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你是不是一個被動的人?
是不是覺得想要的東西或者想要的人生是需要別人來給予的,而不是自己爭取得到的?
很多人都會不自覺處於被動的狀態。被動不一定就是毫無理想,隨波逐流。只是,他們似乎擅長於做好自己,卻等著別人來給自己結果。
「做為一個領導他怎麼能這麼自私,這讓我們做下屬的怎麼辦啊?!」
「我的命太苦了,這太不公平了,為什麼同樣是25歲,人家都畢業進銀行了,我還什麼都沒有。」
「我對他們多好啊,他們怎麼能這麼對我?」
被動的人,之所以會對自己得不到的結果憤憤不平,是因為意識不到那些獲得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他們的內心潛臺詞就是,我做的足夠好,就應該得到某種結果。
拜託,世界上沒有那麼多應該!
成年人,需要為自己想要的結果負責,就像職場上我們跟領導賣慘是沒有用的,永遠只有匯報成果,並爭取資源。
只有具備自我負責的意識,我們才能從「想當然」的幻想中走出來,去了解問題出在哪裡,再去主動解決問題,活成自己的主體性。
如何強大內心,做到獨立自主,是我們一生都要做的課題。
匈牙利女哲學家Agnes Heller提出的幸福三要素包括:正義感;個人天賦的發展和應用;人與人之間深刻的情感聯繫。其中,發現自己的優勢,找到個人天賦發展和應用的支點是讓自己擁有幸福感的關鍵。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接受自己還做不到的,並相信自己能夠在這條路上不斷精進。同時,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完美,該放下的就放下。
對所有事情都不要抱著絕對的希望,而用平常心去對待,全力以赴去做。具體得到什麼結果,就不是自己能把控的了。
所謂「盡人事,聽天命!」
當你放下那種對結果的苛求後,會發現自己不完美但也沒那麼差勁,工作或者人際交往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成長有代價,人性有不足,教育有局限,所以傷害不可避免。極小化思維可能來源於一種心理需求的挫敗,比如做錯了事情很慌張,內心本想要被安慰,但是其他人給的反饋是,做錯了要承擔責任,需要安慰是軟弱的表現。
尤其是小時候如果頻繁遭受心理需求挫敗,這種極小化思維就很容易形成。只關注到自己的缺點或者做失敗的事,從而忽略了,或者無法覺察到自己曾經優秀、成功的大部分。
我們需要跳出極小化思維,去回想自己做過的那些成功的事情,然後集中精力到對這次失敗的復盤上。通過刻意練習或運動來調節自己的心態,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保持內心平靜,去努力接受以前不願意面對的事情。
刻意練習能調整人的心態回歸正常,也可以調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成為一個邏輯性非常強的人,當然也可以通過刻意練習接納自己不喜歡的或厭煩的人和事。
自卑的人往往覺得自己的需求不重要,這實際上是對這個世界的失望,背後也是對自己的貶低。他們都有受傷的價值感和自尊心,是堅信了「是我不夠好,所以不配有需求,不配得到滿足」。
一個對自我感到羞恥的人是沒有力量理直氣壯地對這個世界提出要求的,更加做不到主動。
而那些主動的人,他們至少會覺得自己沒那麼差,自己值得擁有,自己配得上。努力提升自己的價值感,去修復背後的自尊。在這個過程中,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意識。
當每一個需求被滿足,每一個實現的小目標,都能夠給自己帶來一份動力,讓自己覺得非常有power,這樣就能夠慢慢轉化成能量,也就能夠變得主動了。
我們身邊總有那麼幾個淡泊名利的人,看上去有種與世無爭的氣質。但可能,他不是「不願爭」,而是「不敢爭」。我有個好朋友跟我分享,他說自己內心脆弱,一面對衝突,可能馬上就崩潰了。於是,一遇到讓自己內心崩塌的事情,防禦機制馬上就啟動了。
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工作了以後,你會發現,不是你不爭,衝突就會繞著你走,別人就會放過你的。真實的情況是,你越害怕衝突,反而衝突越多。只有勇敢面對自己內心真正害怕的東西,人才能成長,才能真正做到無所畏懼。
看淡這個世界,而又看重這個世界,在內心建立一個抗打擊、抗挫折、可以不斷自我修復的內部循環系統,是我們真正要做的。
告訴自己,曾經以為過不去的總要過去,昨天過去了才能看見未來。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見的人,讓我們每個人的眼中都有不同的世界。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轉發給家人朋友。也歡迎在留言區,談談你的想法。
邊努力邊生活,邊生活邊感悟
每次分享一點點小想法~
ID:慧說一二
(huishuoy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