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代以前的農村,每個家庭養育的孩子都是非常多的,少則三四個,多則七八個。當時國家還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農民對於「計劃生育」也沒有什麼概念,都是有了就生。雖然當時生活條件不好,但是當時撫養孩子最重要的只是解決溫飽問題,像穿衣打扮、上學讀書等「附加」的東西對於生活條件相對好一點的話可能滿足,生活條件平平甚至更差的根本不會注意這些「附加」的東西,心裡盼望的只是能吃飽飯就行。那個年代的農村人口瘋長,儘管有因病或者吃不飽飯而去世的,但是人口數量還是非常龐大。毫無節制的農村人口增長使得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所以當時的很多農村家庭都是一種「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生活狀態。
為了社會的穩固發展,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人口問題,所以出臺了「計劃生育」政策,鼓勵大家「優生優育」。農村的經濟基礎薄弱,過多的人口無疑給本來就困難的家庭增加了很多負擔,降低了農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所以,國家尤其重視在農村宣傳「計劃生育」政策,不過農民的「傳宗接代,多子多孫」的傳統觀念讓他們一時不能接受「計劃生育」,還會偷著生,出於無奈,國家只能制定罰款條例來讓農民遵守「計劃生育」政策。
現在,「計劃生育」政策也實施了十幾年,農村的人口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老齡化問題又開始凸現,人口「斷崖式」下跌,為此國家廢除了「計劃生育」政策,開放二胎政策,而農民卻回應現在一個孩子挺好的,不生了,農民為何轉變如此之大?
一、生活壓力大,怕「養不起」孩子
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生個孩子只管溫飽,其他不用操心。現在撫養一個孩子可是一項「大工程」,從懷孕就開始考慮如何能讓孩子更健康更聰明,吃著各種營養品,等到稍微長大一點更不用說了,各種輔導班、文化課都要給孩子報上,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撫養一個孩子長大成人的花銷佔了整個家庭的一大部分,讓生活過得「緊巴巴」,如果再養一個,那就更「養不起」了。
二、追求生活質量,不願一輩子成為「孩奴」
現在的年輕人更追求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養一個孩子還可以接受,如果孩子多了那生活質量肯定會下降,而且撫養一個孩子就已經夠累了,年輕人可不想一輩子為孩子操勞,成為「孩奴」,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
說到底,農民現在生不生二胎被很多外界因素制約,很多農民的家庭經濟條件並不能達到生二胎的標準,所以農民寧願生一個孩子,讓孩子生活得更好,同時也能讓自己肩上的負擔更輕一些。雖然國家開放二胎,但出於對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追求,農民不得不「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