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法律法規為什麼難落實

2020-12-15 中國青年報

    9月1日,《深圳市公共廁所管理辦法》正式實施。

    這部《辦法》甫一示眾,就成了輿論的焦點。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一條罰則:有在便器外便溺行為的,將被處罰100元。

    面對「尿歪罰款」如何查實、怎樣取證等一系列問題,深圳市城管局相關人士回應稱,本意是禁止在公廁中隨意便溺,主要起警示和教育作用,不是為了處罰。

    「法律本身雖然教育功能,但確實附屬於法律的強制性。」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褚宸舸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法律不能執行、實施到位,不但影響它的教育功能,還會使其權威性受損。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在法之必行」。那麼,那些法律法規為什麼難以落地?

    道德入法

    今年7月1日,在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施首日,江蘇省無錫市一法院據此判決全國首例精神贍養案,作為被告的女兒、女婿被判「定期回家看看」。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法院據此要求,被告每兩個月至少需至原告即其母親居住處看望問候一次,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節這些節日,也應當至少安排兩個節日期間內予以看望。

    有網民質疑說:「難道當今社會已經淪落到了最基本的孝道,也需要通過法律強制力的威嚇來保障嗎?」 

    實際上,自這部法律的草案公開以來,「常回家看看」究竟是道德義務還是法律責任的爭論就不絕於耳。而在一些地方,「道德義務法律化」是否必要,法律界人士的看法也很難統一。

    今年1月1日,《山東省見義勇為獎勵和保護條例》實施,其中第23條規定:「見義勇為受益人,應對見義勇為人員及其家庭成員表達謝意、予以慰藉。」

    支持者認為,知恩圖報這樣的美德寫入法規,有助於改善社會風氣。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莫於川就認為,法律可以規定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法律可以規定一些倡導性的行為規範,以鼎力最基本的行為規則。」莫於川表示,即便沒有罰款、拘留等實際性的處罰措施,但是如果你違反了規則,法律就已經認定了你違法,這個社會也把你視為一個違反了最基本規則的人,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懲罰。

    不過,反對者認為,「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隨意地將道德義務納入法制軌道,消解的是法律的權威性。

    「法律能禁止人們去幹什麼,卻不能強制人們去幹什麼。」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樹義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類似的規定有良好的初衷,卻無法通過強制手段達成,反而會產生牴觸情緒。

    就江蘇無錫的判例而言,張樹義認為,法院的一紙判決書根本不能觸及問題的根本。「立法時,對社會問題的性質要清楚把握,道德的問題就用道德途徑來解決。」他說。

    立法瑕疵

    綜觀近年來頗受爭議的法律法規,還有一些法律法規以及規範性文件的規定超前或者滯後於現實生活,脫離實際自然也就無益於解決問題,被公眾視為一紙空文。

    8月22日,教育部開始就《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公開徵詢意見。其中規定,一年級新生入學後,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從「零起點」開展教學,不得拔高教學要求,不得加快教學進度。並且,小學階段不能留書面作業。

    而實際上,學生減負問題在社會上已探討多年,而「減負口號喊得越響,學生負擔越重」已經成了不言自明的惡性循環。

    「教育機關以升學率作為成績考察標準,高考指揮棒還在。」莫於川說,這些深層次的東西不改革,只用減輕書包重量、減少作業這種簡單化的方式解決疑難問題,是不行的。

    張樹義表示,立法主體從自己部門利益、管理角度出發作出的一些規定,缺少科學性,缺乏合理性,難免變成宣傳口號,沒有有效的責任條款,也就得不到貫徹實施。

    褚宸舸表示,有人研究過,法律體系之中,只有刑事法律和部分民商、經濟法律、法規所設置的制度和規則,相對而言能夠得以比較認真的實行。其他部門法中大量的制度和規則,都未能或不能實行。

    在褚宸舸看來,我國現在立法體制並不順暢,「立法主體多,不該立法的立了,下位法違反上位法等問題也就無法避免」。

    「這些問題並不是無法解決。」褚宸舸表示,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同憲法或法律相牴觸的行政法規,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牴觸的地方性法規;國務院有權改變或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全國人大,有關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地方政府,也都有一定的撤銷權。

    「但這些機構很少行使撤銷權。」他說。

    執行不力

    褚宸舸表示,所謂落實難,實際包括行政機關執法難和司法機關適用法律難兩個層面。其根源在立法、行政、司法、法學研究等多方面原因,有的甚至是法律以外的原因。

    2011年5月1日,原衛生部頒布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細則》開始施行,細則規定公共場所經營者應設置醒目的禁止吸菸警語和標誌,並配備專(兼)職人員對吸菸者進行勸阻。

