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市場重啟的最重要標誌——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是浦東開發開放中的一個大動作。它的萌芽、初創和發展,是中國經濟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浦東開發開放寶貴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統戰工作和統戰人物,功不可沒。此間一些人物事件、史實細節中的統戰元素,頗值得回顧和梳理。
老工商業者 啟蒙支持股市破冰者
1984年11月,飛樂音響公司公開發行股票
推出新中國第一股「小飛樂」的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任總經理秦其斌曾回憶,當年正是受到「愛建」老工商業者的啟發,才想到了搞股份制。當時,長寧區工商聯曾組織過一次會議,請市工商界愛國建設公司的老工商業者介紹集資籌建公司的事情。參會的秦其斌獲得啟發,並在會上結識了這些「老法師」。他當時已有一定的股份制知識儲備,便提出效仿「愛建」實行股份制的構想,企業拿出一部分資金,向企業內部職工發行股票籌集一部分資金,把職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一舉兩得。
1984年11月18日,「飛樂音響」以每股50元的價格發行了1萬股股票,其中35%由法人認購,65%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一天售罄。此前,秦其斌等人怕股票這一「新生事物」發行遭到冷遇,同時也出於「找個把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物來購股」的目的,曾登門拜訪榮漱仁。沒想到,榮漱仁一開口就要1萬股,即50萬元,這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後來,廠方特地上門,把股票送到高安路榮家。
1986年11月14日,鄧小平贈送給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凡爾霖一張「小飛樂」股票,使其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歷史事件。
當朱鎔基宣布將於1990年12月成立上證所時,僅剩下半年多時間,可證交所還沒有影子。為此,交易所籌備人員通過各種手段在全上海尋找到了林樂耕、吳仕森、施之敏、魏少庭、龔懋德、王渭熊、穆壯武7位在舊社會幹過證券行當的老先生,年齡最大的90歲高齡,最小的也已65歲。銀行將這些飽經滄桑的老人聚攏在一起,請他們講述舊上海的證券故事。
此後,這種聚會延伸成了民間沙龍。每逢周六上午8:00,南京東路627號的七重天賓館,面對南京路的窗口邊,都有一個固定的15人大桌子。老先生們一邊喝早茶,一邊用話筒為各方來的證券人士解疑、講課。聽眾無須繳納聽課費,只需支付自己的50元茶資,即可與老先生們面對面切磋交流股票知識,少時二三十人,多時五六十人,氣氛活躍而隨意。老人們也在自己的名片上印著家庭地址、電話和「七重天」的沙龍信息。
儘管在舊上海即已見識、踐行過股份制的這批老工商業者,並沒有站在改革開放後股份制改革的最前端,但他們對證券市場的支持和助推,貫穿始終,並給其他大膽試水股份制的企業和股民提供了參考和激勵。
香港實業家 助滬首個合資企業改制
1979年10月,香港工商總會主席、紡織業大亨唐翔千,受父親唐君遠的囑託和影響,主動提出希望與上海合資辦廠,幫助上海毛紡業升級換代、走向國際市場。於是,1981年5月,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上海聯合毛紡織有限公司誕生。唐翔千也被譽為「滬港合資第一人」。
1992年2月2日,上海聯合紡織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承銷股票協議籤約
1985年後,隨著公司業務與規模的擴展,唐翔千多次在董事會上提出,要將聯合毛紡正式發展成為控股集團公司。經與國家相關部委協商爭取,公司於1987年成功改制為控股集團。1990年,正逢浦東發展之機,董事會聽取唐翔千意見,欲將公司改組成股份制企業,公開發行股票。
然而,毛紡控股的率先上市之路卻一波三折。上海外資委要求公司按原中外雙方投資比例同比發行A、B股,1990年12月「聯合實業」與「電真空」申請發行B股的報告上報北京,1991年7月,中央有關部門最終只同意了「電真空」一家B股試點。為慶祝聯合實業成立10周年來滬的唐翔千,得知此事後非常吃驚,8月底直接上書中央與市府。時任市委統戰部部長的毛經權主持召開會議,與有關單位協調,提出先發A股,有關B股的發行可再去北京爭取的建議。最終,聯合實業獲準成為第二家B股試點企業。1992年2月,公司股票在A股上市,上證所出現上海第一家合資企業。
3個多月後的6月11日晚,聯合實業二紡車間設備起火,媒體誤報為毛紡廠大火,上證所警告要停牌。缺乏經驗的中方人員致電請示在香港的唐翔千。唐要求通知交易所千萬不能停牌,並立刻召開記者招待會說明實情,保留火災現場,通知太平洋保險公司調查核實理賠。經唐翔千及時化解,起火事件不僅未給公司造成直接損失,且維持了股價穩定。
