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涪城區的一個法治示範社區 (陳冬冬 攝)
災後重建中,寶興縣民警向當地群眾普及法律知識。 (雅安市依法治市辦供圖)
防災減災中的法治探索
步伐
●在汶川特大地震後20多天時,國務院發布實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標誌著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一開始就進入了法治的軌道
●我省在全國率先通過立法推動提高農村住宅抗震設防水平
●省人大常委會於2012年修訂完成《四川省防震減災條例》
●雅安市2017年頒布《雅安市新村聚居點管理條例》,在全國率先立法規範新村聚居點建設發展
●2012年和2017年省政府已依法兩次修訂地震應急預案
●結合十年的受災經歷和重建實踐,2017年我省制定《四川省農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
啟示
●越是任務繁重,越是情況緊急,越要依法辦事
●注重防災減災領域的立法保障和法規的動態完善
●落地落實,歸根到底離不開一支能打仗的法治隊伍
謀劃
●我省將加強防震減災領域的執法檢查和監督力度
●省依法治省辦提出重點抓好「法治頭雁」「法治破難」等7個專項行動,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深閱讀
進入初夏,地處高原的九寨溝縣,不少地方是一派機聲隆隆的地震災後重建場景。忙碌的景象中,不僅有新項目的「立」,還有對私搭亂建的「拆」。最近,該縣正依法對第二批違法建築進行強制拆除,為漳扎鎮重建打造「國際生態旅遊魅力小鎮」奠定堅實基礎。
十年來,從汶川到蘆山,從康定到九寨,在黨的領導下,這些經歷山河破碎的多難之地,書寫著縫合傷口、重建新生的「中國奇蹟」。
「奇蹟」的創造中,有一種力量不可忽視,那就是法治之力。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年之際,省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10年來,39個重災縣(市、區)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近期出爐的依法治省年度考核和第三方評估報告的成績榜單上,曾遭受重災的阿壩等多個市(州)的法治答卷評分總體靠前。
法治的力量,在應急救援、災後重建和發展振興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十年沉澱的法治實踐經驗,對於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有著哪些啟示?本報記者進行了採訪和調查。
定盤之力
有相關法律法規、應急預案作為支撐,面臨災難發生的突發情況,才處亂不驚、應對有序
5月9日上午10點,汶川縣七一映秀中學警報長鳴。學生們舉著書本擋頭,迅速有序地從教學樓撤離,一場水陸空協同的應急救援行動拉開序幕……當天,2018年阿壩州岷江流域自然災害應急大演練在阿壩州汶川縣、茂縣、松潘縣三地同時開展。
迅速匯集災情、依法啟動預案、調集軍地力量……「正是有相關法律法規、應急預案作為支撐,面臨突發情況我們才處亂不驚、應對有序。」省政府應急辦相關負責人說。
按照《四川省防震減災條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都有責任經常舉行這樣的演練。長期關注四川的北京師範大學常務副校長、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史培軍告訴記者,「可以明顯感到,通過完善防震減災的相關法律法規,十年來,四川對地震災害、重特大災害應對能力明顯提高了。」
依法制定預案、依法啟動預案……按照國家防震減災法和我省防震減災條例,建立應對地震災害的預案體系,是縣級以上政府的法定職責。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則指出,應急預案本質上是地方政府的規範性文件。
汶川特大地震後,根據實踐中的經驗教訓,省政府已依法兩次修訂了地震應急預案。比如,隨著網絡傳播時代的到來,修訂後的預案針對地震謠言的傳播,強化了相關職能部門第一時間處置輿情的意識和責任。
上世紀九十年代制定的《四川省防震減災條例》是我省應對地震災害的根本性法規。在深入汲取、借鑑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實踐的經驗教訓,特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與災後恢復重建的寶貴經驗基礎上,2012年,《四川省防震減災條例》進行了第二次修訂,進一步明確了政府責任,強化了部門職責,以及社會參與、條件保障、法律責任。
省地震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周瑋說,有了這樣的法律依據,蘆山、九寨溝等地震發生後,我省抗震救災的指揮調動能力更加集中和高效,救援力量應急響應更加迅速,應急處置更加有力有序。
此外,在應急救援的實踐中,我省依法調動、引導社會力量的能力水平也得到提升,並形成經驗在全國推廣。
蘆山地震發生後,鑑於社會救援力量湧向災區,為防止道路資源擁堵,省抗震救災指揮部按照防震減災法規賦予的職責,增設社會管理服務組,引導社會組織和志願者依法、有序參與抗震救災。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評價說,四川應對突發情況的這種做法,是對社會管理新模式的一次探索。
保障之力
災後重建,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必須要有法治力量的約束和規範
近日,來自阿壩州、綿陽市的80多位審計工作人員齊聚成都,參加由審計廳組織的「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2018年度跟蹤審計集中培訓。
根據我省總體規劃,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資金總需求約為118億元。如何確保依法重建、廉潔重建?