    「禁菸令」實施至今的效果,被不少人詬病。以實施較早的廣州為例,自《廣州市控制吸菸條例》自2010年9月1起正式施行以來,所涉的15個管理部門只開出19張罰單。而廣州市城管委12319投訴服務專線1年內接到的控煙投訴就有1000多宗。

    「吸菸事關民眾心理和生活習慣,這不是一朝一夕通過法律規定就能解決的。」褚宸舸表示,法律不是萬能的,通過「立法」表態不支持公共場所吸菸可以,但不能完全靠法律糾正一項「生活習慣」。

    再比如,2011年4月1日起施行的《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有專家認為,此規定難以執行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廣州市民對條文認同率低。

    「這涉及民眾習俗的改變,這不是法律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褚宸舸說。

    在執行層面,執法主體不明確、執法不嚴、執法人員不足成本過高等問題也並不鮮見。

    有報導說,《廣州市養犬管理條例》中,公安機關對違規養犬人的處罰程序如下:把違規養犬人和犬只帶回派出所、做筆錄和取證、舉行聽證、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一套程序走下來需十幾個民警花費至少兩周時間。

    「一些法的規定政策性色彩過濃,缺乏操作性。」他說,法律規範之間互相矛盾,文本籠統抽象,缺乏相應的制度、人員和經費給予配套支撐,這些立法本身的瑕疵也是落實難的原因所在。

