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中美關係降溫?美國教授給出答案,三件事情必須得做好

2020-12-22 虎妞洋洋說

文\唏兮

美國當選拜登政府即將走馬上任,對於拜登政府來說,首要任務就是處理中美衝突。中美關係的變化從兩國之間的貿易競爭開始,發展到現在已經變成僵局。但在兩個大國之間,競爭以及分歧都可以有,唯獨衝突不能有,競爭促使進步,但衝突只會導致兩國關係的惡化。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史蒂芬·羅奇表示,壓迫向中美關係降溫,拜登政府首先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與中國之間進行對話,在美國現任總統川普的任期內,中美之間的問題並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川普所推行的推特治國模式也絲毫未起作用。但公平一點的講,不管是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所推行的兩年一次峰會模式,還是歐巴馬所推行的一年一度峰會模式,都不是很成功。該教授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設立一個常設秘書處,該秘書處的人員負責從貿易和技術到網絡安全等方方面面的事務。

第二件事,兩國之間的貿易,雙方之間貿易的不平衡並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宏觀經濟問題積少成多的產物。美國在2019年與102個國家之間存在商品貿易逆差,國內儲蓄存在嚴重不足;但是中國卻在2018年內與159個國家之間實現了商品貿易順差,中國國內長期存在儲蓄盈餘。兩國之間需要做的不是通過增加關稅來實現這一平衡,而是採取儲蓄計劃,多地減少,少的增加。

第三件事,將中美結構性問題引入公眾辯論性視野,川普政府在這一點上值得稱讚,但還有一個更加合適的方法,中方應該認識到兩國之間更重要的目標是改善兩國的市場準入條件,從而達到提升長期經濟增長率的目標,而不是上述所謂的結構性問題。時間證明,雙邊投資協議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中美兩國之間應該重啟原本即將達成,但是在川普政府時期被放棄的美中條約。

在全球暴發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美國的經濟以及國內狀況都出現了嚴重的轉變,華盛頓經濟更是出現了財政赤字的情況,所以說,上述三件事對於美國來說,都要比中方更難做到。再者,為了兩國之間更好地解決當前衝突問題,在常設秘書處之下還應該設立一個中立的司法管轄區,由兩國的專業人員負責,對兩國之間的所有來往進行執行以及監視。