1993年3月,第一次年度股東大會召開,社會股東強烈要求10股送4股,並建議發起人股東可以按照公司現有分配預案執行。但董事會外方股東則堅持按照國際慣例、公平公正、全體股東同股同利的分配預案,即以10:3比例向全體股東送紅股,其中資本公積金轉增2股,以利潤送1股並每股派發現金紅利0.11元。股東大會被迫休會後,經多次社會股東座談會,終於取得社會股東的理解,同年4月,股東大會復會,順利通過原分配方案。此後,公司決定定期召開與社會股東對話的例會,從管理機制上完成了國企向合資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的模式轉換。
自「聯合毛紡」誕生於上海、跨入股市後,中外合資企業在內地遍地開花。至2010年年底,1899家上市公司中,中外合資已超過200家,源源不斷地為中國經濟注入資金、技術和活力,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一股重要力量。
黨派人士和海歸學者 智力支持資本市場
民盟盟員厲以寧,因在1980年的一次全國性公開會議上提出要在中國推行股份制,而獲得了「厲股份」的稱號。董輔礽、蕭灼基等其他經濟學家、黨派、無黨派人士也呼應了厲以寧的這一倡議。
1988年12月5日,由時任民革市委副主委厲無畏擔任會長的上海股份制企業(公司)協會成立,並於1993年登記註冊更名為「上海股份制與證券研究會」。該協會自成立起,研究探討國內外股份制與證券市場的理論與實踐,參與、組織多次全國性和全市研討會,協助政府宣傳貫徹有關政策法規,以科研、培訓、講座、諮詢、出版書刊等形式交流經驗、培養人才、服務企業。
同為民盟盟員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彪如,被厲以寧譽為「國內系統提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基本框架的第一人」。他作為我國國際金融學科的著名學者和創始人,也曾被邀請參加1989年12月2日在康平路市委小禮堂召開的市委常委擴大會議。該會被稱為「金融改革會議」,開了一整天,有引進外資銀行、開辦上海證券交易所兩個議題,雖然對後一個議題頗有爭議,但眾人原則上都沒有反對。正是在這個會上,確定了籌建上海證券交易所。
而海外,1987年年中,一群在美國金融領域進修、實踐的青年學者,也已在小範圍討論、提議建立中國資本市場。其中包括:中國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中創」(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的總經理張曉彬,當時正作為中國第一個艾森豪訪問學者在美國學習訪問;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金融專業的王波明,時任紐約證券交易所經濟師;獲美國杜克大學法律博士學位的高西慶,正在華爾街從事律師工作;在聯合國紐約總部擔任數年傳譯員,並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進修後的李青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訪問學者。
此後,經過多方協調,這群青年學者先後回國,協力撰寫、提交了相關的政策建議,並於1988年9月8日(一說為7月9日)參加了由國家體改委和人總行體改辦主辦的「金融體制改革和北京證券交易所籌備研討會」。該會決定由人民銀行總行牽頭組建「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具體起草《中國證券市場創辦與管理的設想》「白皮書」。小組8位成員多為「海歸」或有歐美訪學經歷。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支持建議下,由「民間發起,政府支持」,康華、中信、光大、中經開、中農信等9家「中字頭」官辦信託投資公司,於1989年3月出資成立了以原小組為基礎的「聯辦」——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
1989年年底,上證所籌備組成立前後,龔浩成曾向「聯辦」傳達了希望他們幫助上海籌建交易所的意願。但他最初接觸下來的感覺,「聯辦」還是傾向於北京,對幫助上海建立交易所興趣不大。他回滬後,擔任「聯辦」理事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上海老工商、民建代表人士經叔平,又來了上海三四次,和相關領導談論證券交易所建在上海還是北京。交流時,龔浩成反覆堅持應建在上海。經叔平慢慢接受了這一點,後明確表態證券交易所就由上海籌建。
在上證所的籌建設計中,也借鑑了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併到香港聯交所等地考察,得到港交所及其資深證券從業者的幫助、啟示和培訓。證券交易所大廳的設計正是參考了一張香港聯交所交易大廳的照片。敲鑼開市,則是參考了紐交所。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三級調研員、副編審)