相關焦點

  • 河南省羅山縣召開食品生產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
    摘要:為學習貫徹食品生產國家安全標準,防範生產環節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食品安全風險,近日,河南省羅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局四樓會議室舉行了食品生產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培訓會。
  • 廣東教師招聘教育法律法規考點解讀: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的關係
    2.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規的依據,教育法規是教育政策的具體化、條文化和定型化教育政策規定了教育行政管理活動的方向,指導著教育法規的制定和實施。我國制定的教育法規都是以教育政策為依據。因此,教育法規實際上是規範化、法律化的教育政策,是被奉為國家意志的教育政策。
  • 有關法律法規的查詢問題
    其實還有一個問題涉及到了但沒有提出來,那就是法律有效文本的確定問題。仔細想想,我們其實很難確定我們查到的法律是正確有效的。因為有時候矛盾的規定或者過時的規定還會彈出來。從這角度來說,法律越來越複雜,除了法律從業人員,其他人真的很難自己打一場官司,因為專業性太強。前段時間就有同行調侃自己:專業選得好,年年都司考。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法律法規考點解讀: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的關係
    2.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規的依據,教育法規是教育政策的具體化、條文化和定型化  教育政策規定了教育行政管理活動的方向,指導著教育法規的制定和實施。我國制定的教育法規都是以教育政策為依據。因此,教育法規實際上是規範化、法律化的教育政策,是被奉為國家意志的教育政策。
  • 地電離石分公司組織「學法規、抓落實、強管理」考試
    7月24日,地電離石分公司組織機關、班組一線人員143人開展「學法規、抓落實、強管理」專項學習活動考試。「學法規、抓落實、強管理」學習活動是地電離石分公司認真貫徹晉能集團、地電公司活動要求,全面提升員工法規意識和安全意識,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的一項重要舉措。
  • 【思得教育】全體教職工法律法規培訓
    為了讓思得的教職工對幼兒園相關的法律法規具體的內容進一步了解,我們特別邀請來了思得公司常年的法律顧問,海南法立信律師事務所蔡相岑律師和許翠霞律師,在昌茂學校禮堂開展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培訓。      通過 進一步全面的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教職工更能知道應該怎麼樣去面對和處理發生在幼兒園的一些糾紛,同時也提醒我們應該更加認真細緻的做好每一項工作,消除幼兒園內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保證幼兒是在一個和諧、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和學習的,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幼兒園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 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法律法規知識競賽啟動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進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七五」普法規劃和「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落實,廣泛宣傳近年來工商行政管理法治建設新成就,推動全系統認真學習、準確理解運用新制定、修訂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切實提高監管服務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國家工商總局法規司與中國工商報社將於近期聯合開展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法律法規知識競賽活動
  • 【法律法規】安全生產法
    國務院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對有關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對有關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 「相似」的法律法規
    28 14:45:33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郭之純   山東省公安廳日前作出緊急部署,要求各級公安機關對那些窮兇極惡
  • 有關涉及蜂業的法律法規
    養蜂人懂得用法律法規保護,才能更好的發展養蜂業,以下向大家簡要介紹蜂業方面的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2003年3月1日起施行條文中明確規定: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督促有關部門保障農產品運輸暢通,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
  • 如何建設權威有效的國家法律法規資料庫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律法規數據是國家重要信息資源,其匯集、整理工作是國家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國家「十三五」信息化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法律法規基礎信息資料庫。在信息化、大數據方興未艾的今天,大力推進國家法律法規資料庫建設,正當其時。    建設國家法律法規資料庫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 法律法規不是「土特產」
    法律法規不是「土特產」 www.zjol.com.cn 2005年04月11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法律法規編纂是完善我國法律體系的必經之路
    法典化程度是衡量社會法律制度成熟的標誌。法典化的基礎是法律法規編纂,法典化是法律編纂的目標。法律編纂是一個過程,法典化是結果。在我國,法律法規編纂的首要任務是編纂行政法典。條件成熟的行業,也可以編纂行業法典。
  • 國家規範醫患關係的法律條文法律法規主要有兩部
    國家規範醫患關係的法律條文法律法規主要有兩部時間: 2010-03-05責任編輯: 祝你健康2010全國兩會_中國網  網友提問:想給趙司長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他說,我想了解一下,我國關於規範、解決醫患糾紛的法律法規都有那些?法律條文有那些?主要的內容是什麼呢?
  • 我省以法律法規、應急預案作為規範和支撐 推進防災減災工作
    ●落地落實,歸根到底離不開一支能打仗的法治隊伍  謀劃  ●我省將加強防震減災領域的執法檢查和監督力度  ●省依法治省辦提出重點抓好「法治頭雁」「法治破難」等7個專項行動,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深閱讀  進入初夏,地處高原的九寨溝縣
  • 為什麼民國時期看起來那麼亂?空有法律法規,但卻很少有人去執行
    在西方學界中,「rule by law 概念」恰恰是在近代了解到「中國視法律為工具的法律實踐既不同於政權凌駕於法律之上也不同於法治信念」而建立起來的的一個概念。現實中,「Rule by law」 這個詞組的中文翻譯包括「法制」,「依法而治」和「以法治國」。其實,在清末民國初期,北洋政府也制定了許多法律法規。吏治之好壞,於社會進步國家前途關係極大。
  • 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是否有效
    違法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效力問題,我國法律規定經歷了一個變遷的過程。我國民法通則58條之規定,違法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這裡的法律沒有任何的限制,是廣義的上法律,包含了法律法規規章等。然後到了合同法第52條之規定:違法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這個條文語境中法律與強制性法規一起並列使用,這裡的法律就僅限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可是在1999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合同法的司法解釋一第四條再次強調人民法院不得已地方性法規或者規章的強制性規定認定合同無效。
  • 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規範用語之法律法規、制度、體制機制
    法律法規、制度、體制機制:1. 頻繁變動,一件事一下這麼做、一下那麼做——穩定性 / 連續性2. 有……鼓勵機制——建立……機制3.通過 / 頒布 / 完善 / 健全 / 制定了《……法》;通過 / 頒布 / 完善 / 健全 / 制定了……等法律 / 法規 / 法案 / 法令——完善相關 / 有關法律 / 法規;完善……(某領域/ 範疇 / 類型)法律 / 法規4.
  • 姬亞平:法律多元主義視角中的黨內法規
    從法律多元主義視角看,首先,黨內法規屬於硬法而非軟法的範疇;其次,具有社會立法的性質;再次,是我國公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黨內法規不僅僅是黨的「家法」;最後,黨內法規不同於國家法律的權利本位主義,而是以義務為本位。
  • 肇東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法律法規學習培訓
    培訓活動由局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股魏琳圍繞醫療器械概念、醫療器械分類、醫療器械行政法規規章、醫療器械經營企業檢查常見違法行為及檢查要點等重難點知識進行了授課輔導。  接下來,這個市場監督管理局將以貫徹落實《藥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為契機,統籌做好藥品監管各項工作規劃細則,強化機構、人員保障,理清與相關部門職責合理分工,不斷加大對監管執法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深入開展「兩條例」普法宣傳學習,有效面向廣大生產經營企業和人民群眾解讀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