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德亞德·吉卜林(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出生於孟買,「他先學會印地語,然後才會英語,而且始終能用兩種語言思考」。(博爾赫斯《魯德亞德·吉卜林<短篇小說集>》,見《私人藏書:序言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第94頁)吉卜林於一九〇七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年四十二歲,是英國的首位得主,也是迄今為止這個獎項最年輕的獲得者。
喬伊斯曾指出,吉卜林與鄧南遮、託爾斯泰是十九世紀天賦最高的三個作家,而他們都對宗教或愛國主義有半狂熱的思想。(見艾爾曼《喬伊斯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第745頁)在吉卜林的作品中,不難發現他的軍國主義傾向,包括他的代表作、長篇小說《吉姆和喇嘛》。他甚至把自己的長子送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結果不幸陣亡。
這部《吉卜林短篇小說選》(灕江出版社,2012)共收錄有吉卜林的短篇小說十九篇,發生的故事主要是以印度為背景。其中一部分出自著名的《叢林之書》,講述了狼孩莫格裡的故事,這個在動物世界中長大的人類的孩子,戰勝了叢林中的猛獸。還有一部分所描寫的是英國殖民者在印度的生活,特別是英國士兵。有些故事充滿了神秘色彩,如《野獸的歸來》、《伊姆雷的歸來》。在《野獸的烙印》中,說到了印度的猴王哈奴曼,這也就是我們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所認為的《西遊記》的孫悟空的原型。
博爾赫斯對吉卜林喜愛有加,他引用了喬治·穆爾的說法,「吉卜林是自莎士比亞之後唯一的一個用全部英語詞彙寫作的作家」,並認為吉卜林「能隨心所欲地駕馭如此豐富的詞語而無賣弄之嫌」,「他的每行文字都經過長時間的仔細推敲」。(《私人藏書:序言集》,第95頁)有趣的是,博爾赫斯曾經十分謙遜的說過:「我一生讀的書不很多,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讀。」(《博爾赫斯談話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第7頁)而吉卜林的一些短篇故事,在他「漫長的一生中,總有上百次讀過」。(《私人藏書:序言集》,第95頁)
相關閱讀
《吉姆和喇嘛》:英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