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叢林故事》是在鼓吹「弱肉強食」的強權統治嗎

2020-12-15 學智堂

因為和父母走散,印度樵夫的兒子莫格裡被老虎希爾汗當成獵物追到狼穴,所幸被狼夫婦搭救,並得到收養,從此在叢林裡過著自由快樂的狼孩生活。十幾年以後他長大了,狼首領也逐漸老去,不能再保護叢林的動物們。此時老虎希爾汗又來各種搗亂,莫格里曆經磨鍊,用人類的火種救了整個叢林……

這是英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吉卜林的出色之作《叢林故事》,這些有趣的動物故事不僅把兒童引進了一個新奇的想像天地,而且通過莫格裡和黑豹、蟒蛇、老熊等動物們的冒險活動,教會了他們生活的哲理:要團結有愛,互相幫助,每個人都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與邪惡勢力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在叢林故事裡,吉卜林所闡述的心目中理想的社會秩序對成年人有著更為重要的啟示意義。「叢林法律」要求動物有「無聲無息的腳步,明察秋毫的銳利目光,識別風向的耳朵和尖銳的白牙」,這顯然是動物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必須具備的條件。同時,「叢林法律」還規定母獸和幼獸必須受到保護,這樣動物們繁衍後代才能得到保證。除此以外,「叢林法律」還有一些有利於弱小動物生存的特殊規定,比如禁止動物吃人,因為一旦吃了人,便會招來人類的報復,「森林裡每一個子民都會遭殃」,老虎謝爾汗正是違反了這些叢林秩序才遭到譴責與反對的。

可以看出,這些叢林規則是吉卜林將人類社會動物化的演繹。在他所生活的時代,正是二十世紀初期英布戰爭爆發的動蕩世界,吉卜林親身體驗了歐洲文明國向全世界的兇猛擴張,但由於支持政府的擴張政策,其聲譽也大大下降,只好隱居鄉村縱情創作。

對此,不同評論家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吉卜林在鼓吹「弱肉強食」的強權統治,有的認為他是在為掠奪政策做辯護,而他所想像出來的這套理想化的規則系統,也是基於清醒的自身定位和互相依存的關係,試圖建立符合帝國利益的理性秩序。但其試圖鼓吹的人對自然、人對人之間那種勇氣、自我犧牲和忠誠於集體、社會的責任等等這些美好品質,卻又恰好是當下真實叢林世界裡所缺乏的。

