的靈魂的信仰,後來延伸到無生命的物體,從而形成泛靈論;泛靈論信仰發展為祖先崇拜,然後再到自然精靈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後發展為一神崇拜

涂爾幹:他反對泰勒關於宗教起源於萬物有靈的觀點,認為這種觀點必然導致研究對象失去客觀性。他認為宗教不是虛幻的現象,不是原始人頭腦中憑空思維出來的東西,它從不表現大自然中完全不存在的事物。圖騰信仰的客體不是一些動物或植物,而是某種無名的和無個性的力量,這些力量處於這些客體的每一個體之中,但又不同其中的任何一個混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圖騰動物或植物僅僅是這種無個性力量可以看得見的象徵,而這種力量本質上就是統治人類的社會力量。一切宗教都表現了產生這種宗教的社會現實的狀況,個體事物並不是本身就有著喚起神聖感情的東西,而是投射到物體上的信仰使這種物體變得神聖。在徐爾幹看來,宗教產生的真正和唯一的淵源就是社會,圖騰崇拜的對象和神聖事物只不過是社會力量的象徵,歸根結底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是產生宗教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相關焦點

  • 中國的人類學本體論轉向及本體政治指向
    由於本體論轉向的思想來源雜多,其在實踐層面的勾連錯綜複雜,因此,也很難對其作一種「範式性」的清晰描述。但是,本體論轉向與人類學和人類學之外的學科(例如建築學)或交叉性的學科(例如科學技術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已經發生相互影響。而且,它與特定文化區域社會和政治生活層面的問題也發生相互影響。
  • 本體論和認識論
    哲學領域中考慮這類問題的叫認識論。 對於現實的本質和知識的獲取方式的不同認知和立場,決定著我們的研究的出發點,研究假設,方法論和方法。 今天就先來說說本體論和認識論。 本體論 (ontology)關於現實的本質,有很多對立的觀點,這些觀點裡兩個主要區別。
  • 從「重寫」到「本體論」
    (一)生態與財產研究  20世紀60年代,很多學者受到當時流行的生態人類學理論與範式的影響,著重探討狩獵採集社會的技術、生計、社會組織、觀念系統與生態環境的適應關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學從一開始就在關心本體論,而如今的「本體論轉向」是在恢復人類學之所長。因此,筆者認為用本體論的回歸而非轉向更能準確地描述出人類學對本體的重新關注。但是,從本體論到認識論,再回歸到今天的本體論,人類學中的兩種本體論依然存在著一些差別。
  • 中世紀為什麼會發生「唯實論」與「唯名論」之爭
    二者都可以從古希臘哲學中找到源頭,因為唯實論和唯名論的分歧,也可以看作是柏拉圖的理念論和亞里斯多德的實體哲學的分歧所在。        唯實論和唯名論,一個是將共相看作是獨立的實體,另一個將共相看作是一個名稱而已。雖然唯實論和唯名論兩派的觀點針鋒相對,但也出現了一些折中的較為溫和的觀點,因此總體上大致分了四種形態:極端唯實論和極端唯名論,溫和唯實論和溫和唯名論。
  • 論實證主義範式及其對教育學的意義
    當前中國教育學的範式變革,要尋求不同範式的通約性和互補性,以實現多元範式的共存共融。  關 鍵 詞:實證主義範式;教育學;教育研究  作者簡介:李均,深圳大學高教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系主任。   近年來,實證研究在中國教育學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道德經》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
    一、哲學中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    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既是哲學研究的三個基本方向,也是哲學領域中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本體論是認識論的基礎,認識論是本體論的發展與應用;同樣,認識論是方法論的基礎,而方法論則又是認識論的發展與應用。正是由於人類對上述三個不同層次的深入研究,才使哲學結構化,使之成為指導人類認識的一門完整和有用的學科。
  • 過度決定論,還是超決定論?
    因此也有中國學者將這一概念翻譯為「過度決定」。但要知道多元決定論與過度決定論,兩個詞給人的感覺很不同。後者總是包含某種「過猶不及」的味道。但這個味道,就我個人而言,在阿爾都塞的思想當中還真的是不能被輕易忽略的。
  • 唯名論與唯實論爆發的戰爭
    彼得·阿貝拉在調和唯名論與唯實論的論述中寫道:在三位一體中,聖父是太一或善,聖子是邏各斯或上帝含有理念的心靈,聖靈是世界靈魂。三位的,具有各自的特性是權力,智慧和上帝良好的意願。  彼得·阿貝拉同樣遭到教會攻擊。聖子、聖靈和聖父的關係具有民等的地位。如果聖子是邏各斯,聖靈是世界靈魂,那麼隱含著邏各斯,世界靈魂和善不相統屬。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擺脫這種境況,需要從根本上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開展出本體論基礎的研討。本文試圖就此闡明以下要點:(1)辯證法不是任何一種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滯留於「外部反思」的運用及其主觀主義的實質之中,從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義的和反辯證法的。(2)黑格爾哲學立足於絕對者主體的自我活動,這一本體論立場在復活希臘辯證法的同時,決定性地重構了方法概念,並使方法成為實體性內容的自我展開過程。
  • 什麼是本體論?
