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讓煩惱進入不了我們的內心

2020-12-20 原野生活

其實想必唯物論來說我更喜歡唯心論,如果開心的時候看看世界就會感覺世界是真的美好,當收到打擊的時候,看看這個世界就覺得這個世界真是操蛋,因為心情變了,所以我們就覺得世界不一樣了,其實外面的世界一直都是那個樣子,只是我們的心變了。其實每個都是一個小宇宙,當然對於外面的世界我們的小宇宙是什麼並不重要,關鍵是想法,你想的那個世界是什麼那就是什麼樣子。你的內心除非你自己去打開,別人是無法進入的,所謂的感覺都是心生的。

也有的人說不是那樣的,我沒有惹別人,卻會遭來謾罵之禍,我多倒黴啊。對,是這樣的。你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你的內心是不該痛苦的。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痛苦拒之心門之外,用你的良知去抵禦他,可以鼓足勇氣去跟他們理論並獲得道歉,他如果道歉了,這件事也就結束了,就應該放下它,就不要再去想了,就不要再去計較了,應該繼續向前,這才是內心的強大。

但也可能是因為你的勇氣不足讓他認識到他所犯的錯誤,或者跟佛家所說的一樣就像是在渡劫,忍受接受並且選擇原諒。讓他道歉、或者怎樣都不是最重要的目的,目的是你要這經歷中真正的認識自己。佛祖達摩膜就是一個內心強悍的人,不管外面的人說什麼還是做什麼,都不會讓自己起一點波瀾。

達摩當年在旅行的途中遇到了一個不喜歡他的人,一直連續好幾天,在好長的一段路中,那個人用盡了各種辦法去侮辱去污衊達摩,但是達摩從來都不跟他去計較。到了最後達摩問那個人:「如果有一個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會拒絕,那麼這份禮物應該屬於誰呢?」那個人便回答:「肯定還是我的」達摩便微笑著說:「沒錯,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辱罵,那你罵我的其實就是在罵你」那個突然恍然大悟,然後一溜煙的走掉了。

其實達摩的意思是說,只要你對所給你的一切煩惱應該採取不接受不理不睬的態度,那麼這個人不管如何去辱罵你,去侮辱你,對於你而言,是都不會影響到你的快樂的,也是奪不走你的高興,你可以去生別人的氣,但這種方式只是在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罷了,真正的受害者其實是你自己。

人無完人,事無完美,總會有一些小人,其實你根本就不需要計較,如果計較了只會對你徒添煩惱,你也不要去在意,在意久了就會很累。世界是很大的,人心是複雜的,你就能肯定你這一輩都碰不到小人嗎?紅塵很深,在這繁華的人世間,哪能沒有煩心事呢?如果你想的淺一點,去看的談一點,好好的管理自己,而不是去管別人。如果你跟所謂的煩事過不去,那麼這些煩事也會跟你過不去。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是因為煩惱,本應該成為一些天才的人,卻在做一些很平庸的事情。就是因為煩惱,很多人把很多的精力跟時間都放在了一些無謂的事情上,世界上是沒有一個因為煩惱而得到好處的,也沒有因為煩惱而改善自己的處境的,煩惱只會擾亂我們的思想,減少我們的工作效率,減少我們的生活質量。

其實做一個快樂的人並不難的,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也是很簡單的,你只需要記住三條,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相關焦點

