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師傅」學做「燈籠仔」,非遺傳承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2020-12-22 東莞時間網

黏糊、繞圈、貼紙……在鳳崗鎮中心幼兒園社會人文中心室,小朋友們跟著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淑如,認真地學習紙燈籠的做法,頗顯「小師傅」模樣。

12月15日,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激發孩童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興趣,鼓勵他們學會自覺擔負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

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智君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能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真正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活動還組織了鳳崗竹塘麒麟舞、客家山歌、木偶戲、莞草編織、木屐製作、茶山公仔等多項省市級非遺項目進入校園,眾多非遺傳承人現場手把手教學,鼓勵小朋友在欣賞藝術美的同時,也不忘這些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精神價值。

文化不是無根之木,而是流動的「歷史」。活動主辦方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近距離地接觸和體驗家鄉傳統文化,從小就能感受家鄉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孩子們愛自然、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相關負責人說:「讓小朋友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小就知道比如家鄉的麒麟舞是我們當地的非遺,是傳統文化,他們就會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加深認識,並肩負起傳承和保護的責任和義務。」

文字:張喜林

攝影:鳳崗供圖

編輯:鍾彥亮

相關焦點

  • 「小師傅」學做「燈籠仔」,非遺傳承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黏糊、繞圈、貼紙……在鳳崗鎮中心幼兒園社會人文中心室,小朋友們跟著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淑如,認真地學習紙燈籠的做法,頗顯「小師傅」模樣。12月15日,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激發孩童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興趣,鼓勵他們學會自覺擔負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智君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能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真正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東莞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為了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12月15日,2020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這次活動分為非遺展演和非遺手工體驗課堂兩個項目。非遺展演活動現場,客家山歌、木偶戲以及麒麟舞等非遺項目展演輪番上演,客家山歌餘音繞梁
  • 學做進賢燈籠 傳承非遺文化
    不知不覺2020已經接近尾聲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桌非遺課程盛宴任君免費非遺是什麼?為了進一步傳承與傳播進賢本土非遺項目,擴大影響,在殘友中挖掘和培養非遺項目傳承人,由縣殘聯、南昌科創職業技術學校主辦,進賢縣殘疾人託養中心協辦的非遺文化傳承培訓班將於2020年11月日開班~開班授課 擴大影響 讓非遺走進生活
  • 非遺展演各顯神通,東城中心幼兒園的孩子們玩嗨啦
    12月2日上午,2020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東城中心幼兒園舉行。本次活動包括古琴音樂、詠春拳、木偶戲、醒獅和燈籠仔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精彩的演出受到孩子們的追捧。活動展演環節,各項目非遺傳承人輪番登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展現出非遺的魅力,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
  • 東莞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道滘鎮中心幼兒園
    10月30日下午,2020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道滘鎮中心幼兒園舉行。本次活動有非遺展演和非遺體驗課兩個項目,讓孩子們近距離體驗非遺魅力,激發孩子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豪感。非遺展演過程中,非遺傳承人們集中展示了木魚歌、醒獅、麒麟引鳳、粵劇這些非遺項目,一個個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孩子們的陣陣掌聲。特別是威武霸氣、惟妙惟肖的舞獅表演,孩子們深深地沉迷其中。
  • 實驗區這三所學校成嵐臺傳統燈籠非遺傳承基地
    12月9日,嵐臺傳統燈籠非遺項目授牌儀式在平潭澳前中心小學舉行。經實驗區社會事業局、旅遊與文化體育局聯合認定,平潭澳前中心小學、平潭嵐城中心小學、平潭城關小學為嵐臺傳統燈籠非遺傳承基地。創作手繪燈籠 爭當非遺傳人非遺進校園,能吸引孩子嗎?此次傳承儀式,給出了答案。
  • 醒獅頭、燈籠仔、麒麟、麥芽糖……石龍這些非遺項目成功引起了...