相關焦點

  • 美國丹佛大學趙穗生教授做客凱原法學院談中美關係
    6月11日,由美國丹佛大學約瑟夫·科貝爾國際關係學院終身職正教授趙穗生主講的題為「美國對華接觸政策40多年的回顧與展望」的講座在廖凱原法學樓203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由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和凱原法學院法社會學研究中心共同承辦。講座由講席教授季衛東主持。
  • 中美關係如何修復?美國前高官突然指出明路,拜登必須引起重視
    在美國政府權力交接之際,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也成一大熱點。12月14日,對拜登而言是重要的一天,美國選舉人團已經正式確認拜登當選。海外網援引華爾街日報消息稱,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發表了一篇關於中美關係的論文。他表示,拜登的對華政策可以預見。
  • 崔天凱對話哈佛教授談中美關係:最好的辦法是開闢一條新路
    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和中國已陷入經典的修昔底德式對立中。假設修昔底德正在觀察並評論美中關係,他會說這些看起來幾乎像是新興大國威脅取代守成大國的經典版本,而且這一雙邊關係似乎正在沿著通向有史以來最嚴重衝突的路徑加速前進。同時,我也非常同意,儘管現實如此,但形勢如何發展取決於當事國自己。「掌握我們命運的不是星座」,沒有命中注定的歷史鐵律,一切取決於當事方作出的明智或愚蠢的選擇。
  • 明年還能去美國留學嗎?央視採訪了三位教授,美國人給出了答案
    中美關係惡化,是否會影響未來留學?除了疫情,留學生普遍擔心的就是中美關係持續惡化,留學能否成行,假如拿到明年的offer,入學後再遭到驅趕怎麼辦?對此,《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主席託馬斯·德雷特勒認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來美的中國留學生中,有些非常出類拔萃,事實是中國留學生佔據美國國際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美國100所頂級高校的國際學生中,中國留學生佔53%,高校需要最優秀的學生,中國學生也想讀最好的高校,這是完美而重要的匹配。
  • 美研中心的創始人中美關係的推動者--懷念謝希德教授
    是謝老,以寬廣的視野,為中心確定了四大功能(研究、教學、交流、諮詢);是謝老,以務實的作風,為中心制定了四個項目(中美關係、安全防務、美國經濟、美國宗教與文化);是謝老,以積極的態度,支持在校內設立了深受師生歡迎的美國研究雙周講座;是謝老,以極大的熱情,不斷開拓中心與國外學術機構的聯繫和合作。
  •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中美關係面臨新機會 美國應承認中國對...
    美國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1日晚間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表示,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機會,中美之間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與會的中俄專家也持同樣觀點。傅高義還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
  • ...榮休教授傅高義:中美關係面臨新機會 美國應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記者郭媛丹】美國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1日晚間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表示,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機會,中美之間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與會的中俄專家也持同樣觀點。
  • 哈佛大學教授:中美對抗是「雙輸」,美國就疫情指責中國是在逃避現實
    中美對抗的結局可能是「雙輸」?據外媒報導,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格雷厄姆·埃裡森(Graham Allison)表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將進一步惡化,最後的結局可能是「兩敗俱傷」。也有專家警告稱,中美關係緊張或將導致「冷戰」,但這場沒有贏家的戰爭必須被阻止。
  • 美國丹佛大學教授:中美規避戰略誤判之道
    出版十餘部英文著作,包括《權力的設計》、《東亞權爭》、《鄧小平時代的決策過程》、《轉型中的中美關係》、《中美在東北亞的競爭與合作》等。作為英文《當代中國研究》雜誌創辦人、主編其主要從事中國外交、中國政治、中國周邊關係、中美關係、區域合作等問題研究。
  • 中美會撕破臉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社會學家丁學良談中美關係
    記得早在99年的時候,您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之後也被收錄在「丁學良文集」當中,您就提到中國將成為美國的「首要敵人」的幾個條件,現在回看正好給您不幸言中。那麼此刻,我們能不能跳出美國政黨輪替的局面,來展望一下未來的十年,甚至是十年之後,中美關係將會是什麼樣子?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美國又會是怎樣的模樣?中國的軟實力將會如何體現?影響力又會如何?
  • 如何解讀美國提倡的中美關係
    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將中美關係界定為stakeholder關係。雖然由於文化背景及政治立場不同,外界對於這一詞語的理解不盡相同,不過,中美之間要維持這一關係,還有賴於相互之間加強溝通,通過對話解決紛爭。  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九月二十一日在紐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發表《中國何處去?》
  • 劉康教授談「中美關係大戲」
    應北卡華人學者中美交流協會會長張斯琦副教授的邀請,美國杜克大學劉康教授作了題為「中美關係的人文歷史視角」的專題講座。本次講座以Zoom會議的形式在線進行,有 121人在線參加。她介紹了北卡華人學者中美交流協會的創辦歷史,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協會活動,並代表協會向劉康教授表示感謝。 劉康教授把中美關係比作一場「政治戲劇」,分別從舞臺、角色和腳本部分深入分析了中美關係的歷史進程和影響因素。
  • 「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現距投票日還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如何判斷目前選舉形勢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世界知識》推出封面話題「2020年美國大選:階段性預估」,以下是第三篇《大選結果不會扭轉美國以競爭為主的對華政策基調——「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本文節選我院美國研究所專家董春嶺、張昭曦的觀點。
  • 崔天凱與哈佛教授對談中美關係:只要懷有真誠願望,就能實現相互理解
    中新社華盛頓12月4日電 「坦率講,我的一些美國同事仍然沒有意願真正恪守相互尊重的原則。沒有相互尊重,就永遠不會有良好的相互理解。」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阿利森對話時如是說。  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3日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
  • 為什麼還要去美國留學?耶魯教授告訴你中美教育的差別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席教授。在很多讀者水平偏低的公號文章裡,有很多人表示,美國疫情那麼嚴重,又排擠華人,為什麼還要去美國留學?一方面這些人受限於認知局限,對更高層次教育資源沒有追求,另一方面,對於中美教育的差別沒有清晰的認知,這篇文章闡述了中美教育的教育的目的與價值,希望能幫大家對美國留學的認知更清晰一些。
  • 【權威解讀】王緝思:「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 | 太平洋論壇
    汪熙先生是復旦大學的教授,是70年代末中美關係正常化以後,中美關係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我們今天的主講人王緝思老師,是中美關係正常化後新一代中美關係史和美國問題研究學者中最傑出的代表。王緝思老師現在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也是中華美國學會榮譽會長,曾任中國社科院美國所所長,在牛津大學、伯克利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國外大學擔任過訪問教授。
  • 16位學者評川普勝選:美國向何處去?對中美關係有何影響?
    川普勝選對中美關係及中國的影響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前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潔勉: 川普當選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主要有三點現在這個形勢正在發生變化,美國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比如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情況的變化,重新籌劃亞太再平衡和TPP等一系列戰略。當然,在挑戰以外,中美也將迎來新機遇。 最後,不排除中美關係會有新的亮點。美國以川普為代表的新領導階層比過去更強調利益交換。共和黨的傳統強項是戰略、安全,它可能在新形勢下,與中國在全球戰略問題上有新的磨合,而在所謂民主、人權問題上降低調門。
  • 社評: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國2019座右銘
    在經歷了不尋常的2018年之後,一些外媒認為,中國2019年過得怎樣,關鍵在於中國能否「不惜代價」與美籤署全面貿易協定。這種分析有道理嗎?2019年中國面臨對內對外的大量工作,中美關係無疑很重要,力爭達成中美貿易協定又是當務之急。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中美建交的那一刻我就在人民大會堂,但坦率地說現在的中美關係不是那麼好。」擔任了30年記者的普立茲獎得主、現南加大安納伯格校區傳媒學院新聞系主任麥可·帕克斯在最近的一次研討會上開門見山地表示,中美關係令人擔憂,「到底哪裡出問題了?」他問道。
  • 何亞非:大選後中美關係調整的空間與可能
    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美國政治中川普現象「不可預測性」將告一段落,但是川普獲得7100萬選票表明,民粹主義和「美國優先」作為社會主流意識將繼續影響美國內外政策;二是美國對外單邊主義和「退群」行為會有所收斂,多邊主義和國際組織作用可能上升,但美國想重新領導「自由世界」並非易事;三是中美關係出現恢復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