相關焦點

  • 吉卜林的《叢林故事》
    即使在一個世紀後的今天,這位作家的名字,在全球仍十分響亮,他就是19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大作家——吉卜林。        《叢林故事》是吉卜林的代表作,也是經典的世界兒童文學名著。連馬克.吐溫對吉卜林,也是崇敬有加。他說:「吉卜林對我們來說,是經久不衰,永不褪色,永遠新鮮的。」文學史公認吉卜林是位「觀察入微、想像獨特、氣魄雄偉、敘述卓越」的優秀作家。
  • 叢林之書——魯德亞德·吉卜林激發的旅行
    魯德亞德·吉卜林是20世紀最受尊敬的作家之一,他的兒童書也廣為孩子們所知。如今,人們每次提起印度的象群,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他所著的《叢林之書》和《原來如此的故事》之中的種種畫面。吉卜林的作品已經出版了上百個版本,被翻譯成這顆行星上的幾乎每一種語言,又在迪士尼公司的魔幻工作室裡變成動畫片,傳播給更多觀眾:他把印度野生動物的故事講述給全世界,成功空前絕後。他所創造的角色,無論是叢林孤兒莫格裡,還是大熊巴盧和老虎謝爾汗,都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自然保護主義者、野生動物攝影師和遊客造訪印度次大陸,希望能親眼目睹這些動物。
  • 吉卜林及其短篇小說選,印度背景的故事
    (博爾赫斯《魯德亞德·吉卜林<短篇小說集>》,見《私人藏書:序言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第94頁)吉卜林於一九〇七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年四十二歲,是英國的首位得主,也是迄今為止這個獎項最年輕的獲得者。喬伊斯曾指出,吉卜林與鄧南遮、託爾斯泰是十九世紀天賦最高的三個作家,而他們都對宗教或愛國主義有半狂熱的思想。
  • 吉卜林筆下的「紅花」
    寫《火的歷史與現實》(載本周刊2009年9月17日B3版)時,腦子裡猛然想起吉卜林的《叢林之書》,這大概是很有趣的思維「串線」吧。荷蘭學者約翰·古德斯布洛姆的《火與文明》是一部學術著作,論述火與人類文明進程的密切關係,而吉卜林的《叢林之書》卻是一部妙趣橫生的童話。這是兩個各不相干的作品,然而在我的印象中,吉卜林的《叢林之書》似乎是以文學的想像為《火與文明》作了很有說服力的補充。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是英國小說家、詩人。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系列-《叢林故事》
    《叢林故事》作者是英國作家拉迪亞德·吉卜林,作品內容以擬人化的動物開始引入,講述了被狼收養的「莫格裡」男孩的故事! 作者背景 拉迪亞德·吉卜林是一位英國小說家和詩人,一生共創作了8部詩集,4部長篇小說,21部短篇小說集和歷史故事集,還有諸多散文等等。
  • 叢林之書——魯德亞德·吉卜林激發的旅行(下)
    ——《與辛迪亞去德裡》我們繼續向北,前去另一個吉卜林熟悉且喜歡的地方:印度喜馬拉雅山脈。我們先在德裡——印度熙攘的首都停留一夜。吉卜林與赫伯特·貝克和埃德溫·盧琴斯都很熟悉,他們二位是新德裡的建築師。1913年1月,吉卜林曾給貝克寫信,祝賀他接到委任,還要他管好自己的同事,不要因為太熱愛德裡就把它設計得太過張揚。
  • 致敬拉迪亞德·吉卜林——萬寶龍限量版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英國小說家、詩人。是至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當時年僅42歲)。獲獎理由:"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像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他的主要作品有詩集《營房謠》、《七海》、《如果》,小說集《生命的阻力》和動物故事《叢林之書》等。這支筆的許多設計元素,都取自《叢林之書》。這是吉卜林的兩本關於森林動物的故事集,共包括15個既可互相獨立,在內容上又互相有聯繫的故事。
  • 《叢林之書》講述的是在叢林中狼群中長大的男孩故事
    於 從最初的幾分鐘開始,迪斯尼的新版「叢林之書」看起來就像1967年的舊版本。我們穿過一片黑暗的熱帶森林,伴隨著悲傷的音樂,然後是溫柔的聲音,宣告,「很多奇怪的故事被告知這個叢林。」不過,很快,卡通消失了,為一個看似真實的景觀讓路。
  • 《叢林之書》:童話世界裡的生存法則
    《叢林之書》是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在叢林的冒險故事,講述叢林的生存法則,也講述著人性與獸性的融合。孩子眼中的探險之旅,勇氣之書,成人眼中的社會制度,生存法則。
  • 《叢林之書》:童話世界裡的生存法則
    童話是孩子夢的起源,在故事裡建立簡單的是非觀,比如小白兔永遠是善良的,大灰狼一定是狡詐的,小綿羊是弱小的,大象是強壯的。動物是他們最初了解社會的入口,好的童話不僅要具有趣味性,更要讓孩子看到現實生活的影子。