    醒獅頭、燈籠仔、麒麟、麥芽糖……石龍這些非遺項目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作為全國面積最小的鎮及「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石龍現存的省、市級非遺項目共有六項之多。
  • 東莞非遺在校園傳習基地⑥石龍鎮實驗幼兒園:用創意培養新式非遺傳人
    東莞非遺在校園實踐中,石龍鎮實驗幼兒園提供了一種推廣性、操作性、使用較強的模式。該園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將本土非遺資源與幼兒教育特點相結合,圍繞新昌鼓製作技藝、醒獅頭製作技藝、木屐製作技藝、燈籠仔製作技藝等本土非遺項目,開展相對應主題課程並編印《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園本課程》。
  • 蒲城縣第三幼兒園:「饃饃」走進幼兒園 非遺傳承種心間
    近日,蒲城縣第三幼兒園舉行「我愛家鄉之『饃』力百變」主題活動,特邀蒲城面花製作技藝傳承人入園為幼兒們展示「饃」文化。幼兒們通過觀察、欣賞、學做、義賣等活動,對家鄉有了初步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棒棒饃、鍋盔饃、石子饃、花饃、棋子豆、花卷等形式百變的饃成了孩子們探索非遺文化的載體
  • 非遺傳承走進幼兒園 廣州幼師學校開展通草畫體驗活動
    大洋網訊 為弘揚傳統文化,推廣廣府非遺傳承,6月25日下午,廣州市幼兒師範學校(以下簡稱:廣州幼師)鄭立君名教師工作室前往廣州市幼師附屬天河第二幼兒園開展非遺傳承體驗活動,讓幼兒園小朋友也了解廣府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草畫。
  •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今天學習了非遺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習傳承好非遺文化,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會昌縣會昌小學學生劉燁蓓激動地說。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昌縣組織學生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播基地參觀學習。基地內懸掛著「翰林」、「進士」、「博士」等17方匾額,令人目不暇接。非遺傳承人肖天長在講解匾額文化同時,還詳細講解每一塊匾額背後的勵志故事。隨後,肖天長還揮毫潑墨,現場展示榜書的書寫,介紹匾額製作流程。
  • 石龍鎮實驗幼兒園:打破傳統室內教學模式 用創意培養新式非遺傳人
    在石龍鎮實驗幼兒園,老師教小朋友製作燈籠仔 (記者 趙浛銳 攝)東莞非遺在校園實踐中,石龍鎮實驗幼兒園推出了一種推廣性、操作性、實用性較強的教學模式。該園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將本土非遺資源與幼兒教育特點相結合,圍繞新昌鼓、醒獅頭、木屐、燈籠仔製作技藝等本土非遺項目,開展相對應主題課程並編印《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園本課程》。同時,設有幼兒醒獅隊、新昌鼓樂隊等,舉辦多屆「尋找石龍的足跡」非遺歷奇親子實踐活動、非遺廟會等,打破室內教學模式,以拓展親子遊戲模式帶學生走進社會實踐,並將德育與非遺活動結合,提升非遺在校園的內涵,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 李宅小學:職業體驗、非遺傳承,我們的研學之旅不一般
    李宅小學:職業體驗、非遺傳承,我們的研學之旅不一般源稿: | 發布時間:2019年11月07日 16:02:38 | 作者:趙書婷、朱麗君 | 編輯:董之震  「老師,這是我做的桂花綠豆糕,喏,給你嘗嘗!」
  • (鳳崗)鳳崗鎮組織開展「粵菜師傅」技能競賽
    為進一步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建設,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發揚美食文化,大力推動粵菜學習熱潮,挖掘、培育、選樹粵菜烹飪技能人才,我分局根據今年145名學員培訓期間的學習表現、能力和興趣,挑選出30名學員,於2020年11月29日組織開展了「2020年鳳崗鎮『粵菜師傅』技能競賽」。
  • 評論:手工燈籠靠「節」走俏 誰來傳承?
    外甥打燈籠、大紅燈籠高高掛、正月十五雪打燈說的都是燈籠。新年、新春掛燈籠的風俗,從古沿襲至今。臘月裡,西安市場傳統的手工燈籠少多了,西安市周邊的「燈籠村」為應節慶,老手藝人又一次扎、編、糊、系,眼看著身邊的傳承稀稀落落,不免傷感。
  • 面人師傅捏給幼兒園孩子們看
    楚天都市報9月29日訊(記者柯稱 通訊員程瑩)「這真是你做的嗎?」「麵粉怎麼是彩色的?」「嫦娥是怎麼飛起來的?」今天,武漢面人師傅王虎走進街道口幼兒園愛家分園,被孩子們問個不停。王虎和小朋友們分享捏面的快樂,探索非遺文化的秘密,一起迎接中秋佳節的到來。
  • 大理:傳統文化潤童心 非遺教學走進幼兒園課堂
    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下關第一幼兒園(以下簡稱「下關一幼」),開展了剪紙、麵塑、白族布扎、甲馬、白族刺繡五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教學傳承活動。
  • 非遺皮影戲走進中心幼兒園
    本報榮成12月3日訊(黃韶輝 陳德強) 日前,一場熱鬧的皮影戲在嶗山街道中心幼兒園上演,幼兒近距離地感受民間傳統藝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裡生根發芽。
  • 非遺課堂: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陣地
    博物館的非遺大師們為了講好非遺課,紛紛拿出自己的絕活,剪紙大師馬連喜特地用剪刀剪出了「元宵節」三個字和燈籠,高超的剪紙技藝令家長與孩子讚不絕口。  非遺課堂最受歡迎的是親子活動,家長和孩子一起在專門的非遺教室,認真聆聽非遺大師講授非遺知識,並跟著大師現場學習手工製作,優秀傳統文化就這樣潤物無聲地走進了孩子們的心中。
  • 面人師傅捏給幼兒園孩子們看
    楚天都市報9月29日訊(記者柯稱 通訊員程瑩)「這真是你做的嗎?」「麵粉怎麼是彩色的?」「嫦娥是怎麼飛起來的?」今天,武漢面人師傅王虎走進街道口幼兒園愛家分園,被孩子們問個不停。王虎和小朋友們分享捏面的快樂,探索非遺文化的秘密,一起迎接中秋佳節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