    在古希臘羅馬哲學中,本體論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質。各派哲學家力圖把世界的存在歸結為某種物質的、精神的實體或某個抽象原則。巴門尼德提出了唯一不變的本原「存在」,使關於存在的研究成為這一時期的主題。亞里斯多德認為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實體,而實體或本體的問題是關於本質、共相和個體事物的問題。他認為研究實體或本體的哲學是高於其他一切科學的第一哲學。
  • 微斯人︱「本體論」存在的意義
    當「本體論」被解構時,同時被解構的還有人自身的指向,當你不能站在一個堅實的土地上,你的方向就不具備任何意義,甚至你自身的存在都沒有意義。「本體論」的存在就是人類腳下最後一塊堅實的土地,也許這就是人類最後的家園,包括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是最小範圍的「本體論」表現形式。
  • 認識論本體論
    唯假建立:康德也明白這倆矛盾,所以建立在先驗範疇了,經驗中肯定沒法建立二者的這種關係,我說之所以經驗成這個樣子,之所以你非得認為水是冰化的,是因為你這個經驗是被理性模子加工處理成這個樣子的唯假建立:認識論引入人的認識維度,不討論什麼存在,什麼不存在。討論的是我們以為什麼存在。
  • 【微課通知】本體論與政治本體論
    第二講 本體論與政治本體論(Ontology and Political Ontology)時間:3月24日 20:00-21:30本體論據說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學問,它和政治有什麼相關?進而,哲學和政治有什麼相關?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用科技哲學家庫恩的觀點來看,教育學研究以及教育實踐必須做出符合時代特點的範式轉換(託馬斯·庫恩,1962;朱成科,2006)。人類開始呼喚一種新的教育本體論的誕生。飛速發展的科技與社會,對人的快速決策、問題解決以及知識創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的湧現性、適應和演化特徵日趨突出。這些特徵使得教育系統更加複雜。教授和研究教育哲學的人必須能夠著眼於錯綜複雜的教育問題。當我們開始用複雜思維來審視教育時,就會給教育理論研究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帶來深刻啟示(蔡燦新,2006)。
  • 第二節 本體論和認識論
    ,如理念論和實體與屬性論,稱為本體論(「關於存在[是]的理論」)。關於知識的基本形式的哲學理論稱為認識論(「關於知識的理論」)。對亞里斯多德來說,獲取知識的第一步是用我們的感官來經驗個別事物;第二步是從偶然性中抽象出本質和共相。這樣在定義中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質和共相,如對馬這個種的定義。一旦我們有了對一個種的本質屬性的定義,我們也就獲得了較高認識,因為我們的知識的主題是不變和本質的東西。
  • 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本體論與認識論分析
    今天,我們已經很難清晰地說明這些思想觀點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乃至最終催生了質性研究這一範式。但我們可以通過現象學的哲學貢獻釐清其源頭地位,同時又能分析出質性研究作為下遊的一種研究範式所遵循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思想,從而最終實現二者某種程度上的對接。如果一旦這種對接是自洽的,而現象學的哲學地位又是無疑的,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這一論點就可以成立。
  • 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終極成熟
    上述分析說明,人類的認識論具有強名的特點,那麼結合前面論述的人之初是認識論的起點看,能闡明強名曰道時,哲學的方法論已經相對成型,而且那時也是人類哲學的一次集體高峰,至今仍籠罩著今天的專業哲學——那時的哲學先人看似神聖,實際也是今天的哲學專業人士的惡夢,因為那時的哲學先人已經和上帝一樣,實質變成了今人研究哲學共同的邏輯天花板。
  • 西歐封建社會:經院哲學 唯名論和唯實論的鬥爭
    「到了世界末日,死人復活時,是青年還是老年?」「鼴鼠有沒有眼睛?」等等,全是一些脫離實際、煩瑣空洞的抽象議論。完成經院哲學體系的是義大利多米尼克派僧侶託馬斯·阿奎那斯(1225一1274年)。他被稱為「神學之王」,著有《神學大全》,是經院哲學的百科全書。他說,如果知識不以論證上帝為目的,則任何知識都是罪惡。
  • 量子力學的實在論
    量子力學的實在論可以從四個方面考察:一是圍繞量子力學理論實在性的爭論;二是量子力學形式體系的實在性;三是量子力學所描述的世界特性;四是量子力學對實在論理論的推進與發展。對量子力學是否具有實在性的爭論主要發生在量子力學理論誕生之初,尤以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最令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