  • 生活為何煩惱不斷,痛苦連連,根源在於《我們內心的衝突》
    01 我們內心衝突產生的根源生活中,我們不自覺地給自己提出一個要求,比如有一個偶像或榜樣模仿,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目標,或者以是否成功作為做完事情的標準,這些要求就像一個期待,一個前方的燈塔,在激勵我們前行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無盡的煩惱與擔憂。
  • 佛教:學佛之後,越來越煩惱,做到這幾點你就能夠清淨無憂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原本可以清淨無憂卻無處不充斥著無盡的煩惱,而眾生煩惱的的根源又是因為無明,因此佛陀想用自己的所證所悟去幫助眾生解脫煩惱,在49年的傳法過程中,佛陀先是講了22年的般若智慧,就是希望眾生能夠勘破這世間虛假的迷幻。
  • 美不僅僅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內心,我們要做到內心善良
    這部電影是一部充滿童話色彩的,它用敘述故事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內心善良,也要堅強和勇敢,美不可以代表一切,我們在生活中,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要用真心和他人交往,要心懷善良,這樣對她人和自己也才是最好的,我們要用自己的真心才可以換來他人的真心。
  • 我們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自身的能力跟不上內心的萬千想法
    萬物隨心跟境由心造如出一轍,這句話並非是唯心主義,而是勸世人在不鑽牛角尖的情況下學會事事變通。所謂:變則通,通則達。就是要學會跟隨世事而轉變心念,不可墨守成規,也不可固守成見,老祖宗的話要聽,要記,要悟,更要學會在當下的環境中根據情況而發生轉移與變通。
  • 如何消除內心的不安全感
    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不安全感,有些是由事件引發,有些是從內心莫名浮現的。有沒有練習覺性的方法,讓我們可以慢慢降服內心的種種不安全感呢?但是如果你覺得覺還可以穩定,就保持在那個狀態裡面,感覺那個恐懼的升起,體會它,有的時候透過這個恐懼的能量,你也會看到你到底為什麼恐懼,為什麼有這些煩惱和感覺。你如果給小baby看妖怪的照片,尤其剛出生兩三個月的,你可以試試看,任何妖怪的照片,他一點感覺都沒有。
  • 如何做到讓自己內心淡定,不心浮氣躁
    可能需要經歷一些事情才能達到內心的淡定。一個人沒能經歷一些特殊事情,卻碰到了極其惡劣的情況,怎麼辦?我覺得有句話說得很對: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遇到事情情緒激動時,先暫停幾秒,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放鬆下來,將專注力放回自身。
  • 煩惱就在是非中,遠離是非,離道就不遠了,煩惱就沒有了
    煩惱就在是非中,遠離是非,離道就不遠了,煩惱就沒有了明海大和尚: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落在是和非這些分別之中,我是你非,你是我非,攪和在這裡面,難以跳出來。在這個地方不跳出來,就遠離道了,所以修行的人遇到一切境界,都應該往道上會,在道的境界上面對,不能如世俗人一般見識。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景:我們吃虧了,有人佔我們便宜了,有人打我們了,令我們受委屈了,我們總想去伸張,總想把那個事情搞明白,說清楚,這樣就遠離道了。(摘自明海大和尚《信心銘》中的用功訣竅)【耀如樂園略解】「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 親子之間如何做到有效溝通?
    那麼親子之間,如何做到有效溝通呢?一起走進今天的《成長的煩惱》。 李永波 和大家談一談 親子之間如何做到有效溝通
  • 內心強大心法:如何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厲害,首先學會做到這件事
    對於每個人來說,言語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應,一個說到做到的人,我們會感覺到他內心的力量,一個能時刻兌現自己承諾的人,也會更快贏得人心。 我們要想讓內心變得更為強大,我們首先就要學會做到一件事,那就是重視語言的力量。我們古代君子有一個習慣,叫做慎獨。
  • 為什麼有人天天煩惱,該如何快樂起來?
    為什麼有人天天煩惱,憂愁,過得不快樂,總結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1、攀比。我們總是喜攀比的,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比咱們的孩子聰明懂事,隔壁老張家的房子裝修的漂亮,同學的媳婦比我的漂亮,溫柔賢惠,叔叔家的車比我的車看起來上檔次等等,我們總是在攀比中在心理產生很多落差,於是就很煩惱,沒有幸福感,仿佛什麼都是別人家的好,自己所擁有的都不如意,那麼這就是煩惱的根源。2、欲望。欲望太多,所以煩惱。