審計方案提出,要對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實施、政策落實情況,全部項目的資金籌集、分配、管理、使用情況,以及重點項目的建設管理及竣工決算情況進行審計。要對失職瀆職、損失浪費、違法違規等問題及時移交、嚴肅查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省依法治省辦相關負責人認為,災後重建,千頭萬緒,百廢待舉,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如果沒有法治力量的約束和規範,難以如期向黨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
汶川特大地震震後20多天,國務院發布實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一部法規專為一場災害而立,在中國立法史和救災史上都是一個奇蹟,標誌著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一開始就進入了法治的軌道。
為加強對農村村民住宅抗震設防的指導和管理,根據防震減災法執法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我省出臺《關於加強農村村民住宅抗震設防管理的決定》,在全國率先通過立法推動加快建立提高農村住宅抗震設防水平的長效機制。
與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不同,蘆山地震後,當地探索的是一條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恢復重建新路子。「蘆山地震後,法治護航重建的訴求很強烈。省委也正是在那一年出臺了依法治省綱要。」省依法治省辦工作人員回憶說,法治成為推動蘆山災區如期完成重建任務的壓艙石。
我省將專項規劃和重建項目交由市縣災區制定和審批,進一步減少流程環節,在確保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提速。同時,對守法企業施以援手,對在重建中挑戰法律底線的採取零容忍態度。
一家中標棚戶區改造的企業投標文書存在圍標、串標的行為被發現後,主管部門依法依規進行聽證、複查等程序,最後向該企業開出了5萬元的罰單,同時將其列入黑名單,兩年內禁止在雅安地區參與任何項目。
蘆山災後恢復重建,農民工需要人數為正常年份的4倍,如何確保工人的合法權益?「民薪工程」應運而生:當地在全省率先實行農民工工資實名制管理發放制度,建築施工承包企業須在銀行設立「農民工工資支付專用帳戶」。
為強化落實,公安、法院依法介入,如馬某某在承包災後民房建設中,拒不支付51名民工工資共43萬餘元,並逃匿至廣州後,被公安機關抓獲歸案,法院判處其有期徒刑2年,以震懾「老賴」。災區沒有發生一起因拖欠農民工工資而影響重建項目工程進度的事件。
雅安市在引導群眾成立「自建委」,並過渡為「自管委」的同時,去年頒布實施《雅安市新村聚居點管理條例》,在全國率先立法規範新村聚居點建設發展,各新村聚居點內複雜的產權和管理主體之間的關係很快被理順。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肯定蘆山災後重建中,構建了銜接配套、長效管用的法規政策體系,為國家層面研究出臺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性政策法規提供了一份可資借鑑的成功樣本,值得深入總結和發揚光大。
厚積之力
法治護航災區重建、發展振興的經驗,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提供很多借鑑
作為映秀鎮中灘堡村的法律顧問,汶川縣政協委員、基層律師王程,最近正忙著處理該村一份旅遊項目合同後續事宜。他已對不合理的合同條款表述提出意見,「作為法律顧問,就要通過法律的手段,讓村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致富奔康。」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省依法治省辦相關負責人指出,要進一步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引領和規範作用,「十年來,法治護航災區重建、發展振興的經驗,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提供了很多借鑑。」該負責人表示。
「越是任務繁重,越是情況緊急,越要依法辦事,這是一個重要啟示。」兩次來川開展依法治省第三方評估的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專家團隊專家評價說,這些年來受災地區各級黨委政府正是牢固樹立法治底線理念,確保了高效救援和科學重建。當前,四川面對脫貧攻堅等「三大攻堅戰」挑戰,任務非常緊,這就需要像當年應對巨災大災一樣,將法治思維貫穿始終。
「注重立法保障和法規的動態完善,是保障防災減災的又一條重要經驗。」周瑋補充道,結合十年的受災經歷和重建實踐,2017年我省制定《四川省農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從第一條開始,就寫入了「增強農村住房抗震設防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這對當前推進全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無論時代怎麼變化,法治理念、法規精神的落地實施,歸根到底離不開一支能打仗的法治隊伍。」省依法治省辦相關負責人說,面對災難,災區幹部和受災群眾依法辦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的作用,這些年來災區湧現出「背簍法官」郭興利等一大批好幹部,他們在維護治安、調解糾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去年,省依法治省辦評選表彰的「四川十大法治人物」,有4人來自災區一線或深度參與災後重建法治服務。
在看到法治力量護航災區重建發展的同時,我省也清醒地認識到在防災減災上存在的法治工作薄弱環節,一些法規規章的規定與當前的新任務新要求還不相適應。如有的地方政府落實防震減災工作職責的意識有待提高,投入資金的力度還需加強。一些地方施工單位和群眾保護地震監測設施的意識欠缺,監測設施設備的保護環境不容樂觀。包括受災地區的一些市(州),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構建基層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時,還存在治理主體發育不成熟、集體經濟薄弱等短板。
新時代、新挑戰。面對地震等災害多發的省情,省人大常委會、省地震局將繼續加強防震減災領域的執法檢查和監督力度,加強在公眾中的普法力度,不斷提高全省防震減災能力。
省依法治省辦日前也提出重點抓好「法治頭雁」「法治破難」「法治浸潤」「法治護航」「法治創新」「法治堡壘」和「法治保障」7個專項行動,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落實到基層,落實靠基層。5月21日召開的九寨溝縣依法治縣工作「4+5」牽頭部門聯席會議,明確要打破「溝谷」意識,創新全民守法工作形式,實現中央提出的「努力建成推進民族地區綠色發展脫貧奔小康的典範,讓災區群眾早日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的重要要求。 (記者 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