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體論和認識論
2000多年前的希臘的懷疑論者皮浪做出這樣的判斷:1、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2、即使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它也是無法認識的;3、即使這個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那這種認識也是無法表達的。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
-
《道德經》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
一、哲學中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 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既是哲學研究的三個基本方向,也是哲學領域中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本體論是認識論的基礎,認識論是本體論的發展與應用;同樣,認識論是方法論的基礎,而方法論則又是認識論的發展與應用。正是由於人類對上述三個不同層次的深入研究,才使哲學結構化,使之成為指導人類認識的一門完整和有用的學科。
-
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終極成熟
對應於西方哲學,相應的能力是本體論範疇,而缺乏的水平只是方法論範疇,如果中國傳統文化的本體論之本體是道,從道法自然來看,這其中的法之如何法,就是方法論,那麼道是怎麼來的呢?老子說「強名曰道」,顯然這其中的強名就是法,就是道法自然之法,就是中國的先化先人洞見道的方法論,只是在如何進一步解釋這種強名機制上,我們的文化先人失語了。當然,後人也一直失語至今。
-
「去蔽說」到底屬於本體論還是認識論?
符合說與認識論的關係「符合說屬於認識論,講的是認識與事物之間的符合」這句話的意思是:符合說更偏向於認識論。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觀點下,本體論和認識論的關係是本體論中有認識論,認識論中有本體論,二者是一個整體,它們都是整體的一部分。
-
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
《道德經》第一章按照通行本只有59個字,可是已經涵蓋了哲學最基本的三個研究領域: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其中「道」是本體,「名」是認識論和邏輯論
-
認識論——本體論
我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我看過很多關於人性的故事,可我就忘記如何避免這種認識論上的真和本體論上真的區別;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喜歡用感覺器官去認識事物,眼睛見到的才是真的,但我們忽略了事物的本質,世界如此之大有多少人是用心去解釋事物,我們一直以來都只是借用外在的天賦所賜與的表象解決塵世的疼痛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反思的結果是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這包含了兩重意義:一是宣告本體論哲學的終結,二是批判西方理性的局限。康德通過四組二律背反的論證,發現西方理性的認知模式,無法真正認識客體對象,康德所做的其實就是運用形式邏輯的沉思,來論證盲人摸象的道理。
-
什麼是本體論?
從廣義說,它指一切實在的最終本性,這種本性需要通過認識論而得到認識,因而研究一切實在最終本性為本體論,研究如何認識則為認識論,這是以本體論與認識論相對稱。 從狹義說,則在廣義的本體論中又有宇宙的起源與結構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為宇宙論,後者為本體論,這是以本體論與宇宙論相對稱。
-
第二節 本體論和認識論
第二節 本體論和認識論一些基本概念關於存在的基本形式的哲學理論
-
中國的人類學本體論轉向及本體政治指向
這股思潮是圍繞著人類學認識論展開的。但在《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出現以後,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人類學中也有其他聲音出現,其中,與以認識論討論為中心的反思相反的是本體論或存在論人類學。這些本體論人類學的話題比較多樣,總的來說沒有一個內在一致的結構或聯繫能將它們統合起來。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反—反思人類學」。
-
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本體論與認識論分析
但我們可以通過現象學的哲學貢獻釐清其源頭地位,同時又能分析出質性研究作為下遊的一種研究範式所遵循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思想,從而最終實現二者某種程度上的對接。如果一旦這種對接是自洽的,而現象學的哲學地位又是無疑的,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這一論點就可以成立。
-
從「重寫」到「本體論」
42王銘銘則認為本體論旨在辨析存在的本相與「真實」的要素,與旨在辨析認識者的知識之本質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相對。43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本體論就是文化的另一種說法,即本體論和文化是從不同側重點出發所描述的一個大致相似的概念。44在論述與狩獵採集社會相關的經驗研究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本體論在理論層面上所批判的目標之一——後現代主義背景下的認識論。
-
微斯人︱「本體論」存在的意義
從19世紀尼採喊出「上帝死了」開始,多種對存在本身的質疑相繼登上了歷史舞臺,強調主觀,否定客觀,強調「此在」,然後從「此在」走向了「我在」,從「我在」走向了「我在」的語言分析方式,走向「我在」背後的心理意識分析,最後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的解釋越來越蒼白無力,我們的語言方式越來越遠離了人本身,這種遠離是建立在語言形式越位填充內容這種錯誤的「認識論」上。
-
【微課通知】本體論與政治本體論
第二講 本體論與政治本體論(Ontology and Political Ontology)時間:3月24日 20:00-21:30本體論據說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學問,它和政治有什麼相關?進而,哲學和政治有什麼相關?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不同的教育哲學觀有著不同的教育本體認知。教育哲學的本體論是教育哲學的根基,教育哲學的本體論決定著教育哲學的認識論。不同的教育本體論會帶來不同的認識論,同時不同的教育本體論也會帶來不同的教育理論思想和教育行為(楊志成,2017)。教育本體是形成教育本質的終極原因。教育規律隨教育本質的變化而變化。
-
文化語言學「漢語人文性」理論的本體論思想
關於語言的認識何以可能?如果對語言有所認識,我們用什麼認識語言的?為什麼語言學談本體論、方法論,卻少有談語言學的認識論?潘文國是國內為數不多重視本體研究、學科性研究的學者。他在中國語言學、對外漢語、翻譯學等領域均有過這方面的理論探索。比如談中國語言學本體,「所謂本體,指的是研究對象本身。中國語言學研究的本體就是『漢語』或『中文』。
-
論亞里斯多德的本體思想
我們知道,本體論(Ontology)的詞根就是on, on 是希臘語系詞einai的中性現在分詞(即英語的to be→being)。龐學銓先生經過縝密的研究總結出希臘語中einai有「真實的」用法, 「持續的」詞形和「表示位置的」意義〔7〕, 為我們對亞氏本體論的研究提供了一把鑰匙。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本體論用來描述一個領域,而知識庫(基於本體論)用來描述事件的特定狀態。每一個知識庫系統或代理擁有自己的知識庫,而且只有能夠用本體論進行表達的知識才能夠存儲並在知識庫中應用。當一個代理想和另一個代理進行通信時,就需要利用由本體構建的信息結構。而為了相互理解通信內容,就必須在代理之間共享這些本體。
-
潘德榮:本體詮釋學與本體論詮釋學
(本體論的批判),如此等等。 儘管如此,在「本體論」和「實事性的詮釋學」之間還是存在著某種關聯,明言之,實事性的詮釋學就是海德格爾的本體論。按照海德格爾的理解,現代本體論是基於古老的本體論(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關於「對象的理論」(Gegenstandstheorie),這是一種將「實體」(Substanz)設為存在的本體論,根本沒有考慮到「存在之意義」(Seinssinn)。
-
「抽象力」:《資本論》的「認識論」
學者們從本體論、存在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等方面對《資本論》進行了多維解讀,但相對忽視了認識論的解讀。雖然法國的阿爾都塞較早就對《資本論》進行了「認識論」解讀,但他主要是從「認識論斷裂」的意義上解讀的,並沒有真正揭示出《資本論》的認識論的獨特性和重大思想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