  • 小孩子哪有什麼煩惱?孩子並非無憂無慮,關注孩子內心尤為重要
    孩子並非我們想像中那麼無憂無慮即使孩子的年齡很小,但是他們並非是無憂無慮的。每個小孩子都會遇到煩惱、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青春期特有的煩惱一向乖巧聽話的孩子,會在某一階段頂撞父母,做出叛逆的事,令父母不解。其實,這就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表現。
  • 遭遇壞事情時,如何做到內心真正的平靜,讀完林語堂語錄後明白了
    相信很多人面對壞事情發生時,心情都是很不痛快的,都是很難受的,為什麼偏偏是我?為什麼我這麼倒黴?為什麼世上會有這種小人來害我?一連串的為什麼就會翻江倒海出來,讓人很心煩意亂。可以說大多數人遇到壞事情時,心情都是很不好,很難做到內心平靜的。那麼,那些能遇到壞事,內心還能真正的平靜的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 老大的煩惱別忽視 父母如何做到"手心手背都是肉"
    其中,由江蘇省響水縣響水中心小學帶來的劇目《姐姐的煩惱》,關注的是「全面二孩」政策推出後青少年的憂慮與煩惱,引起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  真實的「老大的煩惱」被搬上舞臺  「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媽媽還愛我嗎?」最近,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公布,不少孩子有些忐忑不安。
  • 如何在育兒中做到堅定而不越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何在育兒中能夠堅定平和,溫柔而不越界?那麼這個其實並不容易,因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我們要能夠做到,內心和孩子是分離的。明白孩子是孩子,我是我。但是這一點,它的難點在於什麼呢?在於很多媽媽其實自己的內心是沒有完成和自己媽媽的心裡的分離的,因此,它會把孩子和自己綁在一起,內心沒有辦法完成分離。
  • 王陽明是如何理解並做到——不被肯定也不煩悶的?
    在代表作《傳習錄》中,王陽明說了三段話,表達了三個哲理含義,一段是關於當人不被肯定或理解時如何做到不煩悶不洩氣?一段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認識,祛除自身的痛苦,最終獲得良知上的完善?最後一段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何人的私心變多,而良心和公德心卻減少了?這三段話具體是怎樣的?
  • 如何強大內心,是我們一生都要做的課題
    很多人都會不自覺處於被動的狀態。被動不一定就是毫無理想,隨波逐流。只是,他們似乎擅長於做好自己,卻等著別人來給自己結果。「做為一個領導他怎麼能這麼自私,這讓我們做下屬的怎麼辦啊?!」「我的命太苦了,這太不公平了,為什麼同樣是25歲,人家都畢業進銀行了,我還什麼都沒有。」「我對他們多好啊,他們怎麼能這麼對我?」
  • 產生煩惱,就需要放空自己的內心,選擇去調整自己的心靈
    隨著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人與人接觸的日益頻繁,包括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壓力,讓我們難免產生一種垃圾情緒,這樣的情緒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會影響我們和身邊人的交往,當然了怎麼樣去調整,就看我們自己如何淨化心靈。
  • 正念會讓我們沒有痛苦、煩惱和情緒嗎?
    很多人覺得,練習正念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沒有情緒,能夠時時刻刻保持覺察,完全不被痛苦、煩惱和情緒所困擾。所以,學習正念,不是讓我們沒有痛苦、煩惱、情緒,而是它們來襲的時候,你能夠嘗試去覺察它們,嘗試從這些痛苦、煩惱和情緒中跳出來,而不被它們所控制。甚至,當你經過嘗試,沒有跳出來時,仍舊可以做到不去指責和攻擊自己,而是接納自己當時的狀態,對自己有足夠的耐心,並繼續堅持練習覺察的能力。
  • 煩惱來源於放不下
    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得與失、榮與辱、起與落,這些東西,你在乎的越多,心裡就會越痛苦。你捨棄的越多,內心就會越清靜。
  • 寫作可以治癒內心?這是真的嗎?如何才能做到?
    當我們處於放鬆狀態的時候,就可以完全釋放自己的內心,這種狀態和心理學家進行初步引導所起到的效果是一樣的。只是當我們獨處的時候,會更加徹底地放下內心戒備的情緒,從而達到身體和心靈上的放鬆。就仿佛很多人在進入佛堂或者教堂的時候,受到周邊氛圍的影響,就會感覺到內心的安寧,與心情的放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