  • 英國作家: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是一位英國作家,他以一系列像《只是一個故事》和《叢林書》這樣的作品而聞名。他獲得了19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誰是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十年後,吉卜林與卡羅琳·巴萊斯蒂埃結婚,並定居在佛蒙特州的布拉特爾博羅,在那裡他寫了《叢林之書》,這是使他獲得巨大成功的眾多作品之一。吉卜林是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於1936年去世。背景和早年
  • 勞月讀詩:吉卜林《如果》
    如果作者:(英國)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翻譯:放心朗誦:勞月如果在眾人六神無主之時,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年12月31日—1936年1月18日),英國小說家、詩人。出生於印度孟買,父親曾是孟買英國藝術學校雕塑學教授,後任拉合爾藝術學校校長和博物館館長。親戚中有不少是畫家,家庭環境對他繪畫愛好和藝術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吉卜林6歲時被送往英國,17歲中學畢業返回印度,擔任拉合爾市《軍民報》副編輯。
  • 《叢林傳說》講述了一個經常令人恐懼的故事影片
    雖然它對叢林之書中的人物比任何迪士尼改編都更忠實,但安迪·塞爾基斯長期推遲了莫格利,叢林傳奇同樣歸功於約瑟夫·坎貝爾對魯迪亞德·吉卜林故事的拙劣解釋,莫格利是印度中部狼群養育的野孩子,已經成為一個男孩英雄,其命運是為了拯救叢林免於混亂和黑暗,他在凱浦林的第一個莫格利故事結尾時對人類村莊的驅逐
  • 【偉萌&雪瑩講故事】叢林之書
    雪瑩分享 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英國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營房謠》、《七海》,小說集《生命的阻力》和動物故事《叢林之書》等。
  • 《騎士的手套》弱肉強食的上海灘叢林,遊蕩的都是各懷鬼胎的人們
    弱肉強食的上海灘叢林,究竟到底有多難生存,讓我們走進《騎士的手套》上海灘叢林法則眾生相。白竹聲忽然之間,天昏地暗(配音唱)白竹聲是本季最慘男主沒有之一。一瞬間生命軌跡就偏離了最初航線,最後終點落到了監獄裡。在當時的上海灘,大家都秉承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原則生活著。所以白竹聲被一群小夥伴們狠狠背叛。
  • 不正經評測之:《叢林法則Wild Animals Online》弱肉強食
    這是動物的生存之道,從多個方面體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遊戲驚人的允許你使用20種以上的動物類型,從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和雜食動物中選擇,在幾個不同的地圖和環境。動物們有各自特殊的狩獵方式。所以,你可以選擇根據自己的打法或根據您的個人興趣選擇一個動物。你能夠從對眾多敵對的動物,巨大的怪物,殭屍動物的鬥爭中生存嘛?
  • 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行不通(國際論壇)
    顯然,絆住華為公司手腳,美國企業逃不脫跟著斷胳膊、斷腿,短視的魯比奧們能想到這樣的結局嗎?歸根結底,全球化時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決定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行不通。在開放合作中加速科技創新、推動共同發展,這是魯比奧們擋不住的滾滾潮流。
  • 吉卜林的英國夢
    《山精靈普克》  [英] 魯迪亞德·吉卜林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文 學  夏麗檸  英國小說家、詩人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年生於印度,六歲時到英國上學。十歲時回到印度,在報社任編輯,業餘時間開始撰寫文章。他一生創作多部詩集,長篇、短篇小說和故事集。
  • 今天的我們應該如何解讀昨日「政治不正確」的吉卜林?
    克里斯多福·本菲(Christopher Benfey))在他關於魯德亞德·吉卜林的新書《如果:吉卜林的美國歲月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If: The Untold Story of Kipling's American Years)一開篇就提出了這些難以迴避的問題。
  • 不認識這位最年輕獲諾獎的作家吉卜林,請來這裡報到 | 悅讀
    到了19世紀80年代中期,吉卜林開始以通訊記者的身份週遊印度各地,並要求為報紙撰寫短篇小說。僅在1886年11月18日至1887年6月期間,他為公報創作了大約39個故事,被合稱為「平原故事」。但是吉卜林並沒有滿足,在1888年,他出版了《山中的平凡故事》《三個士兵》《加茲比一家的故事》等6部短篇小說集,共有41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